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测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测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11 14:21:34

文档简介

单元测试卷(四)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在家文化中,家庭和家族是一个社会的基本单位,个人的成就与价值,都要通过对家庭和家族的贡献来衡量和体现,在家文化的价值谱系中,繁衍生命不仅是个人的需要,更是对家庭和家族的责任。多子多福、人丁兴旺是普通民众最大的追求和愿望。西方学者马克斯·韦伯认为,衡量一个人的成就主要有三个指标:权力、金钱、声望。而在中国,衡量一个人成就的指标除了权力、金钱和声望,还要包括子孙后代。如果一个人功成名就,但是后继无人,在中国文化中也算不得十分成功,所谓“家道兴,看后生”。对比中西方衡量个人成就的差异,我们看到家文化对中国社会价值观巨大的影响力。
②对于家庭和家族延续来说,传宗接代只是最基本的,品德与良好家风的传承才是真正意义的“薪火相传”。出于后世福泽和家族传承的考虑,传统社会的人们更注重对后代的道德教化,所谓“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从家庭和家族的长远发展和传承来看,古人重品德、轻财富的观念也就可以理解了。
③家庭不仅在中国人的情感世界中地位重要,在中国人处理人与人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的理念中也举足轻重——家是中国人判断亲疏远近、采取不同措施的基点,费孝通先生用差序格局来比拟传统中国社会的结构。所谓差序格局指的是:社会中的每个人以自己为中心,根据血缘、亲缘、地缘等亲疏远近关系,结成社会网络,这就好比在水里面抛入一颗石子,以石子为中心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纹。这颗石子代表着自己,而远近不同的波纹则代表着亲疏关系。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
④家,既是判断亲疏远近的基点,也是孕育伦理规范的“温床”。传统社会中有五种基本的人伦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关系统称为“五伦”。在“五伦”中,父子、夫妇、兄弟都属于家庭关系,而君臣和朋友可以分别看作是父子、兄弟关系的衍生。在儒家看来,家国是一体的,一个人如果能将基于家庭的伦理规范扩展于整个国家,也便实现了理想状态。正如孟子所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⑤中国人的家文化将家庭中的伦理规范作为基点,泛化到治理社会、管理国家,乃至一切社会思想和行为。学者梁漱溟将家文化称之为伦理本位——家庭亲子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涵化了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可以说,无论是差序格局还是伦理本位,都是中国人家文化的一个缩影。中国人的家文化将社会乃至国家打上深刻的烙印,让伦理关系网络和情谊习俗成为我们生活的主导。即使在今天中国人的生活中,人情、关系、面子依然发挥着支配作用。
⑥在家文化主导的逻辑中,家与国有着同样的结构,家庭的伦理规范既适用于解决家庭问题,也适用于治国平天下,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齐治平”这些古人看起来天经地义的道理,在今天看来则逻辑不通:在家庭中讲究亲疏远近,长幼尊卑并无不妥,但如果将这套逻辑运用于治理国家,则会让公平、公正的精神荡然无存,尤其是在权力高度集中的皇权社会中,如果掌权者根据亲疏与好恶行事,自然就会滋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
⑦家国同构的弊端不止于裙带关系、门阀盛行,史学家黄仁宇认为,用家国同构的伦理本位思想治国理政,让传统社会结构发生畸变:上层是强有力的皇权,下层是以亲缘及血缘组织起来的家庭、家族,而连接上层与下层的商业组织、法律则发育不良——因为在伦理本位思想的指导下,人们用道德、伦理代替法律与契约去解决问题,如果整个社会的人都不以法律和契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利益纠纷,而单纯拿道德说事,许多人就会打着道德或情义的幌子去坑蒙拐骗,这就会让整个社会陷入阳奉阴违和道貌岸然的泥潭之中。
⑧家国同构的伦理本位与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密不可分,但其对民主、科学、自由精神的遏制也显而易见,鲁迅就将其称之为“吃人的礼教”。经过百余年的救亡图存与社会改造运动,中国的家文化日益回归到家庭本来的角色。今天,市场主导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法律法规调解着各种利益冲突,媒体与舆论坚守着社会伦理的底线,家庭已卸下超出其能力范围的包袱,成为承载爱情与亲情的船舶。
⑨虽然家庭已从伦理本位的“光环”之中走出来,这并不意味着家庭不需要承担伦理责任。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良好的家风能够帮助人们抵御功利主义、拜金主义诱惑;良好的家风能够让人平复浮躁、浮华的心态,更能孕育风清气正的民风、政风,而传统中国的家文化,为我们建设良好的家风留下了珍贵的精神遗产。
⑩在中国家文化的经典著作中含英咀华,总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家文化有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虽然用齐家的策略治国不合时宜,但将家庭命运与国家兴亡紧密联系的家国情怀依然鼓舞着每位国人。家与国,共同承载了中国人的情感、荣誉和梦想。正如顾宪成的名联所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摘编自董向慧《中国人的家文化》)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衡量个人成就的指标主要是权力、金钱、声望和子孙后代,这与家文化密切相关。
B.在家庭和家族延续方面,古人并不看重传宗接代,他们重品德、轻财富,更重视品德与良好家风的传承。
C.在传统中国的家文化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在维系情感、判断亲疏远近、孕育伦理规范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D.无论是差序格局还是伦理本位,都是中国人家文化的一个缩影,这种家文化对中国社会乃至国家都有所影响。
【答案】B 【解析】“古人并不看重传宗接代”错误,原文是“对于家庭和家族延续来说,传宗接代只是最基本的,品德与良好家风的传承才是真正意义的‘薪火相传’”,由此可知,古人说传宗接代只是最基本的传承,并不意味着不看重传宗接代。
2.根据文中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与梁漱溟的“伦理本位”重点关注“家庭亲子血缘关系”不同,费孝通的“差序格局”还会关注地缘等亲疏关系。
B.儒家认为家国是一体的,将家庭的伦理规范扩展于整个国家,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君臣有义”“民主自由”的图景。
C.作者认为,从今天来看,如果把在家庭中讲究的亲疏远近、长幼尊卑的逻辑运用于治理国家,则会让公平、公正的精神荡然无存。
D.良好的家风能够帮助人们抵御功利主义、拜金主义诱惑,构建良好的家风有助于孕育风清气正的民风、政风。
