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与发展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基础达标】
1.推动下图中数据变化的农业政策因素是( )。
A.“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始
B.拨乱反正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2.1989年,温州某干部在其作品中写道:“厂长们忧心忡忡地说,‘我们温州国营工业结构偏轻型,设备陈旧老化,同时工资分配、用工制度、产品价格等方面,被捆得死死的,我们捆绑着手脚同个体和集体竞争’。”当时,党中央为解决“厂长们”的忧虑,决定( )。
A.设立温州经济特区 B.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C.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D.“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
3.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它是40多年来中国政府“采取的最大胆的行动”。这一举措是指( )。
A.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B.设立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D.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1990年,全国流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89%;1995年,全国流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86%。引起这种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B.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D.进一步实施对外开放
5.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前,江泽民带领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下列关键词组合能体现其治国方略的是( )。
A. 拨乱反正、“一国两制”、科学发展
B. 改革开放、“两个凡是”、韬光养晦
C. “三个代表”、市场经济、“走出去”
D. 矛盾转化、实事求是、共同富裕
【拓展提升】
6.1978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要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些规定( )。
A.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B.表明政治建设在徘徊中前进
C.实现了政治工作的拨乱反正
D.成为新时期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
7.(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1979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中央统战部等六单位《关于落实对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政策的请示报告》。经过认真细致的查证工作,全国共认定45.4万余名起义、投诚人员的身份,为其中的15万人在政治上平反。这说明党和国家采取的原则是( )。
A.解放思想、有错必究 B.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C.与时俱进、依法治国 D.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8.据下表可知,表中的三大事件( )。
时间 事件
1978年5月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1978年12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以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重要讲话为指导,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1981年6月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为统一全党思想打下了基础
A.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B.有助于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C.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
D.为中共十四大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9.20世纪80年代,农民生产出来的食品、服装以及其他农副产品,无法进入国营流通体系,于是他们就在农村或城乡接合地带自建各种专业性的交易场所,这些交易场所大多没有经过政府审批,经常遭到查封。由此可知,当时( )。
A.市场流通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B.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改革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效显著
D.计划经济体制积重难返
10.1984年夏季,上海流动人口总量约为70万人,1985年9月增至111万人。1987年年底,广州流动人口约为110万人,约占常住人口的32.16%。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浦东开放的辐射效应 B.交通工具的日益进步
C.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 D.沿海城市的逐步开放
11.下图是深圳市地区生产总值发展示意图(单位:亿元),图中数据变化主要得益于我国( )。
A.全面实行包产到户政策
B.引进外资技术和扩大出口
C.实施“走出去”的战略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2.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把“小康”这个传统概念引入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他说:“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作中国式的现代化。”这样,“小康”这个古老的命题便洋溢着鲜活的时代气息。这表明邓小平理论( )。
A.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B.开启了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C.根源于传统儒家思想 D.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
二、非选择题(12分)
13.(12分)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创造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五四爱国运动同时,欧美多国掀起了工人罢工的怒潮,亚洲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中国人民深深感到这些斗争是与中国的反帝反军阀斗争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迅速引起了中国多数先进知识分子的进一步重视,形成了一个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李大钊、陈独秀、陈望道等人开始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初步运用它探索中国社会根本改造的方向和道路。
——摘编自张德旺《新编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入分析国情,认为只有落脚农村才有可能扭转革命时局。为此,毛泽东等人开辟了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先河,探索解决民族解放之路。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强调要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挖掘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带领人民开辟新的建设事业。
——摘编自郭媛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飞跃的
逻辑生成和现实意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历史背景。(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历程。(5分)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与发展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基础达标】
1.推动下图中数据变化的农业政策因素是( )。
A.“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始
B.拨乱反正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解析】图中数据变化反映的是1978年至1983年我国农业发展较快的状况,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故答案为C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于1958年开始,给国民经济造成破坏,排除A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拨乱反正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组织路线等方面,排除B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但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
2.1989年,温州某干部在其作品中写道:“厂长们忧心忡忡地说,‘我们温州国营工业结构偏轻型,设备陈旧老化,同时工资分配、用工制度、产品价格等方面,被捆得死死的,我们捆绑着手脚同个体和集体竞争’。”当时,党中央为解决“厂长们”的忧虑,决定( )。
A.设立温州经济特区 B.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C.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D.“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89年温州国营工业经营自主权较小,发展受阻,因此党中央作出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的决策,B项正确。
3.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它是40多年来中国政府“采取的最大胆的行动”。这一举措是指( )。
A.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B.设立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D.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材料“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表明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开放沿海港口城市的阶段,故C项正确。
4.1990年,全国流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89%;1995年,全国流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86%。引起这种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B.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D.进一步实施对外开放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流动人口迅速增加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故C项正确;我国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是我国流动人口增加的根本因素,A项错误;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我国流动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B项错误;进一步实施对外开放不是1990年后我国流动人口不断增加的根本因素,D项错误。
5.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前,江泽民带领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下列关键词组合能体现其治国方略的是( )。
A. 拨乱反正、“一国两制”、科学发展
B. 改革开放、“两个凡是”、韬光养晦
C. “三个代表”、市场经济、“走出去”
D. 矛盾转化、实事求是、共同富裕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于2000年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提出的,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出去”战略也是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提出并实施的,C项正确。
【拓展提升】
6.1978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要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些规定( )。
A.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B.表明政治建设在徘徊中前进
C.实现了政治工作的拨乱反正
