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测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测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11 14:20:47

文档简介

单元测试卷(三)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义利之辨”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哲学课题,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周时期,不过其明朗化和具体化则在春秋战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遭到重大破坏,人们往往为追求个人利益而忘却社会礼法和道德义务。这种情况下,“义为利本,见利思义”的义利思想便应运而生。
作为儒学创始人的孔子对义利之辨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孔子承认了“嫌贫爱富”的人性前提。一般来说,人人皆向往富贵的生活而厌弃贫贱的生活,这种欲望具有人性的合理性。甚至孔子自己也向往富贵的生活,“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第二,孔子认为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获得利益一定要符合“道”,即儒家所主张的社会伦理规范。当义利冲突时,要舍利取义。因此,《论语》中说“子罕言利”。孔子还将义利的不同取舍作为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要成为君子,在行为准则上要以“义”为标准。值得注意的是,孔子以“人民之利”为义,他强调“修己以安百”,“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要求统治者“因民之利而利之”,这不仅符合安邦兴国的原则,也符合人道主义原则。
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直接继承者和发扬者,在“义利之辨”上,孟子继承孔子的义利观,但也有一定的改革和扭曲。孟子认为“仁者,人心也;义者,人路也”,人心本善,追逐利益是人“不能尽其才”的表现。因此,孟子在人性规定上取消了追求利益的合理性,并且在现实社会中寻找到了逐利的危害性。当梁惠王问他有什么利于魏国的建议时,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去利、非利以存仁义,仁义为人性所固有,是至高无上的原则,是必须遵守和实行的,当义利冲突时,自然要“去利取义”。为了义,连自身最大的利益——生命都可以舍弃掉。孟子的义利观和孔子的义利观相比较,孔孟一致认为义利之中“义”是第一位的,这对中国的君子人格、道德修养和民族精神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孟子“舍生取义”的理念,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义重如山、义薄云天的民族精英,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积极作用。孔孟的不同之处在于,孔子承认追求利益的人性合理性,在追求“义”至高的原则下义利调和;而孟子则从人性规定上取消了追求利益的合理性,使义利趋向对立,这给董仲舒的“义利之辨”和宋儒的理欲之辨一定的启发,这种价值导向在历史上又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在宋明理学大力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的同时,以陈亮、叶适等代表工商者利益的事功学派发出了反对的声音。陈亮提出“道在物中”“因事做则”,“道”不是独立于事物之外而存在的精神本体,而是事物内在的固有的规律,与民生日用等实事是分不开的。因此,陈亮注重做事取得的实际效果,而反对空谈“义理”。他认为“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口之于味也,四肢之于安逸也,性也”,肯定了人欲就是人性。由之,追求利益是符合人性的,也符合事功原则,关键在于人们的利欲满足要有处有辨。人欲是追求利益的人性前提,天理是追求利益的社会制约,“利”要以“义”为指导,“义”要在“利”中显现,“义利双惠”,天理人欲可并行。
(摘编自段红智、于爱英《儒家的
“义利之辨”及其现代价值》)
材料二:
中国传统哲学历来重视“义”对“利”的指导作用,主张义利矛盾时,舍利而取义。在对“利”的态度上,则经历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义利关系也经历了义利相关、义利对立、义利双惠三个历史阶段。中国传统哲学的义利之辨有其闪光点,也有其谬误,我们必须借鉴和发扬传统义利思想中的精华,克服和弥补其缺陷,根据时代要求,挖掘其现实意义。
首先,中国传统哲学的义利之辨高度重视“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这对处理当前我国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义”,而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是“利”。“利”必须符合“义”,当义利冲突时,必须舍利取义;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冲突时,当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冲突时,要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重,只有这样,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才能实现,国家和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其次,中国传统哲学的义利之辨的“正义谋利,名道计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个人正当利益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客观地讲,追求个人利益是人性中的必然,“存天理,灭人欲”是违反和压抑人性的。因此,要敢于求利、求富。但是,要敢于求利、求富绝不是“放于利而行”,而是市场主体合理竞争、公平交易、诚实信用、遵纪守法,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才能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再次,中国传统哲学的义利之辨的“义为利本”,甚至“正其义不谋其利”对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正确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传统儒家认为“义”是成为君子的前提条件和行为规范,是儒家伦理的崇高追求。他们反对唯利是图、自私堕落,提倡克己奉公、大公无私,这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相契合。
(摘编自段红智、于爱英《儒家的
“义利之辨”及其现代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义利之辨”是随着井田制瓦解出现的哲学课题,明朗于春秋战国,可追溯到殷周时期。
B.孔子强调应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不但是安邦兴国之道,更是人道主义的体现。
C.孔子和孟子的义利观给董仲舒的“义利之辨”和宋儒的理欲之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D.孟子否定追求利益的合理性,使“义”“利”对立,由此产生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答案】B 【解析】A.“义利之辨”出现在殷周时期。随着井田制瓦解而具体明朗化,而不是随着井田制瓦解出现的。C.材料一第三段最后一句,指出孟子对“利”的看法“给董仲舒的‘义利之辨’和宋儒的理欲之辨一定的启发”。D.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可能会产生冲突是客观事实,并不是因为孟子的观点才会出现,二者不构成因果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孟子认为仁义是人性所固有,是必须遵守和实行的至高无上的原则,所以追逐利益只是人“不能尽其才”的表现。
B.与孟子不同,孔子认为在义利取舍时应将“义”摆在第一位,这成了君子的行为准则,也对中国的民族精神产生了巨大影响。
C.“舍利取义”是对“义利之辨”的一种回答,也是社会伦理规范,更对处理当下的关于“义利”的现实问题有重大意义。
D.中国传统哲学对义利关系的认识历经曲折,我们要根据时代要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发掘其现代价值。
【答案】B 【解析】孔孟都认为在义利取舍时应将义摆在第一位,在这一点上,孔孟是一致的。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两则材料中同有的“义利观”的一项是(3分)(  )
A.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B.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黄宗羲《原君》)
C.性命道德,未有超然遗物而独立者也。(叶适《进卷·大学》)
D.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荀子·性恶》)
【答案】C 【解析】叶适的意思是“不能离开事物而谈论所谓超越的道德本体”,不能作为材料中“义利观”的论据。
4.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强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理解。(4分)
【答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能充分体现出儒家思想中所主张的社会伦理规范,是传统“义利观”中的“义”。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见利思义”,即获利一定要符合“义”。当代社会中,社会个体创造价值,创造幸福生活都要在符合“义”,符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进行,当我们面对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冲突时,要舍利取义。
5.请根据材料一梳理“义利之辨”的发展过程。(6分)
【答案】殷周时期已有“义利之辨”,但还只是模糊抽象的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得到充分发展,孔子的义利观承认求利的合理性,也强调义的重要性。孟子的义利观将义与利对立起来,延续影响了宋儒的理欲之辨。宋明时期陈亮与叶适提倡“义利双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边关石头也相思
王 静
2012年,我去新疆白哈巴“西北第一哨”采访。
哨所耸立在蓝天下,面向山巅,背靠界河,距离河对面的哈萨克斯坦只有几百米之遥。
哨卡上执勤的战士大概从望远镜中看到我们的镜头在聚焦他,自然地挺胸抬头。镜头里,丝絮般的云彩在他身上飘拂,一只矫健的雄鹰在他头顶盘旋,多么难得的画面!我立刻按下快门。想起多年前一位战友写下的诗:“健似雄鹰劲如松,永为祖国站好岗。”此刻,哨位上的战士,不正是那搏击云天的雄鹰、那傲然挺立的青松吗?