【答案】B 【解析】“将家庭的伦理规范扩展于整个国家,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君臣有义’‘民主自由’的图景”错误,原文是“一个人如果能将基于家庭的伦理规范扩展于整个国家,也便实现了理想状态。正如孟子所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由此可知,这是一种假设,孟子所说的“君臣有义”“民主自由”也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君臣有义”“民主自由”的图景。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文中“家国同构”观念的一项是(3分)(  )
A.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B.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C.以身为家,以家为国,以国为天下。
D.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答案】A 【解析】“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意思是要视他国为自己的国家,视其他人家为自己的家,反映的本质是墨家的“兼爱”思想,与儒家“家国同构”无关。
4.“家国同构”观念对中国的社会有哪些影响?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积极影响:①家国同构的伦理本位与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密不可分。②传统中国的家国文化,为我们建设良好的家风留下了珍贵的精神遗产,孕育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
消极影响:①家国同构观念催生了古代裙带关系、门阀盛行的社会现象。②用家国同构的伦理本位思想治国理政,让传统社会结构发生畸变,商业组织、法律则发育不良。③家国同构观念遏制民主、科学、自由精神的发展。
5.请综合本文和下列《乡土中国》对家庭的论述文字,分析家庭在家文化下的功能。(6分)
材料链接:
家庭这概念在人类学上有明确的界说:这是个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亲子指它的结构,生育指它的功能。以生育社群来担负其他很多的功能,使这社群中各分子的关系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对家庭成员来说,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夫妇成为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两性感情的发展,使他们的家庭成了获取生活上安慰的中心。我在《美国人的性格》一书中曾用“生活堡垒”一词去形容它。
【答案】①生育功能:在传统家文化的价值谱系中,繁衍生命不仅是个人的需要,更是对家庭和家族的责任。②情感功能:在传统及当今社会,家庭在中国人的情感世界中地位重要,是承载爱情与亲情的船舶。③伦理功能:在传统社会,家是孕育伦理规范的“温床”,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良好家风能够帮助人们抵御功利主义、拜金主义诱惑,让人平复浮躁、浮华的心态,能孕育风清气正的民风、政风。④政治功能:在传统社会,中国人将家庭中的伦理规范作为基点,泛化到治理社会、管理国家,乃至一切社会思想和行为,形成了“修齐治平”的政治思想。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风波(节选)
鲁 迅
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场边靠河的乌桕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泼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人知道,这已经是晚饭时候了。
太阳收尽了他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土场上一片碗筷声响。七斤嫂吃完三碗饭,偶然抬起头,心坎里便禁不住突突地发跳。伊透过乌桕叶,看见两年前被七斤骂“贱胎”,又矮又胖的赵七爷正从独木桥上走来。
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他有十多本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他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和马超表字孟起。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
赵七爷一路走来,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七斤连忙招呼,七爷也微笑着说“请请”,一面细细的研究他们的饭菜。
“好香的干菜,——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
“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
“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七斤虽然早有些飞黄腾达的意思。每日帮人撑航船从鲁镇进城,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他在村人里面,的确已经是一名出场人物了。他和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地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的人……”
赵七爷摇头道,“那也没法。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
七斤嫂听到书上写着,可真是完全绝望了;自己急得没法,便忽然又恨到七斤。伊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死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这活死尸的囚徒……”
村人看见赵七爷到村,都赶紧吃完饭,聚在七斤家饭桌的周围。七斤嫂只是骂:
“你这活死尸的囚徒……”
看客中间,八一嫂是心肠最好的人,抱着伊的两周岁的遗腹子看热闹;这时过意不去,连忙解劝说,“七斤嫂,算了罢。人谁知道未来事呢?便是七斤嫂,那时不也说,没有辫子倒也没有什么丑么?况且衙门里的大老爷也还没有告示……”
七斤嫂没有听完,两个耳朵早通红了;便将筷子转过向来,指着八一嫂的鼻子,说,“阿呀,这是什么话呵!八一嫂,我自己会说出这样昏诞胡涂话么?那时我是,整整哭了三天;连六斤这小鬼也都哭……”六斤刚吃完一大碗饭,拿了空碗,伸手去嚷着要添。七斤嫂正没好气,便用筷子在伊的双丫角中间,直扎下去,大喝道,“谁要你来多嘴!”
扑的一声,六斤手里的空碗落在地上了,恰巧又碰着一块砖角,立刻破成一个很大的缺口。七斤直跳起来,捡起破碗,合上了检查一回,一巴掌打倒了六斤。六斤躺着哭,九斤老太拉了伊的手,连说着“一代不如一代”,一同走了。
赵七爷本来是笑着旁观的;但自从八一嫂说了“衙门里的大老爷没有告示”这话以后,却有些生气了,接着说,“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①,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他两手同时捏起空拳,仿佛握着无形的蛇矛模样,向八一嫂抢进几步道,“你能抵挡他么!”
