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2024年中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下列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2024·辽宁)金鱼和眼镜蛇的主要运动方式分别是( )
A.游泳 爬行 B.奔跑 飞行
C.爬行 跳跃 D.行走 奔跑
【答案】A
【知识点】动物的运动方式
【解析】【解答】金鱼生活在水中,靠鳍游泳,所以金鱼的运动方式是游泳;眼镜蛇属于爬行动物,生活在陆地上,运动方式是爬行,可见,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动物的运动方式,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有飞行、游泳、爬行、行走、奔跑等,动物的运动方式、运动器官与生活环境相适应,如金鱼的运动方式是游泳;蜥蜴生活在陆地上,运动方式是爬行;袋鼠有发达的后肢,运动方式是跳跃;棕熊的运动方式是行走等。
2.(2024·辽宁)下列营养物质中,在口腔内能被分解为麦芽糖的是( )
A.水 B.脂肪 C.蛋白质 D.淀粉
【答案】D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
【解析】【解答】A、水不需要被消化就可以被吸收,A不符合题意。
B、脂肪在小肠内开始被消化,B不符合题意。
C、蛋白质的起始消化部位是胃,口腔内有唾液淀粉酶不能消化蛋白质,C不符合题意。
D、淀粉在口腔内,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初步分解成麦芽糖,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食物的消化,为基础题,难度一般,需要熟记:食物中含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水等六大类营养物质,其中的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淀粉在口腔内开始化学性消化,被初步消化为麦芽糖,最终进入小肠被消化成葡萄糖,蛋白质宰胃内初步消化,最终在小肠被消化成氨基酸,脂肪在小肠内最终消化成脂肪酸和甘油。
3.(2024·辽宁)人体血液的组成(成分)中,能吞病菌的是( )
A.血浆 B.红细胞 C.白细胞 D.血小板
【答案】C
【知识点】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解析】【解答】A、血浆淡黄色,具有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作用,A不符合题意。
B、红细胞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B不符合题意。
C、白细胞具有吞噬病菌,防御疾病的功能,可见C符合题意。
D、血细胞能止血和加速凝血,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血液的组成及各组分的功能,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血液的成分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代谢废物;红细胞中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用浓度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与氧分离,所以红细胞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止血和加速凝血;白细胞具有吞噬病菌,防御疾病的作用。
4.(2024·辽宁)如图是眼球的结构示意图。图中表示晶状体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解答】图中,①是巩膜,②是玻璃体,③是晶状体,④是角膜,可见图中表示晶状体的是③,即图中的C,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眼球的结构,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即可。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外膜由无色透明的角膜和白色坚韧的巩膜组成;中膜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内膜是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内容物由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晶状体有折光作用;虹膜中央有瞳孔,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玻璃体是透明的胶状物;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为视觉感受器。
5.(2024·辽宁)人体内受精卵形成的场所是( )
A.卵巢 B.输卵管 C.子宫 D.阴道
【答案】B
【知识点】受精过程
【解析】【解答】A、卵巢是女性主要的生殖器官,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A不符合题意。
B、输卵管是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部位,B符合题意。
C、子宫是胎儿发育的主要部位,C不符合题意。
D、阴道是胎儿娩出和月经流出的通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受精的场所,比较简单,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女性生殖系统胞的组成及各组分的功能,女性生殖系统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器官,其中主要的性器官是卵巢,其主要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输卵管能输送卵细胞,也是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部位;子宫是胎儿发育的主要场所,阴道是精子进入和胎儿产出的通道;胎盘是母体与胎儿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6.(2024·辽宁)下列内分泌腺中,能分泌生长激素的是( )
A.垂体 B.甲状腺 C.胰岛 D.睾丸
【答案】A
【知识点】人体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解析】【解答】A、垂体能分泌生长激素和促激素等,A符合题意。
B、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B不符合题意。
C、胰岛分泌胰岛素,C不符合题意。
D、睾丸能分泌雄性激素,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比较简单,熟记即可。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生长激素;
胸腺分泌胸腺激素;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胰岛分泌胰岛素;性腺分泌性激素。
7.(2024·辽宁)下列生物中,属于单细胞生物的是( )
A.青蛙 B.蝴蝶 C.变形虫 D.葫芦藓
【答案】C
【知识点】单细胞生物
8.(2024·辽宁)涡虫身体(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涡虫属于( )
A.腔肠动物 B.扁形动物 C.环节动物 D.节肢动物
【答案】B