我找到执勤的战士,他的名字叫高唱,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是个阳光帅气的小伙子。高唱告诉我,虽然营区院子很小,但他喜欢石头,捡回来一些摆在营区,上面刻上不同的字,已经成为营区一景了。他特意带我看了那些形状各异的石头。一个用白色鹅卵石拼成的中国版图上,“祖国在我心中”几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
站在这一堆鹅卵石边,我心潮起伏。鹅卵石再普通不过了,可当它被作为祖国的版图而赋予生命时,它便得到了永生。我明白了高唱为什么喜欢石头,因为这石头中,有我们一代代边防军人奉献生命的忠魂,这石头也是祖国领土的浓缩呀!
离开白哈巴哨所时,高唱带着我,特意捡了一块鹅卵石,我把它带回了北京。每次看到这块鹅卵石,就想起白哈巴哨所,想起高唱……
2014年,我去西藏边防采访。路上,途经一个叫岗巴的小镇,大伙下车稍作休息。
休息室一位藏族老阿妈引起了我的注意。老阿妈慈眉善目,面颊上是岁月与风霜刻下的深深印痕。老阿妈家去年遭灾,是部队官兵救灾及时,全家才得以安然。从此,老阿妈就隔三岔五来营区看望战士们。
送走老阿妈,在屋角拐弯处,我看见一块石头,瞥了一眼,那粗粝的样子,有点像老阿妈的那张脸,又有点像谱写命运之曲的贝多芬,更像一个沉思的头颅,似乎在思考深邃的历史之谜。
细细端详这块石头,纯朴、自然,没有一点人工雕琢的痕迹。石头上,那道天然形成的白色曲线,像延伸远方的天路,又像一条蜿蜒的河流。我仿佛能感觉到,在它生命的纹路里,似乎镂刻着冶炼的痛苦和凝固的悲壮,那一道道涌,一卷卷潮,既有沉潜的品质,又有飞扬的神采。我想,它一定是情感飞扬跌宕后的狂澜。
不知不觉,就喜欢上了这块石头,它的颜色,像极了藏族老阿妈那张最靠近太阳的脸,那张透着信任和温暖的脸,足可慰藉军人之心。老阿妈就是“人民”的代名词,子弟兵正是为了千千万万张像老阿妈这样的脸,才历经艰辛,心甘情愿在这氧气都吃不饱的地方默默奉献着。
我相信,这块石头与我有着深深的“眼缘”,就那么一瞥,便像一枚图钉,被按进了脑海。
离开老阿妈前往珠峰大本营。几百多公里的沙石搓板路,只能以40迈的速度蜗牛般前行。
过了许久,终于看见远方冰清玉洁的苍穹之下,梦幻般伫立着巍峨而神奇的珠穆朗玛峰。它用银发苍苍的头颅撑着悠悠苍天,用横亘起伏的山脊盘住莽莽大地,用永不衰竭的精血把古老高原孕育得像一头雄健无比的牦牛。
仰望中的珠穆朗玛峰,并没有那种“唯我第一,舍我其谁”的王者霸气。在珠峰大本营边的石台上,立有一块珠穆朗玛峰海拔纪念碑。看着上面用醒目红字标明的珠峰高度,再抬头望远处的珠峰峰顶,一个问号在心中萦绕:为什么在世界第一高峰面前,会产生不是很高的感觉呢?
身边的武警战士告诉我,因为你站着的地方,已经海拔5 200多米了。我恍然大悟,自己已经站在海拔5 200多米的珠峰大本营了,所以才会感到8 844.43米的珠峰不是很高。
这给我一个启示:对于一个人来说,在前进的道路上,一定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相对高度。只有这样,才能观高不觉高,也才能看到一座又一座更高的山峰。
珠峰在我心中,是一座圣山。我对它顶礼膜拜,虔诚仰望。它用满溢着的雄性热血,塑造出了一个强健而又虔诚的民族。它用孤独的沉默,在这远离尘世的云天之上,忍受着冰雪的禁锢,苦度着荒寂的岁月。
我知道,它的沉默并不意味着生命的衰竭,而是等待着一次新的崛起。
站在海拔5 200多米的珠峰大本营,我瞬间明白了,山的存在,是让我们永葆谦逊和恭敬的姿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事物必须仰视。
我抱起了脚下那块白中泛青的石头。同行的小陈高反症状厉害,他劝我:“走路都困难,你还要抱块石头,不要命了。”对这块石头,我已经爱不释手。无论多困难,我也要把它带回北京。
如今,这块来自珠峰大本营的石头,就立在我办公室窗台上,端详的次数多了,竟发现它长得有点像中国地图。
小小的石头,透着浩瀚与磅礴。那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息不灭的灵魂啊!它凝聚着大地威烈如火的激情和力量,更凝聚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信仰。
感谢岁月与自然的馈赠,石头的静默,生命的律动,这静与动、刚与柔,一同构筑起我们对未来的梦想和追求。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的第二段通过对哨所环境的描写,凸显了“西北第一哨”的特点,衬托了执勤的战士。
B.文中用多年前一位战友写下的诗表达了作者对坚守国土、英勇无畏的边防战士的赞颂与敬仰。
C.文章中写高唱对石头的喜爱,既引出“石头”这一核心意象,也说明了边防生活的艰苦和单调。
D.文中写车在几百多公里的沙石搓板路上蜗行,凸显了珠峰大本营偏远、恶劣的环境。
【答案】C 【解析】“也说明了边防生活的艰苦和单调”错误。文中高唱对石头的爱,寄托着其对守卫边防事业的爱,对祖国深深的爱。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边关石头也相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石头以情思,寄托了边防战士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与热爱。
B.文中将藏族老阿妈和屋角拐弯处的一块石头比照着写,突出了老阿妈饱经风霜、自然纯朴而又温暖的特性。
C.文章使用修辞手法,将“过了许久,终于看见”的珠穆朗玛峰描画得巍峨神奇,气势磅礴而有精神。
D.文章写了“我”的两次边防采访,内容集中;剪裁上对两次采访做了详略处理,使文章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答案】D 【解析】“剪裁上对两次采访做了详略处理”错误。文中对2012和2014年的两次采访,均做了详细的描写,不是有详有略。
8.面对珠峰,作者有多重感受。请梳理概括。(4分)
【答案】①珠峰没有“唯我第一,舍我其谁”的王者霸气。②一个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一定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相对高度。③沉默并不意味着衰竭,而是等待着一次新的崛起。④永葆谦逊和恭敬的姿态,对某些事物必须仰视。
9.请你围绕关键词“石头”写一则文学短评,在班级读书会上进行交流展示。(不超过120字)(6分)
