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教学重点】 古代中国民族治理和对外交往的重大史实及特点,
以及“朝贡体制”的双重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理性的以全球唯物史观视角看待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学习目标】
通过整合《中外历史纲要》和《选择性必修一》教材有关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相关知
识,能够在时空变换和地图演化上落实不同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发展阶段并归纳阶段性特征。(时空观念)
能够运用有关史料,分析中国古代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的特点、演变趋势及其影响,
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认识到古代中国华夏文明的发达存在特定的时空概念,民族治理与民族关系的日趋成熟
不仅有利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稳定多元一体的民族竞争格局,奠定了近代中国的基本疆域版图,而且也重点体现了古代中国在国家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层面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内部文明的发达与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客观上也推动了对外交往的发展,但是传统中国深受华夷观念的影响,朝贡体制外交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了近代中国的转型(时空观念,唯物史观,特定历史评价法,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感知当代中国在民族治理民族关系领域的巨大成就,以及当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
英武睿智,尤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凝聚了传统中国文化元素与世界元素的协调统一;感悟中共作为执政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的领导核心,以及在国家制度建设领域和社会治理能力层面的水平的不断提升。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学习环节】
导入新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密不可分共同体,有着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所以中华文明高度发达,内聚外溢恩泽东西。那么,请同学们从中国古代史上选择出一位在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当然要撰写出颁奖词并说明理由。
讲授新课:
一. 民族关系与内聚汇集
【学习任务】请同学们结合课前对教材与导学案的预习,分组分阶段快速整理从秦汉至元明清时期,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的重大史实和特点。小组合作3分钟秒杀学习,然后进行组内外成果交流与分享。
【以图证史】——从流动中的地图看民族关系的发展
思考1:从传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到唐太宗不屑修筑长城,再到明清统治者修筑长城,反映了什么历史问题?你又是如何理解与认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城原本的功效是中原汉民族政权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而修筑的天然屏障, 虽然起到了一时之效果,但是却无法阻挡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即民族交融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2. 开明的统治者往往会通过开明的民族治理政策达到这一功效,所以大唐帝国太宗皇帝不屑于修筑长城,开明君主的德行与科学的民族治理策略,所产生的客观功效远远超过了物质实体冰冷的固若金汤的万里长城。3. 客观上,长城的修筑,有利于促进对边疆的开发与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与推动民族交融;有利于助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4. 统治者只有凝聚百姓心中的精神长城,才能聚变为中华民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长城精神,成为民族精神文化的优秀食粮。新时期,当代中国更要强化长城精神,不断提升当代中国的国家制度建设与社会治理能力的水平,进一步助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思考2: 地图在中学历史的学习与研究中,属于什么类型的史料?在使用中应该坚持哪些基本原则?地图作为史料研习的方式之一,具有什么样的史料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客观,二手资料;阅读地图的方向及其基本常识,注意地图的时空变化,提拔注释,地图所展示的宏观与微观意向;地图以其直观生动客观的特征,能帮助教师讲清楚教学的重难点,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比较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探究1: 纵观古代中国民族关系发展史,历代统治者治理民族关系的策略有何异同点?
从中你能获得哪些感悟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从基本史实的梳理来看,差异性还是有的。但是共同性也比较明显。比如:1.历代统治者大多能根据不同历史时代发展需求而灵活机动的调整民族策略,体现了机动灵活性;2.大多注重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也有一定的创新性;启示:1.科学的民族策略和稳定的政局能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反之则阻碍;2.古代统治者民族治理日趋成熟,体现了古代中国在国家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能力方面水平的提升。3.新时期,我们要以史为鉴,积极推进并构建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始终坚持“三个离不开” “两个共同”“五个认同” “四个自信” “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
探究2: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他们与中原汉民族政权的交往是民族关系
还是对外交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民族关系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等方面的相互关系;而对外关系是主权国家,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这些少数民族政权虽然有自己的土地,人民与官僚体系,他们与中原汉民族政权之间的交往只能定义为民族关系,而不能是对外交往。
民族关系方向对内,即在中国疆域版图内,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汉族,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对外交往方向对外,即中国疆域版图之外的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是民族关系的外向型延伸。
二. 对外交往与辐射外溢
探究3: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机理之间,是一种怎样的逻辑关系?
请谈谈你的认识?