【知识点】扁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扁形动物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无体腔,有口无肛门,根据题干所述,“涡虫身体(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所以,涡虫属于扁形动物,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动物类群的基本特征,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是关键,(1)腔肠动物生活在水中,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如水螅、水母等;(2)扁形动物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无体腔,有口无肛门,如涡虫等;(3)环节动物身体有许多环形体节组成,体内无脊柱,如蚯蚓、沙蚕等;(4)节肢动物身体分部,足和触角均分节,体表有外骨骼,如蝗虫、虾、蟹、蝴蝶等。
9.(2024·辽宁)如图是受精的鸡卵结构示意图。含有细胞核,将来能发育成雏鸡的结构是( )
A.①卵壳 B.②胚盘 C.③气室 D.④卵白
【答案】B
【知识点】鸟卵的结构
10.(2024·辽宁)接种疫苗能够提高人体对特定传染病的免疫力。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的传染病是( )
A.结核病 B.百日咳 C.白喉 D.破伤风
【答案】A
【知识点】计划免疫
【解析】【解答】给刚出生的婴儿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肺结核;百白破疫苗是百(百日咳)、白(白喉)、破(破伤风)三联混合制剂的简称,白百破三联疫苗是由白喉类毒素、百日咳菌苗和破伤风类毒素按适当比例配置成的,用来预防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三种疾病,可见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计划免疫,为基础题,熟知:接种疫苗即计划免疫可以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消灭某一特定的传染病,接种的疫苗作为抗原刺激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①如给刚出生的婴儿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肺结核;②出生三个月的婴儿,通过接种百白破疫苗可以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③接种水痘疫苗能预防天花等。
11.(2024·辽宁)墨脱报春是我国科研人员发现的植物新物种。它在5月至6月开花,在7月结出果实,种子外有果皮包被。据此推断,墨脱报春属于( )
A.苔藓植物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答案】D
【知识点】被子植物
【解析】【解答】A、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不能产生种子,A不符合题意。
B、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比较高大,蕨类植物用孢子繁殖,不能产生种子,B不符合题意。
C、裸子植物的种子是裸露的,种子外无果皮包被着,C不符合题意。
D、被子植物的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着,根据题干所述,墨脱报春种子外有果皮包被,所以,可以推测墨脱报春属于被子植物,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植物类群的基本特征,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1)植物根据生殖细胞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2)藻类植物无根茎叶的分化,结构简单;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但体内无输导组织,生长在阴湿的地面和背阴的墙壁上;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比较高大;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的根本区别是种子外面有无果皮包被着,裸子植物的种子是裸露的,种子外无果皮包被着,被子植物的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着。
12.(2024·辽宁)下列关于细菌、真菌、病毒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利用乳酸菌可制作酸奶 B.木耳可供人食用
C.利用酵母菌可制作面包 D.烟草花叶病毒可使人患麻疹
【答案】D
【知识点】病毒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细菌与人类的关系;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在无氧的条件下,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A说法正确。
B、木耳属于大型食用真菌,可以食用,B说法正确。
C、蒸馒头、做面包时酵母菌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遇热膨胀,使馒头、面包暄软多孔,C说法正确。
D、烟草花叶病毒只能寄生在植物烟草花叶细胞中,而不能寄生在人体内,所以,烟草花叶病毒不能使人患麻疹,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为基础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多积累身边利用微生物的实例,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药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制馒头或面包和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酱和制作腐乳都要用到霉菌;病毒有对人类有益的方面,也有对人类有害的方面,如流感病毒使人得流感,乙肝病毒能制作乙肝疫苗。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六小题,每空0.5分,共18分)
13.(2024·辽宁)豌豆是常见的蔬菜。图一是豌豆细胞结构示意图,图二是豌豆根尖结构示意图,图三是豌豆果实图。结合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1)豌豆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图一结构 (填序号)
(2)图二⑥中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群属于 组织。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 (填序号)。
(3)图三中豌豆的果实在结构层次上属于 。将豌豆种子播种后长成新植株,这种生殖方式属于 (填“无性”或“有性”)生殖。
(4)与人体的结构层次相比,豌豆植株不具有的结构层次是 。
【答案】(1)②
(2)分生;④
(3)器官;有性
(4)系统
【知识点】高等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核的功能;根尖的结构和功能;植物的有性生殖