【答案】①“石头”是文章的核心抒情意象,贯穿全文,化虚为实,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情感。②“西北第一哨”的鹅卵石,寄托了边防战士保家卫国、奉献生命的精魂。③在岗巴看见的石头,传递着藏族人民的信任和温暖。④珠峰大本营的石头,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信仰。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梁太祖皇帝,姓朱氏,本名温,宋州砀山人也。勇有力,凶悍。唐僖宗乾符四年,黄巢起曹、濮,温亡入贼中。巢陷京师,以温为东南面行营先锋使。是时,天子在蜀,诸镇会兵讨贼。温数为河中王重荣所败,屡请益兵于巢,巢中尉孟楷抑而不通。或说温曰:“巢起于草莽,幸唐衰乱,直投其隙而取之尔,非有功德兴王之业也,此岂足与共成事哉!今天子在蜀,诸镇之兵日集,以谋兴复,是唐德未厌于人也。且将军力战于外,而庸人制之于内,此章邯所以背秦而归楚也。”温以为然,乃杀其监军严实,自归于河中,因王重荣以降。天子赐温名全忠。拜全忠汴州刺史。四月,诸镇兵破巢,复京师,巢走蓝田。光启二年三月,进爵王。十二月,徙封吴兴郡王。天复元年,封为梁王。天复三年,唐天子还至兴平,王自为天子执辔,且泣且行,行十余里,止之。人见者,咸以为忠。王欲代唐使人谕诸镇襄州赵匡凝以为不可遣杨师厚攻之。九月,师厚破襄州。宰相张文蔚率百官来劝为帝。十八日,即帝位。大赦天下,改元开平,改国号梁。
(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梁本纪一》)
材料二:
呜呼,天下之恶梁久矣!自后唐以来,皆以为伪也。至予论次五代,独不伪梁,而议者或讥予大失《春秋》之旨,以谓“梁负大恶,当加诛绝,而反进之,是奖篡也,非《春秋》之志也”。予应之曰:“是《春秋》之志尔。鲁桓公弑隐公而自立者,宣公弑子赤而自立者,圣人于《春秋》,皆不绝其为君。惟不绝其为君,于此见《春秋》之意也。夫欲著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其实尝为君矣,书其为君;其实篡也,书其篡。各传其实,而使后世信之。使为君者不得掩其恶,然后人知恶名不可逃,则为恶者庶乎其息矣。是谓用意深而劝戒切,为言信而善恶明也。能知《春秋》之此意,然后知予不伪梁之旨也。”
(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梁本纪二》)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写出需断句相应位置的字母。(3分)
王欲代唐A使B人谕诸镇C襄州D赵匡凝以为E不可F遣G杨师厚H攻之。
【答案】ACF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成事,指成就大业,与“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中的“成事”词义相同。
B.厌,指憎恶、嫌弃,与“贪得无厌”中的“厌”词义不相同。
C.执辔,手持马缰驾车,引申为驾驭能力,文中指朱温亲自为唐天子牵马。
D.著,使……显著,与《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中“舞”的用法相同。
【答案】A 【解析】“词义相同”错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中的“成事”是“把事情办好”的意思。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黄巢于曹、濮两地起兵反唐,朱温逃亡加入黄巢起义军。在黄巢军队一举攻破京城之后,朱温受到黄巢的赏识,被任命为东南面行营先锋使。
B.在与唐军多次作战不利的情况下,有人劝说朱温投降,认为黄巢并非能兴王业之人,朱温果断斩杀监军严实,趁着王重荣投降的时机回到河中。
C.唐军收复京师后,朱温多次受到朝廷封赏,权势和野心越来越大。后来宰相张文蔚率百官劝说,朱温称帝,大赦天下,更改年号,改朝换代。
D.自后唐以来,人们都把梁称为伪朝,认为梁罪大恶极,应大力谴责,不应褒奖篡权行为。欧阳修不顾评论者的指责,秉笔直书,是有用意的。
【答案】B 【解析】“趁着王重荣投降的时机”错误。由原文“温以为然,乃杀其监军严实,自归于河中,因王重荣以降”可知,朱温是通过唐将王重荣向朝廷投降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温数为河中王重荣所败,屡请益兵于巢,巢中尉孟楷抑而不通。
(2)且将军力战于外,而庸人制之于内,此章邯所以背秦而归楚也。
【答案】(1)朱温多次被河中唐将王重荣打败,多次向黄巢请求增兵援助,黄巢军中尉孟楷扣压(信息)不(向黄巢)通报。
(2)况且将军在外奋力作战,可是平庸的人在朝廷内控制朝政,这就是章邯背叛秦朝、归顺楚军的原因啊。
14.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作者“不伪梁”的原因。(3分)
【答案】①符合《春秋》据实作传的宗旨。②据实书写可使后世信服。③劝诫君主,彰明善恶。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梁太祖皇帝,姓朱,名温,是宋州砀山人。(他)勇敢有力气,凶猛强悍。唐僖宗乾符四年(877),黄巢在曹州、濮州起义,朱温逃亡参加黄巢的军队。黄巢的军队攻下京城,任命朱温担任东南面行营先锋使。这时,唐僖宗已逃到四川,各藩镇唐兵会师讨伐黄巢军。朱温多次被河中唐将王重荣打败,多次向黄巢请求增兵援助,黄巢军中尉孟楷扣压(信息)不(向黄巢)通报。有人劝朱温说:“黄巢在民间起兵,侥幸碰上唐朝衰落动乱,只是趁这个机会取代唐朝罢了,他不是有德才、能兴王业的人,这怎么能够与他共同成就大业呢!现在唐天子在四川,各藩镇唐兵一天天集中,来谋求兴复唐室,这表明朝廷的道德还没有彻底被人嫌弃。况且将军在外奋力作战,可是平庸的人在朝廷内控制朝政,这就是章邯背叛秦朝、归顺楚军的原因啊。”朱温认为他说得很对,于是杀掉黄巢派来的监军严实,亲自率领军队回到河中,通过唐将王重荣向朝廷投降。唐僖宗赐朱温名全忠,任命朱全忠为汴州刺史。四月,各藩镇军队打败黄巢的军队,收复京城,黄巢的军队逃到蓝田县。光启二年(886)三月,(朱全忠)晋位王爵。十二月,改封为吴兴郡王。天复元年(901),封为梁王。天复三年(903),唐天子回到兴平,朱温亲自为唐天子牵马,边哭边走,十几里路才停下。沿路看到的人们都以为朱温是忠臣。朱温想代唐称帝,派人传话给各镇,襄州赵匡凝反对,朱温派杨师厚去攻打他。九月,杨师厚攻破襄州。宰相张文蔚率领百官来劝说朱温称帝。十八日,朱温即帝位。大赦天下,改元开平,改国号梁。
材料二:
唉!天下人厌恶梁朝很久了!自后唐以来,都把它称为伪朝。到我写五代史,唯独不把梁朝作为伪朝,可有评论者指责我失掉《春秋》的宗旨,说“梁朝罪大恶极,应当大力谴责,却反而加以褒奖,这是褒奖篡夺帝位,不符合孔子《春秋》的大义”。我回答说:“这就是《春秋》的大义啊!鲁桓公杀隐公自立为君,宣公杀子赤自立为君,孔子在《春秋》一书里都没有不称他们为君。只有把他们称为君,才能在这里看出《春秋》的用意啊。要想在后世显示他的罪过,在于不隐没他的事实。他事实上曾经做过君主,就写他是君主;他事实上是篡权,就写他篡权。记录各自的事实情况,才能让后人相信。使做国君的人不能掩盖罪恶,这样使后人知道恶名不可逃脱,那么为恶的人或许就会停止作恶了。这就是所说的(《春秋》)用意深切因而劝诫真切,所写的文字真实善恶就会自明了。能知道《春秋》的这种用意,这以后也就知道我写书不称梁为伪梁的用意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戏答元珍花时久雨之什①
