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单元检测(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单元检测(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09 14:38:11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共48分,每题3分)
1.1949年11月,亚洲及大洋洲部分国家的工会代表在北京召开会议,世界工会联合会副主席、中华全国总工会名誉主席刘少奇在会上分析了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形势,并表示中国工人阶级负有援助这些国家的革命运动的“繁重的责任”。刘少奇的讲话(  )。
A.增进了各国工人间的团结
B.使亚洲革命方向发生改变
C.代表当时中国的外交倾向
D.使中国打破了西方的封锁
【解析】据材料可知,中国对亚洲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民族独立持支持态度,代表了当时中国在外交上支持民族独立运动的倾向,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国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民族独立,没有强调刘少奇讲话产生的影响,排除A项;二战后亚洲革命方向没有发生改变,帝国主义国家在亚洲的殖民体系逐渐瓦解,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刘少奇对亚洲民族独立运动的支持,但这一讲话没有打破西方的封锁,D项夸大了这一讲话的作用,排除。
2.下表所示是1950—1952年《人民日报》元旦献词的标题。其中反映的鲜明时代主题是(  )。
1950年 完成胜利,巩固胜利,迎接一九五○年元旦
1951年 在伟大爱国主义旗帜下巩固我们的伟大祖国
1952年 以高度的信心和坚强的意志迎接一九五二年
A.全力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B.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
C.全面建设人民民主政治 D.顽强抗争打击外部势力
【解析】据材料“完成胜利,巩固胜利,迎接一九五○年元旦”“在伟大爱国主义旗帜下巩固我们的伟大祖国”“以高度的信心和坚强的意志迎接一九五二年”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新生人民政权,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经济建设,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人民民主政治问题,排除C项;“顽强抗争打击外部势力”只是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其中一个方面的措施,排除D项。
3.1949—1952年,农业总产值增长48.59%,与新中国成立前最高年份1936年相比,1952年的粮食产量增加了9.3%,棉花产量增加了53.6%。这(  )。
A.表明国家整体经济状况根本好转
B.得益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C.促使国民经济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D.为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准备条件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49—1952年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农业总产值、粮食产量、棉花产量均有所增加,这说明我国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为之后工业化建设的开展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农业,无法得知我国整体经济状况是否好转和国民经济是否形成完整体系,排除A、C两项;1956年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才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排除B项。
4.某一时期,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护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上述场景出现在(  )。
A.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抗美援朝时期 D.“大跃进”时期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可知,工人成为工厂的主人,为了战场上的需要,工人加紧生产,生产积极性很高,故选C项;抗日战争时期,鞍山地区是日军占领区,排除A项;武汉的解放是在解放战争后期(渡江战役阶段),排除B项;“大跃进”时期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排除D项。
5.有学者在研究中得出以下认识:新民主主义的纲领+社会主义的因素+政党共识+政治平衡=某一法律文献。该法律文献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一部承上启下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既要团结凝聚各方面力量,完成协商建国的历史任务,又要指明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完成将来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政党共识,又在双方之间达成了巧妙的政治平衡,D项正确。
6.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指出:在历史演进中,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解决民族问题而实施的基本政策是(  )。
A.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和自治机关
B.允许少数民族划定特定地方进行自治
C.各民族完全自治,不受人民政府领导
D.各民族可以组建自己的公安和军队
【解析】针对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情况,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A项符合题意;宪法规定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区域自治,排除B项;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是国家的统一领导,排除C项;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国家的军事制度和当地的实际需要,经国务院批准,可以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但不可以组建军队,排除D项。
7.下表所示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表述的变化。据表可知,这一变化(  )。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我国人民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已经形成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A.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更具广泛性和代表性
B.表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成熟
C.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D.体现出新时期阶级差别的消失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为“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其中的“各民主阶级”就包含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所指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这一表述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更具广泛性和代表性,A项正确;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仍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排除B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标志是1956年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排除C项;“阶级差别的消失”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8.20世纪50年代前期,俄语一枝独秀,我国中学里学习俄语蔚然成风。1956年,教育部确定外语教学中俄语与英语的比例为1∶1,随后又规定俄语占1/3,英语和其他语言占2/3。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一边倒”方针的贯彻 B.“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C.外交实践的客观需要 D.“二五”计划开始实施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56年前后,中国学习的外语由俄语一枝独秀到多种语言并重,说明中国与英语国家及其他语种的国家逐渐有了交往,这适应了外交实践的客观需要,C项正确;A项不能解释俄语比重的下降,排除;“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排除B项;1956年前后,“一五”计划正在实施,排除D项。
