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教学设计】-【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教学设计】-【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09 16:2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2—14课)
1.2022年课标要求
〖导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但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新文化运动冲击了旧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先进分子中广泛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内容要求〗1.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通过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史事,理解五四精神的内涵,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通过了解陈独秀、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等史事,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理解伟大建党精神。
2.2022年课标解读
⑴梳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基本脉络,知道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诞生等重大史事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⑵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开始标志、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学会利用相关史料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历史使命感。了解“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经过、口号等基本情况;掌握“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和重要意义;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精神。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等基本事实。分析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掌握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本单元教材共三课。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的教学: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反对封建斗争的继续,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条件,又为后来的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埋下了伏笔,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13课 五四运动》的教学:“五四运动”上承新文化运动,下启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五四运动”是近代反侵略斗争和近代化探索的继续,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近代史学习的重要内容。本课有三个子目:“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的扩大、“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五四运动”的爆发一目里包含“五四运动”的背景和开始,“五四运动”的扩大则是继续讲述“五四运动”的过程,把过程分为两个子目讲述,有割裂之感,因而可把教材内容重新整合。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教学:本课属于部编本八上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的最后一课,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总结升华作用。在本册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里程碑,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新的契机,使中国开始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⑶能结合语文、地理等课程的学习,通过阅读近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查阅地图,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
本单元由三节正课组成。
面对北洋军阀统治下混乱的政治局面,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文化变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1915年开始,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在全国掀起了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的解放。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引发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单元大概念架构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但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新文化运动冲击了旧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先进分子中广泛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3、整体教学流程透视
(1)课堂导入环节以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原则,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采用设疑、悬念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直接破题法、温故知新等方法导学激趣。
(2)导入新课后,出示学习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和要求,明晰地让学生知道通过本节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形成何种能力,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3)自主学习,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再对重难点进行精细预习,标画重点内容。
(4)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展开,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5)当堂检测,着重在于以各种形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口答、自背、做题等方式完成。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掌控教学环节,每节课至少留出3至5分钟进行测验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堂堂清,不欠账。
4、本单元教材体例
(1)设计导语激发兴趣,引出重点;
(2)设计插图增强感染力;
(3)设计正文宋体内容明确基本知识;
(4)设计正文楷体内容补充说明;
(5)设计相关史事教会学生提炼有效信息;
(6)设计“问题思考”栏目,引起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7)设计“材料研读”培养学生研读材料的能力,活学活用;
(8)设计“课后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9)设计“知识拓展”,扩大学生知识面。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口号、阵地、内容及影响。
2.通过阅读教材,知道“五四运动”兴起的导火索、过程、结果及影响。
3.通过阅读教材,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及意义。知道中共一大奋斗目标的局限性和中共二大奋斗目标。知道京汉铁路工人运动过程与教训。
4.尝试阅读古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尝试运用可靠的、典型的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论证,有根据地说明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陈独秀、胡适与《新青年》;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文学革命;“五四运动”的意义;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第3课时)《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陈独秀、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等史事,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理解伟大建党精神。
素养目标 1. 通过阅读教材,研读材料,分析概括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认识到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唯物史观、时空观念)(重点)2.通过阅读教材,赏析图文及视频,概括党的诞生、中共二大、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的基本史实,归纳对比中共一大、中共二大的概况,阐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重点、难点)3.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坚强的领导核心,是一个伟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走向了繁荣富强。(家国情怀)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部编本八上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的最后一课,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总结升华作用。在本册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里程碑,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新的契机,使中国开始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本课共三目,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本课关键词:中共一大、红船精神为了便于教学,依据大单元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课整合为三部分:1、十月革命明方向—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开天辟地换新颜—中国共产党的成立3、工人惨案留教训—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在教学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基于上述特点在本课教学中,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关注教学的起点,在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并借助基本的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信息解读、史论结合等基本历史素养。
