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导入新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密不可分共同体,有着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所以中华文明高度发达,内聚外溢恩泽东西。那么,请同学们从中国古代史上选择出一位在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当然要撰写出颁奖词并说明理由。
讲授新课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以全球史观看古代中国的制度建设与社会治理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
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体制。
一. 民族关系与内聚汇集
【学习任务】
请同学们结合课前对教材与导学案的预习,分组分阶段快速整
理从秦汉至元明清时期,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的重
大史实和特点。小组合作3分钟秒杀学习,然后进行组内外成
果交流与分享。
任务执行与解析说明:
第1,2,3组分别负责秦汉,隋唐至两宋,元明清的民族关系;
第4,5,6组分别负责秦汉,隋唐至两宋,元明清的对外关系;
【以图证史】——从流动中的地图看民族关系的发展
以军事征服为主;因俗而治加强行政管理;政治联姻;屯戍开发;民族治理体系初步形成
北击匈奴筑长城
南抚夷越设三郡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并未中断,五胡乱华北民南迁南方开发等
西域都护府
河西四郡、屯戍
护乌桓校尉
西南设郡
隋唐时期的民族治理方式多样化;统治范围更加广泛;民族政策更加开放……
辽宋夏金时期,虽然处于多民族政权并立的阶段,但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依然进行中
天可汗
都护府、羁縻府州
和亲
册封
元明清时期,统治者对于民族治理注重因俗而治;注重边疆治理重视儒学教化华夷一体;管理政策多元化;边疆与内地一体化发展……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逐渐稳定!
都司卫所
马市
修长城筑九边
都司、册封
茶马互市
土司制
《尼布楚条约》
武力平乱
满蒙联姻
册封喇嘛
驻藏大臣
改土归流
收复台湾
思考1:从传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到唐太宗不屑修筑长城,再到
明清统治者修筑长城,反映了什么历史问题?你又是如
何理解与认识的?
思考2:地图在中学历史的学习与研究中,属于什么类型的史料?
在使用中应该坚持哪些基本原则?地图作为史料研习的
方式之一,具有什么样的史料价值?
中华民族是我国境内所有民族从千百年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大融合的结果。汉满蒙回藏等融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统一大民族。……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
——梁启超
随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建设的日趋成熟和社会治理能力的不断提 升,促进了中国疆域版图的基本奠定,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时间 中央管理机构 边疆管理机构 其他措施
秦朝 典客、典属国 置南海、桂林、象郡 北:逐匈奴、修长城 南: 南(征)抚夷越。
汉朝 大鸿胪 西—西域都护府; 东北—护乌桓校尉 与匈奴和亲、战争/设河西四郡/边疆:屯戍政策
魏晋 民族交融(原因:少数民族内迁、孝文帝改革、南方经济的开发) 隋朝 礼部 鸿胪寺 在边疆推行郡县制,任用少数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北:突厥、吐谷浑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顺隋朝/南:册封冼夫人,加强对岭南各族统治/加强与流求联系
唐朝 礼部 鸿胪寺 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都护府:西北:安西、北庭;北方:安北、单于;东北:安东;南方:安南 西北:东突厥归附,称唐太宗为“天可汗”/西南:文成、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南:加封南诏王,南诏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通过册封、和亲等形式密切与吐蕃、回纥、突厥、南诏、渤海等政权的关系
宋朝 先后与辽(契丹)、西夏(党项)、金(女真)长期并立。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交融没有中断过。 元朝 宣政院 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管理西域军政事务;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屿和琉球;东北、云南设行省征发赋役 行汉法 /四等人制
明朝 礼部 鸿胪寺 提督四夷馆 奴儿干都司(黑龙江流域) 羁縻性质都司(西藏) 东北、西北:设都司、卫、所 西南:设土司 北:修长城、置“九边”/在辽东、宣府、大同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贸易/西藏:封西藏僧俗领袖,任用藏族上层人管理西藏,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清朝 理藩院 设西宁办事大臣(青海)驻藏大臣 北方: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族控制/西北:平定噶尔丹叛乱,安置土尔扈特部/册封五世达赖、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
总结1:中国古代的民族治理与民族关系
探究1:纵观古代中国民族关系发展史,历代统治者治理民族关
系的策略有何异同点?从中你能获得哪些感悟认识?
探究2: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他们与中原
汉民族政权的交往是民族关系还是对外交往?
二. 对外交往与辐射外溢
俗话说“月盈则亏,水满则溢”;随着中华文明的高度发达,随着中华帝国国内政治制度建设与社会治理能力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华文明源源不断的辐射外溢,恩泽东西,影响世界。
探究3: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机理之间,
是一种怎样的逻辑关系?请谈谈你的认识?
先秦的法治与德治
朝代 表现 先秦 汉朝 隋唐 宋朝 元朝 明清
海陆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
陆路:与西域商路畅通,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造纸术外传阿拉伯地区
海路:交流活跃:常骏出航到赤土国;日本派遣唐使。
陆路交通阻隔,海路渐趋发达;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马可·波罗来华,著《马可·波罗行纪》
以中原为核心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交往交流
郑和下西洋;海禁
朝贡体制和
朝贡贸易体系
《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但清政府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与外部世界交往扩大
对外关系空前发展
海陆都很通畅
清朝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
海路发达
总结2: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4--17世纪初 1488年 1492年 1519---1522 16世纪 16--17世纪 1640---1688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角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麦哲伦船队完成全球航行
欧洲宗教改革
欧洲近代科学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368年 1405--1433年 16世纪中叶 1616年 1629年 1636年 1644年
朱元璋建明朝
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
努尔哈赤建大金
明末农民起义爆发
皇太极改国号大清
明亡;清军入关
葡萄牙获得澳门租住权;荷兰、西班牙分别占台湾南部、北部
世界
向左
中国向右
世界发生巨变……
中国量变质不变!
