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09 15:51: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
本课教材选题立意说明 习近平说“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不仅是古代中国华夏文明的繁荣昌盛的表现,而且也是古代中国在国家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层面能力不断提升的重要表现,更能对当代中国的新型民族关系构架以及对外交往提供重要的理念指导,比如新时期民族关系的“三个离不开”,“两个共同”,“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以及中国作为当代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对当今世界发展所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智慧方案。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教学指导思想:1.“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本课教学大胆打破既定教学模式束缚,以指导学生分组分项目有针对性的高效学习,以生生合作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为辅助,优化师生互助学习模式的新路径,充分调动了历史课堂的教学氛围。2.“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教师在以课程标准为导向,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史料,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于情境中感知历史,入情入理,自然清新而流畅,从而内化知识,熏陶素养,培养能力,提升感悟。本课通过有思想力的导入,以图证史,大量史料等为辅助,尽可能创设情景问题教学,达成有效的教学目标。理论依据: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历史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以培养和提高学的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教学设计要符合普通高中课方案,考虑与初中历史学习衔接,依据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其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专业发展。
教学设计思路解说分析说明 本节课以古代中国的民族治理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两条主线为基本索引,通过任务项目驱动式探究学习方案的执行,通过“情景—探究—感悟”的基本教学模式贯穿教学始终,以及团队互助学习模式(师生合作与生生合作)为主导型的讲授学习模式,逐步培养学生基本的中学历史学习的基本能力,内化学生基本的史学核心素养,落实家国情怀的重要史学素养,不断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完成基本的教学目的。
本课课程标准分析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一方面,引导学生感知,古代中国在民族治理民族关系以及对外交往方面的制度建设的不断成熟以及社会治理能力水平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利用特定的历史分析评价法,以唯物史观发展史观全球史观的视野角度,仔细审慎明清中国的对外交往与世界发展的背道而驰,形成中国明清古代史与中国近代史的自然接洽意识,进而感知升华认识到当代中国的民族治理成熟与对外交往的英武睿智。不管是民族关系还是对外交往,都重点强化突出了“以和为贵”的传统理念,进一步感知这种理念精神对当代中国民族治理构建新型民族关系与大国特色外交的根源性思想的深刻影响。
本课课本教材分析 单元分析:本单元的主题是“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包含四课内容: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可以分为两条线索: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近代西方国家的民族关系与国际关系。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纵向、横向的联系与比较。(2)本课分析:本课包含“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两个部分,是中国古代专题史的重要内容。教材内容以时间为序,从秦汉、隋唐至两宋、元明清三个时期记述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历程,展现了民族政策、边疆管理制度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的历程。教材利用第四子目专门记述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情况,主要体现了“朝贡体制”的内涵。本课容量较大,时间跨度长,课文内容以罗列基本史实为主,探究型思考问题较少,因此在进行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较为注重总结各个历史时期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特点,然后再通过任务项目驱动式学习方案,以及一系列探究与思考性的问题,不断提升学生中学历史学习的基本能力,内化中学历史学习的基本史学素养。
本课学生学情分析 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深化,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二学生,高二学生在完成《中外历史纲要》的基础上,对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思维能力,能较为全面地看待问题,初步具备了查找资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但是对于历代民族政策的演变趋势和民族政策与边疆管理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仍显不足。此外,学生对于中原政权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关系和中国古代对外的国家关系的解读存在一定难度。
