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09 15:48: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以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
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设计思路通过课前预习、自主搜集资料、课上分享、教师深化的方式展现本课核心概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增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帮助学生构建本课的逻辑体系。课程教学中充分挖掘乡土教材,以甘孜藏族自治区为例,结合视频、图片、文字等材料,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甘孜的建立、实践和发展展开教学,结合身边的具体事例使学生充分地了解和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民族团结的观念,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境创设与探究模式本课借助青藏公路、甘孜基础设施的完善过程创设情境,出示数据及资料使学生直观了解青藏公路和甘孜交通修建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思考与探究青耗费巨资修建青藏公路及建设甘孜基础设施是否值得?启发学生在思考中理解:青藏公路的修建及甘孜交通的巨变,是我国当代民族政策的具体体现,也是民族区域自治的优势所在,引导学生联系到本节课的主题: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在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中深入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理解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制度自信。(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课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核心串联起本课的教学,同时结合当代民族政策在甘孜州的具体落实措施,使学生理解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建立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成功实践,甘孜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生命力。认识到应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维护好中华民族大团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课标分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完本课内容后需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适应新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建立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当代中国基本的民族政策;同时学生能够按照一定的时空逻辑梳理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了解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甘孜的具体实施情况,在学习中深刻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维护国家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和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选自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的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本课与下一课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并列作为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当代政策延伸与发展,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本课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和“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三个子目,叙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背景、建立过程与发展完善过程。三个子目之间呈现递进式的结构与关系,顺着时空顺序叙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及发展过程,强调与突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八年级下册第12课中学习过有关民族团结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内容,并且在初高中政治的学习中也有相关内容的涉及,使得学生对于本节课所涉及的史实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对于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的理解尚未深化,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乡土教材,结合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建立背景、过程及意义,激发学生探究积极性,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深化学生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的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梳理时间线、绘制时间轴,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发展到完善的过程,知道各阶段的重要史实。(素养目标:时空观念)2、通过材料分析、课堂探究等方式,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与历史意义,在探究分析中增强历史素养,培养论从史出的意识。(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通过探究当代民族政策在甘孜的具体落实措施,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民族观,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从当代民族政策的具体落实措施中,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
1、教法:讲授法、材料分析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2、学法:探究学习法、讨论法、归纳法
板书设计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以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康藏记忆历史性转折历史性跨越格桑花开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板书构思:通过板书设计使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是本课核心,最后指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表明本课要落实的家国情怀培育是帮助学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正确民族观,升华本课教学主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猜地名活动。教师出示以下文字材料,“这里是青藏高原东南缘,民族融合的走廊,藏汉贸易的枢纽。这里是情歌的故乡格萨尔王的故里,康巴文化的核心区,嘉绒文化的中心,茶马古道的主线,红色文化的精髓在这里代代相传。”学生根据文字描述分析这是哪一地区?2、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答案:新中国第一州——甘孜藏族自治州。介绍甘孜州的由来并提问:甘孜州是在怎样的民族政策的推动之下得以建立的呢?启发学生思考后指出甘孜州的建立是我国当代民族政策的具体体现,引导学生联系到本节课的主题: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3、学生根据导学案课前任务回答以下问题:当代中国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自主搜集资料并了解该政策的含义,根据含义总结该政策的特点。学生展示讲解后,教师呈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与构成图示,加深学生对本节课核心概念的认识。 阅读文字材料,回答问题。完成并展示导学案的课前任务。认真听讲,深入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特点。 通过猜地名游戏导入,并结合甘孜州的建立过程构建情境,充分用好乡土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图示展现本课核心概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增进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构建本课的逻辑体系。
一、康藏记忆——民族区域自治实践的原因 探究活动1: 根据下列几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甘孜藏族自治州确立原因1、根据下列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甘孜藏族自治州确立原因。教师让学生根据第一子目的内容思考,并选取学生进行回答。教师总结学生答案,过渡后指出第一个原因:1发展需要:旧中国,少数民族长期遭受压迫、歧视,被排除在国家政治之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2、接着顺着问题逻辑,教师通过小故事介绍建州时关于州名称的争议,提问争议的背后体现了什么?从中归纳甘孜藏族自治州确立的第二个原因。教师过渡后引出另一个原因:党的重视:中国共产党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政策。3、教师出示以下材料和所学知识,学生分析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中形成了怎样的状态?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状态?从中归纳甘孜藏族自治州确立的第三个原因。学生分析后教师归纳建州的第三个原因——历史渊源: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多元一体格局。 思考并回答问题。认真听讲,跟随教师讲解思考。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并结合图片分析,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直观与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讲述建州小故事,通过建州前州名称的争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师出示材料,学生分析以下材料所强调的共同点,思考实行该政策的法律依据是什么?材料3:1950年1月29日,西康区(省)委书记廖志高在《入康工作报告》中谈到:“关于少数民族人口众多之地,应尽量令其自治,自己选举政府,不能由我们包办代替……对他们应团结一致,不然,则不能一道前进,坚决反对分裂。”——秦和平《西康藏族自治区的创建及价值研究》材料4:西南军政委员会指出:“依据共同纲领第六章各条的规定,执行正确的民族政策”,有步骤、有计划的帮助西南各少数民族,实现“民族的区域自治”及“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构中均有相当名额代表参加”的各级人民联合政府……这些都是十分正确、而且切合实际的。 ——《西南民族工作参考文献》第二辑抽取学生回答后,总结建州的第四个原因——理论基础:遵循《共同纲领》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和地方自治的理论。 3、根据材料进行分析,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材料分析,提升学生的信息提取与概括能力,增进论从史出的意识;