对外交往是民族关系的外向型延伸,而民族关系中既定的决策治理思想与相关稳定的治理方式,就客观而言,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外交往的观念和实践 。一般来说,只有当一个主权国家的外围政治大环境稳定,加之其内部的政治制度建设(其中包括民族治理等)相对成熟的时候,往往就会自然外溢表现出对外交往的实力与能力,就此而言,多半会掌握对外交往的主动权与主导权;反之,对外交往常常具有被动意义上的驱动性。
对外交往,在客观上也体现了一个主权国家在政治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层面能力的提升 ,是一个主权归家作为其主权国家的软实力的重要表现。
探究4: 明清后期对外关系为什么会缓慢转型?就明清时期世界发展大势而论,再结合马嘎尔尼使团觐见乾隆帝的视频,谈谈你的认识与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伴随新航路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加剧了欧洲殖民者的殖民扩张掠夺,助推了欧洲早期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以英国为代表所引领的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清朝不得不与西方传教士,商人,使节接触。在接触中,中国对欧洲有了进一步认识,在对外关系的处理上也有一定改变。比如,清朝在1689年与俄国签订了关于双方边界的《尼布楚条约》,这是两个主权国家之间签订的平等条约,表明清朝对外关系正在转型。
但是就东西横向历史发展的长时段而言,资本主义必将战胜封建主义,工业文明必将取代工业文明,这是顺昌逆亡亘古不变的历史发展规律;所以,古代中国的辉煌,包括其政治制度建设的成熟与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具有特殊历史时代环境下的相对性,不宜过度渲染夸大;这是以全球史观,发展史观,唯物史观等精神,仔细审慎古代中国 社会的必然结果。
探究5:古代中国的朝贡体制反映了统治者什么心态? 如何理性认识朝贡体制?
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朝贡体系,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正式到访中国,条约体系和朝贡体系方发生了全面的碰撞 。 ----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
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
——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华夷观念;大国尊严,四夷宾服;宏扬国威;强化政治权威信仰。
一方面,朝贡体制阻碍了古代统治者对世界发展大势的了解,缺乏近代国际交往的经验,导致统治者盲目自大故步自封,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伍与落后。
但是,另一方面,朝贡体制具有区域性国际贸易,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具有等级色彩 ,政府主导官方控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等特点;客观上减少了国家之间的冲突,是中国长期对外交往和与其他国家保持友好交往的基石,提升了中国在东亚世界的影响力, 促进了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交往互鉴。
瞻望希冀:当代中国在民族治理与对外交往上的大智慧(具体内容见课件)
【课堂强化训练】见课件中的幻灯片
【本课课后作业】
材料1: 进入19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列强入侵的加剧,中外之间源远流长的朝贡关系和
以此为主要内涵的宗藩体制岌岌可危。与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同步,朝鲜、琉球、越南遭受日、美、英等国的瓜分和掠夺,并最终与中国中断宗藩关系……1895年《马关条约》,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中朝宗藩关系宣告解体,也宣告了华夷朝贡体制彻底崩溃。
——摘编自李云泉《万邦来朝:朝贡制度史论》
材料2: 1953年底,中印两国就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谈判终于开启。周恩来说:“中
印两国要在1953年开展这一谈判,现在实现了。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
天好起来,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是从新中国建立时确立的,它就是互相尊重领土
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及和平共处的原则。”
——摘自高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如何提出来的》
问 题: 结合材料1、2,指出与古代朝贡体制相比,新中国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其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不同: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
意 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有利于发展睦邻友好关系;逐步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贡献。
【本课学习心得与认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课拓展阅读】
汉王朝在广阔的边疆地区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嘹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不仅可以及时掌握边疆地区的情况,而且也可以防御来犯之敌,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对强大的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对西域诸国则是先后采取了频繁遣使者往来以密切关系、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政策和措施;对南方诸族则采取了郡县制和羁縻统治并行,“毋赋税”的政策。从边疆稳定、民族关系和睦的角度看,汉王朝的边疆政策是较为成功的。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元明清三代,在中国西南部非汉民族地区,实行了一种任命当地民族集团的酋长担任地方长官的制度,即“土司制度”。对不同土司分别按时课以赋税。在土司地区兴建儒学,用汉字书写的地方规约。雍正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
——王柯《民族国家》
通过所谓的“茶马贸易”中国获得了紧缺的马匹,西北少数民族茶叶依赖中原地区的供给,中央王朝因茶叶而掌握了“华夏边缘”地区的命脉。
——杜君立《历史的慰藉》
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朝贡国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
——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