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关于下表中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类别 世官制 察举制 科举制
依据 血缘等级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以文取士”
方式 世袭 长官推荐 自由报考
A.世官制强调祖先贡献 B.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C.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D.选官制阻碍社会发展
2.从1427年开始,明政府在会试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行南北卷。会试录取100人,其中南方60人,北方40人。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南卷、北卷和中卷的录取人数分别占会试录取总人数的55%、35%和10%。明朝实行科举考试南北卷制度
①是为了保证能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
②体现了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③说明当时政治中心出现了南移的倾向
④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西汉政权刚一建立,刘邦便立即 ( http: / / www.21cnjy.com )恢复了秦的上计制度,并启用“明习天下图书计籍,又善用算律历”的张苍为计相。张苍以列侯的身份居于相府,主持全国的上计工作。由此可知,张苍当时主要负责( )21cnjy.com
A.协助宰相,制约君主专制 B.审核各地计薄,考核官员政绩
C.抑制王侯,加强中央集权 D.贯彻秦制汉承,完善监察体系
4.有学者认为,在重身份的社会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贵族家庭不用担心子孙后代的前途命运,无须担心子孙贤能、努力与否。而在重能力的社会中,一个科举成功的人却需要考虑如何将子孙培养成才,以避免家道衰落。该学者意在说明( )2-1-c-n-j-y
A.时代变化促进选官制度调整 B.量能授官彰显公平公正原则
C.官僚政治较贵族政治更优越 D.用人机制影响社会价值取向
5.九品中正制之中正官最初由各郡长 ( http: / / www.21cnjy.com )官推举产生,晋以后,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选授。其中郡的小中正官可由州中的大中正官推举,但仍需经司徒任命。在一般情况下,州郡的大小中正官是由司徒举荐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有时,司徒或吏部尚书还直接兼任州的大中正官。据此可知( )
A.门阀士族势力较为强大 B.君主的权力受到削弱
C.中央选举权利得到加强 D.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
6.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 ( http: / / www.21cnjy.com )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
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7.汉代实行以察举、征辟为主体的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才选拔制度。东汉中后期强调文治,高级官员往往是儒学名家,拥有成百上千的门生……一些家族有人长期担任朝廷重要官职,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成为影响人才选拔的重要因素。官员们互相嘱托,推荐亲属故旧,所推荐的人才“不复依其质于,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这客观上
A.推动了儒学独尊的出现 B.保证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助长了世家大族的发展 D.提高了官员的行政能力
8.江苏有一显赫世家,世世代代珍藏着其祖上进士及第时的条幅:“少年才俊光宗耀祖,天子门生惠及乡邻”这一条幅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A.早在汉朝,此条幅就已经出现 B.文人在当时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C.当时的皇帝和官员都特别重视科举考试 D.这一家族是通过科举考试显赫一时的
9.汉桓帝.灵帝时,社会上流行一首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黾。”对童谣理解正确的是
A.人们对当时社会政治腐败十分反感 B.人们对古代科举制度不公极为不满
C.儒家思想和封建伦理制度受到质疑 D.士族门阀制度逐步走向腐朽衰落
10.“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遂畤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从这段材料中无法得出的确切信息是
A.儒学地位提升 B.太学开始设立
C.通过察举制选拔人才 D.设立中外朝加强君权
11.钱穆认为:唐代门第势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正盛,应考的有许多门第子弟,在家庭有家教熏染,并早已懂得许多政治掌故。至宋代,除却少数几个家庭外,门第传统全消失了,农村子弟骤然中试,进入仕途,对实际政治自不免生疏杆格。作者意在说明
A.宋代的制度建设不如前朝 B.宋代科举取士缺乏公平性
C.重视公平而忽略实际政治素养 D.科举的出现是-种历史的倒退
12.西汉宣帝亲政以后,“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以傅奏其言,考试功能。”该做法
A.标志着朝议制由此开始
B.旨在限制丞相权力的扩张
C.提高了察举制度的地位
D.有利于了解下情减少失误
二、材料分析题
13.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既可
(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三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 ( http: / / www.21cnjy.com )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1)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进步意义。
(3)据材料三,概括科举制1905年被废除的原因。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善待考生”
明代政府在前代的基础上,对科举考试制度进行了一定的完善,包括考前和考后的相关规定及其实施,有着鲜明的“善待考生”特征。【来源:21cnj*y.co*m】
考前
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廷颁布《 ( http: / / www.21cnjy.com )科举程式》:“在京及各布政司搭盖试院房舍,并供用笔墨、心红、纸札、饮食之类,皆于官钱支给,咨报户部。”同年又诏令:“凡新科举人,各巡抚每名填给勘合(在沿途驿站食宿及使用其车马的官方凭证),应付口粮、脚力,赴礼部印卷会试。”
