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精品学案)
2022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楚汉之争、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发展的变化及原因。 1.了通过分析秦亡前后刘邦、项羽的战争性质的变化,了解楚汉之争及其过程。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2.了解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内容及作用。(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掌握推动“文景之治”出现的措施,了解“文景之治”的表现,认识“实行仁政”的重要性。(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自主学习任务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设问1:什么是楚汉之争?西汉是怎样建立的?
1、时间: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 年
2、争霸双方: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
3、目的:争夺帝位
4、结果: 之围,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建立汉朝
5、项羽失败,刘邦成功的原因:
①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
②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
6、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7.西汉的建立
公元前202年,建立者刘邦;定都 ;刘邦就是汉高祖。
自主学习任务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设问2:什么是休养生息政策,西汉初年为什么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1.原因——西汉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①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②是巩固新的王朝
二、休养生息政策
1、原因: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吸取了秦迅速 的教训。
2、汉高祖采取的措施:
①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
②释奴为民,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增加农业劳动力;
③ ,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的减免徭役及兵役。
3、作用:经过多年的治理,汉初的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巩固了新王朝。
自主学习任务三、“文景之治”
设问3:什么是“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采取了那些措施,影响是什么?
“文景之治”的出现是西汉统治者长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对“文景之治”的出现做出贡献的人物有汉高祖、汉文帝和 。
1.时期: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
2.表现举措
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和汉景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可以概括为: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提倡节俭。)
①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缓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②减轻刑罚: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
③提倡节俭:提倡 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
3.表现:
政治 ,经济发展,人民生活 。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 , 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
【快速查答案】
自主学习任务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202;垓下;长安;
自主学习任务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灭亡;轻徭薄赋;
自主学习任务三、“文景之治”
汉景帝;勤俭;文帝;清明;安定;钱粮;库存;
小组讨论:秦亡汉兴的原因是什么?秦亡汉兴给我国实现“中国梦” 有何启示?
【点拨】
(1)秦亡原因:残暴的统治;沉重的赋税;严酷的刑法等。
(2)汉兴原因:汉初统治者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提倡节俭,出现了繁荣的治世局面。
【典例】材料一:秦朝统治者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辙,仍一味重功利,实行残暴的统治,最终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造成普天之下民怨沸腾的局面。
材料二:秦末农民战争动乱,生灵涂炭,急需时间重建家园,汉高祖采取的政策使统治者、劳动人民皆大欢喜,经济逐步恢复,到文景年间,社会经济全面回升,出现了治世局面。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写出秦朝的“残暴统治”两例。
(2)材料二中汉高租指的是谁 采取的政策指的是什么?
(3)谈谈秦亡汉兴给你带来的启示。
【答案】(1)赋税沉重、据役兵役紧重、法律严苛等。(两例即可)
(2)刘邦 休养生息。
(3)纯治者应试施行仁政、爱护百姓等。(特合题意即可)
【详解】(1)根据材料“秦朝统治者不能审时度势……实行残暴的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赋税、徭役、法律十分苛刻。赋税徭役繁重,秦法苛刻,民不聊生,更是耗费大量人力修阿房宫骊山墓等浩大工程,使得阶级矛盾越来越严重。