八一嫂正气得抱着孩子发抖,忽然见赵七爷满脸油汗,瞪着眼,准对伊冲过来,便十分害怕,不敢说完话,回身走了。赵七爷通过人丛,忽然转入乌桕树后,说道:“你能抵挡他么!”跨上独木桥,扬长去了。
村人们呆呆站着,想起他往常对人谈论城中的新闻的时候,就不该含着长烟管显出那般骄傲模样,所以对于七斤的犯法,也觉得有些畅快。他们也就慢慢地走散回家,关上门去睡觉。七斤嫂咕哝着,也收了家伙和桌子矮凳回家,关上门睡觉了。
此后七斤虽是照例日日进城,但家景总有些黯淡,村人大抵回避着。七斤嫂也没有好声气,还时常叫他“囚徒”。
过了十多日,七斤从城内回家,看见他的女人非常高兴,“我想皇帝一定是不坐龙庭了。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辫子又盘在顶上了。”
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的招呼。九斤老太早已做过八十大寿,仍然不平而且康健。六斤的双丫角,又经变成一支大辫子了;伊虽然新近裹脚,却还能帮同七斤嫂做事,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
一九二〇年十月
(有删改)
【注】①张大帅:指张勋,北洋军阀之一。原为清朝军官,辛亥革命后,他和所属官兵仍留着辫子以示忠于清王朝。1917年7月1日拥护清朝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7月12日即告失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开头的景物描写中,太阳光线、乌桕树叶和花脚蚊子的景象黯淡无力,“哼着”的蚊子叫声更衬托出土场上气氛的压抑、没有活力。
B.一望见赵七爷放下头顶上的辫子,七斤嫂“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可见她比七斤等村民更多些政治判断力。
C.村人“赶紧……聚在七斤家饭桌的周围”的情形,让人不禁想到作者另一篇作品中“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的看客形象。
D.赵七爷赶着来告诉七斤“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可怕后果,并非出于同情,更大可能是对“两年前被七斤骂‘贱胎’”的挟私报复。
【答案】B 【解析】“比七斤等村民更多些政治判断力”错,七斤嫂的判断更多出于对赵七爷见风使舵本性的了解,出于对没了辫子的丈夫的担心,是一种本能反应而已。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七斤和《故乡》中的闰土都出身农民,虽然一个替人摇船讨生活,一个终日在海边种地,但他们的愚昧、麻木却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B.小说用“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这样的文字称赞赵七爷,但读者更多感受到的却是对他的某种讽刺、否定。
C.摔了碗,被打得“躺着哭”的六斤让人怜爱;而捧着破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的六斤更让读者对她未来的命运感到悲哀。
D.风波过后,水乡恢复平静,乡民也没有改变,一切都恢复原状,只有七斤重新获得乡民的尊重,让人看到乡村发生一丝变革的希望。
【答案】D 【解析】“让人看到乡村发生一丝变革的希望”错误,结合“我想皇帝一定是不坐龙廷了。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辫子又盘在顶上了”可知,世道没有任何改变。
8.《风波》发表后,陈独秀表示“五体投地的佩服”,为什么?请结合文本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两个方面分析陈独秀佩服的原因。(4分)
【答案】思想内容:①借写一场辫子风波,展现出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真实面貌,寄托了作者深刻的批判性。(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②一场小小的风波,深刻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人们的普遍的精神状态。(愚昧麻木、自私无知)③借这场风波,作者暗示改造中国农村社会的必要性和艰难性。
艺术手法:①以小见大,作者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借一场辫子风波写出了整个中国农村社会现状。②用讽刺戏剧的手法、带着悲哀的笔调写出了浓重的悲剧意蕴。
9.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读了本文,请你谈谈小说描写的水乡内外发生了哪些大小变化以及“文字下乡”的必要性。(6分)
【答案】①水乡外,辛亥革命已近十年,张勋等旧军阀等封建势力还在做着复辟梦。②水乡内部,七斤们开始脱离土地生活,他们的经济活动范围扩大了,封闭的乡村社会开始有了一丝变化。
必要性:①识了字,有了文化,乡民就不会轻易被“学问家”赵七爷之流借口“书上写着”欺骗。②识字明理,才能改变七斤们的愚昧无知、冷漠自私思想,才能为改造乡民和乡村准备好思想基础。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房玄龄,齐州临淄人。开皇中,皆谓隋祚方永,玄龄密白父曰:“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太宗以燉煌公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公为秦王,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稿。高祖曰:“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
太子将有变,王召以方士服入,夜计事。事平,第功班赏,功第一,食邑千三百户。淮安王神通曰:“义师起,臣兵最先至,今玄龄等以刀笔吏居第一,臣所未喻。”帝曰:“叔父兵诚先至,然未尝躬行阵劳。今玄龄等有决胜帷幄、定社稷功,此萧何所以先诸将也。”居宰相积十五年,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帝遣使谓曰:“让,诚美德也。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毋多让!”会伐辽,留守京师。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忧矣。”玄龄数上书劝帝,愿毋轻敌,久事外夷。晚节多病,玄龄顾诸子曰:“今天下事无不得,惟讨高丽未止,上含怒意决,群臣莫敢谏,吾而不言,抱愧没地矣!”遂上疏,帝得疏,曰:“是已危惙,尚能忧吾国事乎!”
