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基础达标】
1.下表所示是21世纪以来我国在部分领域取得的成就。这主要反映了我国( )。
领域 成就
经济 2006年后,我国外汇储备长期居于世界第一
科研 近十几年来,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长期位居世界第一
A.“一国两制”的成功
B.国际影响力的扩大
C.综合国力的提升
D.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2.据统计,2012年,我国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超过1亿美元的省(区、市)达28个,内蒙古、新疆、西藏均在此之列,其中广东以156.11亿美元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稳居全国第一位。这可用于说明我国( )。
A.南北经济的发展差距
B.对国际经济的依存度
C.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3.1987年,邓小平指出:“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都不管……这是不行的,这种想法不实际……(有人)要把香港变成一个在‘民主’的幌子下反对大陆的基地,怎么办 那就非干预不行。”(摘自《邓小平文选·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的讲话》,尊重原文,故不作变动。)邓小平意在强调( )。
A.中央对香港地区的管治权
B.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C.“一国两制”的方针不变
D.中央给予香港高度自治权
4.1988年3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公告,决定不再追诉去台人员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犯罪行为,台胞来大陆探亲旅游和开展经贸活动均受法律保护。该公告的发布( )。
A.意在促进两岸人员往来
B.表明司法独立不受干涉
C.标志着海峡两岸开始交流
D.破坏了我国的司法主权
5.1997年东南亚地区爆发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对缓解危机、稳定东南亚地区经济乃至世界金融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这说明新时期我国外交( )。
A.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重视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关系
C.努力适应世界多极化趋势
D.巩固与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
【拓展提升】
6.(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对宪法第十一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这说明我国( )。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发生了根本变化
B.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
C.宪法修改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D.以宪法保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某研究院统计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额达到约1.95万亿美元,与2002年相比增长5.6倍。2012年,机电产品出口额达1179亿美元,与2002年相比增长6.5倍。光学、照相、电影、计量及精密仪器设备类出口与2002年相比增长2.3倍。这反映出我国( )。
A.工业经济全球影响力提升
B.基础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
C.科技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D.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出口
8.下图为1978年和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图。图示占比变化反映了( )。
A.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B.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C.公有制经济地位下降 D.经济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9.2023年3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记者会时重谈浙商“四千”精神,即“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关于“四千”精神的最早的完整文字表述出自《解放日报》(1985年5月)中关于温州家庭手工业的报道(见下图)。据图可知,温州( )。
A.经济发展呈现出新气象
B.工业化水平居于全国领先
C.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D.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先锋
10.下表所示是“一国两制”构想的逐步形成情况。此表内容反映了“一国两制”( )。
萌芽 酝酿 形成 保证 确立
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20世纪50年代) 《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有关和平统一台湾的九条方针政策”(1981年) 邓小平全面阐述(20世纪80年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84年)
A.构想得以成功实践
B.构想的渐进性
C.受到普遍认同
D.最初针对香港问题
11.2010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援建49个农业项目;向发展中国家无偿提供了60批抗疟疾药、甲流疫苗及霍乱疫苗,并开展传染病防治培训;还援建了60余个信息化项目;在非洲援建了105个清洁能源和供水项目;等等。据此可知,中国外交( )。
A.充分体现中国大国担当
B.以世界和平为出发点
C.重视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D.以发展中国家为中心
12.下表所示为新中国成立至21世纪初中国在相关领域签署加入的国际多边条约数量(单位:个)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反映出新时期的中国( )。
时期 经济贸易 政治军事 环境 科教文卫 交通运输
1949年10月— 1978年12月 2 9 0 2 10
20世纪70年代—21世纪初 23 16 15 13 19
A.积极引领全球化的发展
B.不断发展与世界大国的关系
C.深入参与全球多边治理
D.强化了与盟国之间的关系
二、非选择题(12分)
13.(12分)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由于国内主要工业品供应短缺,加上工业发展模式是半封闭型的,仅有少量的对外贸易,出口商品也多以初级产品和资源性产品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依托完备产业基础和综合成本优势,我国对外贸易量质齐升,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1978年我国货物出口总额仅为168亿元人民币,2018年已达到16.4万亿元,增长979倍。自2009年起,我国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地位。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制造大国屹立东方——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意义。(12分)第28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基础达标】