教学方法 材料分析法、讨论法、阅读教材,提取信息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单元整合】习近平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回溯百年前的中国,中共一大代表,一群平均年龄28岁的中国青年,拉开‘开天辟地大事变’序幕。【导入新课】【播放视频】《中共百年述职报告》PPT展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他坚持了抗战八年多他改善了人民生活他建设了敌后根据地他实行了民主好处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请大家翻开课本第14课,《中国共产党》,去回顾那个令无数青年热血沸腾的时代,探寻先锋足迹,体悟伟大的建党精神吧! 读图,思考问题。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单元整合,整体感知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史实与影响。用歌曲与视频结合起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一) 任务一、十月革命明方向—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材料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知识补充】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暴力推翻了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材料二:到了1920年夏天,……我已经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1936年,毛泽东会见斯诺问题 1: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谁?李大钊发表的文章有哪些?师: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李大钊。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材料三:在此前后,《新青年》《每周评论》《民国报》《建设》等一批报刊纷纷发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据统计,五四时期在报刊上发表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多达200多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译文。 ——《中国共产党史》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材料四:材料五: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以为这些人掌握着权力,千方百计运动这些人来赞助革命。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使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 ——《吴玉章回忆录》材料六:问题 2:这三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师总结:中国无产阶级在不断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3.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播放视频】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材料七: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新民学会会员中,在国内以毛泽东为代表,在国外以蔡和森为代表,涌现了一批马克思主义者.由于政治思想觉悟的迅速提高,他们从俄国十月革命经验中已经认识到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在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很快地产生了建立共产党的要求,并就建党问题展开讨论。 ——黄允升:《伟人的一生》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示意图问题 3: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什么主张?读图,说说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分布有何特点?师:1920年夏,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在上海建立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接着,北京、长沙、武昌等地也先后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传播,以及越来越多的工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李大钊、陈独秀认识到建党的重要性,两人约定在北京和上海,分别进行活动,筹建共产党,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上“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佳话。分布特点:①主要分布在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等比较发达的大城市。②在海外(日本、法国)也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援助材料八: 1921年 6月初,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克尔斯基来到中国,他们到上海后,与主持上海党组织工作的李达、李汉俊建立了工作联系,建议及早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宣告党的成立。经过上海党组织发起,并做了大量的筹备工作,1921年 7月 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第二版)师:共产国际的帮助为中共的诞生提供了外部条件。师:(引导)它表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组织条件成熟了。归纳总结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生:(讨论、归纳,填写表格)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教师小结: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已全部成熟,中国共产党就应运而生。 学生通过课本和结合材料,讨论回答。 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①国际: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②国内: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人们有了新的觉醒,马克思主义逐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进步青年。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2、马克思主义与工人阶级相结合就为中共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知识分子帮助工人组织工会;开办劳动补习学校和工人识字班;出版反映工人生活的刊物。马克思主义与工人阶级相结合3.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组织条件: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通过史料分析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获取关键词,从材料中归纳总结关键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史料分析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背景,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史料图片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地图展示,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归纳问题的能力。
讲授新课(二) 任务二、开天辟地换新颜—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因上海法租界巡捕的袭扰,被迫于8月初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一条游船上继续举行。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主学习】观看中共一大视频,结合教材,完成下列表格。【播放视频】中共一大的召开师:我们就中共一大的内容作简单的分析,以加深大家的印象。第一点: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了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明确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从党的奋斗目标来看,一方面确立了党的远期奋斗目标,另一方面对党成立后的第一个奋斗目标又作出了不符合国情的规定。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而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由于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强大的,因此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民族资产阶级是团结的对象而不是革命的对象,从这一点来说,中共一大的规定是有局限性的。第二点: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如果不解决农民问题,革命就不会成功。因此,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固然重要,但决不能忽视农民问题。问题1:请大家思考一下,陈独秀没有出席中共一大,为什么会当选为中央局书记?问题2: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是什么?PPT出示材料。材料1: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这一重要论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材料2:中国共产党诞生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不是偶然的。……中国共产党的创建,适应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中国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选择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师:中共诞生的意义: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问题3:“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请问:“新”在哪里?师总结:【拓展延伸】师过渡:在前面我们分析了中共一大的局限,那么,这些局限是什么时候被突破的呢?请自主学习教材中中共二大的内容,整理基本史实。材料1: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英租界举行,出席大会的有党的中央局成员、地方组织的代表,共12人,代表着全国195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也出席了会议。材料2: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以为这些人掌握着权力,千方百计运动这些人来赞助革命。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吴玉章回忆录》时间、地点最终奋斗目标党的最低纲领意义学生回答后PPT展示:时间、地点1922年7月、上海最终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党的最低纲领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意义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师:1922年,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矛盾,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问题4: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的纲领为什么不同?