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己有之。明达吏治,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令各取一具,曰:“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节选自《新唐书·房玄龄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B.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C.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D.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答案】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考试的人,即殿试及第者。
B.幕府,古代君王或军中将帅处理政务之地,用帐幕搭建,故称之,也泛指衙署。
C.刀笔吏,指文职官员或掌管文案的官吏,因为古代读书人常用刀和笔修改文字。
D.夷,亦称“东夷”,中国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答案】B 【解析】不包括“君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房玄龄深得太宗信任。太宗攻取渭北时,房玄龄与太宗就一见如故;后来凡有战事,房玄龄就一定跟随。
B.房玄龄为国尽心竭力。他不爱奇珍异宝,一心广揽贤才,为国效力;即使病重,也不忘为国事上书进言。
C.房玄龄才能卓尔不群。年轻时就被高孝基誉为“国家的栋梁”;在秦王府任职达十年之久,展现了他的才华。
D.房玄龄注重家风建设。他注重自身修养,见贤思齐,宽以待人;搜集古今家训,警示子女遵守法度。
【答案】A 【解析】“后来凡有战事,房玄龄就一定跟随”错误,文中有“会伐辽,留守京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
(2)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答案】(1)这个人机敏有学识,是应当委以重任的。每次替我的儿子陈述事情,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好像是面对面说话一样。
(2)对这些多加用心留意,就能够保全自身了!汉朝袁氏几代忠诚守节,我内心很崇尚,你们也应该效法学习他们。
14.文中唐太宗两次把房玄龄比作汉朝名相萧何,各有怎样的目的?(3分)
【答案】第一次是为了突出房玄龄的功绩,第二次是为了突出房玄龄的才能,由此可见唐太宗对房玄龄的器重和信任。
【参考译文】
房玄龄,是齐州临淄县人。开皇年间,(人人)都认为隋朝将会长治久安,房玄龄暗自告诉父亲说:“皇上本无功德,妄自诛杀大臣,夺取帝位而据为己有,又不替子孙做长远打算,混淆嫡庶之位,竞相奢侈越礼,兄弟之间相互倾轧,不断内斗,最终必会内部自相诛灭。”十八岁时,(房玄龄)考中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以善于识人而知名,说:“我观察过的人可以说是很多了,却没见过有像这个人的,(他)今后必成国之伟器。”太宗凭借燉煌公的身份攻取渭北,(房玄龄)骑马到军门求见太宗,(太宗与他)一见如故。燉煌公封为秦王后,每逢征伐,(房玄龄)没有不随行同往的,众人争先收取奇珍异宝,只有房玄龄招纳人才到秦王幕府,并与诸位将领暗相深结,人人都愿意尽死效力。(房玄龄)在秦王王府任职十年,军事书奏幕府檄文,有时停下马便立即写成,文字简约道理详尽,并不需要先打草稿。高祖说:“这个人机敏有学识,是应当委以重任的。每次替我的儿子陈述事情,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好像是面对面说话一样。”
太子将起事图变时,秦王征召(房玄龄)穿上方士服装潜入王府,深夜议事。事情平定之后,(太宗)按功行赏,(房玄龄)居功第一,便赐予(房玄龄)食邑一千三百户。淮安王李神通说:“义军初起时,臣领兵最先到达,如今房玄龄等人以刀笔之吏功居第一,臣不明白是什么原因。”太宗说:“叔父兵马确实先到,但未曾亲历行阵。如今房玄龄等人有决胜于军帐的谋略及安定国家的功劳,这就是汉代萧何位居诸将之上的原因。”(房玄龄)居宰相之位达十五年之久,自认为权力恩宠到达极点,多次上表请求辞职,诏书不准。太宗派遣使者对他说:“让位确实是美德。一旦(国家)失去良佐,如同失去左膀右臂。您就不要谦让了!”恰逢太宗将征伐辽东,命(房玄龄)留守京师。下诏说:“有您担当萧何一样的重任,我就没有西顾之忧了。”玄龄多次上书劝谏太宗,希望(他)不要轻敌,不要长久讨伐外夷。(房玄龄)晚年多病,便对诸位儿子说:“当今天下之事没有不得宜的,只有讨伐高丽不止,皇上生气意志坚决不变,群臣无人敢进谏,我如果不说,就会抱愧入土了!”于是上疏(给太宗),太宗接到表疏,说:“此人生命垂危,还在为我国国事担忧啊!”
房玄龄执掌国政时,夙兴夜寐,恭勤自强,一心为公,尽心竭力,不想让一件事情有失误。(房玄龄)为人无嫉妒之心,听说别人有好的行为,如同自己有。(房玄龄)熟悉精通吏事,审议规定法令,一心追求宽容和平。(房玄龄)不以自己的所长要求别人,任用人才不求全责备,即便卑贱之人也能尽其所能。(房玄龄)治家有法度,常常担心孩子们骄奢淫侈,于是汇集古今圣贤家诫,书写在屏风上,命他们各取一具,对他们说:“对这些多加用心留意,就能够保全自身了!汉朝袁氏几代忠诚守节,我内心很崇尚,你们也应该效法学习他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早寒有怀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襄水曲”表明诗人家住襄水之滨,“楚云端”则表现出对家乡的思念。句意平淡却情感含蓄而浓烈。
B.“遥隔”两字不仅表明诗人所在地方距离家乡遥远,还表明此时与家乡两地隔绝,不能归去,用词贴切。
C.“归帆天际看”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站在客船上,朝着家乡的方向极目远眺,内心充满难以诉说的悲凉的场景。
D.“迷津欲有问”运用典故,表现出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又想求官做事,以展宏图的矛盾心理。
【答案】C 【解析】“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站在客船上”错误,此处应是诗人想象家人们也在思念自己,因而遥望着天际的孤帆,期盼着自己能返乡。
16.本诗首联广受后世称道,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
【答案】①首联选取了“落叶”“鸿雁”“长江”这样的典型意象,点明季节,描绘了一幅凄凉寒冷的深秋景象。一个“寒”字,既点明了题目中的“早寒”,又渲染了秋天的寒意,还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失意悲凉。②首联采用起兴(或:借景抒情)的手法,奠定了全诗悲凉迷茫的感情基调,为后文的思乡与或出世或归隐而难以抉择的矛盾心情做铺垫,结构上也与诗歌的最后一句相呼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琵琶行》一诗以琵琶女的遭遇身世为明线,诗人的感受为暗线,两线交汇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上。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一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有“______________”的结局。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的景物描写,引起后文对历史的缅怀。
【答案】(1)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2)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3)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故乡的巷子叫南门巷。不知道存在了多少年。它是青条石铺设的,雨中泛着青光,行人撑着A.__________的雨伞,或紧或慢地前行,有走亲访友的,有去码头乘船远行的,①或者只是彷徨又彷徨,让人想起戴望舒笔下的雨巷。②巷子的尽头,连着袁河的码头。在交通工具匮乏的年代,③新余的老百姓总是走过南门巷,从码头乘船前往外面的世界。④现在想来,人来人往中,一定上演着许多B.__________的故事。