考后
永乐二年(1404年),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试赏赐规制:“赐状元及进士宴于礼部, ……赐状元冠带朝一袭,诸进士宝钞人五锭。”嘉靖十五年(1536年),诏各处学校膳生员“累科不第、年五十以上、愿告退闲者,给与冠带荣身,仍免本身杂泛差徭。”www-2-1-cnjy-com
( http: / / www.21cnjy.com / ) 左图是嘉靖四十年(1561年)在今天杭 ( http: / / www.21cnjy.com )州市萧山区建立的“甲科济美坊”。该牌坊檐顶正下方银 嵌着嘉靖皇帝御赐的“恩荣”牌匾,中坊中间横刻 “甲科济美”四个楷书大字,济美有“传延美好”之 意。中坊上檐雕有鲤鱼跃龙门,下坊刻有自永乐至天启年间中举人、进士姓名,29列共16人。
——据《大明会典》等
(1)明政府注重从哪些方面“善待考生”
(2)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民众层面指出明政府“善待考生”的效能。
三、论述题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隋唐时期部分君主事迹的历史记载
( http: / / www.21cnjy.com / )
——据《隋书》唐摭言》《新唐书》等整理
阐述从_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D C C C A A D
题号 11 12
答案 C D
1.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汉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选官的标准主要是个人的品德、学问、议政能力等方面,故B正确;世官制强调的是血缘等级,材料没体现其强调祖先贡献,故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故排除C;材料不能说明选官制阻碍社会发展,且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B
【详解】南北中卷可以选出相应地区的人才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可以避免选出的人才过分集中在教育发达地区,保持人才来源的地域平衡,故①正确;南北分卷体现了当时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因而需要南北分卷,照顾经济、文化落后地区,故②正确;南北卷制度能够选拔不同地区的人才,也能稳定社会秩序,根本上还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故④正确;明朝首都是北京,政治中心依然在北方,故③错误,综上,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明习天下图书计籍 ( http: / / www.21cnjy.com ),又善用算律历”“主持全国的上计工作”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实行上计制,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因此,张苍当时主要负责审核各地计薄,考核官员政绩,B项正确;材料信息与制约君主专制和抑制王侯无关,排除AC项;上计制是官员考核制度,不属于监察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具体以可知,在重身份的社会中,贵族家庭不担心子孙后代的前途命运和个人素质;科举制下却要考虑培养孩子成才,说明用人机制影响了社会价值取向,D项正确;选官制度的调整并不是由于时代变化导致的,排除A想;材料体现的是不同的用人机制对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并不能体现量能授官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官僚政治比贵族政治更优越,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九品中正制之中正官由最初的各郡长官(地方官员)推举产生,后改为由司徒(中央官员)选授,有利于中央对选官权力的掌握,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C项正确;司徒任命中正官体现中央权力,不能体现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排除A项;材料没有直接涉及君主的权力,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后来导致世家大族垄断选官,科举制加强了社会阶层流动性,排除D项。故选C项。21教育网
6.C
【详解】宋朝初年科举考试中,省试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考官李昉徇私一案被告发后,皇帝主持的殿试成为常制,这体现出宋朝科举制的考试录取程序渐趋完善,C项正确;在隋朝创立科举制时已经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A项错误;确立“省试考试权威”与“皇帝出题”的“殿试成为常制”不符,B项错误;“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与材料主题不符,D项错误。21·cn·jy·com
7.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代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行以察举、征辟为主体的人才选拔制度,后期产生了严重的弊端,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C项正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动了儒学独尊的出现,排除A项;科举制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提高官员的行政能力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1·c·n·j·y
8.A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进士 ( http: / / www.21cnjy.com )及第”出现在科举考试中,科举考试创立于隋代,所以此条幅不可能出现于汉代,A项符合题意;参加科举考试的文人成为天子门生,说明文人当时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而且皇帝和官员都重视科举考试。而这一家族也是通过科举考试显赫一时的。BCD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项。21·世纪*教育网
9.A
【详解】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举秀才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可以判断出说明的是“重德不重才”的“察举”制度。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一些人为了走仕途,开始做政治秀、道德秀,直接表现了当时社会政治腐败。该材料讽刺的正是这种现象。BD说法不符合时间,封建伦理制度仍受到推崇。21*cnjy*com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