14.(2024·辽宁)分析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一:我们生活的地球上,自然景观绚丽多彩,既有雄伟挺拔的崇山峻岭、一望无际的大海,又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星罗棋布的湖泊和纵横交错的河流。不同的地形和不同的气候特点,造就了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资料二:荒漠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那里昼夜温差大,年降水量少,气候干燥,动植物种类十分稀少。
资料三:沙狐是沙漠里栖息的一种小型动物。沙狐白天在有多个出口的洞穴里睡觉,夜间则走出洞口寻找猎物。沙狐的大耳朵使它可以听到细微的沙沙声,便于捕食蜥蜴等动物。
(1)资料一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2)资料二体现了温度、水是影响生物生活的 (填“非生物”或“生物”)因素。
(3)资料三划线部分体现了沙狐和蜥蜴之间的 关系。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沙狐属于 者。
【答案】(1)生态系统;建立自然保护区;生物圈
(2)非生物
(3)捕食;消费者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15.(2024·辽宁)杏在我国分布广泛,果可食用,杏仁可入药。我国古代医学典籍《本草纲目》中收集了数十个杏仁入药的药方。图一是光合作用示意图,图二是杏花结构示意图。结合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1)杏树根吸收的水可参与光合作用,图一过程中释放的气体a是 。根吸收的水大部分通过 作用散失到大气中。
(2)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可以通过 作用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
(3)图二结构 (填序号)中的花粉落到结构③上,完成传粉。受精后,结构⑤ 可发育成果实。
(4)杏的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环境)条件包括一定(适量)的 、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答案】(1)氧气;蒸腾
(2)呼吸
(3)①;子房
(4)水分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条件;果实与种子的形成;呼吸作用的实质;蒸腾作用及其意义
【解析】【解答】(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即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所以,图中,a是氧气。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蒸腾作用,根吸收的水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
(2)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所以,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可以通过呼吸作用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供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利用。
(3)图二中,①是花药,②是花丝,③是柱头,④是花柱,⑤是子房,传粉是指花药中的花粉散发出来,通过一定的方式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所以,图二结构①花药中的花粉落到结构③柱头上,完成传粉,花粉落到柱头以后,萌发出花粉管,花粉管通过花柱,一直到达胚珠,花粉管破裂释放出精子,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完成受精,受精完成后,结构③子房发育成果实。
(4)杏的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环境)条件包括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故答案为:(1)氧气、蒸腾;(2)呼吸;(3)①、子房;(4)水分。
【分析】此题考查光合作用的实质、蒸腾作用、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种子萌发的条件,为基础题,难度一般,需要熟记基础内容。(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场所是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光,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2)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蒸腾作用,蒸腾作用主要通过叶片的气孔来完成,气孔是叶表皮上一对保卫细胞围成的,是叶片散失水分以及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植物吸收的水分有95%以上的用于蒸腾作用,植物的蒸腾作用能促进植物吸收水分,促进植物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还能帮助植物有效的散热。
(3)呼吸作用是活细胞内,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的表达式是:有机物+氧气→水+二氧化碳+能量,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4)种子萌发必须同时满足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外界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有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以及种子不在休眠期。
16.(2024·辽宁)人体各系统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如图是人体部分系统功能联系示意图,其中①~⑥表示器官,A、B表示心脏的心室。结合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1)人体消化系统由 和消化腺组成。营养物质主要由消化系统中的 (填序号)吸收进入血液。
(2)人体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 (填序号),氧气由此处进入血液。
(3)人体内的血液由 (填字母)进入主动脉,再经各级动脉,直至毛细血管网。血液流经毛细血管网时,将营养物质和氧气供给组织细胞利用,同时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这样,血液由鲜红的 血变为暗红的静脉血。
(4)人体产生的废物主要通过泌尿系统排出。泌尿系统中形成尿液的器官是 (填序号)。健康人每天排出的尿液远少于形成的原尿,这与肾单位中 的重新吸收有关。
(5)人体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
【答案】(1)消化道;②
(2)④
(3)A;动脉血
(4)⑤;肾小管
(5)神经元
【知识点】血液循环的途径;消化系统的组成;动脉血和静脉血;尿的形成
【解析】【解答】图中,①是食道,②是小肠,③是气管,④是肺,⑤是肾脏,⑥是膀胱,A是左心室,B是右心室。