D.成为新时期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
【解析】根据材料“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要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可知,这一时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开始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但政治建设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故B项正确;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会议是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故A项错误;政治工作的拨乱反正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故C项错误;新时期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故D项错误。
7.(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1979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中央统战部等六单位《关于落实对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政策的请示报告》。经过认真细致的查证工作,全国共认定45.4万余名起义、投诚人员的身份,为其中的15万人在政治上平反。这说明党和国家采取的原则是( )。
A.解放思想、有错必究 B.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C.与时俱进、依法治国 D.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平反冤假错案,对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落实政策,故B项正确;A项中的“究”是追究,即追究责任,与材料主旨不符,“解放思想”也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C、D两项材料并未涉及,排除。
8.据下表可知,表中的三大事件( )。
时间 事件
1978年5月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1978年12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以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重要讲话为指导,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1981年6月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为统一全党思想打下了基础
A.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B.有助于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C.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
D.为中共十四大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1981年6月,《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为统一全党思想打下了基础,这三个事件均推动了“文化大革命”后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B项正确。“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时间是1976年,排除A项;确立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是1997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排除C项;1992年南方谈话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排除D项。9.20世纪80年代,农民生产出来的食品、服装以及其他农副产品,无法进入国营流通体系,于是他们就在农村或城乡接合地带自建各种专业性的交易场所,这些交易场所大多没有经过政府审批,经常遭到查封。由此可知,当时( )。
A.市场流通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B.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改革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效显著
D.计划经济体制积重难返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农民生产的产品无法进入国营流通体系,他们自发建设的各种交易场所经常遭到查封,这样实际上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所以说市场流通体制的变革势在必行,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市场流通体制,并不能体现农村体制改革对城市改革的促进作用,排除B项;材料内容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无关,排除C项;20世纪80年代我国已经逐步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所以不能说计划经济体制积重难返,排除D项。
10.1984年夏季,上海流动人口总量约为70万人,1985年9月增至111万人。1987年年底,广州流动人口约为110万人,约占常住人口的32.16%。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浦东开放的辐射效应 B.交通工具的日益进步
C.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 D.沿海城市的逐步开放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的开放,使得沿海开放城市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人口的流动,D项正确;浦东开放是在20世纪90年代,A项错误;交通工具的进步不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B项错误;人口向城市流动会加快城市化进程,C项错误。
11.下图是深圳市地区生产总值发展示意图(单位:亿元),图中数据变化主要得益于我国( )。
A.全面实行包产到户政策
B.引进外资技术和扩大出口
C.实施“走出去”的战略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80年深圳被设立为经济特区,所以图中数据的变化主要得益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和扩大出口,故选B项;包产到户政策的实施是在农村,排除A项;“走出去”战略提出并实施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排除C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排除D项。
12.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把“小康”这个传统概念引入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他说:“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作中国式的现代化。”这样,“小康”这个古老的命题便洋溢着鲜活的时代气息。这表明邓小平理论( )。
A.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B.开启了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C.根源于传统儒家思想 D.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
【解析】据材料可知,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把传统文化中的“小康”概念引入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战略中,使“小康”这个古老的命题洋溢着鲜活的时代气息,这表明邓小平理论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邓小平理论具有传统文化色彩,而不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排除A项;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排除B项;邓小平只是把“小康”这个概念引入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无法体现邓小平理论根源于传统儒家思想,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12分)
13.(12分)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创造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五四爱国运动同时,欧美多国掀起了工人罢工的怒潮,亚洲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中国人民深深感到这些斗争是与中国的反帝反军阀斗争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迅速引起了中国多数先进知识分子的进一步重视,形成了一个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李大钊、陈独秀、陈望道等人开始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初步运用它探索中国社会根本改造的方向和道路。
——摘编自张德旺《新编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入分析国情,认为只有落脚农村才有可能扭转革命时局。为此,毛泽东等人开辟了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先河,探索解决民族解放之路。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强调要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挖掘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带领人民开辟新的建设事业。
——摘编自郭媛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飞跃的
逻辑生成和现实意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历史背景。(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历程。(5分)
【答案】 (1)国际背景:世界工人运动及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西方资本主义弊端的充分暴露。
国内背景:五四运动的爆发,国内掀起反帝反军阀斗争;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阶级矛盾尖锐;救国救民道路的不断探索;资产阶级救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及其宣传;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7分)
(2)实践历程:开辟工农武装割据新道路,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5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国际方面:根据材料一“欧美多国掀起了工人罢工的怒潮,亚洲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可知,世界工人运动及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西方资本主义弊端的充分暴露。国内方面:根据材料一“与五四爱国运动同时”“中国人民深深感到这些斗争是与中国的反帝反军阀斗争联系在一起的”可知,五四运动的爆发,国内掀起反帝反军阀斗争;工人阶级队伍壮大;根据材料一“马克思主义迅速引起了中国多数先进知识分子的进一步重视,形成了一个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李大钊、陈独秀、陈望道等人开始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初步运用它探索中国社会根本改造的方向和道路”可知,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及其宣传,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救国救民道路的不断探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阶级矛盾尖锐;资产阶级救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答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样给分);等等。第(2)问,根据材料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入分析国情,认为只有落脚农村才有可能扭转革命时局。为此,毛泽东等人开辟了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先河,探索解决民族解放之路”可知,开辟工农武装割据新道路,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根据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强调要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可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根据材料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挖掘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带领人民开辟新的建设事业”可知,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