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0 23:29: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王绾
李斯
VS
情景导入
情景导入
Q1
廷议是中国古代中央决策体制的重要方式。根据祝寿宴会讨论的内容,推断廷议时王绾与李斯各自的主张是什么?
Q2
Q3
秦始皇最终采纳了谁的建议,为什么?
在此以后,秦朝逐步确立起了怎样的政治体制?
王绾主张实行分封制;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
秦始皇最终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秦始皇吸取分封制下诸侯割据、战争频繁的教训;李斯的主张符合皇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廷尉说得有理!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选择性必修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目录
任务一:探秦制之

任务二:析秦制之

任务三:评秦制
得失
目录
任务一:探秦制之

任务二:析秦制之

任务三:评秦制
得失
目录
任务一:探秦制之

任务二:析秦制之

任务三:评秦制
得失
目录
任务一:探秦制之

任务二:析秦制之

任务三:评秦制
得失


秦制之

阅读教材第一子目,找出先秦政治制度的两个变化。
从禅让制到世袭制
从内外服制到分封制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国家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商朝建立后,实行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据记载,商朝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外服:被征服地区,管理较为松弛。
内服:王畿,商王直接统治。
“公天下”
“家天下”
一、前奏: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1.原因:
2.目的:
3.内容:
4.诸侯权
利与义务:
拱卫王室,保证王室的强大。
授民授疆土。
西周初年和周公东征时,疆土迅速扩大,周天子需要加强对疆土的控制。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是相对独立的地方政治实体。同时,诸侯需要定期朝觐天子,交纳贡赋;服从命令,镇守疆土;保卫周王,随军出征;周王对诸侯还有很大的予夺权力。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同姓子弟
异姓功臣
先朝贵族
一、前奏: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5.影响
①政治上:巩固王权,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统治;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严密。
②经济上:促进生产力进步和边远地区开发。
③军事上:开拓疆土,扩大周王朝版图。
④文化上:促进民族交融,推动文化交流和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
积极
消极
诸侯国具有相当大独立性,西周后期地方势大,诸侯割据,王权衰微。
一、前奏: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权力继承
权力分配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
分配
宗法制
继承
血缘纽带
政治表现
互为表里
宗法制的影响:
对当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
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
方面的冲突和矛盾。
对后世:
①“家国同构”政治模式的延续
②“尊宗敬祖”“认祖归宗”宗族
观念的形成
③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等级观念的
延续
西周政体基本特征: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利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公元前841年 国人暴动 漫画作品
当时国人有参与议论国事的权利,甚至对国君废立、贵族争端仲裁等有很大权利,同时有服役和纳军赋的义务。
商王间接控制外服地区
商王直接控制
内服王畿地区
内外服制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耳,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之。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思考:先秦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王权受原始民主传统的制约
二、过渡: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春 秋
战 国
社会经济发展,宗法血缘关系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在政治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地方政府
↓管理↓
普通民众
【皇权集团】
皇族/外戚
宦官/监察官
皇权至上
中央政府
君主(皇权)
百官(相权)
君主
专制
皇帝独尊
皇位世袭
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
与民主制度相对,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世袭制。主要的特征是君主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
相对与地方分权而言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其特点是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控制地方,地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
秦始皇创设封建社会的制度架构:
百代都行秦政法
皇权VS相权
中央VS地方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三、主曲:秦朝的政治制度
天下初定,秦始皇应如何稳固自身地位?
核心:皇帝制度
“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天子独以印称玺”“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史记·秦始皇本纪》
“制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
——《史记·秦始皇本纪》
皇权至上
皇帝独尊
皇位世袭
三、主曲:秦朝的政治制度
中央:三公九卿制
皇帝
御史
大夫























(副丞相、最高监察官,掌管图籍、文书)
(百官之长,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皇帝侍卫首领
皇宫卫戍司令
掌皇帝的舆服车马
皇室事务
司法刑狱
工商税务皇室财务
民族外交
祭祀礼教


君主专制
(最高武官,掌军事。虚职。)
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
廷议制度
当国家遇到重大事务时,皇帝或皇帝责成中枢首脑召集相关官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定。(“兼听独断”)
仅表明大臣有话语权参与政治决策,减少君主决策失误。但没有决策权,最终必须经皇帝裁决,故不能制约皇权。
三、主曲:秦朝的政治制度
地方:郡县制

郡守
(行政)
(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郡尉
(军事)
监御史
(监察)

县令/长
(地方最高长官)
县丞
(行政、刑狱)
县尉
(军事、治安)

三老(教化)
有秩(司法)
游徼(治安)
啬夫(赋税)


中央集权
皇帝直接任免
三、主曲:秦朝的政治制度
地方:郡县制
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固矣。
——唐·柳宗元《封建论》
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
亦将变而为郡县。
——清·顾炎武《郡县论》
回顾旧知,想一想:郡县制的历史作用?
三、主曲:秦朝的政治制度
文书行政制度
材料三: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莫(暮),以辄相报殹。也书有亡者,亟告官。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
材料一: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
——《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材料二: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
准确性
及时性
安全性
影响:
①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传送到全国各地。
②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建立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
国家制度
社会治理
设计
运行