(2)根据所学知识,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根据材料“秦末农民战争动乱,生灵涂炭”,结合所学,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为稳定民心,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这一时期被称作“文景之治”。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秦实行暴政,二世而亡。汉代吸取秦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百姓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局势稳定。由此可以得出:顺民心者昌,逆民心者亡。残暴统治必然导至灭国的横祸,温和的统治能使社会安定,人民接受统治并促使社会向前发展等。
【新素养·历史解释】1.楚、汉两方曾在荥阳展开长达四年的争夺战,后双方相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楚汉之争的实质是( )
A.诸侯争霸 B.兼并战争 C.农民起义 D.帝位之争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和所学知识可知,秦灭亡后,从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后项羽战败,刘邦建立了汉朝。楚汉之争的实质是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而进行的战争,D项正确;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兼并战争特指的是战国时期的大诸侯国不断地通过攻打小的诸侯国来壮大自己,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楚汉之争是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最高领导权的斗争,而不是农民起义,排除C项。故选D项。
【新情境·生活常识】2.象棋是由两人轮流走子,以“将死”或“困毙”对方将(帅)为胜的一种棋类运动。根据下面棋盘,请你判断其产生与下列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
A.牧野大战 B.晋楚争霸 C.吴越争霸 D.楚汉之争
【答案】D
【详解】根据棋盘中的“楚河、汉界”字样,结合所学可知,楚汉之争中,刘邦项羽本来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以西为汉,以东为楚,鸿沟就是楚汉边界,即楚河汉界,D项正确;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排除A项;晋楚争霸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和楚国之间的争霸战争,截至前506年吴破楚入郢之战前,晋楚之间13场直接战争中,晋国11胜2败,排除B项;吴越争霸是指历史上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互相征伐的一段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新素养·时空观念】3.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这一事件发生在( )
A.公元前2世纪初 B.公元前3世纪初
C.公元前2世纪末 D.公元前3世纪末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公元纪年,也称公历纪年,或和基督纪年。它以相传的耶稣基督诞生年即公元元年作为历史算起,在中国这一年正好是西汉平帝元始元年。以这一年为界,在此以前的时间称公元前多少年,在此以后的时间和公元多少年,或直接称XX年(注意,不能写成公元后XX年)。100年为一个世纪,世纪就是百位上的数(或百千位上的数)加一。公元前的数值越大,时间上越早,数值越小,时间越晚,公元后的数值越大,时间越晚。因此公元前202年,就是公元前3世纪末,D项正确;综上所述,公元前202年是公元前3世纪末,不是公元前2世纪初 、公元前3世纪初、公元前2世纪末,排除ABC项。故选D项。
【跨学科·考古与历史】4.《考古Archaeology》杂志新出版的2024年第一期评选出了“2023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陕西西安汉文帝霸陵发现的动物殉葬坑入选。据《史记》记载,汉文帝要求“治霸陵皆以瓦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这表明汉文帝( )
A.贪图享乐 B.以法治国 C.提倡节俭 D.罢兵归家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汉文帝要求‘治霸陵皆以瓦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文帝修建霸陵的时候全部用瓦器,不允许用贵金属作为装饰,为的是节俭防止增加百姓负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汉文帝提倡节俭,勤俭治国,C项正确;贪图享乐,与汉文帝修建霸陵的时候全部用瓦器,不允许用贵金属作为装饰不符,排除A项;以法治国,即强调用法律来治理国家,与题干内容没有联系,排除B项;“兵皆罢归家”指的是士兵们打完仗之后都返乡归田,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新素养·历史解释】5.下列举措反映了西汉王朝( )
时间 内容
汉高祖时期 “兵皆罢归家”;注重农业生产,鼓励耕织; 轻徭薄赋等。
文景时期 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以德化民”, 废除酷刑,勤俭治国等。
A.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B.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C.不断加强边疆管理 D.确立儒学主导地位
【答案】B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治国措施:“兵皆罢归家”;注重农业生产,鼓励耕织;轻徭薄赋。使汉初的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西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继续施行休养生息的治国政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废除酷刑,勤俭治国。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库充盈,国力增强的局面,B项正确;重文轻武是指重视文职官员而轻视武职官员,属于宋朝的政策,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不属于边疆治理措施,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跨学科·数学与历史】6.下图是秦末到汉文帝时期人口数量变化表。从汉高祖初年到汉文帝时期人口数量上升主要是由于下列哪项政策的实施( )
A.约法三章 B.“推恩令” C.休养生息 D.盐铁专卖
【答案】C
【详解】观察图片可知,汉高祖时期和汉文帝时期,人口数量有较大幅度的上升,结合所学可知,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 生息的政策,他的继任者文帝、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与图片数据相符,C项正确;刘邦(汉高祖)占领秦都城咸阳后,为了收揽人心,废除秦朝的一些严刑苛法,召集“关中诸县父老、豪杰”宣布“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表示“余悉除去秦法”,史称“约法三章”,排除A项;“推恩令”的实施、实行盐铁专卖两项是汉武帝巩固大一 统的措施,排除BD项。故选C项。
