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国”VS“大中国”: 辽宋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小中国”VS“大中国”: 辽宋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0 23:22: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历史
爱德华·卡尔: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
黑格尔:空间的真理是时间,因此空间就变为时间;并不是我们主观地过渡到时间,而是空间本身过渡到了时间。
时空解释
谁是“中国”?
结合教材,在中国空间示意图上勾勒辽、夏、宋、金、元的时空
(都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时间点)
徐蓝: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杭州(临安)
北京
(燕京、中都、大都)
长安
开封(东京)
辽 916-1125


北宋 960-1127
南宋 1127-1279

西夏
1038-1227
兴庆(银川)
上京(内蒙古)
会宁府(哈尔滨)

1115-1234
元 1271-1368
历史解释:
是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和方法。
高二历史选考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辽夏金元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小中国”VS“大中国”
——关于辽夏宋金元的统治的历史解释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我认为广义的“中国史”是涵盖了契丹帝国,金帝国和西夏国等国而展开的。中华的范围自蒙古时代以后大大扩展了,从“小中国”到“大中国”不能不说是一次漂亮的转身。
——【日】杉山正明《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西夏金元》
自然时空
谁是“中国”?
政权 民族 时间、都城 建立者 政权间关系
两宋 汉族 960-1127-1279东京开封;临安 赵匡胤、赵构 延续、继承,和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辽 契丹族 916—1125上京(内蒙古) 耶律阿保机 辽宋协议
“澶渊之盟”“岁币”
西夏 党项族 1038—1227兴庆府(银川) 元昊 宋夏和议“庆历和议”“岁赐”
金 女真族 1115—1234会宁府(哈尔滨)1153年迁都燕京(北京) 完颜阿骨打 “绍兴和议”“岁贡”先后灭辽和北宋
元 蒙古族 1271—1368大都(北京) 忽必烈 先后灭西辽、西夏、金、南宋
1.梳理辽宋夏金元政权的自然时空的演变
209年
89年
120年
319年
97年
学习聚焦1:辽和西夏与北宋鼎峙,都维持了较长时间统治的稳定。