[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欧阳修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降职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本诗作于次年春。元珍,即丁宝臣,时为峡州军事判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题目表明这是首酬答诗,是作者在收到元珍写的《花时久雨》一诗后的回赠之作。
B.首联先以“疑”字起句,又以“未见花”作答,前后映衬,因果相连,富有意趣。
C.颔联描写残雪压枝、冻雷阵阵,一派肃杀,和前文的春风不至、山花不开相呼应。
D.全诗最后一句是作者在安慰自己,山城野花虽然晚开放,但无须过多在意和嗟叹。
【答案】C 【解析】“一派肃杀”错,颔联描写残雪压枝仍有柑橘,春雷震动催促新笋抽芽,可见生机的萌发和孕育,并非“肃杀”之景。
16.本诗题中带有“戏”字,意为游戏之作,但有人认为此诗也流露了作者的失意、落寞之感,并非“戏言”。请结合全诗谈谈这一观点的合理性。(6分)
【答案】①首联写二月山城春风不至、山花不开,写出了山城的荒凉、偏僻,也流露出作者的失望之意,表明其被贬冷落之地的失意。②“夜闻归雁生乡思”一句借景抒情,以归雁的鸣叫声渲染凄凉气氛,表现作者的思乡之情。“病入新年感物华”一句以乐景衬哀情,以新年美好景物的绚丽来反衬自己疾病缠身、年华逝去的悲凉。③“曾是洛阳花下客”一句以回忆的方式虚写自己曾在洛阳见过花开胜景,与如今的凄凉之境形成对比,带有对美好过往的怀念之情和对当下落寞的无奈之意。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曹操《短歌行》中,作者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自己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借螃蟹比喻学习不专一的人,认为它的表现是“____________”,归结其原因在于“____________”。
(3)留白,是中国美学的精粹。白居易《琵琶行》中,以“空白”展现余音袅袅、余韵无穷的艺术境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3)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防护工程被誉为一个国家的“地下钢铁长城”,对一个国家的国防安全起着①________的作用,也是钱七虎毕生钻研的课题。20世纪70年代初,戈壁深处一声巨响,荒漠升起蘑菇云……当喜讯传来,人们②________时,一群身着防护服的科研人员迅速冲进核爆中心勘察爆炸现场,钱七虎便是其中一员。从荒凉戈壁到边防海岛,从浅埋工程到深埋工程防护,从常规抗力到超高抗力防护,在为国铸盾的道路上,钱七虎始终奔波在工程一线、奋战于专业前沿。面对被称为“天下第一爆”的炮台山爆破,他③________、不辱使命;面对当时施工风险最大的“万里长江第一隧”,他勇挑重担、攻坚克难;退休后,他仍积极为川藏铁路建设、渤海海底隧道论证建言献策……钱七虎用驰而不息的奋斗生动诠释着这样的信念:只有把个人理想与党和国家的需要、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有所成就、彰显价值。
大国利剑舞长空,耿耿丹心筑长城。像钱七虎这样一批又一批的科技工作者,将个人的拼搏奋斗融进祖国的建设,不仅让一个国家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途无限光明,更让他们个人的人生价值得到彰显。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①举足轻重 ②欢呼雀跃 ③迎难而上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案】示例:一批又一批像钱七虎这样的科技工作者,将个人的拼搏奋斗融进祖国的建设,不仅让他们个人的人生价值得到彰显,更让一个国家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途无限光明。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两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案】①排比:三个“从……到……”写出了钱七虎在不同空间、不同研究深度方面做出的贡献,增强语势,突出了钱七虎为国奔波、奉献的精神。②比喻:把“防护工程”比作“盾”,形象地写出了防护工程对国家安全的重要作用,肯定了钱七虎的卓越贡献。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荜茇是一种①____________________,在我国南方广大地区,无论是山间密林下、河谷沟壑旁,还是道旁荒地里,都能看到它们青翠碧绿的身影。荜茇②____________________,既不用施肥,也不用浇水,一年四季都能旺盛生长,保持常绿。特别可贵的是,这种四季常青的香草植物既能用作烹饪调味,又可直接拿来做菜。
除了蛋白质、维生素等基本营养物质外,荜茇的茎叶、果实和种子还富含胡椒碱、十六烷酸、荜茇明碱、双异桉脂素等特殊物质,营养极为丰富,是一种很有特色的野生蔬菜。荜茇含有非常丰富的挥发性物质,因此具有特殊的辛辣和芳香气息,是在南方普遍使用的一种调味香料。
把荜茇③____________________,可取其叶片或果穗,直接用于烧、烤、烩、炸、涮等烹制过程,有矫味、增香的神奇功效。特别是在制作各种肉食时,荜茇都是首选的调料。
荜茇的干燥果穗更是制作调味香料粉的天然材料,在粤菜卤味、川菜火锅、兰州拉面等地方特色美食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广东卤水和重庆火锅的汤料中,荜茇都是秘密调料里的重要角色。
21.下列各句中的“特别”与文中“特别”用法和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这座佛塔与别处不同,是一种特别的样式。
B.她长得普普通通,没什么特别的。
C.散会之后,厂长特别把他留下来研究问题。
D.他十分喜欢郊游,特别是骑自行车去郊游。
【答案】D 【解析】文中“特别”为副词,意为“尤其”。A.形容词,意为“与众不同,不普通”。B.形容词,意为“与众不同,不普通”。C.副词,意为“特地”。D.副词,意为“尤其”。
22.请在文中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案】①十分常见的乡野植物 ②有着极其顽强的生命力 ③作为调味品使用时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牛顿曾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②北斗一号卫星总指挥李祖洪说:“北斗的研制,是中国人自己干出来的。‘巨人’对我们技术封锁,不让我们站在肩膀上,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成为巨人。”