二、历史性转折——民族区域自治的生动实践 1、探究活动2:梳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发展、完善的过程。在中国整体民族政策之下,甘孜藏族自治州又是如何确立起来的。1、教师布置任务,【任务一】: 阅读教材75-77页,以时间轴形式梳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以小组为单位填写时间轴。教师根据学生展示进行点评并出示参考时间轴。2、教师布置【任务二】: 根据导学案的资料提示,尝试用时间轴画出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发展进程,绘制完成后学生作品展示。教师根据学生分享进行及时点评并出示参考时间轴。3、出示西康省藏族自治区第一节人民政府领导人的预选名单与最终名单,提问:为什么名单会出现这样的变化?从名单的变化中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体现苗逢澍同志的高风亮节,以及党和政府对藏区人民的诚意。4、随即布置【任务三】:小组讨论,通过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时间轴的构建,你能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新的制度的创立和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创新的党,也是一个积极有错纠错的党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学生阅读教材,梳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发展与完善的过程。2、绘制时间轴,展示时间轴。学生仔细观察名单并思考名单变化的背后又能体现什么;4、学生结合建州小故事观察时间轴并总结启示。 通过师生互动,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专注度,增进对课文内容与要点知识的理解;通过自主绘制时间轴、填写时间轴对应事件等活动,能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发展到完善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构建和观察时间轴等活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深度思考的能力。
三、历史性跨越——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探究活动3:分析以下材料,归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甘孜州发展的重要意义。材料一 :建州初期,全州经济社会相当落后,经济总量和生产力水平都十分低下,综合实力十分薄弱……2019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950年的1142.5倍,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方面的支出分别达到44.33亿元、29.31亿元和31.33亿元。 ——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站《波澜壮阔七十年 数说甘孜新变迁》材料二 :中共甘孜州委书记刘成鸣在建州70周年庆祝大会致辞中表示,多年来甘孜坚持把各方面工作往民族团结事业方面聚焦,深入开展“结对认亲”“同心同向”“联户联僧”等活动,积极促进与内地城市交流交往交融,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资料来源于《中国新闻网》材料三 :出示少数民族人大代表图片及近两届甘孜州人民代表大会人员构成表格。 1、分别阅读三则材料,并从中总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甘孜州发展的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材料、思考问题,增强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提高学科思维水平。
四、格桑花开新时代——民族区域自治的优势 探究活动4:从当代民族政策的具体落实措施中,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1、出示青藏公路修建过程中的资金投入及建设困难的材料,思考耗费巨资修建青藏公路是否值得? 同样,在甘孜高海拔地区修建雀儿山隧道、稻城机场、泸定大桥等会遇到诸多无法想象的困难,耗资巨大,为什么还要不惜代价进行修建?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结论:便捷交通与交流、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巩固边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联系实际】:通过以下事例,认识到应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家庭活动身边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泸定抗震救灾中的民族团结3、通过以下事例,进一步感受当代民族政策为甘孜带来的变化,认识到应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携手共促民族大团结。天路巨变生态发展优质教育资源(组团式帮扶、七中网课资源、专家名师送教等)4、出示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内容节选,进一步突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随后教师进行首尾呼应,回顾建州70多年的奋斗历程,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甘孜州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开辟了由黑暗走向光明、专制走向民主、封闭走向开放、贫穷走向富裕的新局面,正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甘孜的伟大新征程。最后启示学生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维护好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而贡献力量。 1、分析材料并积极思考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活动,回答问题。2、结合本节课学习内容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重新思考课程导入提出的问题,在回答问题中感悟要牢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促进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启发学生在思考中理解:青藏公路的修建及甘孜交通的巨变,是我国当代民族政策的具体体现,也是民族区域自治的优势所在,引导学生联系到本节课的主题: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通过身边大量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当代民族政策的真切体现,认识到应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回扣问题进行首尾呼应,突出本节课的主题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呼吁学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学生对民族关系的正确认识,树立正确民族观,涵养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与课后作业 教师根据板书进行简要课程小结,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核心概念帮助学生建立系统认知。回顾建州70多年的奋斗历程,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甘孜州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开辟了由黑暗走向光明、专制走向民主、封闭走向开放、贫穷走向富裕的新局面,正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甘孜的伟大新征程。2、教师布置课后作业。以小组为单位的实践作业:采访家乡的老人关于建州以来所体会到的变化;采访身边的少数民族同学:谈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身边的具体表现,并整理成调查报告上交。 跟随教师讲解进行课程回顾,课后完成作业。 通过课程小结帮助学生建立本课知识的系统逻辑体系。课后作业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当代民族政策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训练学生的知识与迁移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
本课依据课标要求提炼出本课核心概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情景建构与探究的教学方式将本课的内容联结成一个整体,主线分明、逻辑清晰,帮助学生建立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结合学生身边的具体事例展现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认同感,进一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核心素养培育。本课从学情出发,在教学活动设计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设置绘制时间轴、小组活动、师生和生生互动环节,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设置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材料、归纳概括、等能力,提升学科素养。本课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教学节奏较快、思考深度不够等,在教学中应该给与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时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调整教学互动环节,把控时间,在突出学生主体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更加系统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