(1)人体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其中,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其中,小肠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所以,营养物质主要在小肠即图中的②被吸收进入血液。
(2)人体的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所以,人体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④肺,肺是由肺泡构成的,肺泡周围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氧气由此处进入血液。
(3)人体的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的途径:左心室→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 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的途径为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由以上可以看出,人体内的血液由 A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经各级动脉,直至毛细血管网。血液流经毛细血管网时,将营养物质和氧气供给组织细胞利用,同时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这样,血液由鲜红的动脉血变为暗红的静脉血。
(4)泌尿系统的组成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其中,肾脏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肾脏为图中的⑤,肾单位是构成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三部分,尿液的的形成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里;原尿中剩下的其他废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无机盐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原尿每天形成量大约150升,而尿液只有1.5升,这是因为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大部分的水被重新吸收返回血液,所以,健康人每天排出的尿液远少于形成的原尿,这与肾单位中肾小管的重新吸收有关。
(5)人体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细胞,又叫神经元,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故答案为:(1)消化道、②;(2)④;(3)A、动脉血;(4)⑤、肾小管;(4)神经元。
【分析】此题考查消化系统的组成、呼吸系统的组成、血液循环路径、尿液的形成、神经元等基础内容,为基础题,难度一般,需要熟记:
(1)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其中,小肠是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消化腺包括大消化腺和小腺体,大消化腺位于消化道外,包括唾液腺、肝脏和胰腺,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它分泌的消化液是胆汁,对脂肪起乳化作用;小腺体包括位于消化道内,包括胃腺和肠腺。
(2)肾脏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肾单位是构成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尿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得宠吸收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重新回到血液里;原尿中剩下的其他废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无机盐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3)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组成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根据血液流动的途径的不同,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是指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的循环,血液结构体循环,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经过肺循环,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可以结合以下简图记忆:
17.(2024·辽宁)猫的卷耳与非卷耳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基因控制(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如图是猫的卷耳与非卷耳的遗传情况。结合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1)控制猫耳性状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和 组成的。
(2)图中亲代均为非卷耳,子代中也出现了非卷耳,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叫做 。
(3)由图推断,显性性状是 (填“卷耳”或“非卷耳”)。子代中卷耳的基因组成是 。子代中出现非卷耳的概率是 。
(4)猫的体内有脊柱(脊椎骨),因此猫属于 (填“脊椎”或“无脊椎”)动物。
【答案】(1)蛋白质
(2)遗传
(3)非卷耳;aa;75%
(4)脊椎
【知识点】哺乳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生物的遗传现象;染色体的概述
【解析】【解答】(1)控制猫耳性状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染色体的化学组成包括DNA和蛋白质,其中,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叫遗传,所以,图中亲代均为非卷耳,子代中也出现了非卷耳,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叫做遗传。
(3)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中,子代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新出现的性状是隐性性状,亲代所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由图中信息可以看出,亲代都为非卷耳,后代却出现了卷耳,说明,非卷耳为显性性状,卷耳为隐性性状,所以,由图推断,显性性状是非卷耳,子代中卷耳为隐性性状,基因组成是aa,子代中出现非卷耳的概率是75%。遗传图解如下:
(4)猫属于哺乳动物,猫的背部含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
故答案为:(1)蛋白质;(2)遗传;(3)非卷耳、aa、75%;(4)脊椎。
【分析】此题考查遗传的概念、基因的显隐性与性状遗传等基础知识,难度一般,需要熟记:
(1)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叫遗传,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有差异的现象叫变异,遗传和变异具有普遍性。