秦制之

坐而论道
直立奏对
跪受笔录
探究:官员姿势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四、变奏:汉至清的政治制度
坐而论道
直立奏对
跪受笔录
汉:中朝制
汉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为三公九卿制。
西汉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重用亲信。
东汉光武帝时期: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西汉后期,皇权衰弱,外戚宦官干政延续不断,中央集权名存实亡,最后导致王莽代汉的结局。这一历史教训使刘秀认识到中央集权“失权”的危害,是他在东汉初年削弱三公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动因。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四、变奏:汉至清的政治制度
坐而论道
直立奏对
跪受笔录
隋唐: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执行机构
执行政务
长官:尚书令(李世民任后避讳不置)、尚书仆射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决策机构
起草诏令
长官:中书令、
中书侍郎
六部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审议机构
审议封驳
长官:门下侍中、
给事中
政事堂
共同议政
提交
上奏
同意后交于审议
特点:①相权三分,相互牵制;
②职责明确,提高效率;
③体系完整,协商政务;
④节制君权,减少失误。
意义:①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与完善,为后世所沿袭。
四、变奏:汉至清的政治制度
坐而论道
直立奏对
跪受笔录
宋:二府三司制
分化事权
削弱相权
影响:
①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②官僚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
元:中书一省制
弊端:宰相权力过大,造成元中后期内乱频繁。
四、变奏:汉至清的政治制度
坐而论道
直立奏对
跪受笔录
明:内阁制
内阁不是法定的决策或行政机构,无法牵制皇权,但内阁通过拟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左右皇帝的决策。
清:设军机处
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权分六部,宰相制度终结。明成祖设内阁,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宦官专权
司礼监
特点:简、精、速、密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秦:三公九卿,
百官之首
西汉:中朝,排斥相权
东汉:事归台阁
隋唐:三省六部,分化相权
宋朝:二府三司,分化事权
元朝:相权反弹
明朝:废除相权
清朝:皇权顶峰
变化:
演变趋势:
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
从个人开府向组织机构化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四、变奏:汉至清的政治制度
时期 地方行政制度
秦 郡县制
西汉 汉初郡国并行;西汉郡、县二级;
东汉 州、郡、县三级
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三级
隋唐 州、县→道、州、县
宋 州(府、军、监)、县→路、州、县
元 行省制,省、路、府、州、县
明清 省、府、县
根据教材内容,完成以下表格
秦至清地方行政层级数量变化表和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变化表
时期 地方行政制度
秦 郡县制
西汉 汉初郡国并行;西汉郡、县二级;
东汉 州、郡、县三级
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三级
隋唐 州、县→道、州、县
宋 州(府、军、监)、县→路、州、县
元 行省制,省、路、府、州、县
明清 省、府、县
从表格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沿袭变革是主线
下稳上动是特征
中央集权是主因
演变趋势: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秦制
得失
某一制度之创立,绝不是凭空忽然的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绝不是无端忽然的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之后影,渐渐在变质。
……
任何一种制度都与特定的历史环境、人事相配合。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在历史上存在百千年时间,也给中国带来辉煌,这种制度自然就是与当时的历史环境相适应的。评价一种制度,要充分考虑时人有关该制度的评价,不能一味以今人的标准来评价。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我们应当如何评价某一制度?
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理性认识
【周秦之变】
相对于以分封、宗法为基本结构的贵族政治在国家治理中表现出的松散、缓慢状态,秦人所建立的一整套自中央直达地方乡里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严密、高效,能快速凝聚国力,最大限度对国家资源进行总动员。
“周秦之变”虽然实现了从“周制”到“秦制”的转换,但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分野。事实上,秦制也继承了周制中的王权世袭、家天下、大一统等内涵。不仅如此,秦汉以降的政治实践并非“秦制”对“周制”的完全替代,而呈现出二者相“混融”的特征。
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理性认识
【汉承秦制】
秦二世而亡的现实,也必然令汉初君臣对秦制愈发谨慎。因此,汉初国家制度顺应惯性,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退步”也并非不可理解。例如,在继承三公九卿的同时,谨慎使用君权;在继承郡县的同时,在东方推行分封;在继承秦律的同时,崇尚无为。正是对秦制的损益,才形成了独特的汉制。汉兴七十年后,经文景而至武帝,汉制的大规模调整才逐渐完成。例如以中朝分丞相之权,以推恩削封国之土,以刺史限守令、豪强之势。但无论如何,汉制始终是对秦制的调整,而并非完全另立的新制。
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理性认识
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继承了商周政体的思想,在战国时期萌芽,形成于秦朝,发展成熟于汉唐,强化于两宋,于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是一套包含中央行政体制、地方行政体制、选官体制、军事制度和法律体系的完整体系。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伴随始终的基本矛盾。
②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民族融合,使中国产生了高于同一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③这种制度的运行效果往往取决于君主个人政治品质的优劣,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外戚干政等)都可能影响整个政局的变化。其消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越来越大,特别是明清以后权力的高度集中达到顶峰,阻碍了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造成了生产力的停滞。这也是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并逐渐落后于西方的重要政治原因。
……
你还能形成哪些认识?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