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根据课型需要设置,可自行决定】
“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这样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教材是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主要通过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相关内容,揭示人类政治生活的发展规律。本单元《政治体制》主要介绍了古今中外的政治体制,本课是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在学习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体制的演变后,本课学习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因而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会涉及到《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至十单元的相关内容。本课共包含三个子目,第一子目是“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叙述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第二子目是“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讲述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政权的尝试与制度探索。第三子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三个子目采取“大时序、小专题”的形式,前两个子目为近代部分,第三子目为现代部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重新整合,将1927——1949年这段时间的史实整合在一起。本课的课标要求为“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因而本课以共和制为线索,着眼于我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学生情况分析通过初中以及《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学习,学生已对共和制探索的背景有所了解,为进一步了解共和制在中国的曲折建立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打下基础。通过第一单元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政治制度史的基本学习方法,而在第2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理解民主共和制的基本内涵。通过高一思想政治课堂的学习,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非常熟悉。此外,高二学生虽然思维更加活跃,但表现自己的欲望降低,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分析】
总体目标: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通过解读共和概念,知道共和的两大基本特征。 (历史解释)通过剖析中国不同时期 “共和”的表现,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分析不同时期“共和”下的宪法或基本法律文件,进一步理解何谓真正的共和。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通过学习、探讨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是如何实现人民共和的这一主题活动,深刻理解人民共和的建立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和方向,也是历史的一种必然选择。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教学难点理解近代以来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深刻理解人民共和的建立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①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②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③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②抗日战争时期 ③解放战争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一张图片趣味引入新课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导入语:在上新课之前有没有同学能够告诉我这张图片记录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呢?对,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的记录照片,从原子弹到核导弹的发射美国用了13年,而中国却只用了2年,所以,为什么中国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办成这样大的事呢?有谁能回答一下。教师:再次提问,好,那么在中国建立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我们通过下面三位人物以及下方的释义思考一下。呈现材料:材料一 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孙中山)材料二 中国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毛泽东)材料三 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习近平)材料四 共和有两大基本特征:政府机构和最高首脑由选举产生,民众参与国家事务 ---摘自金观涛《观念史研究》教师:那么共和制度在中国到底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他的建立过程是顺利还是曲折?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来梳理这方面的内容。 学生思考后回答:这得益于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学生读材料后回答:他们想要在中国建立共和制度。 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学习要点。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呈现材料: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三权分立(防止专制独裁,确立民主共和政体)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责任内阁(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摘自19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教师:大家快速浏览教材第14页的相关内容,通过历史纵轴的方式梳理相关内容并结合上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画一画当时的权利结构图。呈现材料:教师:相信大家的示意图大多都如上所示,那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分析一下这部《临时约法》的积极性和局限性在哪里?他能真正实现共和吗?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呈现材料:1913 年 10 月,袁世凯强迫国会选其为第一任正式大总统,并于 1914 年5月1日,废除《临时约法》,公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总统一任十年、连任无限制、 下届总统由本届总统推荐。教师:由于《临时约法》的局限性以及当时历史背景的复杂性,共和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现,时间快进到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请同学们还是依据上面画时间纵轴的方式梳理史实并找出《中华民国约法》的出现说明什么问题?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呈现材料:①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②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③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教师:前两次对共和的尝试算不上成功,那么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共和得到实现了吗?请大家通过阅读上面的材料指出《训政纲领》的实质。 学生回忆思考相关史实画出示意图:学生思考后回答:积极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局限性:因人设法,违背法治原则;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职权不明,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学生梳理知识后回答,《中华民国约法》的出现使得袁世凯的总统权力无限扩大,变相世袭,共和名存实亡。学生浏览文字材料,圈画重点字词后回答:其实质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完全违背了孙中山提出“革命程序”论时的初衷。 画图的方式能让学生快速的梳理出复杂的历史进程。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教师:中华民国的建立,缔造了共和制度;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政党政治尝试的失败、袁氏复辟与军阀混战,以及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以“训政”为名行独裁之实,都使共和制度名存实亡。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却没有放弃对共和理想的探索。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下面,我们继续学习下面的内容。(一)土地革命时期呈现材料:材料一 坐在炕上数钱的地主材料二家徒四壁、一无所有的农民材料三 ① 宣布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大众。② 实行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以上材料,选一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谁有选举权。(二)全面抗战时期呈现材料:从1937—1946年,陕甘宁边区先后组织了3次参议会议员普选,3次选举的参与率一次高过一次,即使是偏远的乡村选举,参与率也在70%~80%。边区、县、乡等各级参议员的选举囊括了工人、贫农、中农、富农、商人、知识分子、地主等阶级或阶层,其中贫农和中农所占代表比例最大。从民族来看,有汉族、回族、蒙古族等;从政治立场看有共产党员,也有国民党员和无党派人士;从宗教信仰来看,既有无神论者也有伊斯兰教徒、天主教徒等。 ——《延安市人民代表大会志》教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第16、17页的内容以及上述材料,找出全面抗战时期的政权是怎样建设的,和土地革命时期相比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解放战争时期呈现材料:材料一 材料二 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样就造就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资产阶级共和国,外国有过,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选集》第4卷教师:阅读上面两则材料,总结归纳解放战争时期政权建设。 学生结合材料后选择农民,因为苏维埃政权是属于一切劳苦大众的。学生阅读材料后回答:根据根据三三制原则,团结党外人士;原因在于不同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不同。学生归纳总结: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在行政区设置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作为最高一级的地方政府机关,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理论上提出《论人民民主专政》,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里的人民指广大的劳动群众。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教师: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的探索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提供了许多经验,请同学们浏览教材18、19页的内容梳理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历程。(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呈现材料:材料一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材料二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教师:浏览上面材料并结合课本20、21页的内容找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何特点,以及我们应该怎样评价? 学生浏览教材得出答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完善从①改进选举制度,把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实行差额选举。②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固定任期,每届五年。③赋予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得以体现;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逐渐完善的十六字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特点: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等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浏览、提炼关键词的材料阅读能力。使学生意识到中国政治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培养民族自豪感。
课堂小结 由共和之梦到共和之路最后得到璀璨光辉的共和之果,共和观念在中国历经 100多年后最终在中国共产党人手中变为现实,这充分说明,从近代历史来看,共和观念必须与中华民族面临的具体任务相结合,也就是必须与独立革命、民族解放运动结合。历史已经证明,共和国真正实现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推动下,必须结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才能真正建立在人民民主之上。 学生们听课、理解整合知识。 帮助学生巩固本课所学,形成一条完整的时间线索。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比较枯燥繁杂,学生掌握不易,所以在教学中,我利用图片、视频以及文字材料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中国共和曲折历程的印象。本课的线索是共和制度在中国的建立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国民政府时期的一系列措施使得理念中的共和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那段时期共和只能说是一个梦想,美好却易碎。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的制度探索开始有了共和的雏形,他们想要建立一个属于全体劳动群众的政权,并为此团结一切力量解决民族矛盾。到了新中国正式建立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历史的发展下得到不断完善,与此同时也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本课跨度时间较长,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民国时期的相关史实存在认识不清、线索混乱的情况,所以教授本课的同时需要帮助学生梳理民国时期的线索。
六大行政区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