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观潮》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文章结构清晰,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时间顺序记叙,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
二、设计思路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等不易理解,需要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拼读并书写“潮、据、盐、屹”等生字词,理解“笼罩、人声鼎沸、若隐若现、风平浪静”等词语的意思,并能运用“逐渐、恢复”等词语造句。学生能够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理清课文结构,并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理解作者通过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壮美河山的自豪感。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有序、细致入微的习惯,以及通过文字表达情感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等词语的意思;理解并积累描写钱塘江潮水气势的四字成语。
难点:想象大潮的壮观景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非常精彩的文章,叫做《观潮》。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做个小互动。你们有没有去过海边或者看过江潮? 学生:(部分学生回答)有/没有。 老师:好的,有去过的同学,你们能分享一下看潮的感受吗? 学生A:我觉得潮水特别壮观,像千军万马一样冲过来。 老师:哇,这个形容很生动。那没有看过的同学,你们想象一下,潮水会是什么样子呢? 学生B:我觉得应该是很大的水波,像海浪一样。 老师:嗯,海浪是一个很好的比喻。那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作者笔下的钱塘江大潮究竟是怎样的壮观景象。
课内探究 老师:首先,请大家翻开课本,找到《观潮》这篇文章。我们先来读一下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我来给大家起个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学生跟着老师齐读课文) 老师:好,读得很流畅。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生字词。这些生字词,你们能自己读出来吗? 学生:(齐声)能! 老师:那我们来试试看,“潮、据、盐、屹”…… (学生依次读出生字词) 老师:很好,大家都读得很准确。那这些词语的意思,你们能理解吗?比如“笼罩”,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C:就是像有层雾或者云遮住了。 老师:对,很好。那“人声鼎沸”呢? 学生D:就是人很多,说话声音很大,像水烧开了一样。 老师:哇,这个解释太到位了。那“若隐若现”呢? 学生E:就是有时候看得见,有时候看不见。 老师:对,就是这样。那“风平浪静”呢? 学生:(齐声)就是一点风也没有,水面很平静。 老师:非常好,大家都理解得很到位。那接下来,我们再来读一遍课文,这次要注意理解课文内容,看看作者是怎么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老师:好,读完课文,你们能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吗? 学生:(齐声)能! 老师:那作者是怎么描写的呢?他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学生F:他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来写的。 老师:非常棒!你一下子就找到了文章的结构。那我们先来看看潮来前,作者写了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写了人们等待大潮的场景,还有江面的平静。 老师:对,人们早早地就来到江边,等着看大潮。江面也很平静,就像……就像一幅宁静的画。那接下来,大潮来了,作者又是怎么描写的呢? 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写了潮水的声音很大,像山崩地裂;形状也很壮观,像一道白色的城墙。 老师:对,作者用“山崩地裂”来形容潮水的声音,可见声音之大。而形状呢,就像一道白色的城墙,多么壮观啊!那你们能想象出那个画面吗? 学生:(齐声)能! 老师:好,那我们现在就来模拟一下大潮来的场景。我来读课文,你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在江边,看着大潮涌来。 (老师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学生闭眼想象) 老师:好,睁开眼睛。你们感受到了吗? 学生:(齐声)感受到了! 老师:那接下来,大潮退去后,作者又写了什么呢? 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写了潮水退去后,江面恢复了平静,人们还在回味着大潮的壮观。 老师:对,大潮退去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但人们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他们还在回味着大潮的壮观,还在感叹着大自然的神奇。 老师:那我们现在再来回顾一下,作者是怎么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他用了哪些词语和句子?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他用了“山崩地裂”、“白色城墙”、“风号浪吼”等词语;还用了比喻句,比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老师:非常好,大家都找得很准确。那这些词语和句子,你们能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它们的表达效果吗? 学生:(齐声)能!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中的精彩句段) 老师:好,现在我们来试着背诵一下课文的第3、4自然段。这两段是描写大潮最壮观的部分,也是我们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学生尝试背诵课文) 老师:好,背得不错。那接下来,我们再来做一个小练习。请大家用“逐渐”和“恢复”这两个词语,分别造一个句子。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学生G:“逐渐”:天气逐渐变暖了,我们可以穿上轻便的衣服了。 学生H:“恢复”:经过治疗,他的伤势逐渐恢复了。
思维延伸 老师:很好,大家都造得很好。那今天我们的课堂就到这里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钱塘江大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学会了作者的一些观察和表达方法。希望你们以后在生活中,也能像作者一样,善于观察,善于表达。
课堂小结 学生讨论小结,互相补充回忆巩固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六、教学反思
在教授《观潮》这篇课文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反思,旨在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我认为在生字词教学方面,我能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情,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让学生自主读出并理解生字词,有效地提升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我也注重了词语的拓展和延伸,如“笼罩”、“人声鼎沸”等词语,我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其基本意思,还引导他们尝试用这些词语造句,从而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和记忆。在课文朗读与理解环节,我采用了齐读、自由读、闭眼想象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这种多样化的朗读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我还注重了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如停顿、重音等,提升了他们的朗读能力。在重点段落分析方面,我引导学生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逐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我让学生自主发现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以及作者所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我也注重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通过闭眼想象等方式,让他们更加直观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在背诵练习和造句练习环节,我注重了对学生记忆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通过背诵课文重点段落,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提高了自己的记忆力。而造句练习则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巩固了所学知识,提升了语言运用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有时过于注重形式上的讲解,而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通过本次教学反思,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教学方向和目标。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努力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