请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根据你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作文给出了两则材料:
材料①引述牛顿的话,隐含着一个判断:能取得巨大的成就,是因为吸取了许多前人的经验和教训。
材料②引述李祖洪对北斗研发评价的话语,共两句话。第一句,强调北斗是“中国人自己干出来的”,表明靠自己奋斗,也能制造北斗之类的大国重器,也能成就伟业;第二句,化用牛顿“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这句话,强调“自己成为巨人”,告诉我们如何找到在技术落后或人生不利条件下崛起的途径,此句隐含着成为巨人的必要性,也暗示了要如何看待巨人。
两则材料围绕“巨人”,从需要巨人、让自己成为巨人两个维度分别阐述,主题集中,逻辑分明。
参考立意:①处巨人时代,做时代巨人。②自强不息,成为自己的巨人。③提升内在本领,做真正的巨人。④奋斗创新之魂,铸就巨人臂膀。单元测试卷(三)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义利之辨”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哲学课题,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周时期,不过其明朗化和具体化则在春秋战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遭到重大破坏,人们往往为追求个人利益而忘却社会礼法和道德义务。这种情况下,“义为利本,见利思义”的义利思想便应运而生。
作为儒学创始人的孔子对义利之辨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孔子承认了“嫌贫爱富”的人性前提。一般来说,人人皆向往富贵的生活而厌弃贫贱的生活,这种欲望具有人性的合理性。甚至孔子自己也向往富贵的生活,“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第二,孔子认为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获得利益一定要符合“道”,即儒家所主张的社会伦理规范。当义利冲突时,要舍利取义。因此,《论语》中说“子罕言利”。孔子还将义利的不同取舍作为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要成为君子,在行为准则上要以“义”为标准。值得注意的是,孔子以“人民之利”为义,他强调“修己以安百”,“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要求统治者“因民之利而利之”,这不仅符合安邦兴国的原则,也符合人道主义原则。
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直接继承者和发扬者,在“义利之辨”上,孟子继承孔子的义利观,但也有一定的改革和扭曲。孟子认为“仁者,人心也;义者,人路也”,人心本善,追逐利益是人“不能尽其才”的表现。因此,孟子在人性规定上取消了追求利益的合理性,并且在现实社会中寻找到了逐利的危害性。当梁惠王问他有什么利于魏国的建议时,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去利、非利以存仁义,仁义为人性所固有,是至高无上的原则,是必须遵守和实行的,当义利冲突时,自然要“去利取义”。为了义,连自身最大的利益——生命都可以舍弃掉。孟子的义利观和孔子的义利观相比较,孔孟一致认为义利之中“义”是第一位的,这对中国的君子人格、道德修养和民族精神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孟子“舍生取义”的理念,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义重如山、义薄云天的民族精英,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积极作用。孔孟的不同之处在于,孔子承认追求利益的人性合理性,在追求“义”至高的原则下义利调和;而孟子则从人性规定上取消了追求利益的合理性,使义利趋向对立,这给董仲舒的“义利之辨”和宋儒的理欲之辨一定的启发,这种价值导向在历史上又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在宋明理学大力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的同时,以陈亮、叶适等代表工商者利益的事功学派发出了反对的声音。陈亮提出“道在物中”“因事做则”,“道”不是独立于事物之外而存在的精神本体,而是事物内在的固有的规律,与民生日用等实事是分不开的。因此,陈亮注重做事取得的实际效果,而反对空谈“义理”。他认为“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口之于味也,四肢之于安逸也,性也”,肯定了人欲就是人性。由之,追求利益是符合人性的,也符合事功原则,关键在于人们的利欲满足要有处有辨。人欲是追求利益的人性前提,天理是追求利益的社会制约,“利”要以“义”为指导,“义”要在“利”中显现,“义利双惠”,天理人欲可并行。
(摘编自段红智、于爱英《儒家的
“义利之辨”及其现代价值》)
材料二:
中国传统哲学历来重视“义”对“利”的指导作用,主张义利矛盾时,舍利而取义。在对“利”的态度上,则经历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义利关系也经历了义利相关、义利对立、义利双惠三个历史阶段。中国传统哲学的义利之辨有其闪光点,也有其谬误,我们必须借鉴和发扬传统义利思想中的精华,克服和弥补其缺陷,根据时代要求,挖掘其现实意义。