每天清晨,当阳光洒满巷子的各个角落,巷子就苏醒过来,灰色的屋檐在阳光下C.__________。巷子两旁的老房子,大部分是木质结构,少数是砖石结构。木质结构的房子,住着的是像我外婆一样的普通人家。砖石结构的,住着的是有钱人家。记忆中的老房子,瓦是灰黑色的,木板墙是活动的,拆下来之后,房子就敞开变成了店铺。屋顶还有几块明瓦,一束束光柱从中穿透下来,把本来不太敞亮的房间照亮,仿佛时光就从容不迫地驻留在这里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句子中的“像”与文中加点的“像”,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女必像汝,我心甚慰。
B.这天气像是要变了。
C.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似的,刹时把天遮得严严的。
D.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
【答案】A.五颜六色 B.悲欢离合 C.熠熠生辉
20.“巷子自古以来就是江西新余这个小城的交通要道。”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答案】A 【解析】“像我外婆一样的普通人家”中的“像”是动词,表示比较,比较两者之间的相似点。A.动词,表示比较,比较两者之间的相似点。B.副词,表推测。C.介词,表想象。D.介词,表举例。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油条是我国的传统美食。每次路过售卖油条的早餐摊位,①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香味主要是油脂氧化和美拉德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炸油条的过程中,②____________________,而油脂氧化降解后会产生似甜橙、脂肪香等香气。另外,刚出锅的油条拥有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皮失去水分后会变得口感酥脆,一口咬下去还有“咔嚓咔嚓”的声音。综合以上条件,油条从嗅觉、视觉、听觉多方面吸引了我们,于是越吃越想吃。
那么,每天吃1根油条,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
油条的钠含量为585mg/100g,是馒头的近4倍,吃1根油条就能摄入近1.5g盐,占《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全天盐建议摄入量上限的30%,如果每天吃1根油条,对控制血压极为不利,会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油条的热量更是惊人,是馒头的近2倍,是米饭的3.3倍,吃1根油条几乎相当于吃3小碗米饭,真的很容易令人发胖。油长时间使用会产生反式脂肪酸,特别是有些商户反复使用同一锅油。饮食中反式脂肪酸摄入过多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油条的GI(血糖生成指数)值为75,属于高GI食物。在食物搭配不合理的情况下,吃1根油条就会导致餐后血糖飙升,特别是对于本身就患有高血糖或者糖尿病的人群,最好少吃或者不吃。
因此,为了健康,每天1根油条真心不推荐!特别是搭配加糖豆浆,更加不推荐!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案】B 【解析】①处,上下文都是写行人撑着雨伞在巷子里行走,插入此处不当。②处,上文写行人在巷子里行走,下文写巷子通往码头,句子插入此处过渡自然。③处,上文写“在交通工具匮乏的年代”,下文紧接“从码头乘船前往外面的世界”,语义流畅,不应有插入。④处,上文说“新余的老百姓总是走过南门巷,从码头乘船前往外面的世界”,下文紧跟“人来人往”的故事的想象,语义流畅,不应该有插入。
22.请以“每天吃1根油条”为主语,用四个否定句,概括文中第三段的主要内容。(5分)
【答案】①都能闻到油条的香味 ②油脂会发生氧化降解 ③金黄色的外表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布局、中局、残局”是一盘象棋博弈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布局又叫开局,是象棋整个对局的战略部署阶段;中局是中间阶段,是一局棋中所占时间最长、攻守冲突最尖锐、变化最复杂的阶段;残局则是通过中局的战斗,暂告段落,尚须进一步部署子力决定胜负的最后阶段。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残局开始学起,精通残局,棋力才能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精巧布局,掌握大量布局套路,而忽视对残局的琢磨。残局是基础,残局精熟进而贯穿至中局、开局,达到对棋局的自由驾驭;否则,难免落个高开低走的局面,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①每天吃1根油条不利于控制血压。②每天吃1根油条不利于控制体重。③每天吃1根油条不利于心血管健康。④每天吃1根油条不利于控制血糖。
【写作指导】材料首先介绍了象棋的三个术语,然后分别对这三个术语进行解释,接着指出初学者入门的途径和常见的错误做法,最后简单说明残局、中局和布局的先后关系。可见材料意在让考生阐释布局、中局、残局的先后关系,具有哲理意味,考查的是考生的思辨能力。在象棋中,残局应是初学者最先掌握并精熟的,残局是基础,精熟残局并由残局进而贯穿至中局、开局,由对特殊、局部局面的把握进而至对一般、全盘局面的自由驾驭,才能成为真正的高手。而现实中一些初学者却不注重残局钻研,一心只求开局精巧,中局强大,最终却落得个“高开低走”的失败结局。据此考生可以引申到学习、做事、工作甚至是治国,由个人、社会延伸至国家层面。比如可以写只有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投机取巧,才能提高成绩,干好工作,做好事情,治理好国家。从大国制造到大国创造,更需要基础学科的支持,需要各方面基础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发展。只有在夯实基础上精巧布局,才能做到灵活变通、游刃有余;否则,便只能一手“好棋”走成烂棋,最终以失败收场。
参考立意:①夯实基础,欲速则不达。②求“妙”也要建立在精“残”之上。③深悟“残局”,精谙棋道。④先学“残局”,再谋“布局”。单元测试卷(四)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在家文化中,家庭和家族是一个社会的基本单位,个人的成就与价值,都要通过对家庭和家族的贡献来衡量和体现,在家文化的价值谱系中,繁衍生命不仅是个人的需要,更是对家庭和家族的责任。多子多福、人丁兴旺是普通民众最大的追求和愿望。西方学者马克斯·韦伯认为,衡量一个人的成就主要有三个指标:权力、金钱、声望。而在中国,衡量一个人成就的指标除了权力、金钱和声望,还要包括子孙后代。如果一个人功成名就,但是后继无人,在中国文化中也算不得十分成功,所谓“家道兴,看后生”。对比中西方衡量个人成就的差异,我们看到家文化对中国社会价值观巨大的影响力。
②对于家庭和家族延续来说,传宗接代只是最基本的,品德与良好家风的传承才是真正意义的“薪火相传”。出于后世福泽和家族传承的考虑,传统社会的人们更注重对后代的道德教化,所谓“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从家庭和家族的长远发展和传承来看,古人重品德、轻财富的观念也就可以理解了。
