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贯彻新课程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问题引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宗旨,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科学设计、合理引导,并辅助多种手段,如文字材料、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导向、价值判断与思维能力,进而使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选自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本单元以专题史形式,梳理了古今中外的民族关系和国家关系,从民族关系角度体会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发展演进,从对外关系的角度体会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认识到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是当代国家制度的延伸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进而理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发展在我党治国理政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于国家治理和制度建设中的意义,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本课《当代中国的外交》在单元中对前三课起着承接作用,属于本单元的重点内容。本课包括“建国初至改革开放前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和“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三个子目,叙述了新中国成立至今七十多年来中国外交的辉煌历程,三个子目从时间上看前后相继,从政策上看一脉相承、与时俱进。随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国际形势的演变,中国的外交方针因势因时而变。无论外交方针怎样改变,当代中国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不变,“和合天下”的外交理念始终不变,由此探索出了既维护国家利益又有益于世界共同进步的外交思想---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和平发展、协和万邦、合作共赢……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对外关系取得的成就、感受中国外交政策的坚定性与灵活性,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增强对社会主义中国的自豪感和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他们通过初中历史、纲要上以及高中政治的学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的外交成就有一定的了解,也基本掌握了从文献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学习方法,并基于唯物史观做出合理解释的能力。另外,本课主题“中国外交智慧----和合天下”,与时代紧密相连,学生有极大的学习热情。这些对于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中外历史纲要》主要以通史的方式学习,有关外交的知识分布零散,不易构建起完整的历史发展脉络,对于不同时期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认识也不全面。从课程标准看,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基本可以达到水平1、2,而课标对选必的要求是达到水平3、4,这也有一定的困难。这都是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学策略首先,分析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与结构,确定核心主题,围绕主题把教材重点难点内容问题化,运用学案导学法、问题探究法,并辅助多种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立足教材,自主梳理基本史实基础上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结构的能力、历史概述能力。其次,将选择性必修与纲要衔接,为一轮复习奠定基础。与必修重复的部分以复习的形式带过,新增部分重点讲述;以小组讨论、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时期我国外交方针调整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阐释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最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当代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与国内外环境、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感受我国外交成就的取得来之不易,体会中共党人的外交智慧、和合天下的初心、与时俱进的精神,体会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渗透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分析】
(一)课标要求: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二)核心素养:1.按照时间线索梳理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以时间轴、表格等形式整理新中国外交的成就等史实,把中国外交放在世界范围的时空内进行准确理解,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2.通过文字、图片材料分析当代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背景,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和意义,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主次矛盾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核心素养。3.知道建国初期三大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不同时期外交方针的内涵及外延,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核心素养。4.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建国初外交起步时的艰难及中共党人的奋发图强,理解今天中国的外交继承并发展了以往的外交智慧;让学生体会当代中国外交对中国及全人类发展的贡献与价值,增强“四个自信”。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不同时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成就。(二)教学难点:不同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理解因时因势而变,因变而新;外交体现的基本理念。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视频、历史图片、文献材料、多媒体设备、课件(二)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901年,晚清政府被迫签下屈辱的《辛丑条约》;2021年,中美战略高层对话,中国代表霸气回怼:“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讲话,中国不吃这一套!”。两个甲子后,外交情境却“换了人间”。120年的时间,中国外交实现了从备受欺凌到独立自主,从任人宰割到坚定维护国家利益,从屈辱外交到和合天下的大国外交。那么,中国外交是如何实现这个蜕变的呢?当代中国与世界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以时空坐标形式向学生展示本课内容:三个阶段当代中国外交成就,让学生从整体上有个宏观的结构框架。 观看图片对比近代、当代外交的不同;思考当代中国与世界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结合教材对当代中国外交及成就划分阶段 通过图片资料创设情境,给学生以直观地感受,使学生对近现代中国的外交有一个鲜明深刻的印象。形成鲜明的情感对比,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落实时空观念素养,构建知识框架