本课教学目标分析 通过整合《中外历史纲要》和《选择性必修一》教材有关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相关知识,能够在时空变换和地图演化上落实不同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发展阶段并归纳阶段性特征。(时空观念) 能够运用有关史料,分析中国古代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的特点、演变趋势及其影响,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通过一系列任务项目驱动式学习方案和思考探究性问题的执行,引导学生认识到古代中国华夏文明的发达存在特定的时空概念,民族治理与民族关系的日趋成熟不仅有利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稳定多元一体的民族竞争格局,奠定了近代中国的基本疆域版图,而且也重点体现了古代中国在国家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层面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内部文明的发达与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客观上也推动了对外交往的发展,但是传统中国深受华夷观念的影响,朝贡体制外交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了近代中国的转型(时空观念,唯物史观,特定历史评价法,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引导学生认识当代中国在民族治理民族关系领域的巨大成就,以及当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英武睿智,尤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凝聚了传统中国文化元素与世界元素的协调统一;感悟中共作为执政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的领导核心,以及在国家制度建设领域和社会治理能力层面的水平的不断提升。(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古代中国民族治理和对外交往的重大史实及特点,以及“朝贡体制”的双重影响 教学难点: 如何理性的以全球唯物史观视角看待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确立依据:1.学生核心素养相对薄弱,部分概念理解困难;2.参考课程标准;3.重新整合教材的定位。
本课教学方法分析 教法:“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小组合作任务型驱动模式、思考与探究式问题等相结合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生生合作与师生合作),问题探究、归纳整合等
本课教学课时说明 本课教学课时安排为1课时。(客观而言,本课内容繁杂,头绪众多,加之1课时的教学时间的确是比较紧张,要想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就必须要大胆删减,创意设计,科学选材,精准破题;一节历史课固然不能培养学生很多能力,但是如果能有效渗透科学的史学素养,有针对性的突破重点问题即可)
本课教学板书设计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以全球史观看古代中国的制度建设与社会治理 一.民族关系与内聚汇集 二.对外交往与辐射外溢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密不可分共同体,有着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所以中华文明高度发达,内聚外溢恩泽东西。那么,请同学们从中国古代史上选择出一位在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当然要撰写出颁奖词并说明理由。 分析,思考 开门见山不绕弯,直奔主题务实教学;问题索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相应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解说过渡 任务驱动 项目问题 合作探究 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 请同学们结合课前对教材与导学案的预习,分组分阶段快速整理从秦汉至元明清时期,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的重大史实和特点。小组合作3分钟秒杀学习,然后进行组内外成果交流与分享。任务执行与解析说明: 第1,2,3组分别负责秦汉,隋唐至两宋,元明清的民族关系;第4,5,6组分别负责秦汉,隋唐至两宋,元明清的对外关系; 学生组队与合作学习中,分析思考,梳理重要的基本史实,准备发言与成果交流分享 1.贯彻落实任务驱动型项目问题学习模式,将繁杂的历史知识和头绪众多的线索,加以科学删减整合,减轻学生负担,服务于主题内容与重难点教学任务的达成;2.培养学生重要历史史实的归纳整合与提炼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一. 民族关系与内聚汇集 组织相应任务组的同学进行发言,组内外成果的展示交流与分享;随时且及时总结学生发言的不周之处;辅以相应的学法指导;顺承引导学生认识问题,内化相应的史学素养。 不同时段的相应的民族关系组别,以及对外交往组别的同学,依次在教师引导与指导下进行成果的展示交流与分享,并回答相应的教师提问。 检测落实任务驱动型学习方案的执行情况,并随时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中的弱点与不足;2.通过分组分时段系统梳理基本史实,培养学生基本的检索历史有效信息的能力,提升相应的应试技巧。