(2)生物的性状是基因控制的,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其中控制生物显性性状的基因称为显性基因(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控制生物隐性性状的基因称为隐性基因(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当生物的性状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时,它表现为显性性状;当生物的性状由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控制时,它表现为显性性状;当生物的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时,表现为隐性性状。
(3)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中,子代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新出现的性状是隐性性状,亲代所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
(4)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体内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无脊椎动物的体内没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
18.(2024·辽宁)夏天,蟋蟀像比赛似的不停鸣叫着。当凉风袭来,燥热退去,蟋蟀便安静了许多。温度会影响蟋蟀的鸣叫次数吗 某生物学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选取5只大小和生理状态相似的蟋蟀待用。
步骤二:取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一个容器内的温度保持在15℃,另一个容器内的温度保持在25℃,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
步骤三:取1只蟋蟀,先后放入15℃、25℃的两个容器中,每次待蟋蟀适应环境后,分别记录蟋蟀一分钟的鸣叫次数。记录结束后,取出蟋蟀另放。
将其余4只蟋蟀按步骤三重复操作。统计结果如下表:
15℃ 25℃
1 91 180
2 80 169
3 77 157
4 78 158
5 89 176
平均值 83 168
实验结束后,将蟋蟀放回适宜它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中。
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本探究活动中,作出的假设是 。
(2)本实验的变量是 。为控制单一变量,步骤一中应选择 (填“同种”或“不同种”)蟋蟀。
(3)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温度会影响蟋蟀的鸣叫次数,蟋在25℃时的鸣叫次数 (填“多于”或“少于”)在15℃时的鸣叫次数。
【答案】(1)温度会影响蜂的鸣叫次数
(2)温度;同种
(3)多于
【知识点】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1)根据题干所述,本实验要探究的问题是“温度会影响蟠蜂的鸣叫次数吗 ”因此,可以做出假设:温度会影响蜂的鸣叫次数。
(2)由表格中处理可以看出,温度不同,其他因素都相同,即选取的容器完全相同,所以,本实验的变量是温度,在对照实验中要控制唯一变量,所以,步骤一中应该选择同种蟋蟀,除了温度不同以外其他因素均应相同,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3)根据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蟋在25℃时的鸣叫次数明显多于在15℃时的鸣叫次数,即温度会影响蟋蟀的鸣叫次数。
故答案为:(1)温度会影响蜂的鸣叫次数;(2)温度、同种;(3)多于。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探究实验,为基础题,难度一般,在探究实验中,为了增加实验的说服力,要设置对照实验,即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是: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且只能以所研究的条件为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且适宜,这样便于排除其他条件干扰实验验,因此进行科学探究时,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实验变量不同之外,其它因素都相同。
1 / 1辽宁省2024年中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下列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2024·辽宁)金鱼和眼镜蛇的主要运动方式分别是( )
A.游泳 爬行 B.奔跑 飞行
C.爬行 跳跃 D.行走 奔跑
2.(2024·辽宁)下列营养物质中,在口腔内能被分解为麦芽糖的是( )
A.水 B.脂肪 C.蛋白质 D.淀粉
3.(2024·辽宁)人体血液的组成(成分)中,能吞病菌的是( )
A.血浆 B.红细胞 C.白细胞 D.血小板
4.(2024·辽宁)如图是眼球的结构示意图。图中表示晶状体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2024·辽宁)人体内受精卵形成的场所是( )
A.卵巢 B.输卵管 C.子宫 D.阴道
6.(2024·辽宁)下列内分泌腺中,能分泌生长激素的是( )
A.垂体 B.甲状腺 C.胰岛 D.睾丸
7.(2024·辽宁)下列生物中,属于单细胞生物的是( )
A.青蛙 B.蝴蝶 C.变形虫 D.葫芦藓
8.(2024·辽宁)涡虫身体(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涡虫属于( )
A.腔肠动物 B.扁形动物 C.环节动物 D.节肢动物
9.(2024·辽宁)如图是受精的鸡卵结构示意图。含有细胞核,将来能发育成雏鸡的结构是( )
A.①卵壳 B.②胚盘 C.③气室 D.④卵白
10.(2024·辽宁)接种疫苗能够提高人体对特定传染病的免疫力。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的传染病是( )
A.结核病 B.百日咳 C.白喉 D.破伤风
11.(2024·辽宁)墨脱报春是我国科研人员发现的植物新物种。它在5月至6月开花,在7月结出果实,种子外有果皮包被。据此推断,墨脱报春属于( )
A.苔藓植物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12.(2024·辽宁)下列关于细菌、真菌、病毒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利用乳酸菌可制作酸奶 B.木耳可供人食用
C.利用酵母菌可制作面包 D.烟草花叶病毒可使人患麻疹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六小题,每空0.5分,共18分)
13.(2024·辽宁)豌豆是常见的蔬菜。图一是豌豆细胞结构示意图,图二是豌豆根尖结构示意图,图三是豌豆果实图。结合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1)豌豆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图一结构 (填序号)
