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基础达标】
1.“我们提议(中共)中央能允许我们在本月底(注:当年为1946年)即开始实施主力突围的计划,即经鄂中分两个纵队分别向陕南及武当山突围,然后转至陕甘宁边区。”该部队发此电文主要是由于( )。
A.重庆政协会议的召开 B.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
C.国民党实行重点进攻 D.实施战略反攻的需要
【解析】依据材料“开始实施主力突围的计划”可知,这针对的是国民党发动的全面内战,故B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D两项与材料时间“1946年”不符,均排除。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曾就土地政策作出指示:坚决拥护群众“在反奸、清算、减租、减息、退租、退息等斗争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作出这一指示的时间是(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解析】根据材料“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可知,这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D项正确。
3.一位解放军指挥员在诗中写道:“四十昼夜风云,三千里路征程;雄师南下,跨陇海,越黄泛,铁骑饮马长江滨;壮举谁为者,刘邓常胜军。”他描写的是( )。
A.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了南京
B.刘邓大军组织发动淮海战役
C.晋冀鲁豫解放军跃进大别山
D.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解析】材料“四十昼夜风云,三千里路征程;雄师南下,跨陇海,越黄泛,铁骑饮马长江滨;壮举谁为者,刘邓常胜军”指的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而不是渡江战役,诗中也没有涉及淮海战役,故C项正确,A、B两项错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发生在解放战争的战略反攻阶段,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发生在此之前的解放战争初期,故D项错误。
4.中国华东地区包括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等省,在近代,该地区既是列强侵略的重点,也是国内革命战争中各派力量争夺的焦点。下图所示战役是( )。
A.徐州会战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台儿庄战役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徐州为中心,在陇海线附近展开,包括碾庄、双堆集、陈官庄等重要歼敌地点,参战双方为解放军和国民党军的战役是淮海战役,B项正确;徐州会战与陈官庄、双堆集等地无关,A项错误;平津战役在华北地区的北平、天津一带展开,C项错误;台儿庄战役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D项错误。
5.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某次会议中指出,本次会议是“城市工作会议,是历史转变点”,号召全党加强学习,强调学习的重点、中心是经济工作和生产建设。这次重要会议是( )。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春召开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全会着重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即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D项正确;八七会议是国民革命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危急时刻,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湖北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排除A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在中国革命最危急的关头,遵义会议集中纠正了“左”倾错误,结束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排除B项;中共七大总结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路线、纲领和策略,克服了党内的错误思想,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规律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排除C项。
【拓展提升】
6.毛泽东说:“(重庆)谈判的结果,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这样很好。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这说明重庆谈判的意义在于( )。
A.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案等五项协议
B.有效地制止了全面内战的发生
C.使国民党丧失了军事上的优势
D.在舆论上制约了国民党的图谋
【解析】根据材料“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可知,重庆谈判让广大民众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的诚意,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在舆论上制约了国民党的图谋,D项正确;“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案等五项协议”是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结果,排除A项;“有效地制止了全面内战的发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使国民党丧失了军事上的优势”夸大了重庆谈判的作用,排除C项。