③家庭不仅在中国人的情感世界中地位重要,在中国人处理人与人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的理念中也举足轻重——家是中国人判断亲疏远近、采取不同措施的基点,费孝通先生用差序格局来比拟传统中国社会的结构。所谓差序格局指的是:社会中的每个人以自己为中心,根据血缘、亲缘、地缘等亲疏远近关系,结成社会网络,这就好比在水里面抛入一颗石子,以石子为中心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纹。这颗石子代表着自己,而远近不同的波纹则代表着亲疏关系。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
④家,既是判断亲疏远近的基点,也是孕育伦理规范的“温床”。传统社会中有五种基本的人伦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关系统称为“五伦”。在“五伦”中,父子、夫妇、兄弟都属于家庭关系,而君臣和朋友可以分别看作是父子、兄弟关系的衍生。在儒家看来,家国是一体的,一个人如果能将基于家庭的伦理规范扩展于整个国家,也便实现了理想状态。正如孟子所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⑤中国人的家文化将家庭中的伦理规范作为基点,泛化到治理社会、管理国家,乃至一切社会思想和行为。学者梁漱溟将家文化称之为伦理本位——家庭亲子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涵化了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可以说,无论是差序格局还是伦理本位,都是中国人家文化的一个缩影。中国人的家文化将社会乃至国家打上深刻的烙印,让伦理关系网络和情谊习俗成为我们生活的主导。即使在今天中国人的生活中,人情、关系、面子依然发挥着支配作用。
⑥在家文化主导的逻辑中,家与国有着同样的结构,家庭的伦理规范既适用于解决家庭问题,也适用于治国平天下,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齐治平”这些古人看起来天经地义的道理,在今天看来则逻辑不通:在家庭中讲究亲疏远近,长幼尊卑并无不妥,但如果将这套逻辑运用于治理国家,则会让公平、公正的精神荡然无存,尤其是在权力高度集中的皇权社会中,如果掌权者根据亲疏与好恶行事,自然就会滋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
⑦家国同构的弊端不止于裙带关系、门阀盛行,史学家黄仁宇认为,用家国同构的伦理本位思想治国理政,让传统社会结构发生畸变:上层是强有力的皇权,下层是以亲缘及血缘组织起来的家庭、家族,而连接上层与下层的商业组织、法律则发育不良——因为在伦理本位思想的指导下,人们用道德、伦理代替法律与契约去解决问题,如果整个社会的人都不以法律和契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利益纠纷,而单纯拿道德说事,许多人就会打着道德或情义的幌子去坑蒙拐骗,这就会让整个社会陷入阳奉阴违和道貌岸然的泥潭之中。
⑧家国同构的伦理本位与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密不可分,但其对民主、科学、自由精神的遏制也显而易见,鲁迅就将其称之为“吃人的礼教”。经过百余年的救亡图存与社会改造运动,中国的家文化日益回归到家庭本来的角色。今天,市场主导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法律法规调解着各种利益冲突,媒体与舆论坚守着社会伦理的底线,家庭已卸下超出其能力范围的包袱,成为承载爱情与亲情的船舶。
⑨虽然家庭已从伦理本位的“光环”之中走出来,这并不意味着家庭不需要承担伦理责任。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良好的家风能够帮助人们抵御功利主义、拜金主义诱惑;良好的家风能够让人平复浮躁、浮华的心态,更能孕育风清气正的民风、政风,而传统中国的家文化,为我们建设良好的家风留下了珍贵的精神遗产。
⑩在中国家文化的经典著作中含英咀华,总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家文化有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虽然用齐家的策略治国不合时宜,但将家庭命运与国家兴亡紧密联系的家国情怀依然鼓舞着每位国人。家与国,共同承载了中国人的情感、荣誉和梦想。正如顾宪成的名联所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摘编自董向慧《中国人的家文化》)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衡量个人成就的指标主要是权力、金钱、声望和子孙后代,这与家文化密切相关。
B.在家庭和家族延续方面,古人并不看重传宗接代,他们重品德、轻财富,更重视品德与良好家风的传承。
C.在传统中国的家文化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在维系情感、判断亲疏远近、孕育伦理规范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D.无论是差序格局还是伦理本位,都是中国人家文化的一个缩影,这种家文化对中国社会乃至国家都有所影响。
2.根据文中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与梁漱溟的“伦理本位”重点关注“家庭亲子血缘关系”不同,费孝通的“差序格局”还会关注地缘等亲疏关系。
B.儒家认为家国是一体的,将家庭的伦理规范扩展于整个国家,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君臣有义”“民主自由”的图景。
C.作者认为,从今天来看,如果把在家庭中讲究的亲疏远近、长幼尊卑的逻辑运用于治理国家,则会让公平、公正的精神荡然无存。
D.良好的家风能够帮助人们抵御功利主义、拜金主义诱惑,构建良好的家风有助于孕育风清气正的民风、政风。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文中“家国同构”观念的一项是(3分)(  )
A.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B.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C.以身为家,以家为国,以国为天下。
D.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4.“家国同构”观念对中国的社会有哪些影响?请简要概括。(4分)
5.请综合本文和下列《乡土中国》对家庭的论述文字,分析家庭在家文化下的功能。(6分)
材料链接:
家庭这概念在人类学上有明确的界说:这是个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亲子指它的结构,生育指它的功能。以生育社群来担负其他很多的功能,使这社群中各分子的关系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对家庭成员来说,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夫妇成为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两性感情的发展,使他们的家庭成了获取生活上安慰的中心。我在《美国人的性格》一书中曾用“生活堡垒”一词去形容它。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风波(节选)
鲁 迅
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场边靠河的乌桕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泼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人知道,这已经是晚饭时候了。
太阳收尽了他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土场上一片碗筷声响。七斤嫂吃完三碗饭,偶然抬起头,心坎里便禁不住突突地发跳。伊透过乌桕叶,看见两年前被七斤骂“贱胎”,又矮又胖的赵七爷正从独木桥上走来。
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他有十多本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他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和马超表字孟起。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