(2)图二⑥中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群属于 组织。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 (填序号)。
(3)图三中豌豆的果实在结构层次上属于 。将豌豆种子播种后长成新植株,这种生殖方式属于 (填“无性”或“有性”)生殖。
(4)与人体的结构层次相比,豌豆植株不具有的结构层次是 。
14.(2024·辽宁)分析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一:我们生活的地球上,自然景观绚丽多彩,既有雄伟挺拔的崇山峻岭、一望无际的大海,又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星罗棋布的湖泊和纵横交错的河流。不同的地形和不同的气候特点,造就了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资料二:荒漠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那里昼夜温差大,年降水量少,气候干燥,动植物种类十分稀少。
资料三:沙狐是沙漠里栖息的一种小型动物。沙狐白天在有多个出口的洞穴里睡觉,夜间则走出洞口寻找猎物。沙狐的大耳朵使它可以听到细微的沙沙声,便于捕食蜥蜴等动物。
(1)资料一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2)资料二体现了温度、水是影响生物生活的 (填“非生物”或“生物”)因素。
(3)资料三划线部分体现了沙狐和蜥蜴之间的 关系。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沙狐属于 者。
15.(2024·辽宁)杏在我国分布广泛,果可食用,杏仁可入药。我国古代医学典籍《本草纲目》中收集了数十个杏仁入药的药方。图一是光合作用示意图,图二是杏花结构示意图。结合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1)杏树根吸收的水可参与光合作用,图一过程中释放的气体a是 。根吸收的水大部分通过 作用散失到大气中。
(2)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可以通过 作用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
(3)图二结构 (填序号)中的花粉落到结构③上,完成传粉。受精后,结构⑤ 可发育成果实。
(4)杏的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环境)条件包括一定(适量)的 、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16.(2024·辽宁)人体各系统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如图是人体部分系统功能联系示意图,其中①~⑥表示器官,A、B表示心脏的心室。结合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1)人体消化系统由 和消化腺组成。营养物质主要由消化系统中的 (填序号)吸收进入血液。
(2)人体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 (填序号),氧气由此处进入血液。
(3)人体内的血液由 (填字母)进入主动脉,再经各级动脉,直至毛细血管网。血液流经毛细血管网时,将营养物质和氧气供给组织细胞利用,同时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这样,血液由鲜红的 血变为暗红的静脉血。
(4)人体产生的废物主要通过泌尿系统排出。泌尿系统中形成尿液的器官是 (填序号)。健康人每天排出的尿液远少于形成的原尿,这与肾单位中 的重新吸收有关。
(5)人体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
17.(2024·辽宁)猫的卷耳与非卷耳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基因控制(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如图是猫的卷耳与非卷耳的遗传情况。结合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1)控制猫耳性状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和 组成的。
(2)图中亲代均为非卷耳,子代中也出现了非卷耳,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叫做 。
(3)由图推断,显性性状是 (填“卷耳”或“非卷耳”)。子代中卷耳的基因组成是 。子代中出现非卷耳的概率是 。
(4)猫的体内有脊柱(脊椎骨),因此猫属于 (填“脊椎”或“无脊椎”)动物。
18.(2024·辽宁)夏天,蟋蟀像比赛似的不停鸣叫着。当凉风袭来,燥热退去,蟋蟀便安静了许多。温度会影响蟋蟀的鸣叫次数吗 某生物学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选取5只大小和生理状态相似的蟋蟀待用。
步骤二:取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一个容器内的温度保持在15℃,另一个容器内的温度保持在25℃,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
步骤三:取1只蟋蟀,先后放入15℃、25℃的两个容器中,每次待蟋蟀适应环境后,分别记录蟋蟀一分钟的鸣叫次数。记录结束后,取出蟋蟀另放。
将其余4只蟋蟀按步骤三重复操作。统计结果如下表:
15℃ 25℃
1 91 180
2 80 169
3 77 157
4 78 158
5 89 176
平均值 83 168
实验结束后,将蟋蟀放回适宜它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中。
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本探究活动中,作出的假设是 。
(2)本实验的变量是 。为控制单一变量,步骤一中应选择 (填“同种”或“不同种”)蟋蟀。
(3)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温度会影响蟋蟀的鸣叫次数,蟋在25℃时的鸣叫次数 (填“多于”或“少于”)在15℃时的鸣叫次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动物的运动方式
【解析】【解答】金鱼生活在水中,靠鳍游泳,所以金鱼的运动方式是游泳;眼镜蛇属于爬行动物,生活在陆地上,运动方式是爬行,可见,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动物的运动方式,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有飞行、游泳、爬行、行走、奔跑等,动物的运动方式、运动器官与生活环境相适应,如金鱼的运动方式是游泳;蜥蜴生活在陆地上,运动方式是爬行;袋鼠有发达的后肢,运动方式是跳跃;棕熊的运动方式是行走等。
2.【答案】D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
【解析】【解答】A、水不需要被消化就可以被吸收,A不符合题意。
B、脂肪在小肠内开始被消化,B不符合题意。
C、蛋白质的起始消化部位是胃,口腔内有唾液淀粉酶不能消化蛋白质,C不符合题意。
D、淀粉在口腔内,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初步分解成麦芽糖,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食物的消化,为基础题,难度一般,需要熟记:食物中含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水等六大类营养物质,其中的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淀粉在口腔内开始化学性消化,被初步消化为麦芽糖,最终进入小肠被消化成葡萄糖,蛋白质宰胃内初步消化,最终在小肠被消化成氨基酸,脂肪在小肠内最终消化成脂肪酸和甘油。