7.(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据不完全统计,1946年美货在天津进口的货物中占70%,天津市场上59%的货物是美货,其他各大中城市也都是“无货不美”“凡美皆备”,甚至连小城镇和一些农村也随处可见美国口红和口香糖之类的商品。据此可推知( )。
A.美国商品在中国市场广受欢迎
B.国民党独裁导致美国商品倾销
C.美国确立了战后世界经济秩序
D.国民党注重军事与经济相结合
【解析】国民党独裁统治下,对于“美援”的全面依赖,大大便利了美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故B项正确;美国商品在中国的数量多不等于美国商品受欢迎,A项错误;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未涉及军事领域,D项错误。
8.(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1947年,交通大学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暨南大学等兄弟学校的学生一起参与了上海大学生举行的以“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为口号的集体罢课、游行示威活动。据此可知( )。
A.国共战略决战的时机到来
B.抗日救亡运动掀起新高潮
C.国民党在国统区的统治面临危机
D.爱国大学生努力阻止内战的爆发
【解析】根据材料“1947年”“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可知,这描述的是国民党政权发动内战,导致国统区爆发民生危机,引发了学生对其内战政策的不满,从而掀起了爱国民主运动,冲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故选C项;战略决战开始于1948年,1947年战略决战的时机尚未到来,排除A项;1947年是解放战争时期,不是抗日战争时期,排除B项;1947年内战已经爆发,排除D项。
9.下表是1945—1948年国统区纸币发行数额与物价指数有关数据统计表。对于下表统计数据最恰当的结论是( )。
年份 1945年 1946年 1948年
发行数额/亿元 5569 37 261 6 636 946
物价指数 8 640 000 681 600 564 570 000
A.国统区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B.经济形势恶化,阶级矛盾尖锐
C.国统区经济全面崩溃
D.国统区通货膨胀严重
【解析】表格信息反映了1945—1948年国民政府在国统区纸币发行数额越来越大、物价指数总体越来越高,这说明此时国统区通货膨胀非常严重,D项正确。表格体现不出国统区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阶级矛盾的尖锐和国统区经济全面崩溃,A、B、C三项错误,排除。
10.(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下图所示为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农民在分得的土地上插界标的情形。据此可知( )。
A.土地革命使农民分到土地
B.解放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C.解放区废除了土地私有制
D.中国的封建制度被彻底摧毁
【解析】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因此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选B项;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实行的是土地改革而不是土地革命,土地革命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排除C项;材料所示是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当时国统区尚未进行改革,“中国的封建制度被彻底摧毁”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
11.1946年7月,国共两党军队人数比是430∶127,其中国民党军队多使用“美械装备”,而人民解放军以“小米加步枪”为主;1947年,国共兵力对比变为373∶195,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仍然处于敌强我弱的状态;1949年1月,国共兵力对比达到204∶385。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解放区全面推行土地改革
B.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武装干涉
C.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开展
D.两党阶级立场的差别及人民的选择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军队扭转局势,打败实力较强的国民党军队的根本原因是两党阶级立场的差别及人民的选择,D项正确;1947年解放区推行土地改革只是具体原因,并非国共两党兵力变化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武装干涉是客观原因而非根本原因,排除B项;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开展是过程而非原因,排除C项。
12.教材的设计与编写需有强烈的责任心、使命感,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在解放战争时期编写的教材中,出现了如《怎样种棉》《城市和乡村》等充分结合革命战争形势和具体实际的内容。这反映出当时的教科书编撰活动( )。
A.适应了土地改革的要求
B.是国共两党合作的表现
C.配合了革命战争的需要
D.着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充分结合革命战争形势和具体实际的内容”可以看出,当时教科书的编撰适应了革命战争的需要,C项正确;土地改革发生在1950—1952年年底,排除A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处于对峙状态,排除B项;据材料“教材的设计与编写需有强烈的责任心、使命感,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可知,D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
二、非选择题(12分)
