第20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达标练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达标练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0 17:31: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0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在改革中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多党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据此可知,该领导人是21教育网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2.如图所示场景最有可能出现于苏俄(联)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19世纪五六十年代 B.19世纪八九十年代
C.20世纪二十年代 D.20世纪五六十年代
3.在戈尔巴乔夫的主持下,苏联于1 ( http: / / www.21cnjy.com )986年11月通过了《个体劳动法》,允许手工业(9项)、生活服务业(14项)和社会文化领域(6项)可以从事29种个体劳动,从事个体劳动的公民事前需取得登记证,同时禁止雇工。这表明当时苏联( )
A.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积重难返 B.社会矛盾得到有效缓解
C.国民经济结构已趋向合理化 D.国内市场活力得到激活
4.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 ( http: / / www.21cnjy.com )夫提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各党都要绝对地独立自主,任何党都无权垄断真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本身也应该革新。这一主张( )
A.抵制了西方“和平演变” B.结束了与美国的冷战
C.推动东欧社会急剧变化 D.增强了社会主义力量
5.下图来自中国出版的《苏联漫画》。此幅漫画意在揭示(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大危机时期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突显
B.帝国主义试图破坏二战后苏联的重建计划
C.苏联发展为抗衡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重要力量
D.苏联在军备竞赛中的赶超态势令西方倍感压力
6.下列有关苏联的历史的表述有误的是
①戈尔巴乔夫经济、政治改革使苏联权力更加集中
②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③“苏联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④苏联解体说明了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失败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7.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代史编(下卷)》,于1994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下表是书本第九章一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改革和发展变化第二节的目录,本节所述内容发生的根源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B.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C.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急剧的变化 D.东欧国家国内都遭遇严重危机
8.下表是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表中数据反映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勃列日涅夫改革效果显著
C.苏联经济改革略有成效 D.苏联工业化得以最终实现
9.20世纪60年代中叶, ( http: / / www.21cnjy.com )苏联减少下达给企业的计划指标,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以利润和奖金激发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这表明,当时苏联(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B.极力冲破斯大林个人崇拜
C.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D.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
10.1987年,苏共中央六月全会,提出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建立“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在物资供应渠道中把“批发贸易”换到了第一位,“集中供应”放到了第二位。这表明苏联( )
A.保持了经济平稳运行 B.回归新经济政策轨道
C.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 D.强化了市场调节机制
11.“在经济上,赫鲁晓夫建立了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区经济委员会,给工厂管理者赋予更大程度的自主权,并激励他们提高效率和利润,以求放松集中化的经济管制。”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
A.系统纠正了斯大林体制弊端
B.深刻改变了经济体系的缺陷
C.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经济体制
D.一定程度上运用了经济手段
12.学者指出,随着计划指令型的工业化进入 ( http: / / www.21cnjy.com )更高的阶段,公有制、计划性和中央集权的结构这三个要素的形式和功能就面临自我革新、使基本模式发生转换的任务。这有助于理解( )
A.苏俄施行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 B.苏联模式必然要进行改革的原因
C.两极格局走向瓦解顺应历史潮流 D.战后资本住义国家新变化的起因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9月,苏共中央全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决定采取重大措施,对农业实施改革。1953年下半年,苏共中央通过一系列改革农产品收购制度的决议;1954年2月,苏共中央全会又提出大规模开垦荒地的决定。以这两项措施的出台为标志,赫鲁晓夫启动了苏联农业的改革,农业成为赫鲁晓夫改革的突破口。1958年6月,苏共中央全会通过决议,决定对农产品的采购制度和采购价格进行全面改革。取消现行的义务交售制,改成统一的国家采购形式,并提高收购价格以给农民增加收益。赫鲁晓夫还注意给集体农庄放权以调动其生产积极性。但是由于急于求成,且赫鲁晓夫在全国盲目大搞种植玉米运动和垦荒运动,破坏了农业发展,农业改革成效不大。2·1·c·n·j·y
—摘编自张喜德、蔡丹《赫鲁晓夫的改革开放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启示》
材料二 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中国为适应工业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需要,在1953——1956年间通过在农村地区普遍建立合作经济的途径,对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经济改革。中国共产党对农民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群众动员,使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获得了广大农民的认同和支持。在此基础上,中共中央于1953年12月通过《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定》推进农业合作化的发展。根据中国农村的特点,采取了典型示范、分类指导、逐步过渡的办法,合作化运动发展得很顺利。到1955年底,全国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67万个。这段时期,在实践中遵循了自愿互助的原则,利用互助协作的力量来发展生产力,因而得到广大农民的普遍拥护,农村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合作化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摘编自李伟民《金融大辞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苏农业改革中得到的认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五”计划时期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产品项目 1928年产量 1932年产量
煤炭/万吨 3550 6400
石油/万吨 1160 2100
钢/万吨 430 592
汽车/万辆 0.07 2.93
拖拉机/万台 0.13 4.89
棉织品/亿米 26.78 26.94
粮食/万吨 12330 11140
材料二 二战后,东欧社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义国家大多效仿苏联计划经济模式。20世纪50年代之后,东欧各国相继进行改革,但改革力度明显不足,且趋于保守,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甚至被苏联扼杀。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推高了油价,再加上东亚和拉美新兴经济体的竞争,对东欧经济来说不啻雪上加霜。在此情况之下,东欧各国为推动经济增长而纷纷举借外债,结果经济恶化趋势不改,债务负担却越来越重。进入20世纪80年代,东欧经济陷入严重危机。
——摘编自郭洁《东欧社会主义的最后十年—二十年后的回顾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五”计划时期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欧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陷入危机的原因,并谈谈其历史启示。