【新素养·历史解释】7.汉初一位皇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这段话代表了汉初统治者的经济政策是( )
A.重农 B.重商 C.农商并重 D.发展手工业
【答案】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汉景帝重农,曾和百官一起劝农,令皇后督导植桑、养蚕、织布诸事宜,景帝下诏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因此,题文材料说明汉初统治者重视农业,A项正确;题干只能体现皇帝重视农业,不能体现重商和农商并重,且二者不符合史实,排除BC项;材料没有涉及发展手工业,比如说纺织业、制盐业、制瓷业等,排除D项。故选A项。
【新素养·史料实证】8.东汉班固在《汉书》中写道:“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与材料中内容相符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楚汉之争 D.重农抑商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汉言文景,美矣”结合所学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提倡勤俭治国,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A项正确;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时期的局面,排除B项;楚汉之争是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排除C项;题干并没有体现重农抑商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新素养·历史解释】9.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要求他的陵墓只可用瓦器,而在保定满城汉墓(葬着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尤以“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闻名海内外,这说明( )
①西汉初期提倡勤俭有利于稳定社会 ②文景时期经济发展积累了大量财富
③诸侯王实力强大 ④文景之后奢侈浮华之风又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要求他的陵墓只可用瓦器,这是为了稳定社会,减少奢侈浪费,提高国家的财政收入,这说明西汉初期提倡勤俭有利于稳定社会,①正确;满城汉墓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如“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这些文物都是用贵重的材料制作的,说明文景时期经济发展积累了大量财富,②正确;满城汉墓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的陵墓,中山靖王是诸侯王之一,他的陵墓中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说明诸侯王实力强大,③正确;满城汉墓出土的文物都是奢侈品,说明文景之后奢侈浮华之风又起,④正确, A项正确; BCD项都有漏选,排除BCD项。故选A项。
【新素养·历史解释】10.示意图能够勾勒出史实之间的关系。右边对西汉初年史实梳理的示意图中,①处应为( )
A.轻徭薄赋 B.文景之治 C.尊崇儒术 D.光武中兴
【答案】B
【详解】根据示意图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勒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B项正确;“轻徭薄赋”是汉高祖统治时期采取的措施,排除A项;“尊崇儒术”是汉武帝统治时期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排除C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
评卷人得分
二、综合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毛色一样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他(汉高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 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初期的社会状况。请结合材料说明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两点即可)。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并比较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措施的相同之处。
(3)材料二、材料三的内容与材料四反映的现象之间是什么关系?历史上把文景时期的统治局面称为什么?
【答案】(1)状况:人民流离失所、土地荒芜,出现饥荒,人口锐减,经济残破。
(2)原因:秦朝暴政;多年战乱(战争)。
措施相同之处:都重视发展农业(或以农为本);都减轻赋税和徭役。
(3)关系:因果关系(或材料二、三的措施是原因,材料四是结果);
统治局面:文景之治。
【详解】(1)状况:根据所学和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可知,这反映出,人民流离失所、土地荒芜,出现饥荒,人口锐减,经济残破。原因:根据所学可知,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因为,秦朝施行暴政,还有多年战乱。
(2)政策: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措施相同之处:根据所学和材料二“……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材料三“……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可知,这体现出,都重视发展农业;根据所学和材料二“……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材料三“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可知,这体现的是,都减轻赋税和徭役。
(3)关系: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二、材料三的内容与材料四反映的现象之间是因果关系。
史称:根据所学和材料三“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可知,这就是文景之治。
第9页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