1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记一 东北全军,似将陷于尽墨(没)之命运。寸中焦虑,诚不知所止矣
日记二 余(对中共)示以至诚与大公,允其所有困难无不为之解决
日记三 为政二十年对于社会改造与民众福利着手太少,而党政军事教育人员,更未注意三民主义之实行,今后对于一切教育,皆应以民生为基础。亡羊补牢未始已晚也
材料二 抗战胜利后不到四年的时间,国民党政权就覆灭了。学术界对国民党政权迅速崩溃的原因进行了长期探讨。
一种观点强调,国民党的腐败是其迅速垮台的根本原因,表现在坚持一党专政、个人独裁,在政治上陷于孤立;发动内战,遭到全国人民反对;抗战胜利后接收沦陷区时大小官员聚敛钱财,令人们失望;等等
有的专家强调,国民党在军事上指挥无能,上下脱节,军队内部派系林立,以邻为壑,严重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各个军事集团在战场上节节败退,这成为国民党垮台的主要原因
还有的观点强调,国统区财政经济的崩溃是国民党在大陆败亡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通史教程教学参考·现代卷》
(1)分别提取材料一中日记一、日记二、日记三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6分)
(2)试分析史学界对材料二中国民党政权迅速崩溃现象持有各种历史解释的原因。从材料二中选择你赞成的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6分)
【答案】 (1)日记一:据国民党东北军面临全军覆灭,蒋介石万分焦虑,可知此时辽沈战役结束。据此判定日记一出现在解放战争中。
日记二:据余(对中共)示以至诚与大公,允其所有困难无不为之解决,可知是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前后作出的假和平的“诚意”。据此判定日记二出现在解放战争前夕。
日记三:据日记内容“亡羊补牢未始已晚也”可知,这是蒋介石对自己为政二十年统治教训的总结。据此判定日记三出现于解放战争后。(6分)
(2)原因:历史事实是客观的,但历史解释具有主观性。研究者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出发对同一历史事件(现象)作出的解释可能不尽相同。材料中的三种观点代表了政治、军事和经济三个不同的研究角度。学者们分别从这三个角度观察,因而得出了三种不同的观点和结论。
示例:认为国民党的经济政策是其迅速崩溃的主要原因。
理由:错误的金融政策,滥发纸币,导致国统区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官僚资本巧取豪夺,民不聊生;迟迟不进行土地改革,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导致农民抛弃国民党,支持中国共产党;发动内战,加剧了财政危机;等等。(6分)
【解析】第(1)问,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如隐性时间、地点、活动主体、事件结果、蒋介石的态度等来判断。据材料日记一“东北全军,似将陷于尽墨(没)之命运。寸中焦虑,诚不知所止矣”可知,国民党在东北作战,面临全军覆没的困局,蒋介石万分焦虑。据所学可知,国民党在东北作战失利应为解放战争中的辽沈战役。据材料日记二“余(对中共)示以至诚与大公,允其所有困难无不为之解决”可知,蒋介石认为自己对中共表现出极大诚意,且愿意为其提供帮助。据所学可知,国共两党两次合作建立在有共同目标和较为平等的合作基础上,不必极力证明其对中国共产党的诚恳,这更为可能的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谋求“共同建国”,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时,出于“假和平”的目的而提出的。据材料日记三“为政二十年对于社会改造与民众福利着手太少,而党政军事教育人员,更未注意三民主义之实行,今后对于一切教育,皆应以民生为基础。亡羊补牢未始已晚也”可知,蒋介石此时在回顾反思自己二十年的政治生涯,说明其在中国大陆的主要政治活动已经结束,此时应为解放战争以后。第(2)问第①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事实是客观的,但历史解释具有主观性。研究者的立场、角度不同,对同一历史事件(现象)作出的解释可能不尽相同。据材料“一种观点强调,国民党的腐败是其迅速垮台的根本原因,表现在坚持一党专政、个人独裁,在政治上陷于孤立;发动内战,遭到全国人民反对;抗战胜利后接收沦陷区时大小官员聚敛钱财,令人们失望;等等”可知,这是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国民党统治迅速崩溃的原因;据材料“有的专家强调,国民党在军事上指挥无能,上下脱节,军队内部派系林立,以邻为壑,严重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各个军事集团在战场上节节败退,这成为国民党垮台的主要原因”可知,这是从军事的研究角度分析其迅速崩溃的原因;据材料“还有的观点强调,国统区财政经济的崩溃是国民党在大陆败亡的重要原因” 可知,这是从经济的研究角度分析国民党统治迅速崩溃的原因。据材料分析可知,学者们分别从政治、军事、经济这三个角度观察,因而得出了三种不同的观点和结论。第②小问,示例:认为国民党的经济政策是其迅速崩溃的主要原因。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错误的金融政策,滥发纸币,导致国统区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官僚资本巧取豪夺,民不聊生;迟迟不进行土地改革,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导致农民抛弃国民党,支持共产党;发动内战,加剧了财政危机等方面回答。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基础达标】
1.“我们提议(中共)中央能允许我们在本月底(注:当年为1946年)即开始实施主力突围的计划,即经鄂中分两个纵队分别向陕南及武当山突围,然后转至陕甘宁边区。”该部队发此电文主要是由于( )。
A.重庆政协会议的召开 B.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
C.国民党实行重点进攻 D.实施战略反攻的需要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曾就土地政策作出指示:坚决拥护群众“在反奸、清算、减租、减息、退租、退息等斗争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作出这一指示的时间是(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3.一位解放军指挥员在诗中写道:“四十昼夜风云,三千里路征程;雄师南下,跨陇海,越黄泛,铁骑饮马长江滨;壮举谁为者,刘邓常胜军。”他描写的是( )。