首先,中国传统哲学的义利之辨高度重视“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这对处理当前我国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义”,而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是“利”。“利”必须符合“义”,当义利冲突时,必须舍利取义;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冲突时,当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冲突时,要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重,只有这样,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才能实现,国家和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其次,中国传统哲学的义利之辨的“正义谋利,名道计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个人正当利益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客观地讲,追求个人利益是人性中的必然,“存天理,灭人欲”是违反和压抑人性的。因此,要敢于求利、求富。但是,要敢于求利、求富绝不是“放于利而行”,而是市场主体合理竞争、公平交易、诚实信用、遵纪守法,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才能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再次,中国传统哲学的义利之辨的“义为利本”,甚至“正其义不谋其利”对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正确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传统儒家认为“义”是成为君子的前提条件和行为规范,是儒家伦理的崇高追求。他们反对唯利是图、自私堕落,提倡克己奉公、大公无私,这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相契合。
(摘编自段红智、于爱英《儒家的
“义利之辨”及其现代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义利之辨”是随着井田制瓦解出现的哲学课题,明朗于春秋战国,可追溯到殷周时期。
B.孔子强调应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不但是安邦兴国之道,更是人道主义的体现。
C.孔子和孟子的义利观给董仲舒的“义利之辨”和宋儒的理欲之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D.孟子否定追求利益的合理性,使“义”“利”对立,由此产生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孟子认为仁义是人性所固有,是必须遵守和实行的至高无上的原则,所以追逐利益只是人“不能尽其才”的表现。
B.与孟子不同,孔子认为在义利取舍时应将“义”摆在第一位,这成了君子的行为准则,也对中国的民族精神产生了巨大影响。
C.“舍利取义”是对“义利之辨”的一种回答,也是社会伦理规范,更对处理当下的关于“义利”的现实问题有重大意义。
D.中国传统哲学对义利关系的认识历经曲折,我们要根据时代要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发掘其现代价值。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两则材料中同有的“义利观”的一项是(3分)(  )
A.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B.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黄宗羲《原君》)
C.性命道德,未有超然遗物而独立者也。(叶适《进卷·大学》)
D.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荀子·性恶》)
4.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强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理解。(4分)
5.请根据材料一梳理“义利之辨”的发展过程。(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边关石头也相思
王 静
2012年,我去新疆白哈巴“西北第一哨”采访。
哨所耸立在蓝天下,面向山巅,背靠界河,距离河对面的哈萨克斯坦只有几百米之遥。
哨卡上执勤的战士大概从望远镜中看到我们的镜头在聚焦他,自然地挺胸抬头。镜头里,丝絮般的云彩在他身上飘拂,一只矫健的雄鹰在他头顶盘旋,多么难得的画面!我立刻按下快门。想起多年前一位战友写下的诗:“健似雄鹰劲如松,永为祖国站好岗。”此刻,哨位上的战士,不正是那搏击云天的雄鹰、那傲然挺立的青松吗?
我找到执勤的战士,他的名字叫高唱,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是个阳光帅气的小伙子。高唱告诉我,虽然营区院子很小,但他喜欢石头,捡回来一些摆在营区,上面刻上不同的字,已经成为营区一景了。他特意带我看了那些形状各异的石头。一个用白色鹅卵石拼成的中国版图上,“祖国在我心中”几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
站在这一堆鹅卵石边,我心潮起伏。鹅卵石再普通不过了,可当它被作为祖国的版图而赋予生命时,它便得到了永生。我明白了高唱为什么喜欢石头,因为这石头中,有我们一代代边防军人奉献生命的忠魂,这石头也是祖国领土的浓缩呀!
离开白哈巴哨所时,高唱带着我,特意捡了一块鹅卵石,我把它带回了北京。每次看到这块鹅卵石,就想起白哈巴哨所,想起高唱……
2014年,我去西藏边防采访。路上,途经一个叫岗巴的小镇,大伙下车稍作休息。
休息室一位藏族老阿妈引起了我的注意。老阿妈慈眉善目,面颊上是岁月与风霜刻下的深深印痕。老阿妈家去年遭灾,是部队官兵救灾及时,全家才得以安然。从此,老阿妈就隔三岔五来营区看望战士们。
送走老阿妈,在屋角拐弯处,我看见一块石头,瞥了一眼,那粗粝的样子,有点像老阿妈的那张脸,又有点像谱写命运之曲的贝多芬,更像一个沉思的头颅,似乎在思考深邃的历史之谜。
细细端详这块石头,纯朴、自然,没有一点人工雕琢的痕迹。石头上,那道天然形成的白色曲线,像延伸远方的天路,又像一条蜿蜒的河流。我仿佛能感觉到,在它生命的纹路里,似乎镂刻着冶炼的痛苦和凝固的悲壮,那一道道涌,一卷卷潮,既有沉潜的品质,又有飞扬的神采。我想,它一定是情感飞扬跌宕后的狂澜。
不知不觉,就喜欢上了这块石头,它的颜色,像极了藏族老阿妈那张最靠近太阳的脸,那张透着信任和温暖的脸,足可慰藉军人之心。老阿妈就是“人民”的代名词,子弟兵正是为了千千万万张像老阿妈这样的脸,才历经艰辛,心甘情愿在这氧气都吃不饱的地方默默奉献着。
我相信,这块石头与我有着深深的“眼缘”,就那么一瞥,便像一枚图钉,被按进了脑海。
离开老阿妈前往珠峰大本营。几百多公里的沙石搓板路,只能以40迈的速度蜗牛般前行。
过了许久,终于看见远方冰清玉洁的苍穹之下,梦幻般伫立着巍峨而神奇的珠穆朗玛峰。它用银发苍苍的头颅撑着悠悠苍天,用横亘起伏的山脊盘住莽莽大地,用永不衰竭的精血把古老高原孕育得像一头雄健无比的牦牛。
仰望中的珠穆朗玛峰,并没有那种“唯我第一,舍我其谁”的王者霸气。在珠峰大本营边的石台上,立有一块珠穆朗玛峰海拔纪念碑。看着上面用醒目红字标明的珠峰高度,再抬头望远处的珠峰峰顶,一个问号在心中萦绕:为什么在世界第一高峰面前,会产生不是很高的感觉呢?