一、和而不同 立足世界 建国初---外交的奠基(1)背景、外交政策、外交诉求材料:展示战后世界形势、1950年美国的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开国大典三张图片材料: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当天,就向全世界郑重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思考: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建国初期我国面临怎样的国内外形势?面临这样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制定了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又有怎样的外交诉求?教师引导: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分析,国内从政治、经济、外交三方面考虑。教师带领学生分析问题并进行总结:①背景:国际:冷战,两极格局;美国对新中国的敌对政策,孤立、封锁、包围、不承认;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国内:新中国的成立;急需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建立新型外交、创造利于我国发展的良好的外交环境。②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③外交诉求: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2)外交方针材料: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材料:帝国主义总想保留一些在中国的特权,想钻进来。有几个国家想同我们谈判建交,我们的方针是宁愿等一等。先把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清除一下,否则就会留下它们活动的余地。帝国主义的军事力量被赶走了,但帝国主义百余年来的经济势力还很大,特别是文化影响还很深。这种情况会使我们的独立受到影响。因此,我们要在建立外交关系以前把屋子打扫一下,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周恩来《我们的外交方针和任务》材料: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思考:通过材料并结合教材,概括建国初期我国的三大外交方针?含义及意义?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加以引导补充:①另起炉灶:针对国民政府的外交。这一方针提出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对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外交。这一方针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③一边倒:对待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这一方针在保障革命成果,保卫和平的国际交往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三大方针为新中国建立后开创新型外交指明了方向。 探究:“三大方针”体现的外交理念、关注对象、局限?外交理念:独立自主、平等互利、和平关注对象:关注自我、眼界受限历史局限:受制度、意识形态的束缚;只关注当下利益,眼光不够长远教师总结:面对当时的国内外形势,为了迅速立足于国际舞台,新中国在独立自主的原则上,实行以一边倒为核心的三大方针,虽然这是无奈的选择,也有历史局限,但这也是建国初期中国的外交智慧。(3)外交成就材料: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略,……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 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1950.2.14《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成就:①1950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②第一次建交高潮:中国首先与苏联建交,接着与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以及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瑞典、丹麦、瑞士、芬兰等国建交。过渡:面对上述问题,如何破解?成就:③1954.6,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际关系准则材料: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是必经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该受到其他国家干涉。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探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三大方针”外交理念的异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同:独立自主、平等、和平异:有所束缚→自我突破 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不同制度 眼界:关注自我→关心世界各国;当下利益→长远利益 格局:重自我发展→谋共同发展 意义: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从革命外交转向国家外交、和平外交。展示两张图片:日内瓦会议、出席万隆会议的周恩来成就:④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出席会议。⑤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为中国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进展。⑥1956年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教师总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政策的坚定性和灵活性的,突破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是中国为世界外交贡献的中国方案。“求同存异”的方针,从共同的国情共同的历史中去寻找共情,在共情的基础上合作,进而解决彼此的分歧。这体现了“和”而不同的外交理念,再次彰显了我国领导人的外交智慧和远见卓识。探究:外交方针为什么由三大方针转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国际:抗美援朝的胜利;国际局势的缓和国内: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的实施;2、60年代---外交的艰难背景、外交方针、成就材料:1959年6月间,苏联政府片面地撕毁中苏双方1957年10月签订的关于国防新技术的协定,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样品及其生产技术资料... 1965年2月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表示,“中国是今天美国的主要敌人,我们打算坚定不移地反对共产党中国。”----谢益显《中国外交史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背景:国际:①冷战;中苏恶化,中美敌对;②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国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外交方针:两个拳头打人外交成就:①第二次建交高潮:支援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②1964年,中法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教师总结:60年代,在中苏恶化,中美敌对的艰难境遇下,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成为国际舞台上崛起的新力量,我们对这些国家伸出援助之手,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外交上出现了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建交高潮,由此扩大了国际活动空间。同时,在独立自主的原则上,1964年中法完成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实现了外交对象的多元化。这是60年代在国际博弈中的中国智慧。3、70年代---外交的突破(1)背景、外交方针思考:根据文字和图片材料,分析70年代外交突破的背景?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背景:中美关系的改善符合中美各自的国家利益中国方面: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外交陷入困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美国方面:美苏争霸处于守势、西欧日本对美国的挑战、多极化趋势出现、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经济危机滞涨方针:一条线:从中国到欧洲再到美国同一纬度线上的国家一大片:团结亚非拉国家(2)外交成就①1970年起,中国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希腊、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中英、中荷关系也升格为大使级。②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③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④第三次建交高潮: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教师总结:面对外交困境,中共党人继续秉持和而不同的外交智慧,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进一步突破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界限,实现了与美国、日本关系的正常化,打开了外交新局面。在世界站稳脚跟,并日益发挥重要的重要,这也为改革开放后的外交奠定了基础。过渡:改革开放后,面对新的国际局势,外交又会做出哪些调整? 