A.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了南京
B.刘邓大军组织发动淮海战役
C.晋冀鲁豫解放军跃进大别山
D.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4.中国华东地区包括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等省,在近代,该地区既是列强侵略的重点,也是国内革命战争中各派力量争夺的焦点。下图所示战役是( )。
A.徐州会战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台儿庄战役
5.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某次会议中指出,本次会议是“城市工作会议,是历史转变点”,号召全党加强学习,强调学习的重点、中心是经济工作和生产建设。这次重要会议是( )。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拓展提升】
6.毛泽东说:“(重庆)谈判的结果,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这样很好。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这说明重庆谈判的意义在于( )。
A.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案等五项协议
B.有效地制止了全面内战的发生
C.使国民党丧失了军事上的优势
D.在舆论上制约了国民党的图谋
7.(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据不完全统计,1946年美货在天津进口的货物中占70%,天津市场上59%的货物是美货,其他各大中城市也都是“无货不美”“凡美皆备”,甚至连小城镇和一些农村也随处可见美国口红和口香糖之类的商品。据此可推知( )。
A.美国商品在中国市场广受欢迎
B.国民党独裁导致美国商品倾销
C.美国确立了战后世界经济秩序
D.国民党注重军事与经济相结合
8.(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1947年,交通大学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暨南大学等兄弟学校的学生一起参与了上海大学生举行的以“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为口号的集体罢课、游行示威活动。据此可知( )。
A.国共战略决战的时机到来
B.抗日救亡运动掀起新高潮
C.国民党在国统区的统治面临危机
D.爱国大学生努力阻止内战的爆发
9.下表是1945—1948年国统区纸币发行数额与物价指数有关数据统计表。对于下表统计数据最恰当的结论是( )。
年份 1945年 1946年 1948年
发行数额/亿元 5569 37 261 6 636 946
物价指数 8 640 000 681 600 564 570 000
A.国统区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B.经济形势恶化,阶级矛盾尖锐
C.国统区经济全面崩溃
D.国统区通货膨胀严重
10.(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下图所示为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农民在分得的土地上插界标的情形。据此可知( )。
A.土地革命使农民分到土地
B.解放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C.解放区废除了土地私有制
D.中国的封建制度被彻底摧毁
11.1946年7月,国共两党军队人数比是430∶127,其中国民党军队多使用“美械装备”,而人民解放军以“小米加步枪”为主;1947年,国共兵力对比变为373∶195,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仍然处于敌强我弱的状态;1949年1月,国共兵力对比达到204∶385。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解放区全面推行土地改革
B.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武装干涉
C.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开展
D.两党阶级立场的差别及人民的选择
12.教材的设计与编写需有强烈的责任心、使命感,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在解放战争时期编写的教材中,出现了如《怎样种棉》《城市和乡村》等充分结合革命战争形势和具体实际的内容。这反映出当时的教科书编撰活动( )。
A.适应了土地改革的要求
B.是国共两党合作的表现
C.配合了革命战争的需要
D.着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非选择题(12分)
1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记一 东北全军,似将陷于尽墨(没)之命运。寸中焦虑,诚不知所止矣
日记二 余(对中共)示以至诚与大公,允其所有困难无不为之解决
日记三 为政二十年对于社会改造与民众福利着手太少,而党政军事教育人员,更未注意三民主义之实行,今后对于一切教育,皆应以民生为基础。亡羊补牢未始已晚也
材料二 抗战胜利后不到四年的时间,国民党政权就覆灭了。学术界对国民党政权迅速崩溃的原因进行了长期探讨。
一种观点强调,国民党的腐败是其迅速垮台的根本原因,表现在坚持一党专政、个人独裁,在政治上陷于孤立;发动内战,遭到全国人民反对;抗战胜利后接收沦陷区时大小官员聚敛钱财,令人们失望;等等
有的专家强调,国民党在军事上指挥无能,上下脱节,军队内部派系林立,以邻为壑,严重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各个军事集团在战场上节节败退,这成为国民党垮台的主要原因
还有的观点强调,国统区财政经济的崩溃是国民党在大陆败亡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通史教程教学参考·现代卷》
(1)分别提取材料一中日记一、日记二、日记三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6分)
(2)试分析史学界对材料二中国民党政权迅速崩溃现象持有各种历史解释的原因。从材料二中选择你赞成的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