9.1955年4月19日,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指出:“根据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的原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是可以实现和平共处的。在保证实施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国际争端没有理由不能够协商解决。”该发言体现了我国(  )。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外交政策开始适时转变
C.遵循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
D.推动印度支那问题政治解决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体现,C项正确;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A项;1955年中国外交政策并未发生转变,排除B项;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发生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排除D项。
10.1956年4—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报告,他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 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这表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
A.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
B.已经找到一条适合中国人自己的路线
C.探索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已经突破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束缚
【解析】“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探索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是还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故C项正确,D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指的是邓小平理论,B项是在改革开放后,均排除。
11.下图所示为1958年出版的俞微波画作《女拖拉机手》。该作品(  )。
A.揭示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新方向
B.证实了农村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
C.展现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新气象
D.表达出民众对农业机械化的向往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人们围绕在拖拉机周围,望着拖拉机,这表达出了民众对农业机械化的向往,D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特点是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该画作没有体现这些信息,不能揭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新方向,排除A项;在当时,拖拉机在农村并不常见,农村生产力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排除B项;农业合作化运动在1956年已经基本完成,排除C项。
12.下表所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召开的一系列重要会议。这些会议的召开(  )。
时间 会议名称
1950年9月25日—10月2日 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
1956年4月30日—5月10日 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
1959年10月26日—11月8日 全国群英会
1960年6月1日—11日 全国文教群英会
A.鼓舞了人民群众投身“一五”建设
B.宣传和弘扬了新的革命英雄主义
C.使得英雄模范的表彰活动日益程序化
D.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解析】从材料中的“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些重要会议的召开,宣传和弘扬了新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故答案为B项;“一五”计划是在1953—1957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完全符合,排除A项;材料无法反映英雄模范表彰活动日益程序化,排除C项;人民当家作主主要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的,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D项。
13.1962年冬,兰考遭遇严重的灾荒,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焦裕禄同志亲自率领干部、群众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焦裕禄大胆整顿,积极革新,闯出了一条适合兰考发展的新路子。当时焦裕禄进行革新的政策支持是(  )。
A.中共八大提出尽快变农业国为先进的工业国
B.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C.1958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D.中共中央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受三年经济困难的影响,中国国民经济困难,于是党中央在1961年1月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这为焦裕禄在兰考进行革新提供了政策支持,D项正确;中共八大的召开时间是195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1956年党针对新中国的文艺与学术工作提出的方针,排除B项;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本质是“左”倾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14.1964年,毛泽东提出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之后国务院决定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建设,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要把能搬的一线重要企业、科研机构、学校一部分迁移到三线、二线。这说明三线建设(  )。
A.以应对国防威胁为主要目的
B.改变了分布不均的工业布局
C.初步奠定了国家工业化基础
D.受到国内阶级斗争局势影响
【解析】据材料可知,毛泽东提出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说明三线建设的目的是应对国防威胁,A项正确;“改变了分布不均的工业布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一五”计划的完成初步奠定了国家工业化基础,排除C项;三线建设受到国际局势的影响,排除D项。
15.下图是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的工业版画《热火朝天》,该版画真实地描绘了当时车间工人分工明确、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逐步建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B.“一五”计划已经基本完成
C.人民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情高涨
D.国民经济得到了全面恢复
【解析】由材料可知,该版画描绘了工人如火如荼地开展工业生产的场景,符合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投身国家工业建设的史实,C项正确;从“一五”时期到“四五”时期,我国逐步建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排除A项;1957年年底,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排除B项;到1952年年底,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斗,我国国民经济获得全面恢复,排除D项。
