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论语》十二章 第2课时 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论语》十二章 第2课时 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8.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09 14:4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课 《论语》十二章 第2课时 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了解《论语》一书和孔子及其思想。
2.能正确阅读,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背诵课文。
3. 解读各则语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
学习任务:
任务一 拜礼孔圣
任务二 圣人言何(拜读朋友圈)
任务三 读懂文意
任务四 归类整理文言知识
任务五 深入理解(讲解朋友圈)
任务六 反躬自省,铭心悟道
任务五 深入理解(讲解朋友圈)
深入理解(讲解朋友圈)
要求:
探讨《论语》给我们讲述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的道理。
【新课讲解】
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1、这一则这句话说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1句讲学习的方法。
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3句讲个人的道德修养。
【段解】谈学习方法、态度和为人态度,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第二章: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
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
对待学过的知识是否认真温习
2、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忠(尽心力)
信(诚实)
习(温习)
【段解】这一章讲的是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德才兼备”。
每天自我反省——是否尽心尽力做事;
是否以真诚交友;
是否认真复习功课。
3、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三个问题能否互换位置 为什么
不能。 因为这三个句子针对的对象是“他人”,接着是“朋友”,最后是“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更好地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的这种高尚的品格。
第三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第三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的做人规则和法度意识融合为一。
2.我们从第三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3.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第四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段解】第四章谈学习方法,强调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正确的学习方法:
复习旧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常复旧课,学习了以后一定要花时间进行巩固。领悟新知。
第五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段解】谈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罔”和“殆”两个词有何不同意思
“罔”侧重于迷惑而无所得,就是对知识的理解不明确,掌握不牢固;“殆”侧重于疑惑,就是不学习知识而成天胡思,想会使人有陷入邪说的危险,要比“罔”影响更坏,危害程度更深。这两个词反映出孔子在“学”与“思”两个方面紧密结合方法。
第六章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第六章赞扬了颜回怎样的品质?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第七章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段解】本章说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其作用是
顶真;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分别指什么样的人 孔子更为欣赏哪种人 为什么
“知之者”是指懂得它的人,“好之者”指爱好它的人,“乐之者”是指以它为乐的人。
这三种人中孔子更为欣赏的是第三种人,因为在孔子看来,只有对学习充满兴趣,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第八章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段解】 第六章谈的是个人修养,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淡泊名利、安于贫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
怎样理解“不义 而 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的思想,认为真正有道德、有理想的君子,不会为物质享受而奔波忙碌。并且认为不凭道义而获得的富贵,就像虚幻的浮云一样。
第九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本章讲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虚心好虚。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十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段解】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实际上是劝人们要珍惜时光。
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比喻;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
第十一章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段解】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赏析: “三军 可夺帅也,匹夫 不可夺志也。”
人一定要有志气、品格。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心志,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第十二章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段解】本章讲个人修养: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孔子“仁”的儒家思想表现在: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坚定的志向,既要多提问题,又要多想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
任务六 反躬自省,铭心悟道
要求:
①文章主要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②谈谈启示与感悟
文章主要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学习态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学习方法: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传不习乎?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品德修养: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
④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
⑤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在学习和做人方面,本文给了你怎样的启迪?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章,说说你的感悟。
考点:结合观点谈感悟启示
[真题模拟] “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何启示?
[答题思路] 
(1)结合文意,理解语句的具体含义;
(2)联系实际指出其现实意义,要说出对我们的启示;
(3)内容要积极向上,表述要言简意赅。
①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求自己;
②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的涵养;
③宽容对待他人,能让人际关系更和谐融洽。
在学习和做人方面,本文给了你怎样的启迪?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章,说说你的感悟。
我最喜欢第九章。这一章是讲学习态度的,即要善于向别人学习,随时随地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发现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在日常学习中,我也要保持这种谦虚的心态,努力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
《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我们今天学习它,有怎样的意义?
1.《论语》中包含着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例如本课所选的各章,有的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的讲如何提升个人修养,这些在今天都是可以借鉴的,对于我们的学习、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2.《论语》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重要的位置,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阅读《论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写作特色】
1.思想深刻,富含哲理。
课文所选的十二章语录,包括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等方面的内容,各有所指,语言精练,立意深远,不少成了格言警句,闪耀着思想的光辉,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今天仍有借鉴、启发作用。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
2.语言简洁,生动传神。
虽然每一章语录都是寥寥数语,但其中运用了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频繁使用“乎”“矣”“也”等语气词,使表情达意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甚至说话人的神态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句式多变,如以排比句、反间句对弟子进行耐心的启发,以对偶句从正反两方面道出“学”和“思”的辩证关系,以感叹句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结语】
其实,高尚决非仅存于生死名利之中。即便看似寻常的谦逊、礼让、隐忍、宽谅,甚至只是善解人意,又何尝不是一种"君子之风"呢?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鉴于此,让我们以青春的名义发出倡议:
传承经典,涵养人格。菁菁校园,尚纪崇德。笃学慎思,言语谦和。为人为事,有品有则。存之于心,付之于行。君子永继,大国恒昌.
【课后作业】
背诵全文。
《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后生可畏”“当仁不让”等。你还知道哪些?课外搜集一些,与同学分享。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