1.下表所示是21世纪以来我国在部分领域取得的成就。这主要反映了我国( )。
领域 成就
经济 2006年后,我国外汇储备长期居于世界第一
科研 近十几年来,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长期位居世界第一
A.“一国两制”的成功
B.国际影响力的扩大
C.综合国力的提升
D.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解析】根据材料“外汇储备长期居于世界第一”“科技人力资源总量长期位居世界第一”等信息可知,21世纪以来,中国在经济、科研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反映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故C项正确;材料与“一国两制”的成功关系不大,A项错误;材料仅反映了21世纪以来中国在经济、科研方面建设成就突出,未反映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B项错误;中国尚未成为世界第一强国,D项错误。
2.据统计,2012年,我国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超过1亿美元的省(区、市)达28个,内蒙古、新疆、西藏均在此之列,其中广东以156.11亿美元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稳居全国第一位。这可用于说明我国( )。
A.南北经济的发展差距
B.对国际经济的依存度
C.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12年我国大部分省(区、市)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超过1亿美元,这其中有边疆地区的自治区,这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C项正确。
3.1987年,邓小平指出:“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都不管……这是不行的,这种想法不实际……(有人)要把香港变成一个在‘民主’的幌子下反对大陆的基地,怎么办 那就非干预不行。”(摘自《邓小平文选·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的讲话》,尊重原文,故不作变动。)邓小平意在强调( )。
A.中央对香港地区的管治权
B.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C.“一国两制”的方针不变
D.中央给予香港高度自治权
【解析】依据材料“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都不管”可以看出,邓小平意在强调中央对香港地区的管治权,A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一国两制’的方针不变”,排除C项。
4.1988年3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公告,决定不再追诉去台人员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犯罪行为,台胞来大陆探亲旅游和开展经贸活动均受法律保护。该公告的发布( )。
A.意在促进两岸人员往来
B.表明司法独立不受干涉
C.标志着海峡两岸开始交流
D.破坏了我国的司法主权
【解析】由材料中的公告可知,中央政府通过法律切实保护台胞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推动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故A项正确;司法独立不受干涉是外交问题,材料强调的是海峡两岸的关系问题,B项错误;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海峡两岸开始了经济文化和人员交流,C项错误;“破坏了我国的司法主权”表述不符合新中国外交关系发展史实,D项错误。
5.1997年东南亚地区爆发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对缓解危机、稳定东南亚地区经济乃至世界金融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这说明新时期我国外交( )。
A.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重视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关系
C.努力适应世界多极化趋势
D.巩固与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为稳定东南亚地区经济乃至世界金融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结合所学可知,东南亚地区属于中国的周边地区,这说明我国重视巩固与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D项正确。
【拓展提升】
6.(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对宪法第十一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这说明我国( )。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发生了根本变化
B.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
C.宪法修改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D.以宪法保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据材料可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私营经济得到发展,宪法肯定了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宪法条文的修改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故选C项;我国仍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故A项错误;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与材料保护私营经济的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在1992年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7.某研究院统计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额达到约1.95万亿美元,与2002年相比增长5.6倍。2012年,机电产品出口额达1179亿美元,与2002年相比增长6.5倍。光学、照相、电影、计量及精密仪器设备类出口与2002年相比增长2.3倍。这反映出我国( )。
A.工业经济全球影响力提升
B.基础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
C.科技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D.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出口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02年至2012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呈增长趋势,这表明这一时期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加强,中国工业经济全球影响力提升,A项正确;基础产业是为加工产业提供原材料、动力、基础条件的各产业部门的统称,主要包括农业、能源、原材料、医疗、交通运输和教育等产业部门,材料中的这些出口产品不属于基础产业,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实力的信息,故得不出中国科技实力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C项;“依赖出口”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8.下图为1978年和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图。图示占比变化反映了( )。