16.“英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都当了‘红卫兵’,造了美国的反,在联合国投我们的票。”这是当年毛泽东看到外交部填写的联大表决结果报告时说的一段话。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根本原因是(  )。
A.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B.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C.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D.自身综合实力的增强
【解析】根据材料“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可知,197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结合所学可知,国家外交与国家实力直接相关,因此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20世纪70年代中国自身综合实力增强直接相关,D项正确;A、B、C三项只是原因之一,并非根本原因,均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坚决完成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
提取宣传画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12分)
【答案】 历史信息: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1分)
阐释:已经进行了两年多的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美国拒绝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坚持战争扩大侵略。为了粉碎敌人任何形式的侵略,争取更大的胜利,我国继续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同时继续争取朝鲜问题的公正合理的解决,最终于1953年7月迫使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3分)
历史信息:“一五”计划的开展。(1分)
阐释: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其核心内容包括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提出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3分)
历史信息:1953年开始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分)
阐释: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了配合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制定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通过各种互助合作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3分)
【解析】此题是开放性试题。需结合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准确、全面地概括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第①小问,图片反映了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1953年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开展和1953年的农村互助合作运动。第②小问,结合所学从各种信息的时代特征、具体表现来解读图片信息。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两幅图片,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说明。(12分,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 论题:新中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发展。(2分)
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在经济建设中,发展生产力的“一五”计划和变革生产关系的三大改造同时进行。1953年,中国共产党在巩固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中,新中国成立后,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了土地私有和家庭经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致富的积极性。为了克服小农经济的局限性,又号召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互助组和农业合作社。为了适应迅速工业化和农产品统购统销的需要,很快出现了农业集体化高潮。到1956年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1957年年底“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人民的生活水平、消费水平显著提高。
由此可见,“一化三改”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建设国家的热情,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10分)
【解析】首先,结合所学可得出论题:新中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发展。其次,结合所学可知,分别从“一五”计划的内容及作用、农业合作化的道路、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等方面分析说明。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
19.(14分)开放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对外贸易有利于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实银的成色在各省通用的宝银共计一百零四种。随着贸易的发展,记账方式需要更简洁的方法,由此代表实银交易的符号——虚银,便产生了。虚银的一般符号是“平”,主要有六种。1855年,外商采取步骤用墨西哥银元取代本洋,但是遭到了中国商人的拒绝。1856年,上海已处于商业交往没有价值标准的困境之中——无论是买或卖,都不知道收受什么或必须支付什么。咸丰年间,上海的外国银行和商界议定,将双方来往账目一律改用规元计算,计算时首先把宝银换算成纹银成色标准(清朝法定银两标准成色),再以九八除之即得规元数,因此得名九八规元。自1857年,上海商人改用规银作为记账单位后,上海的通用记账虚银单位只有规银一种。
——摘编自刘育梅《晚清对外贸易法律制度的演变与透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为中国的主要贸易对象。特别是通过与苏联的进口贸易和使用其政府贷款,中国引进了急需的关键设备和技术。同时,中国努力与亚非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建立贸易合作关系,千方百计开拓与西方国家的民间和官方贸易渠道,此时的出口贸易主要是通过香港地区的转口贸易,用于换取外汇。
——摘编自尹智超、彭红枫《新中国70年对外贸易发展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历程、机理与未来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海规银”产生的时代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贸易的特点。分析这一时期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作用。(8分)
【答案】 (1)白银具有法定的货币地位(白银货币化的发展);实银和虚银种类繁多,记账不方便;外国对华经济侵略,中外贸易扩大;上海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近代新的商业经营形式的引入。(6分)
(2)特点: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要贸易对象,同时积极扩大贸易国家范围;重视引进设备和技术;出口贸易主要通过香港转口。
作用:推动工业化;赚取外汇,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开拓对外活动空间,发展了对外友好关系。(8分)