三、论述题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苏改革对比简表
中国改革 苏联改革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 http: / / www.21cnjy.com )签订包产到户“红手印”;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1979年7月,颁布《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创办经济特区1980年12月,颁发第一个个体工商业执照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遒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提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992年1月,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同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目标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住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WTO2018年,中国GDP总量达到90.03万亿人民币,居世界第二位。 1961年,苏联大规模扩大垦荒与玉米种植;同时以国家收购制代替又务交售制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被迫退休1965年9月,苏共中央实施新经济体制,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自主权1982年11月,勃列日涅夫病逝。苏联经济继续滑坡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企业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允许个体经济存在1987年11月,戈尔巴乔夫发行《改革与新思维》一书,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与“新思维”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
依据材料并结合中苏改革的相关知识,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中苏关联,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A C C D B C A D
题号 11 12
答案 D B
1.D
【详解】根据所学,戈尔巴乔夫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总体效果不佳;政治体制改革上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局势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最终苏联解体。D项正确;ABC项都与苏联解体没有直接的关系,且时间也不符合,排除AB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大搞玉米 ( http: / / www.21cnjy.com )运动是在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即20世纪五六十年代,D项正确;十月革命胜利是在1917年,19世纪五六十年代和19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没有苏维埃政权,AB两项错误;20世纪二十年代苏俄没有推行玉米运动,C项错误。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6年(苏联)。结合所学可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允许个体劳动存在,意在使个体劳动满足国营和合作社企业无法满足的劳务,丰富消费市场,但这种个体劳动仍然禁止雇工,未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A项正确;戈尔巴乔夫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不成功的,没有缓和社会矛盾,排除B项;这一政策是在国营经济外,允许个体经营,不涉及三大产业的比例,排除C项;戈尔巴乔夫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不成功的,未能激发市场活力,排除D项。故选A项。21·cn·jy·com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依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各党都要绝对地独立自主,任何党都无权垄断真理”可知,苏联放弃了苏联共产党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地位,可得出这一主张实际上是放松苏联对东欧的控制,加速了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客观上推动了东欧剧变的发生,C项正确;材料中是放弃对东欧国家的控制,没有能够抵制西方“和平演变”,排除A项;材料中的主张不是针对美国的,排除B项;主张会削弱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排除D项。故选C项。www.21-cn-jy.com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苏联时期。从图片中报纸上写的“第五个五年计划”可得出苏联的一五计划是1928年,要发展第五个计划则是1947-1952年左右,说明这是二战后初期,正值美苏冷战时期,中国这样宣传目的是要提示苏联发展为抗衡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重要力量,C项正确;结合以上的时间分析,这并不是大危机时期,排除A项;画中的内容并没有体现帝国主义的破坏,排除B项;发展五年计划,并不是军备竞赛,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戈尔巴乔夫改革先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济后政治,政治改革使权力分散,没有更加集中,①表述有误,符合题意;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运动的损失,但是中国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运动没有在世界范围内失败,④表述有误,符合题意,因此D正确;“苏联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②③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因此ABC排除。故选D。
7.B
【详解】根据材料“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改 ( http: / / www.21cnjy.com )革和发展变化”、第二节的目录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受到苏联模式影响,出现一系列政治经济危机,于是纷纷进行改革,但最终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B项正确;西方“和平演变”战略成为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但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此时的东欧国家政治经济制度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排除D项。故选B项。21cnjy.com
8.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5 ( http: / / www.21cnjy.com )3-1960年苏联粮食产量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因为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领生产上,一定程度上改革了斯大林模式,促进农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问题,故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时间为1964-1982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且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故B项错误;斯大林时期苏联实现了工业化,故D项错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 ( http: / / www.21cnjy.com )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中叶(苏联)。根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中叶,苏联减少下达给企业的计划指标,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以利润和奖金激发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可知,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试图对旧体制进行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未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对旧体制的改革,没有体现个人崇拜信息,排除B项;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与苏联历史史实不符,且改革未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项;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排除D项。故选A项。21·世纪*教育网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7年(苏联)。根据材料可知,“批发贸易”是体现市场作用,而苏联当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由此可见,苏联强化了市场调节机制,D项正确;材料看不出经济平稳运行,这一时期,苏联经济动荡,排除A项;虽然这是发挥市场机制,但这一时期苏联并没有回归新经济政策,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采用什么手段发展经济,并不等同于社会主义制度属性,排除C项。故选D项。www-2-1-cnjy-com