A.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B.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C.公有制经济地位下降 D.经济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解析】通过图片可知,与1978年相比,1987年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有了明显增加,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反映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直到1992年才明确提出,排除A项;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并没有改变,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与经济产业结构无关,排除D项。
9.2023年3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记者会时重谈浙商“四千”精神,即“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关于“四千”精神的最早的完整文字表述出自《解放日报》(1985年5月)中关于温州家庭手工业的报道(见下图)。据图可知,温州( )。
A.经济发展呈现出新气象
B.工业化水平居于全国领先
C.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D.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先锋
【解析】“温州三十三万人从事家庭工业”反映了温州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允许发展私有制,个体私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产值达七亿五千多万元”反映了改革激发了温州人生产的积极性,推动经济发展,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及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基础。综上所述,材料反映了温州经济发展呈现出新气象,A项正确;材料没有将温州与其他地区比较,不能得出温州“工业化水平居于全国领先”的结论,排除B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温州经济发展呈现出新气象,仅由材料看不出温州是“全国改革开放的先锋”,排除D项。
10.下表所示是“一国两制”构想的逐步形成情况。此表内容反映了“一国两制”( )。
萌芽 酝酿 形成 保证 确立
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20世纪50年代) 《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有关和平统一台湾的九条方针政策”(1981年) 邓小平全面阐述(20世纪80年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84年)
A.构想得以成功实践
B.构想的渐进性
C.受到普遍认同
D.最初针对香港问题
【解析】针对历史现状,党和政府提出符合国情的和平统一方针——“一国两制”,其形成过程是逐步展开的,故B项正确;“一国两制”在1997年香港回归中得以成功实践,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材料表格内容不能反映“一国两制”受到普遍认同,排除C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一国两制”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排除D项。
11.2010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援建49个农业项目;向发展中国家无偿提供了60批抗疟疾药、甲流疫苗及霍乱疫苗,并开展传染病防治培训;还援建了60余个信息化项目;在非洲援建了105个清洁能源和供水项目;等等。据此可知,中国外交( )。
A.充分体现中国大国担当
B.以世界和平为出发点
C.重视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D.以发展中国家为中心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入21世纪后,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充分体现中国大国担当,A项正确;中国外交以维护本国利益为出发点,以维护世界和平为目标,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睦邻友好关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以发展中国家为中心”的信息,排除D项。
12.下表所示为新中国成立至21世纪初中国在相关领域签署加入的国际多边条约数量(单位:个)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反映出新时期的中国( )。
时期 经济贸易 政治军事 环境 科教文卫 交通运输
1949年10月— 1978年12月 2 9 0 2 10
20世纪70年代—21世纪初 23 16 15 13 19
A.积极引领全球化的发展
B.不断发展与世界大国的关系
C.深入参与全球多边治理
D.强化了与盟国之间的关系
【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加入的国际多边条约组织要远远多于之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发展潮流,深入参与全球多边治理,C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国引领全球化的发展,排除A项;从材料不能得知中国不断发展与世界大国的关系,排除B项;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开展全方位外交,不与其他国家结盟,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12分)
13.(12分)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由于国内主要工业品供应短缺,加上工业发展模式是半封闭型的,仅有少量的对外贸易,出口商品也多以初级产品和资源性产品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依托完备产业基础和综合成本优势,我国对外贸易量质齐升,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1978年我国货物出口总额仅为168亿元人民币,2018年已达到16.4万亿元,增长979倍。自2009年起,我国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地位。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制造大国屹立东方——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意义。(12分)
【答案】 意义: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推动产业结构转型;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加就业;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有利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12分)
【解析】结合所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意义,如对国家的意义: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推动产业结构转型,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对公民个人的意义:增加就业机会。对国际的意义:有利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