【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可知,白银具有法定的货币地位(白银货币化的发展);根据材料一“晚清实银的成色在各省通用的宝银共计一百零四种。随着贸易的发展,记账方式需要更简洁的方法”可知,实银和虚银种类繁多,记账不方便;根据材料一时间“晚清”并结合所学可知,外国对华经济侵略,中外贸易扩大,上海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根据材料一“上海的外国银行”可知,近代新的商业经营形式的引入。第(2)问第①小问,根据材料二“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为中国的主要贸易对象……千方百计开拓与西方国家的民间和官方贸易渠道”可知,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要贸易对象,同时积极扩大贸易国家范围;根据材料二“中国引进了急需的关键设备和技术”可知,重视引进设备和技术;根据材料二“此时的出口贸易主要是通过香港地区的转口贸易,用于换取外汇”可知,出口贸易主要通过香港转口。第②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国引进了急需的关键设备和技术”可知,推动工业化;根据材料二“千方百计开拓与西方国家的民间和官方贸易渠道……用于换取外汇”可知,赚取外汇,支持国家经济建设;根据材料二“中国努力与亚非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建立贸易合作关系,千方百计开拓与西方国家的民间和官方贸易渠道”可知,开拓对外活动空间,发展了对外友好关系。
20.(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的主要是美国。美国操纵联合国阻挠中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的恢复;在中国周边的国家建立军事基地,并派遣间谍到中国进行破坏活动;直接参与蒋介石集团对大陆的骚扰和轰炸。同时,美国和台湾当局还于1949年专门订立了一项秘密军事协定:美国供给蒋介石集团16艘军舰、5个师的武器装备、雷达及飞机修理设备,并继续拨付援蒋的剩余款项。但杜鲁门于1950年1月5日又发表声明,声称此时美国无意在中国台湾地区取得特别权利或建立军事基地,也不想利用其武力干涉中国台湾地区现在的局势,卷入中国的内争。对于美国的对华政策,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持了高度警惕,与之进行坚决斗争。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发表讲话,承认国际战略格局已发生变化,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而是有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和日本五大力量中心。……根据尼克松主义的战略构想,尼克松政府首先急于在保全美国面子的情况下从越南脱身,1973年3月19日,美军撤出越南。其次,主动采取行动,谋求同中国对话,以压制莫斯科,并使中苏都不得不向美国作出让步与妥协。再次,对苏推行“缓和”外交,在保持同苏联进行激烈争夺的同时,采取较为灵活的态度谋求与苏联“对话”,试图用军控协议限制苏联扩充军备,用满足苏联某些要求的经济协议,换取苏联克制扩张行动。最后,重新调整与西欧、日本的关系。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敌视新中国的表现及中国的对策。(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变化的条件。(6分)
【答案】 (1)表现:政治上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阻挠中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的恢复;经济上对新中国进行封锁和物资禁运,企图从经济上扼杀新中国;军事上派舰队阻挠新中国解决台湾问题,通过在中国周边建立军事基地等手段敌视新中国。
对策:我国政府和人民对美国保持高度警惕,并坚决斗争。政治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并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经济上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军事上坚决打击美蒋的破坏活动。(8分)
(2)条件:中国综合国力增强,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国际影响力扩大;美国陷入越南战争泥潭,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守势,受到日本和西欧的挑战;不结盟运动兴起,发展中国家力量不断壮大。(6分)
【解析】第(1)问第①小问,根据材料信息“阻挠中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的恢复”“建立军事基地”“到中国进行破坏活动”“直接参与……对大陆的骚扰和轰炸”“拨付援蒋的剩余款项”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作答。第②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1971年”“国际战略格局已发生变化”“急于……从越南脱身”“使中苏都不得不向美国作出让步与妥协”“限制苏联扩充军备”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美国、中国以及世界局势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共48分,每题3分)
1.1949年11月,亚洲及大洋洲部分国家的工会代表在北京召开会议,世界工会联合会副主席、中华全国总工会名誉主席刘少奇在会上分析了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形势,并表示中国工人阶级负有援助这些国家的革命运动的“繁重的责任”。刘少奇的讲话(  )。
A.增进了各国工人间的团结
B.使亚洲革命方向发生改变
C.代表当时中国的外交倾向
D.使中国打破了西方的封锁
2.下表所示是1950—1952年《人民日报》元旦献词的标题。其中反映的鲜明时代主题是(  )。
1950年 完成胜利,巩固胜利,迎接一九五○年元旦
1951年 在伟大爱国主义旗帜下巩固我们的伟大祖国
1952年 以高度的信心和坚强的意志迎接一九五二年
A.全力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B.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
C.全面建设人民民主政治 D.顽强抗争打击外部势力
3.1949—1952年,农业总产值增长48.59%,与新中国成立前最高年份1936年相比,1952年的粮食产量增加了9.3%,棉花产量增加了53.6%。这(  )。
A.表明国家整体经济状况根本好转
B.得益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C.促使国民经济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D.为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准备条件
4.某一时期,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护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上述场景出现在(  )。
A.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抗美援朝时期 D.“大跃进”时期
5.有学者在研究中得出以下认识:新民主主义的纲领+社会主义的因素+政党共识+政治平衡=某一法律文献。该法律文献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6.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指出:在历史演进中,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解决民族问题而实施的基本政策是(  )。
A.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和自治机关
B.允许少数民族划定特定地方进行自治
C.各民族完全自治,不受人民政府领导
D.各民族可以组建自己的公安和军队
7.下表所示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表述的变化。据表可知,这一变化(  )。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我国人民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已经形成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A.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更具广泛性和代表性
B.表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成熟
C.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D.体现出新时期阶级差别的消失
8.20世纪50年代前期,俄语一枝独秀,我国中学里学习俄语蔚然成风。1956年,教育部确定外语教学中俄语与英语的比例为1∶1,随后又规定俄语占1/3,英语和其他语言占2/3。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一边倒”方针的贯彻 B.“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C.外交实践的客观需要 D.“二五”计划开始实施
9.1955年4月19日,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指出:“根据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的原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是可以实现和平共处的。在保证实施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国际争端没有理由不能够协商解决。”该发言体现了我国(  )。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外交政策开始适时转变