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结合教材并回顾所学回答分析、解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根据预习并结合教材回答外交方针及含义小组讨论分析意义小组讨论分析回答依据导学案归纳外交成就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回答问题阅读材料小组讨论回答问题依据导学案归纳外交成就阅读材料小组讨论回答问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背景依据导学案归纳外交成就带着问题阅读PPT图文材料并回顾纲要上内容,归纳出答案。根据图片并结合教材梳理外交成就 让学生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建国初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的分析,让学生理解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必要性,进一步明确外交方针的制定与当时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息息相关,渗透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依据教材,掌握必备知识,夯实基础通过史料研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辨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学会提取材料信息,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教材和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史料研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感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蕴含的中国智慧,提升家国情怀。让学生体会我国领导人临危不惧的精神、坚定灵活的外交智慧和远见卓识,进一步提升家国情怀。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并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国际国内环境影响外交方针的调整,感受当代中国外交原则的坚定性和政策的灵活性,渗透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理解中国外交中“和”而不同的智慧,涵养家国情怀。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教材落实基础知识,培养时空观念。梳理中美关系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二、以和为贵 融入世界 改革开放后---外交的调整(1)背景、外交诉求、外交方针材料:八十年代我们要做的主要是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第二件事,是台湾归回祖国,实现祖国统一。……第三件事,要加紧经济建设,就是加紧四个现代化建设。三件事的核心是现代化建设。这是我们解决国际问题、国内问题的最主要的条件。一切决定于我们自己的事情干得好不好。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 ——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1980.1.16)材料: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我们对外政策还是两条,第一条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第二条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 ——《邓小平文选》思考: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依据?背景:①国际: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②国内: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外交诉求: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谋求有利的外部环境。外交政策:遵循和平发展理念,独立自主,无敌国、不结盟、全方位外交(2)外交成就成就:①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1989年,中苏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②世纪之交:周边关系取得新进展解决了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的边界问题;1997年12月,中国与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即“10+1”领导人会议机制正式建立;中国同印度、巴基斯坦、朝鲜、韩国、越南、蒙古等国的关系也取得新进展。③进入21世纪:与大国伙伴关系;与发展中国家合作;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教师总结:改革开放后,中国遵循着和平发展的理念融入世界,实现了外交转型,从和而不同到以和为贵,开展全方位外交,并取得巨大成就。过渡:十八大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当今世界处在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又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方案呢? 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PPT材料,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片材料以时间轴方式梳理出改革开放后不同时期的外交成就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归纳问题的能力,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与论丛史出的能力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理解全方位外交的表现,形成时空观念。
三、协和万邦贡献世界 十八大以来---特色外交(1)背景思考:十八大以来,我国外交面临怎样的内外形势?背景: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①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进入新时代,国力提升②国际形势深刻变化(机遇与挑战)③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2)外交特点外交特点: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大势,推进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道路。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3)外交成就教师总结:面对风云激荡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进步潮流的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为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外交指明了前进方向,并以协和万邦的胸襟影响着世界,为世界贡献着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材料,归纳出答案感悟,思考阅读教材和PPT材料,依据导学案以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归纳十八大十九大的外交成就感悟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构建思维导图以轻松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并掌握必备基础知识通过概括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外交的成就,让学生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及对中国对全人类发展的贡献与价值;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厚植爱国主义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升华 建国70年以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时代课题层出不穷,外交方针也在与时俱进,但我国的外交政策从未动摇,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原则,坚守和合天下的胸襟和初心,从饱受屈辱到伟大复兴,从立足世界到影响世界,从国际事务的承担者到引领者,从世界的边缘到今天无比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贡献了中国力量,赢得了世界赞许,也让我们的外交更有底气有魄力。发展的世界哺育了中国,中国也必定用发展回报世界。大国外交,为世界添活力,为中国创机遇。追求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必定会用行动与世界共享中国梦。 回顾总结本课内容感悟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教学反思
1.本课学习难度不大,但涉及内容较多,容量较大,教学中不能面面俱到,还要进一步优化课堂结构。2.教学中,史料阅读和问题解决落实有些仓促。以后要注重史料的筛选。3.最后提升认识,受时间所限,学生表达输出时间不太充分,稍有遗憾。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