赵七爷一路走来,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七斤连忙招呼,七爷也微笑着说“请请”,一面细细的研究他们的饭菜。
“好香的干菜,——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
“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
“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七斤虽然早有些飞黄腾达的意思。每日帮人撑航船从鲁镇进城,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他在村人里面,的确已经是一名出场人物了。他和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地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的人……”
赵七爷摇头道,“那也没法。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
七斤嫂听到书上写着,可真是完全绝望了;自己急得没法,便忽然又恨到七斤。伊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死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这活死尸的囚徒……”
村人看见赵七爷到村,都赶紧吃完饭,聚在七斤家饭桌的周围。七斤嫂只是骂:
“你这活死尸的囚徒……”
看客中间,八一嫂是心肠最好的人,抱着伊的两周岁的遗腹子看热闹;这时过意不去,连忙解劝说,“七斤嫂,算了罢。人谁知道未来事呢?便是七斤嫂,那时不也说,没有辫子倒也没有什么丑么?况且衙门里的大老爷也还没有告示……”
七斤嫂没有听完,两个耳朵早通红了;便将筷子转过向来,指着八一嫂的鼻子,说,“阿呀,这是什么话呵!八一嫂,我自己会说出这样昏诞胡涂话么?那时我是,整整哭了三天;连六斤这小鬼也都哭……”六斤刚吃完一大碗饭,拿了空碗,伸手去嚷着要添。七斤嫂正没好气,便用筷子在伊的双丫角中间,直扎下去,大喝道,“谁要你来多嘴!”
扑的一声,六斤手里的空碗落在地上了,恰巧又碰着一块砖角,立刻破成一个很大的缺口。七斤直跳起来,捡起破碗,合上了检查一回,一巴掌打倒了六斤。六斤躺着哭,九斤老太拉了伊的手,连说着“一代不如一代”,一同走了。
赵七爷本来是笑着旁观的;但自从八一嫂说了“衙门里的大老爷没有告示”这话以后,却有些生气了,接着说,“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①,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他两手同时捏起空拳,仿佛握着无形的蛇矛模样,向八一嫂抢进几步道,“你能抵挡他么!”
八一嫂正气得抱着孩子发抖,忽然见赵七爷满脸油汗,瞪着眼,准对伊冲过来,便十分害怕,不敢说完话,回身走了。赵七爷通过人丛,忽然转入乌桕树后,说道:“你能抵挡他么!”跨上独木桥,扬长去了。
村人们呆呆站着,想起他往常对人谈论城中的新闻的时候,就不该含着长烟管显出那般骄傲模样,所以对于七斤的犯法,也觉得有些畅快。他们也就慢慢地走散回家,关上门去睡觉。七斤嫂咕哝着,也收了家伙和桌子矮凳回家,关上门睡觉了。
此后七斤虽是照例日日进城,但家景总有些黯淡,村人大抵回避着。七斤嫂也没有好声气,还时常叫他“囚徒”。
过了十多日,七斤从城内回家,看见他的女人非常高兴,“我想皇帝一定是不坐龙庭了。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辫子又盘在顶上了。”
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的招呼。九斤老太早已做过八十大寿,仍然不平而且康健。六斤的双丫角,又经变成一支大辫子了;伊虽然新近裹脚,却还能帮同七斤嫂做事,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
一九二〇年十月
(有删改)
【注】①张大帅:指张勋,北洋军阀之一。原为清朝军官,辛亥革命后,他和所属官兵仍留着辫子以示忠于清王朝。1917年7月1日拥护清朝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7月12日即告失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开头的景物描写中,太阳光线、乌桕树叶和花脚蚊子的景象黯淡无力,“哼着”的蚊子叫声更衬托出土场上气氛的压抑、没有活力。
B.一望见赵七爷放下头顶上的辫子,七斤嫂“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可见她比七斤等村民更多些政治判断力。
C.村人“赶紧……聚在七斤家饭桌的周围”的情形,让人不禁想到作者另一篇作品中“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的看客形象。
D.赵七爷赶着来告诉七斤“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可怕后果,并非出于同情,更大可能是对“两年前被七斤骂‘贱胎’”的挟私报复。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七斤和《故乡》中的闰土都出身农民,虽然一个替人摇船讨生活,一个终日在海边种地,但他们的愚昧、麻木却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B.小说用“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这样的文字称赞赵七爷,但读者更多感受到的却是对他的某种讽刺、否定。
C.摔了碗,被打得“躺着哭”的六斤让人怜爱;而捧着破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的六斤更让读者对她未来的命运感到悲哀。
D.风波过后,水乡恢复平静,乡民也没有改变,一切都恢复原状,只有七斤重新获得乡民的尊重,让人看到乡村发生一丝变革的希望。
8.《风波》发表后,陈独秀表示“五体投地的佩服”,为什么?请结合文本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两个方面分析陈独秀佩服的原因。(4分)
9.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读了本文,请你谈谈小说描写的水乡内外发生了哪些大小变化以及“文字下乡”的必要性。(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房玄龄,齐州临淄人。开皇中,皆谓隋祚方永,玄龄密白父曰:“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太宗以燉煌公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公为秦王,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稿。高祖曰:“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
太子将有变,王召以方士服入,夜计事。事平,第功班赏,功第一,食邑千三百户。淮安王神通曰:“义师起,臣兵最先至,今玄龄等以刀笔吏居第一,臣所未喻。”帝曰:“叔父兵诚先至,然未尝躬行阵劳。今玄龄等有决胜帷幄、定社稷功,此萧何所以先诸将也。”居宰相积十五年,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帝遣使谓曰:“让,诚美德也。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毋多让!”会伐辽,留守京师。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忧矣。”玄龄数上书劝帝,愿毋轻敌,久事外夷。晚节多病,玄龄顾诸子曰:“今天下事无不得,惟讨高丽未止,上含怒意决,群臣莫敢谏,吾而不言,抱愧没地矣!”遂上疏,帝得疏,曰:“是已危惙,尚能忧吾国事乎!”