C.遵循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
D.推动印度支那问题政治解决
10.1956年4—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报告,他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 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这表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
A.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
B.已经找到一条适合中国人自己的路线
C.探索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已经突破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束缚
11.下图所示为1958年出版的俞微波画作《女拖拉机手》。该作品(  )。
A.揭示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新方向
B.证实了农村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
C.展现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新气象
D.表达出民众对农业机械化的向往
12.下表所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召开的一系列重要会议。这些会议的召开(  )。
时间 会议名称
1950年9月25日—10月2日 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
1956年4月30日—5月10日 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
1959年10月26日—11月8日 全国群英会
1960年6月1日—11日 全国文教群英会
A.鼓舞了人民群众投身“一五”建设
B.宣传和弘扬了新的革命英雄主义
C.使得英雄模范的表彰活动日益程序化
D.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13.1962年冬,兰考遭遇严重的灾荒,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焦裕禄同志亲自率领干部、群众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焦裕禄大胆整顿,积极革新,闯出了一条适合兰考发展的新路子。当时焦裕禄进行革新的政策支持是(  )。
A.中共八大提出尽快变农业国为先进的工业国
B.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C.1958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D.中共中央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
14.1964年,毛泽东提出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之后国务院决定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建设,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要把能搬的一线重要企业、科研机构、学校一部分迁移到三线、二线。这说明三线建设(  )。
A.以应对国防威胁为主要目的
B.改变了分布不均的工业布局
C.初步奠定了国家工业化基础
D.受到国内阶级斗争局势影响
15.下图是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的工业版画《热火朝天》,该版画真实地描绘了当时车间工人分工明确、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逐步建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B.“一五”计划已经基本完成
C.人民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情高涨
D.国民经济得到了全面恢复
16.“英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都当了‘红卫兵’,造了美国的反,在联合国投我们的票。”这是当年毛泽东看到外交部填写的联大表决结果报告时说的一段话。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根本原因是(  )。
A.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B.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C.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D.自身综合实力的增强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坚决完成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
提取宣传画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12分)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两幅图片,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说明。(12分,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9.(14分)开放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对外贸易有利于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实银的成色在各省通用的宝银共计一百零四种。随着贸易的发展,记账方式需要更简洁的方法,由此代表实银交易的符号——虚银,便产生了。虚银的一般符号是“平”,主要有六种。1855年,外商采取步骤用墨西哥银元取代本洋,但是遭到了中国商人的拒绝。1856年,上海已处于商业交往没有价值标准的困境之中——无论是买或卖,都不知道收受什么或必须支付什么。咸丰年间,上海的外国银行和商界议定,将双方来往账目一律改用规元计算,计算时首先把宝银换算成纹银成色标准(清朝法定银两标准成色),再以九八除之即得规元数,因此得名九八规元。自1857年,上海商人改用规银作为记账单位后,上海的通用记账虚银单位只有规银一种。
——摘编自刘育梅《晚清对外贸易法律制度的演变与透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为中国的主要贸易对象。特别是通过与苏联的进口贸易和使用其政府贷款,中国引进了急需的关键设备和技术。同时,中国努力与亚非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建立贸易合作关系,千方百计开拓与西方国家的民间和官方贸易渠道,此时的出口贸易主要是通过香港地区的转口贸易,用于换取外汇。
——摘编自尹智超、彭红枫《新中国70年对外贸易发展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历程、机理与未来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海规银”产生的时代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贸易的特点。分析这一时期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作用。(8分)
20.(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的主要是美国。美国操纵联合国阻挠中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的恢复;在中国周边的国家建立军事基地,并派遣间谍到中国进行破坏活动;直接参与蒋介石集团对大陆的骚扰和轰炸。同时,美国和台湾当局还于1949年专门订立了一项秘密军事协定:美国供给蒋介石集团16艘军舰、5个师的武器装备、雷达及飞机修理设备,并继续拨付援蒋的剩余款项。但杜鲁门于1950年1月5日又发表声明,声称此时美国无意在中国台湾地区取得特别权利或建立军事基地,也不想利用其武力干涉中国台湾地区现在的局势,卷入中国的内争。对于美国的对华政策,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持了高度警惕,与之进行坚决斗争。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发表讲话,承认国际战略格局已发生变化,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而是有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和日本五大力量中心。……根据尼克松主义的战略构想,尼克松政府首先急于在保全美国面子的情况下从越南脱身,1973年3月19日,美军撤出越南。其次,主动采取行动,谋求同中国对话,以压制莫斯科,并使中苏都不得不向美国作出让步与妥协。再次,对苏推行“缓和”外交,在保持同苏联进行激烈争夺的同时,采取较为灵活的态度谋求与苏联“对话”,试图用军控协议限制苏联扩充军备,用满足苏联某些要求的经济协议,换取苏联克制扩张行动。最后,重新调整与西欧、日本的关系。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敌视新中国的表现及中国的对策。(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变化的条件。(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