身边的武警战士告诉我,因为你站着的地方,已经海拔5 200多米了。我恍然大悟,自己已经站在海拔5 200多米的珠峰大本营了,所以才会感到8 844.43米的珠峰不是很高。
这给我一个启示:对于一个人来说,在前进的道路上,一定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相对高度。只有这样,才能观高不觉高,也才能看到一座又一座更高的山峰。
珠峰在我心中,是一座圣山。我对它顶礼膜拜,虔诚仰望。它用满溢着的雄性热血,塑造出了一个强健而又虔诚的民族。它用孤独的沉默,在这远离尘世的云天之上,忍受着冰雪的禁锢,苦度着荒寂的岁月。
我知道,它的沉默并不意味着生命的衰竭,而是等待着一次新的崛起。
站在海拔5 200多米的珠峰大本营,我瞬间明白了,山的存在,是让我们永葆谦逊和恭敬的姿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事物必须仰视。
我抱起了脚下那块白中泛青的石头。同行的小陈高反症状厉害,他劝我:“走路都困难,你还要抱块石头,不要命了。”对这块石头,我已经爱不释手。无论多困难,我也要把它带回北京。
如今,这块来自珠峰大本营的石头,就立在我办公室窗台上,端详的次数多了,竟发现它长得有点像中国地图。
小小的石头,透着浩瀚与磅礴。那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息不灭的灵魂啊!它凝聚着大地威烈如火的激情和力量,更凝聚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信仰。
感谢岁月与自然的馈赠,石头的静默,生命的律动,这静与动、刚与柔,一同构筑起我们对未来的梦想和追求。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的第二段通过对哨所环境的描写,凸显了“西北第一哨”的特点,衬托了执勤的战士。
B.文中用多年前一位战友写下的诗表达了作者对坚守国土、英勇无畏的边防战士的赞颂与敬仰。
C.文章中写高唱对石头的喜爱,既引出“石头”这一核心意象,也说明了边防生活的艰苦和单调。
D.文中写车在几百多公里的沙石搓板路上蜗行,凸显了珠峰大本营偏远、恶劣的环境。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边关石头也相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石头以情思,寄托了边防战士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与热爱。
B.文中将藏族老阿妈和屋角拐弯处的一块石头比照着写,突出了老阿妈饱经风霜、自然纯朴而又温暖的特性。
C.文章使用修辞手法,将“过了许久,终于看见”的珠穆朗玛峰描画得巍峨神奇,气势磅礴而有精神。
D.文章写了“我”的两次边防采访,内容集中;剪裁上对两次采访做了详略处理,使文章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8.面对珠峰,作者有多重感受。请梳理概括。(4分)
9.请你围绕关键词“石头”写一则文学短评,在班级读书会上进行交流展示。(不超过120字)(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梁太祖皇帝,姓朱氏,本名温,宋州砀山人也。勇有力,凶悍。唐僖宗乾符四年,黄巢起曹、濮,温亡入贼中。巢陷京师,以温为东南面行营先锋使。是时,天子在蜀,诸镇会兵讨贼。温数为河中王重荣所败,屡请益兵于巢,巢中尉孟楷抑而不通。或说温曰:“巢起于草莽,幸唐衰乱,直投其隙而取之尔,非有功德兴王之业也,此岂足与共成事哉!今天子在蜀,诸镇之兵日集,以谋兴复,是唐德未厌于人也。且将军力战于外,而庸人制之于内,此章邯所以背秦而归楚也。”温以为然,乃杀其监军严实,自归于河中,因王重荣以降。天子赐温名全忠。拜全忠汴州刺史。四月,诸镇兵破巢,复京师,巢走蓝田。光启二年三月,进爵王。十二月,徙封吴兴郡王。天复元年,封为梁王。天复三年,唐天子还至兴平,王自为天子执辔,且泣且行,行十余里,止之。人见者,咸以为忠。王欲代唐使人谕诸镇襄州赵匡凝以为不可遣杨师厚攻之。九月,师厚破襄州。宰相张文蔚率百官来劝为帝。十八日,即帝位。大赦天下,改元开平,改国号梁。
(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梁本纪一》)
材料二:
呜呼,天下之恶梁久矣!自后唐以来,皆以为伪也。至予论次五代,独不伪梁,而议者或讥予大失《春秋》之旨,以谓“梁负大恶,当加诛绝,而反进之,是奖篡也,非《春秋》之志也”。予应之曰:“是《春秋》之志尔。鲁桓公弑隐公而自立者,宣公弑子赤而自立者,圣人于《春秋》,皆不绝其为君。惟不绝其为君,于此见《春秋》之意也。夫欲著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其实尝为君矣,书其为君;其实篡也,书其篡。各传其实,而使后世信之。使为君者不得掩其恶,然后人知恶名不可逃,则为恶者庶乎其息矣。是谓用意深而劝戒切,为言信而善恶明也。能知《春秋》之此意,然后知予不伪梁之旨也。”
(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梁本纪二》)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写出需断句相应位置的字母。(3分)
王欲代唐A使B人谕诸镇C襄州D赵匡凝以为E不可F遣G杨师厚H攻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成事,指成就大业,与“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中的“成事”词义相同。
B.厌,指憎恶、嫌弃,与“贪得无厌”中的“厌”词义不相同。
C.执辔,手持马缰驾车,引申为驾驭能力,文中指朱温亲自为唐天子牵马。
D.著,使……显著,与《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中“舞”的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黄巢于曹、濮两地起兵反唐,朱温逃亡加入黄巢起义军。在黄巢军队一举攻破京城之后,朱温受到黄巢的赏识,被任命为东南面行营先锋使。
B.在与唐军多次作战不利的情况下,有人劝说朱温投降,认为黄巢并非能兴王业之人,朱温果断斩杀监军严实,趁着王重荣投降的时机回到河中。
C.唐军收复京师后,朱温多次受到朝廷封赏,权势和野心越来越大。后来宰相张文蔚率百官劝说,朱温称帝,大赦天下,更改年号,改朝换代。
D.自后唐以来,人们都把梁称为伪朝,认为梁罪大恶极,应大力谴责,不应褒奖篡权行为。欧阳修不顾评论者的指责,秉笔直书,是有用意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温数为河中王重荣所败,屡请益兵于巢,巢中尉孟楷抑而不通。
(2)且将军力战于外,而庸人制之于内,此章邯所以背秦而归楚也。