在组织学生梳理基础的重大史实之后,引导学生以图证史,即从地图的发展演化,感知古代中国的统治者在民族治理层面上日趋成熟。 跟随教师思路,仔细观察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在民族治理策略上的差别,进而客观上所导致的中国古代地图的变化 1.通过不同时期重大民族治理策略的调整,以及相应的疆域版图的不断发展变化,引导学生感知古代中国在国家政治制度建设之民族治理层面,所展现出的社会治理能力水平的不断提升;同时也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形成,基本疆域版图雏形的奠定。2.内化学生的史学素养,即唯物史观,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等
通过课件导出: 思考1:从传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到唐太宗不屑修筑长城,再到明清统治者修筑长城,反映了什么历史问题?你又是如何理解与认识的? 分析思考 回答交流 引导学生认知只有精神长城,才能凝聚中华民族的长城精神,丰富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内涵,助力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与伟大复兴,内化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的史学素养。
通过课件导出: 思考2:地图在中学历史的学习与研究中,属于什么类型的史料?在使用中应该坚持哪些基本原则?地图作为史料研习的方式之一,具有什么样的史料价值? 分析思考 回答交流 1.落实学法指导;2.培养学生以图证史学习中的基本素养;3.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悟:随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建设的日趋成熟和社会治理能力的不断提 升,促进了中国疆域版图的基本奠定,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民族治理日趋成熟与民族交融灿烂辉煌助力了华夏五千年疆域发展变化。并组织学生观看相应的历史教学视频。 通过课件导出: 总结1:中国古代的民族治理与民族关系的整理表格;并导出:探究1:纵观古代中国民族关系发展史,历代统治者治理民族关系的策略有何异同点?从中你能获得哪些感悟认识? 观看视频 内化精神 观看表格; 分析思考问题 总结归纳;2.情感提升;3.内化家国情怀素养 培养学生科学使用表格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梳理重大历史基础史实的基本能力;2.培养学生检索有效历史信息的基本学习能力;3.通过探究1的问题引导学生感悟古代中国进行民族治理的智慧以及社会治理能力水平的提升,还有对外交往的辐射外溢;4.内化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的史学素养。
通过课件导出: 探究2: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他们与中原汉民族政权的交往是民族关系还是对外交往? 分析思考问题 回答发言中 突破教学的疑难误区,即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异同(虽方向不同,但都体现了一个主权国家的国家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能力水平,且对外交往是对主权国家内部民族关系的外向型延伸);2.培养学生基本的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能力;3.落实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史学素养。
二. 对外交往与辐射外溢 过渡:俗话说“月盈则亏,水满则溢”;随着中华文明的高度发达,随着中华帝国国内政治制度建设与社会治理能力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华文明源源不断的辐射外溢,恩泽东西,影响世界。 以魏晋至隋唐的文化交流为例子,向学生展现高度发达的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并导出问题 探究3: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机理之间,是一种怎样的逻辑关系?请谈谈你的认识? 教师导出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史实梳理表格; 并接着指导学生观看视频“马嘎尔尼使团觐见中国乾隆皇帝”;并顺承导出 探究4:明清后期对外关系为什么会缓慢转型?就明清时期世界发展大势而论,再结合马嘎尔尼使团觐见乾隆帝的视频,谈谈你的认识与感悟。 分析思考问题 回答发言中 观看对外交往重大史实的表格整理;观看视频;分析思考问题 自然顺承引导学生认识古代中国作为主权国家对其国内的成熟的民族治理,客观上造就了发达灿烂的华夏文明,而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其厚积薄发的开放包容性又推动了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 2.内化历史解释与唯物史观的史学素养。 培养学生基本的整理归纳历史史实和检索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2.以“情景—探究—感悟”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3.培养学生以全球发展史观和唯物发展史观视野看待明清后期中国的对外交往
任 教师导出课件中,明清时期的中国,近代西方发生 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 民扩张与掠夺,世界市场的形成,文艺复兴,宗 教改革,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启蒙运动,早期资 产阶级革命运动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等 一系列重大事件,进而与同时期的中国历史进行 比较,进而得出“世界向左,中国向右”的结论 实。 观看,分析,思考 1.通过东西同期历史的横向比较,对学生产生强大的视觉冲击力;2.进一步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历史学习能力;3.内化历史解释,唯物辨证史观,家国情怀等素养,提升学生与时俱进的精神意识。