11.D
【详解】根据“给工厂管理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赋予更大程度的自主权,并激励他们提高效率和利润,以求放松集中化的经济管制”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力图运用经济手段改革计划经济体制,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系统纠正了”斯大林体制弊端,排除A;材料表明赫鲁晓夫一定程度上改革计划经济体制,BC项“深刻改变了”“根本上突破了”表述不准确,排除。
12.B
【详解】材料来自钱乘旦的《世界现代化进程》 ( http: / / www.21cnjy.com )。首先要理解计划指令型工业化模式的典型代表就是苏联模式,其次是关键语句“自我革新”“发生转换”等,也就是这种模式必然要进行改革,B项正确;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背景是国内战争基本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再适合发展的需要,而且当时并未实现工业化,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苏联计划经济体制自我革新的必然性,而非苏联解体的必然性,排除C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是计划指令型的工业化模式,排除D项。故选B项。2-1-c-n-j-y
13.(1)特点:注重权力下放和利益刺激;缺乏科学指导思想;急于求成;效果有限。
原因:农业发展制约经济发展;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反思;脱离实际,违背经济发展规律。
(2)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加快农业发展;推动了国家工业化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
(3)必须从国情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注意调动群众生产积极性;稳步推进,不能急于求成。21*cnjy*com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提高收购价格”“给集体农庄放权”可得出注重权力下放和利益刺激;根据材料一“在全国盲目大搞种植玉米运动和垦荒运动”可得出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还可得出急于求成、效果有限。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中的“由于急于求成,且赫鲁晓夫在全国盲目大搞种植玉米运动和垦荒运动”可得出脱离实际,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是改革成效不大的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反思以及农业发展滞后严重制约苏联经济发展,这是注重权力下放和利益刺激的原因。【来源:21cnj*y.co*m】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 ( http: / / www.21cnjy.com )5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对农民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群众动员,使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获得了广大农民的认同和支持”“根据中国农村的特点,采取了典型示范、分类指导、逐步过渡的办法,合作化运动发展得很顺利”“在实践中遵循了自愿互助的原则,利用互助协作的力量来发展生产力,因而得到广大农民的普遍拥护,农村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合作化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可得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快农业发展;根据材料二“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中国为适应工业化需要”可得出推动国家工业化建设;根据材料二“在1953——1956年间通过在农村地区普遍建立合作经济的途径,对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经济改革”可得出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应紧扣材料中的中苏两国农业改革举措和结果,注意从国情、生产关系、民意、改革的推进等角度分析总结即可。【出处:21教育名师】
14.(1)特点:重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缓慢。
作用:重点发展重工业,苏联很快实现工业化,工业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造成苏联国民经济结构失衡。
(2)原因:照搬苏联模式;改革力度明显不足,且趋于保守;石油危机;为推动经济增长而纷纷举借外债。
启示: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改革要加强力度,与时俱进,锐意进取;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析题。时空是:当代(苏联)。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一五’计划时期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可知,重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缓慢。21*cnjy*com
第二小问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五”计划时期苏联重点发展重工业,苏联很快实现工业化,工业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同时,造成苏联国民经济结构失衡。
(2)本题是背景类、认识类材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欧洲)。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大多效仿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可知,照搬苏联模式;根据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之后,东欧各国相继进行改革,但改革力度明显不足,且趋于保守,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甚至被苏联扼杀。”可知,改革力度明显不足,且趋于保守;根据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推高了油价,再加上东亚和拉美新兴经济体的竞争,对东欧经济来说不啻雪上加霜。”可知,石油危机;根据材料二“在此情况之下,东欧各国为推动经济增长而纷纷举借外债,结果经济恶化趋势不改,债务负担却越来越重。”可知,为推动经济增长而纷纷举借外债。
启示:根据材料信息,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况,可以从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改革要加强力度,与时俱进,锐意进取;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等角度说明。
15.示例:论题:改革的持续性和系统性是改革成败的关键。
论述:中国的改革从家庭联 ( http: / / www.21cnjy.com )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由试点到全面深化改革,从增强企业活力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苏联的改革虽起步较早,但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领导人主张不同,改革的重点因人而异;一些富有成效的改革措施缺乏持续性;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全面反思,且急于求成,贸然推进,故改革成效不大,反而引起动荡,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结论:改革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改革是否持续而深化,系统而全面。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1982年,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共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遒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992年1月,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同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目标”和“1982年11月,勃列日涅夫病逝。苏联经济继续滑坡。……1987年11月,戈尔巴乔夫发行《改革与新思维》一书,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与‘新思维’”“2018年,中国GDP总量达到90.03万亿人民币,居世界第二位”“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等信息,可以分析得出论题“改革的持续性和系统性是改革成败的关键”。然后联系所学进行论证说明,如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联系所学改革进程的持续性、递进性和理论上的完善来说明,对于苏联改革可以联系所学或根据材料信息,从不同领导人的主张不同、改革的重点因人而异,以及改革的系统性不足,急于求成,贸然推进,从两国改革进程的不同说明中国改革具有系统性和持续性,而苏联改革不具有这样的特点,最终导致结果不同。然后得出结论,即改革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改革是否持续而深化,系统而全面。解答本题要做到观点明确,中苏关联,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版权所有:21教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