危局
变局
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
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思想解放运动
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
商品经济发展,小农经济占主导
封建专制体制高度强化
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
海禁及闭关锁国
探究5:古代中国的朝贡体制反映了统治者什么心态?
如何理性认识朝贡体制?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朝贡体系,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正式到访中国,条约体系和朝贡体系方发生了全面的碰撞 。 ----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
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
——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
以和为贵
协调万邦
恩抚四海
安邦定国
特定时空
影响深远
瞻望希冀:当代中国在民族治理与对外交往上的大智慧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
——习近平《2019年民族团结大会的讲话》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也离不开少数民族。
“两个共同”,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共十九大将“铸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赋予民族新的内涵和重大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与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稳步发展。
发达国家
周边国家
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外交方针,推出多种新机制和新举措,深化同日本、韩国、东盟等周边国家的关系。
非洲国家
提出“真、实、亲、诚”原则,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
当代中国的特色外交
中国不仅着眼于自身的发展,还就世界和平发展的诸多议题提出了中国方案。
传承
和平
贡献智慧
“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
人类命运共同体
超越意识形态,和平相处 相互尊重;结伴而不结盟,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摒弃冷战思维,实现合作共赢;以对话解决争端,用协商化解分歧。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防止战略误判。
本课主旨内容概述
本课我们从内聚与外溢两个维度展开新课教学。一方面,随着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内经国序民正其制度与民族关系治理的日趋成熟,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和中华文明的发达外溢;另一方面,中国深受儒家文明影响,对外关系始终坚持“以和为贵”,客观上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再次,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虽然方向不同,但都见证了一个主权国家在国家制度建设与社会治理能力方面的水平。新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作为全球负责的大国之一,会更加积极推动国际和平与发展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即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坚信全球在共商共建共赢的格局下,一定会实现人类社会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和合共生。
1.鸦片战争前,琦善在致英驻华总监义律的照会上写道:“大皇帝抚有万邦,人稠
地广,添船添炮,事有何难,岂有因此定海一县遽肯受人挟制之理……而贵国既
欲通商,若非处处恭顺,俟奏奉大皇帝恩旨准行贵国,又岂能安然贸易乎?”这
反映了当时统治者( )
A.积极探寻摆脱危机的方法 B.尚未突破传统的夷夏观念
C.理性分析了中西方的优劣 D.意识到对外贸易的重要性
2.1844年,在中美《望厦条约》谈判时,美方提出美国船只进口停泊,“请中国统
辖护理,倘遇别国凌害,仍请中国代为报复”。而清朝谈判代表耆英却要求修改
为“合众国贸易船只进中国五港口湾泊,仍归各领事等官督同船主人等经营,中
国无从统辖。倘遇有外洋别国凌害合众国贸易人民,中国不能代为报复”。这反
映了( )
A.耆英坚决捍卫国家主权 B.美国未能获取侵略权益
C.清廷缺乏外交主权意识 D.中国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B
C
本课课堂强化训练
3.法国侵华军全权代表葛罗认为:盖吾等今日,虽似决不至不逞吾志,然既奉政府
之命而来,倘未逞吾志而去,则临行宁烧毁其朝廷宫殿也……吾等所要求之他项,
亦均可得其承诺。如是,则和约易成,免滋纷扰,实予之所窃望也。从上述言论
可知,其火烧圆明园最主要目的是( )
A.洗劫无数历史典籍和珍贵历史文物 B.彰显联军旗开得胜占领北京
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 D.从精神上摧毁击垮统治阶级的意志
4.在近代中国,林则徐提出“悉夷”就承受了巨大压力,及至魏源提出“师夷长
技”,受到的抨击更为猛烈,“以夷变夏”“溃夷夏之防”“为倡乱之阶”。梁
廷枏在评述鸦片战争的《夷氛闻记》中对林则徐抗英称赞有加,却对“师夷长技
以制夷”不表认可,甚至激烈批评。这些从整体上说明( )
A.顽固派势力阻碍近代社会的转型 B.政治变革提上重要议程
C.晚清国内士人对西学态度的差异 D.“天朝上国”迷梦被打破
C
C
本课课后作业设计
材料1:进入19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列强入侵的加剧,中外之间源远流长的朝贡关系和
以此为主要内涵的宗藩体制岌岌可危。与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同步,朝鲜、琉
球、越南遭受日、美、英等国的瓜分和掠夺,并最终与中国中断宗藩关
系……1895年《马关条约》,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中朝宗藩关系宣告解体,
也宣告了华夷朝贡体制彻底崩溃。 ——摘编自李云泉《万邦来朝:朝贡制度史论》
材料2:1953年底,中印两国就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谈判终于开启。周恩来说:“中
印两国要在1953年开展这一谈判,现在实现了。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
天好起来,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是从新中国建立时确立的,它就是互相尊重领土
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及和平共处的原则。”
——摘自高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如何提出来的》
问 题: 结合材料1、2,指出与古代朝贡体制相比,新中国
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其意义。
本课板书设计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民族关系与内聚汇集
二.对外交往与辐射外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