教师导出:探究5:古代中国的朝贡体制反映了统治者什么心态?如何理性认识朝贡体制?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教师导出对郑和下西洋的进一步解释说明,即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始终贯彻“以和为贵”的儒学思想理念,客观上也产生了双重社会历史效果。 目 “ 分析,思考,内化史学素养 1.进一步引导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形成并内化唯物辨证史观,历史解释的史学素养;2.引导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去认识朝贡外交的贯彻执行,即以和为贵,协调万邦,恩抚四海,安邦定国,特定时空,影响深远;3.进一步内化家国情怀的史学素养。
教师导出:“瞻望希冀:当代中国在民族治理与 对外交往上的大智慧”,升华主旨,渲染情感, 指导学生认识历史思想发展的内在继承性与传 承流变性,进一步展现当代中国的国家制度建设 与社会治理能力水平的攀升,中共不愧是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教师进一步提升主旨情感,即当代中国在发展特 色外交中,基于深厚的中国文化元素,并协调世 界元素需求,提出了大国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 超越意识形态,和平相处 相互尊重;结伴而不 结盟,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这是新时代的中国在 对外交往方面上的重大发展 听教师讲解;分析思考;观看当代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方位外交以及大国特色外交 理解,感知,感悟 内化 进一步内化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素养;感悟当代中国在国家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能力水平的提高;感受中共作为执政党的领袖风采和领导核心的能力。 进一步引导学生认知当代中国能与时俱进,贯彻中国外交文化的基本理念思想,体现了对外关系思想的继承性与发展性;2.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悟当代中国在国家制度建设与社会治理能力层面水平的提升,感悟中共的领袖领导风采,中共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课堂总结 本课我们从内聚与外溢两个维度展开新课教学。 一方面,随着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内经国序民正其 制度与民族关系治理的日趋成熟,客观上推动了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和中华文明的 发达外溢;另一方面,中国深受儒家文明影响, 对外关系始终坚持“以和为贵”,客观上提升了 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再次,民族关系与对外 关系虽然方向不同,但都见证了一个主权国家 在国家制度建设与社会治理能力方面的水平。新 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作为全球负 责的大国之一,会更加积极推动国际和平与发展 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即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坚 信全球在共商共建共赢的格局下,一定会实现人 类社会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和合共生。 如 内化,理解,感悟 内化,理解,感悟 总结全文 顺承设计 结构完整 布局合理 科学规范
强化训练 历史单项选择题,跟踪进行质量监测 阅读,思考,作答 规范课堂建设布局;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素养与能力同发力。
课后作业 (具体材料请详见导学案部分) 问 题: 结合材料1、2,指出与古代朝贡体制相比,新中国 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其意义。 进行问题标注,以便于课后有针对性的分析思考训练 进一步内化素养与提升历史基本解题能力;实现育人与应试的双重无缝对接有机融合。
本课教学预设 本课,是我自从事历史教学与历史教育16年来,大胆创新设计的课例之一。首先,在教学设计理念与教学理论建构方面,我采用任务驱动型项目问题探究式学习为主体,以“情境——探究——感悟”为基本模式,以合作学习(生生合作与师生合作)为基本载体,充分预设能调动学生的历史课堂学习氛围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我大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充分吸收借鉴本年级同历史学科组历史教师的智慧经验,科学创新,删减取舍,以便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看门见山单刀直入式的强化对重难点历史问题的讲解与突破;再次,我以新颖别致的教学主标题,精选严选的史料,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地图,相对科学规范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对本课的深度学习,渗透相应的历史学基本素养,培养历史学基本的史学学习能力。所以,在讲授本新课之前,我设想这节课的历史课堂应该是氛围活跃,思维积极,松弛有道,科学有序,史学素养内化有效,能力培养基本达成的,当然,我相信也能够突破相应的教学重难点,达成相应的预期教学目的。
本课教学反思 通过对本课内容的讲授,亮点收获如下:一是,课堂氛围比较宽松活泼,思维严谨而又松弛有道紧张有序;二是通过任务驱动型项目问题学习,小组合作3分钟秒杀学习,学习任务目标清晰,客观效果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拨云见日,直接便捷高效,更加深了对本课重难点问题的理解与突破,在内化学生科学史学素养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基本能力,陶冶了学生高尚的家国情怀,达成了基本的教学目的。 不足之处是,学生个体受到认知阅历,理解能力,史学素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发言中,有个别同学的历史术语表述不科学,历史思维逻辑稍显混乱,有待于我在以后的历史教学中,进一步训练引导。总之,本课基本教学目的已经达成,不周之处,还望同行们斧正赐教!再次感激感谢您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