西辽
西夏
1218年,灭西辽
1227年,灭西夏

蒙 古
大理
1253年,
受降吐蕃灭大理
1206年,铁木真建蒙古政权
吐蕃
1215年,
攻克金中都
1234年,灭金
蒙古汗国
2、统一
1、建立
自然时空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
金、南宋、西夏形势图
兴庆府(今银川)
中都
(北京)
本阶段政治形势的特点?发展趋势?
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可分三个阶段: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峙,南宋与金、西夏的并立,元朝的统一。
与这一时期的战争相比,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P51专题导语
社会时空
从“小中国”到“大中国”
生存于黄河下游的文明是中国的起点。……起初仅具居中之国意义的中国发展成为中华帝国的中国开启这一扇门的当属秦始皇。在大元兀鲁斯(蒙古语,意为人群也指部落集团乃至国家)出现之前,“中国”是“小中国”。……在统一政权之性质日益衰落的唐朝后半期以后的年代中,包括北宋和南宋时期,“中国”逐渐变小了。(P10)……我认为广义的中国史是涵盖了契丹帝国,金帝国和西夏国等国而展开的。一个跨时代跨地域的国家和社会,即一个变身为“大中国”的中华,乃是以阿保机所开辟的新道路为起点的,故阿保机的创业又是时代的创业。(P164)
中华的范围自蒙古时代以后大大扩展了,从“小中国”到“大中国”不能不说是一次漂亮的转身。
—— 摘抄整理自【日】杉山正明《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西夏金元》
1.理脉络(画思维导图):依据材料,选择材料中的几个关键词(至少2个),勾勒
杉山正明对“小中国”到“大中国”的演变阶段。
活动要求
1.写观点、找证据(要求标明涉及书本知识点页码)、明趋势(思考时间:3-5分钟)
2.小组互评,取长补短,优化论述。每组选出代表做好汇报准备。
我认为广义的“中国史”是涵盖了契丹帝国、金帝国和西夏国等国而展开的。一个变身为“大中国”的中华,乃是以阿保机所开辟的新道路为起点的,故阿保机的创业又是时代的创业。
—— 【日】杉山正明《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西夏金元》
这两个观点是否赞同?请依据史实(教材史料,标注页码),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社会时空
学习聚焦1:辽和西夏与北宋鼎峙,都维持了较长时间统治的稳定。
学习聚焦2:金朝由东北入住 中原,一度出现治世。
学习聚焦3:崛起于漠北的蒙古,建立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制度:对中原政权的学习,保留民族特色
——民族、文化:北方少数民族的活跃,文化认同加强
——疆域:重回大一统疆域
少数民族政权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广泛存在。P31
从“小中国”到“大中国”
根据以上三图,结合所学,概括北方少数民族政治制度的特点。
猛安谋克
制度建设:因俗而治、模仿宋(中原)制;
都不同程度保留了自己民族特色
一、辽、西夏和金朝的统治
辽国南北面官制
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以三百户为谋克,谋克十为猛安……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猛安、谋克征兵。
——《金史·兵志》
兵民合一
一、辽、西夏和金朝的统治
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世宗被百姓誉为“小尧舜”。
学习聚焦2:
金朝由东北入主中原,一度出现治世
尧舜是华夏民族明主的代表,把其比作尧舜说明百姓尤其是中原的百姓把他当做是中国的皇帝,而不是异族的统治者。金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正统王朝!
金朝从统治空间的格局和民族、文化的认同上进一步推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大格局!
金朝的”中国化”是相当成功的,以中国自居的努力没有白费。
——张帆《辽宋夏金元的历史地位》
意义时空
忽必烈从确立地位的1264年开始,不断的制定出新的政策,推进新国家建设的大业。他按照前所未有的综合设计和覆盖整个欧亚大陆的规模,创造出一个新型的世界国家和横跨东西的交流圈。
他首先将目标置于建立一个在草原世界和农耕世界两方面都具有基础的国家上。
始于安禄山的范阳,幽州的兴起经历、契丹之副都南京、金国之首都中都,到欧亚大陆帝国,蒙古成了世界的帝都“大都”。通向巨大中国之首都北京的道路基本上就在那个时候确定。
—— 杉山正明《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西夏金元》
1.析举措:从“小中国”到“大中国”,忽必烈做了哪些“综合设计”,结合材料
依据不同维度的史实加以解释说明。
何以“大中国”
疆域、民族、制度、交通、经济、文化
《元史·地理志》这样说 :“盖岭北 、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 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
▲蒙古军队西征示意图
第一次西征(成吉思汗)
第二次西征(拔都)
第三次西征(旭烈兀)
1219年,以复仇为名西征,灭花剌子模国,军队直抵黑海北岸
灭金后不久,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军队打至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
13C中叶,以西亚为目标,攻占巴格达
选必三P64教材:蒙古人三次西征,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的破坏,但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
覆盖整个欧亚大陆的规模,创造出一个新型的世界国家和横跨东西的交流圈
1.元的疆域:
蒙古西征(13世纪)
蒙古帝国最大疆域的面积高达3300万平方公里,东到太平洋,北抵北冰洋,西达黑海沿岸(鼎盛时达匈牙利),南至南海,为20世纪时苏联的1.5倍,现今俄罗斯的1.9倍。
①过程:三次西征、四大汗国
中书省包括山东、山西和河北等地区
十个行省分别是:
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
宣政院管理西藏和全国佛教事务,西藏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P56
元朝在澎湖设置了澎湖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经略台湾
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辖
元对边疆的管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赋税徭役全部都落实,与内地差不多,这是元朝的厉害之处,它对“大中国”实行了长期有效的统治和管理。
——张帆《辽宋夏金元的历史地位》
到 元 朝 后 期 , 已 经 是 “吏 治文化侔于中 州 ”。 这 里 对元朝 统 治 在 云 南 历 史 上重要性 的 概括 是很准确的。
——张帆《辽宋夏金元的历史地位》
2.元的制度
主要制度 具体措施及特点 作用和影响 驿站制度 ①修 ,设立 。 ②设 ,负责传递公文。 ①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②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加强p62。
行省制度 ①中央的宰相机构 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 ,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②除 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 个行省。 边疆管理制度 ①吐蕃:由直属中央政府的 管理。 ②西域:设 等管理军政事务。 ③台湾:设 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省制开端。
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四等人制
等级 名称 民族
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族
第二等 色目人 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等
第三等 汉人 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契丹和女真族等
第四等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其他各族等
民族政策:
为保证蒙古贵族的利益,元朝实行了民族差别对待政策。
——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