10.D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是关于儒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地位、太学、选官等方面的内容,无法确切得出中外朝的信息,故D项正确;从材料中“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可见儒学地位提升。“兴太学”,可见太学开始设立。“举其俊茂”,可见察举制实行。故ABC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11.C
【详解】钱穆认为唐朝应试子弟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门第出身,懂得政治掌故,而宋朝大多是农村子弟进入仕途,对政治并不娴熟,说明宋朝重视公平却忽视应试子弟的实际政治素养,故C项正确;科举出现是历史进步而非倒退,故A项错误;宋朝科举制具有公平性,故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宋朝的制度建设成就不如前朝,故D项错误。【出处:21教育名师】
12.D
【详解】材料大意为:汉宣帝下令 ( http: / / www.21cnjy.com )群臣汇报工作,便于了解下情。五天听取一次工作汇报,丞相以下,按照各自的职责汇报工作,凭借汇报工作的情况考核官员。汉宣帝的做法有利于了解下情,减少工作的失误,故D正确;朝议制在汉宣帝以前就已产生,排除A;材料中未体现限制丞相权力,排除B;材料也没有涉及选官制度的问题,与察举制度无关,排除C。
13.(1)特点: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严密;公平(公正)。
(2)进步性:防止了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发生;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版权所有:21教育】
(3)原因:清末新政;科举制难以培养选拔出近代经济、教育、外交等专业人才。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隋 ( http: / / www.21cnjy.com )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可知,科举制从隋朝确立一直延续至清朝,延续时间长;根据材料“历代踵行,时加修正”可知,科举制不断发展完善;根据材料“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可知,科举制选拔方式严密、公平(公正)。21*cnjy*com
(2)进步性:根据材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可知,科举制防止了结党营私之弊;根据材料“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可知,科举制限制了徇私舞弊发生;根据材料“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可知,扩大了统治基础;科举制重视才学,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制由中央组织选拔,加强了中央集权。
(3)原因:根据材料“清末新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可知,清末新政需要新式人才;根据材料“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可知,科举制难以培养选拔出近代经济、教育、外交等专业人才。
14.(1)经济利益方面:减少考试费用支出;给予钱财奖励。社会权益方面:减轻差役负担;社会地位方面:授予荣誉荣耀。
(2)国家层面:有利于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优化官僚队伍,提升国家社会治理能力。
社会层面:有利于文化传承、社会阶层流动、加强社会重文重学风气。
民众层面:有利于提高民众“读书改变命运”的进取意识和对政权的认同意识。
【详解】(1)本题是特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代(中国)。经济利益方面:据材料“皆于官钱支给,咨报户部”可知,减少考试费用支出;据材料“赐状元冠带朝一袭,诸进士宝钞人五锭”可知,给予钱财奖励。社会权益方面;据材料“凡新科举人,各巡抚每名填给勘合(在沿途驿站食宿及使用其车马的官方凭证),应付口粮、脚力,赴礼部印卷会试”可知,提供行程便利;据材料“仍免本身杂泛差徭”可知,减轻差役负担;社会地位方面:据材料“给与冠带荣身”“御赐的‘恩荣’牌匾”可知,授予荣誉荣耀。www.21-cn-jy.com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析题。时空是:明代(中国)。设问要求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民众层面指出明政府“善待考生”的效能。在国家层面,给与考生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种便利,有利于选拔人才,有利于社会流动,扩大统治基础,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官僚系统,优化官僚队伍,进而提升国家社会治理能力。社会层面:据材料“中坊中间横刻 ‘甲科济美’四个楷书大字,济美有‘传延美好’之 意”可知,有利于文化传承,加强社会重文重学风气,给与考生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种便利,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民众层面:据材料“中坊中间横刻 ‘甲科济美’四个楷书大字,济美有‘传延美好’之 意”可知,有利于提高民众“读书改变命运”的进取意识和对政权的认同意识。
15.示例现象:隋炀帝设进士科选拔官吏,唐代开国皇帝李渊开创贡举制,唐太宗大兴科举制,武则天开创武举。
阐述:隋唐时期全国统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济逐渐繁荣,政局相对稳定,隋唐统治者在反思魏晋以来士族专权的基础上,锐意革新,改革选官制度,摒弃九品中正制,开创并不断完善科举制度。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文化素养,推进社会公平,强化社会上重教兴学的氛围,促进儒学传播,为盛世到来提供人才和社会基础。
结论: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革新时期。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详解】示例:现象:从材料中的内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得出主要涉及的是科举隋炀产与完善过程,可得出帝设进士科选拔官吏,唐代开国皇帝李渊开创贡举制,唐太宗大兴科举制,武则天开创武举。阐述:根据所学可得出,隋唐时期全国统一.,经济逐渐繁荣,政局相对稳定,隋唐统治者在反思魏晋以来士族专权的基础上,锐意革新,改革选官制度,摒弃九品中正制,开创并不断完善科举制度。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文化素养,推进社会公平,强化社会上重教兴学的氛围,促进儒学传播,为盛世到来提供人才和社会基础。最后得出结论,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革新时期。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