师总结:从党的奋斗目标来看,一方面确立了党的远期奋斗目标,另一方面对党成立后的第一个奋斗目标又作出了不符合国情的规定。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而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由于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强大的,因此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民族资产阶级是团结的对象而不是革命的对象,从这一点来说,中共一大的规定是有局限性的。因此,对于党的纲领在二大予以了调整。【知识补充】中共一大与中共二大对比过渡:党成立后致力于组织领导工人运动,1921年8月成立公开做职工运动的总机关——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从此,工人运动行有所向。 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主要史实。提示:(时间)1921年7月。(地点)上海。(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马林等。(内容)①通过了党的纲领;②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③确定了党的中心工作;④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提示: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力,并且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发起者之一。学生结合课本。概括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意义。提示: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新的工作任务——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新的奋斗目标——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广泛的群众基础——代表工人阶级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提示:一大建党,二大制纲(最低纲领)。1922年,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矛盾,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归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完成表格,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加强归纳概括能力,提升史料实证的素养。2、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归纳的能力。培养家国情怀。3、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为了使学生更易理解,特将时间线拉长,伴随着党的发展成熟,中国逐渐强盛,使学生在历史变迁中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如今中国的盛世。4、掌握必备基础知识通过温故知新以及补充的材料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意义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讲授新课(三) 任务三、工人惨案留教训—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师: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为了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作出了哪些努力?展示材料:材料:在汉口,(1923年)2月7日当夜,天降大雪,反动军警把京汉铁路总工会汉口江岸分会工人领袖、共产党员林祥谦绑在江岸车站站台的电线杆上,让他下令复工,遭到林祥谦断然拒绝。最后,林祥谦英勇就义。【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自读教材,找出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时间、口号、结果、意义。【播放视频】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师: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在运动中,工人们组织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会,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和革命精神,大大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政治威信。师:这场气壮山河的工人运动结果如何?有何经验教训?展示史料:(无产阶级)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性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教师总结:(结果)罢工遭到残酷镇压,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经验教训)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师过渡总结: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正是带着这些经验教训,投入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大革命洪流。【学史崇德】 历史虽已远去,先烈精神永留 提示:设立了专门的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集中领导全国的工人运动。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领导了大小工人罢工100多次,其中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最为著名。提示:(时间)1923年2月。(口号)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结果)被帝国主义和军阀吴佩孚血腥镇压。(意义)将第一次工人运动推向高潮。 地图图片展示全国工人运动,感受工人运动的高涨,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视频激趣史料展示,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学史崇德,缅怀先烈遗志,涵养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学习了三部分内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在思想基础、阶级基础、组织基础都具备的情况下,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诞生。党诞生后致力于组织领导工人运动,中国工人运动形成了第一次高潮。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让我们为党唱一支赞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以歌曲形式结束,前后遥相呼应,实现情感上的升华。
课堂练习 1、(2024·重庆·中考真题)李大钊在“一战”将结束时说:“此次战争,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而俄国十月革命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书本上的学说变成活生生的现实。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B.“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C.“一战”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D.十月革命后俄国退出了“一战”【答案】A2、(2024·广东广州·中考真题)1921年8月,毛泽东开始担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10月,他深入了解粤汉铁路工人的生活情况;11月,他发表了《所希望于劳工会的》一文。毛泽东的上述活动( )A.指导了“五四运动”的开展 B.受到了中共一大的影响C.创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D.推动了黄埔军校的建立【答案】B3.(2024·山东临沂·中考真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不是8年(自1937年卢沟桥事变起),也不是14年(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而是自甲午战争开始的51年的时间。”(摘自《光明日报》,2014年7月29日)在这“51年的时间”里,中国抗战的面貌焕然一新开始于( )A.中国同盟会成立 B.中国国民党建立 C.国民革命军建立 D.中国共产党诞生【答案】D 这几道检测题都对应着教学目标的要求,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了解教学效果。
课后反思 课标要求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仅仅依靠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历史背景来讲解,学生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我将历史时间线拉长,回顾百年之路由“简”到“巨”的过程,使学生在历史变迁和当下他们生活的现实社会中慢慢感悟。实际效果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落实检验。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比如各个环节的过渡与衔接,上课之前还要很好的设计;比如对学生的评价,语言略显单一,应更灵活一些。通过上这节课,我对教材对学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我将不断在教学的道路上,完善自己,规划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反思得失,不断前进。
附1:板书设计
附2: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论述题: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请你以“先进人物·时代坐标”为主题,完成一篇不少于120字的小论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主题明确,观点合理;②所选人物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人物,至少列举两个;③弘扬正能量,符合主流价值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尊重历史规律,富有历史特色和时代气息。
【答案】(题目)《致敬近代中国的英雄人物》
(正文)在近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林则徐,被誉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在虎门销烟中展现出了坚决的反侵略态度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
孙中山,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李大钊,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他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他的牺牲精神和坚定信念激励着无数人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这些英雄人物,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在新时代,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