波斯人
阿拉伯人
汉人
畏兀儿
蒙古人
民族交融:
三、元朝的民族关系
学习聚焦4:元朝存在民族矛盾,但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全面认识元朝“大中国”设计:
1 元朝结束了唐末以来近400年的分裂局面。重新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是元明清五六百年统一局面的开创者,从此,中国基本上处于统一状态。西藏、台湾被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2 首创行省制度,设岭北、辽阳、云南行省,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3 经济繁荣,漕运、海运规模空前,对外贸易发达。大都成为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
4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加强。蒙古族等边疆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汉族人民向边疆地区流动。
5 文化上,儒家继续发展。元曲等文化成就突出。
6 对外关系上持开放政策,促进了中外贸易发展,几乎中断的丝绸之路重新畅通,加强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综上所述,元朝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
意义时空
我以为本书作者所所说的“小中国”与“大中国”的区别并不完全是就中国版图的面积大小而言。更重要的区别其实是以“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轮”,亦即以用汉文化去覆盖全部国家疆域为理想治理目标的“小中国”,以及一个能为不同人群的不同文化提供多样性发展空间的“多民族之巨大中国”之间。
这两种不同的国家建构模式之间的区别:一种是外儒内法的专制君主官僚制模式,另一种则是从汉地社会边缘的内陆亚洲边疆发展起来的内陆边疆帝国模式。后者萌芽于辽,发育于金,定型于元而成熟发达于清。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国家建构模式的参与,今日中国就不可能有这这般广袤的版图!
——姚大力《一段与“唐宋变革”相并行的故事》
2.辩解释:请评析中国元史专家姚大力对“小中国”和“大中国”根本区别的解读。
你认为“大中国”的定义是什么?
辩“小中国”VS“大中国”
“自古一统之世,车必同轨,书必同文,行必同伦。”前代统一王朝在文化上基本都是统一的,但元朝不同:“今则器用各有宜,不必同轨也;文字各 有制,不必同文也;国土各有俗,不必同伦也。车不同轨,书不同文,行不同 伦,而一统之大,未有如今日。” ——张帆《辽宋夏金元的历史地位》
元朝统治下文化是多元的。元朝统治范围不仅仅是传统的汉族区域,也包括了大片的 边疆地区,那里的文化与汉族地区差别很大,语言文字、生活习俗等都不一样。元 朝就是把这些多元文化区域比较稳定地统合在一起,这是它的重要历史贡献。
——张帆《辽宋夏金元的历史地位》
意义时空镜
周振鹤先生提出:“每一个王朝的兴起都与其政治根据地有密切的关系,这是王朝赖以依靠的政治基础。”
历史地理的视角观察古代王朝都城的迁徙和空间的变化,
看元的“大中国”历史走向……
隋唐王朝统治者建构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仍然是以中原汉制来覆盖全国的疆域的“小中国”建构模式。
五代十国以及两宋定都基本是在开封和临安,其实也都是用汉文化去覆盖全国疆域“小中国”的小中国模式。
相反在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辽、金、元,统治中心横跨了华夷的范阳(北京),后来最终成为了蒙古帝国和元朝的首都大都,这恰恰反映出了“大中国”国家建构萌芽于辽,发育于金,定型于元。
———姚大力《一段与“唐宋变革”相并行的故事》
“小中国”
“大中国”
游牧区
农耕区
单元 多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多民族国家
第10课 辽夏金 元的统治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