14.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作者“不伪梁”的原因。(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梁太祖皇帝,姓朱,名温,是宋州砀山人。(他)勇敢有力气,凶猛强悍。唐僖宗乾符四年(877),黄巢在曹州、濮州起义,朱温逃亡参加黄巢的军队。黄巢的军队攻下京城,任命朱温担任东南面行营先锋使。这时,唐僖宗已逃到四川,各藩镇唐兵会师讨伐黄巢军。朱温多次被河中唐将王重荣打败,多次向黄巢请求增兵援助,黄巢军中尉孟楷扣压(信息)不(向黄巢)通报。有人劝朱温说:“黄巢在民间起兵,侥幸碰上唐朝衰落动乱,只是趁这个机会取代唐朝罢了,他不是有德才、能兴王业的人,这怎么能够与他共同成就大业呢!现在唐天子在四川,各藩镇唐兵一天天集中,来谋求兴复唐室,这表明朝廷的道德还没有彻底被人嫌弃。况且将军在外奋力作战,可是平庸的人在朝廷内控制朝政,这就是章邯背叛秦朝、归顺楚军的原因啊。”朱温认为他说得很对,于是杀掉黄巢派来的监军严实,亲自率领军队回到河中,通过唐将王重荣向朝廷投降。唐僖宗赐朱温名全忠,任命朱全忠为汴州刺史。四月,各藩镇军队打败黄巢的军队,收复京城,黄巢的军队逃到蓝田县。光启二年(886)三月,(朱全忠)晋位王爵。十二月,改封为吴兴郡王。天复元年(901),封为梁王。天复三年(903),唐天子回到兴平,朱温亲自为唐天子牵马,边哭边走,十几里路才停下。沿路看到的人们都以为朱温是忠臣。朱温想代唐称帝,派人传话给各镇,襄州赵匡凝反对,朱温派杨师厚去攻打他。九月,杨师厚攻破襄州。宰相张文蔚率领百官来劝说朱温称帝。十八日,朱温即帝位。大赦天下,改元开平,改国号梁。
材料二:
唉!天下人厌恶梁朝很久了!自后唐以来,都把它称为伪朝。到我写五代史,唯独不把梁朝作为伪朝,可有评论者指责我失掉《春秋》的宗旨,说“梁朝罪大恶极,应当大力谴责,却反而加以褒奖,这是褒奖篡夺帝位,不符合孔子《春秋》的大义”。我回答说:“这就是《春秋》的大义啊!鲁桓公杀隐公自立为君,宣公杀子赤自立为君,孔子在《春秋》一书里都没有不称他们为君。只有把他们称为君,才能在这里看出《春秋》的用意啊。要想在后世显示他的罪过,在于不隐没他的事实。他事实上曾经做过君主,就写他是君主;他事实上是篡权,就写他篡权。记录各自的事实情况,才能让后人相信。使做国君的人不能掩盖罪恶,这样使后人知道恶名不可逃脱,那么为恶的人或许就会停止作恶了。这就是所说的(《春秋》)用意深切因而劝诫真切,所写的文字真实善恶就会自明了。能知道《春秋》的这种用意,这以后也就知道我写书不称梁为伪梁的用意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戏答元珍花时久雨之什①
[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欧阳修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降职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本诗作于次年春。元珍,即丁宝臣,时为峡州军事判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题目表明这是首酬答诗,是作者在收到元珍写的《花时久雨》一诗后的回赠之作。
B.首联先以“疑”字起句,又以“未见花”作答,前后映衬,因果相连,富有意趣。
C.颔联描写残雪压枝、冻雷阵阵,一派肃杀,和前文的春风不至、山花不开相呼应。
D.全诗最后一句是作者在安慰自己,山城野花虽然晚开放,但无须过多在意和嗟叹。
16.本诗题中带有“戏”字,意为游戏之作,但有人认为此诗也流露了作者的失意、落寞之感,并非“戏言”。请结合全诗谈谈这一观点的合理性。(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曹操《短歌行》中,作者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自己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借螃蟹比喻学习不专一的人,认为它的表现是“____________”,归结其原因在于“____________”。
(3)留白,是中国美学的精粹。白居易《琵琶行》中,以“空白”展现余音袅袅、余韵无穷的艺术境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防护工程被誉为一个国家的“地下钢铁长城”,对一个国家的国防安全起着①________的作用,也是钱七虎毕生钻研的课题。20世纪70年代初,戈壁深处一声巨响,荒漠升起蘑菇云……当喜讯传来,人们②________时,一群身着防护服的科研人员迅速冲进核爆中心勘察爆炸现场,钱七虎便是其中一员。从荒凉戈壁到边防海岛,从浅埋工程到深埋工程防护,从常规抗力到超高抗力防护,在为国铸盾的道路上,钱七虎始终奔波在工程一线、奋战于专业前沿。面对被称为“天下第一爆”的炮台山爆破,他③________、不辱使命;面对当时施工风险最大的“万里长江第一隧”,他勇挑重担、攻坚克难;退休后,他仍积极为川藏铁路建设、渤海海底隧道论证建言献策……钱七虎用驰而不息的奋斗生动诠释着这样的信念:只有把个人理想与党和国家的需要、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有所成就、彰显价值。
大国利剑舞长空,耿耿丹心筑长城。像钱七虎这样一批又一批的科技工作者,将个人的拼搏奋斗融进祖国的建设,不仅让一个国家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途无限光明,更让他们个人的人生价值得到彰显。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两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荜茇是一种①____________________,在我国南方广大地区,无论是山间密林下、河谷沟壑旁,还是道旁荒地里,都能看到它们青翠碧绿的身影。荜茇②____________________,既不用施肥,也不用浇水,一年四季都能旺盛生长,保持常绿。特别可贵的是,这种四季常青的香草植物既能用作烹饪调味,又可直接拿来做菜。
除了蛋白质、维生素等基本营养物质外,荜茇的茎叶、果实和种子还富含胡椒碱、十六烷酸、荜茇明碱、双异桉脂素等特殊物质,营养极为丰富,是一种很有特色的野生蔬菜。荜茇含有非常丰富的挥发性物质,因此具有特殊的辛辣和芳香气息,是在南方普遍使用的一种调味香料。
把荜茇③____________________,可取其叶片或果穗,直接用于烧、烤、烩、炸、涮等烹制过程,有矫味、增香的神奇功效。特别是在制作各种肉食时,荜茇都是首选的调料。
荜茇的干燥果穗更是制作调味香料粉的天然材料,在粤菜卤味、川菜火锅、兰州拉面等地方特色美食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广东卤水和重庆火锅的汤料中,荜茇都是秘密调料里的重要角色。
21.下列各句中的“特别”与文中“特别”用法和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这座佛塔与别处不同,是一种特别的样式。
B.她长得普普通通,没什么特别的。
C.散会之后,厂长特别把他留下来研究问题。
D.他十分喜欢郊游,特别是骑自行车去郊游。
22.请在文中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牛顿曾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②北斗一号卫星总指挥李祖洪说:“北斗的研制,是中国人自己干出来的。‘巨人’对我们技术封锁,不让我们站在肩膀上,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成为巨人。”
请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根据你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