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己有之。明达吏治,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令各取一具,曰:“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节选自《新唐书·房玄龄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B.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C.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D.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考试的人,即殿试及第者。
B.幕府,古代君王或军中将帅处理政务之地,用帐幕搭建,故称之,也泛指衙署。
C.刀笔吏,指文职官员或掌管文案的官吏,因为古代读书人常用刀和笔修改文字。
D.夷,亦称“东夷”,中国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房玄龄深得太宗信任。太宗攻取渭北时,房玄龄与太宗就一见如故;后来凡有战事,房玄龄就一定跟随。
B.房玄龄为国尽心竭力。他不爱奇珍异宝,一心广揽贤才,为国效力;即使病重,也不忘为国事上书进言。
C.房玄龄才能卓尔不群。年轻时就被高孝基誉为“国家的栋梁”;在秦王府任职达十年之久,展现了他的才华。
D.房玄龄注重家风建设。他注重自身修养,见贤思齐,宽以待人;搜集古今家训,警示子女遵守法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
(2)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14.文中唐太宗两次把房玄龄比作汉朝名相萧何,各有怎样的目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早寒有怀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襄水曲”表明诗人家住襄水之滨,“楚云端”则表现出对家乡的思念。句意平淡却情感含蓄而浓烈。
B.“遥隔”两字不仅表明诗人所在地方距离家乡遥远,还表明此时与家乡两地隔绝,不能归去,用词贴切。
C.“归帆天际看”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站在客船上,朝着家乡的方向极目远眺,内心充满难以诉说的悲凉的场景。
D.“迷津欲有问”运用典故,表现出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又想求官做事,以展宏图的矛盾心理。
16.本诗首联广受后世称道,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琵琶行》一诗以琵琶女的遭遇身世为明线,诗人的感受为暗线,两线交汇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上。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一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有“______________”的结局。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的景物描写,引起后文对历史的缅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故乡的巷子叫南门巷。不知道存在了多少年。它是青条石铺设的,雨中泛着青光,行人撑着A.__________的雨伞,或紧或慢地前行,有走亲访友的,有去码头乘船远行的,①或者只是彷徨又彷徨,让人想起戴望舒笔下的雨巷。②巷子的尽头,连着袁河的码头。在交通工具匮乏的年代,③新余的老百姓总是走过南门巷,从码头乘船前往外面的世界。④现在想来,人来人往中,一定上演着许多B.__________的故事。
每天清晨,当阳光洒满巷子的各个角落,巷子就苏醒过来,灰色的屋檐在阳光下C.__________。巷子两旁的老房子,大部分是木质结构,少数是砖石结构。木质结构的房子,住着的是像我外婆一样的普通人家。砖石结构的,住着的是有钱人家。记忆中的老房子,瓦是灰黑色的,木板墙是活动的,拆下来之后,房子就敞开变成了店铺。屋顶还有几块明瓦,一束束光柱从中穿透下来,把本来不太敞亮的房间照亮,仿佛时光就从容不迫地驻留在这里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句子中的“像”与文中加点的“像”,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女必像汝,我心甚慰。
B.这天气像是要变了。
C.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似的,刹时把天遮得严严的。
D.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
20.“巷子自古以来就是江西新余这个小城的交通要道。”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油条是我国的传统美食。每次路过售卖油条的早餐摊位,①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香味主要是油脂氧化和美拉德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炸油条的过程中,②____________________,而油脂氧化降解后会产生似甜橙、脂肪香等香气。另外,刚出锅的油条拥有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皮失去水分后会变得口感酥脆,一口咬下去还有“咔嚓咔嚓”的声音。综合以上条件,油条从嗅觉、视觉、听觉多方面吸引了我们,于是越吃越想吃。
那么,每天吃1根油条,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
油条的钠含量为585mg/100g,是馒头的近4倍,吃1根油条就能摄入近1.5g盐,占《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全天盐建议摄入量上限的30%,如果每天吃1根油条,对控制血压极为不利,会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油条的热量更是惊人,是馒头的近2倍,是米饭的3.3倍,吃1根油条几乎相当于吃3小碗米饭,真的很容易令人发胖。油长时间使用会产生反式脂肪酸,特别是有些商户反复使用同一锅油。饮食中反式脂肪酸摄入过多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油条的GI(血糖生成指数)值为75,属于高GI食物。在食物搭配不合理的情况下,吃1根油条就会导致餐后血糖飙升,特别是对于本身就患有高血糖或者糖尿病的人群,最好少吃或者不吃。
因此,为了健康,每天1根油条真心不推荐!特别是搭配加糖豆浆,更加不推荐!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请以“每天吃1根油条”为主语,用四个否定句,概括文中第三段的主要内容。(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布局、中局、残局”是一盘象棋博弈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布局又叫开局,是象棋整个对局的战略部署阶段;中局是中间阶段,是一局棋中所占时间最长、攻守冲突最尖锐、变化最复杂的阶段;残局则是通过中局的战斗,暂告段落,尚须进一步部署子力决定胜负的最后阶段。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残局开始学起,精通残局,棋力才能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精巧布局,掌握大量布局套路,而忽视对残局的琢磨。残局是基础,残局精熟进而贯穿至中局、开局,达到对棋局的自由驾驭;否则,难免落个高开低走的局面,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