3.【答案】C
【知识点】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解析】【解答】A、血浆淡黄色,具有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作用,A不符合题意。
B、红细胞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B不符合题意。
C、白细胞具有吞噬病菌,防御疾病的功能,可见C符合题意。
D、血细胞能止血和加速凝血,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血液的组成及各组分的功能,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血液的成分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代谢废物;红细胞中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用浓度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与氧分离,所以红细胞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止血和加速凝血;白细胞具有吞噬病菌,防御疾病的作用。
4.【答案】C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解答】图中,①是巩膜,②是玻璃体,③是晶状体,④是角膜,可见图中表示晶状体的是③,即图中的C,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眼球的结构,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即可。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外膜由无色透明的角膜和白色坚韧的巩膜组成;中膜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内膜是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内容物由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晶状体有折光作用;虹膜中央有瞳孔,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玻璃体是透明的胶状物;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为视觉感受器。
5.【答案】B
【知识点】受精过程
【解析】【解答】A、卵巢是女性主要的生殖器官,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A不符合题意。
B、输卵管是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部位,B符合题意。
C、子宫是胎儿发育的主要部位,C不符合题意。
D、阴道是胎儿娩出和月经流出的通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受精的场所,比较简单,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女性生殖系统胞的组成及各组分的功能,女性生殖系统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器官,其中主要的性器官是卵巢,其主要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输卵管能输送卵细胞,也是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部位;子宫是胎儿发育的主要场所,阴道是精子进入和胎儿产出的通道;胎盘是母体与胎儿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6.【答案】A
【知识点】人体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解析】【解答】A、垂体能分泌生长激素和促激素等,A符合题意。
B、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B不符合题意。
C、胰岛分泌胰岛素,C不符合题意。
D、睾丸能分泌雄性激素,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比较简单,熟记即可。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生长激素;
胸腺分泌胸腺激素;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胰岛分泌胰岛素;性腺分泌性激素。
7.【答案】C
【知识点】单细胞生物
8.【答案】B
【知识点】扁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扁形动物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无体腔,有口无肛门,根据题干所述,“涡虫身体(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所以,涡虫属于扁形动物,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动物类群的基本特征,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是关键,(1)腔肠动物生活在水中,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如水螅、水母等;(2)扁形动物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无体腔,有口无肛门,如涡虫等;(3)环节动物身体有许多环形体节组成,体内无脊柱,如蚯蚓、沙蚕等;(4)节肢动物身体分部,足和触角均分节,体表有外骨骼,如蝗虫、虾、蟹、蝴蝶等。
9.【答案】B
【知识点】鸟卵的结构
10.【答案】A
【知识点】计划免疫
【解析】【解答】给刚出生的婴儿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肺结核;百白破疫苗是百(百日咳)、白(白喉)、破(破伤风)三联混合制剂的简称,白百破三联疫苗是由白喉类毒素、百日咳菌苗和破伤风类毒素按适当比例配置成的,用来预防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三种疾病,可见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计划免疫,为基础题,熟知:接种疫苗即计划免疫可以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消灭某一特定的传染病,接种的疫苗作为抗原刺激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①如给刚出生的婴儿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肺结核;②出生三个月的婴儿,通过接种百白破疫苗可以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③接种水痘疫苗能预防天花等。
11.【答案】D
【知识点】被子植物
【解析】【解答】A、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不能产生种子,A不符合题意。
B、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比较高大,蕨类植物用孢子繁殖,不能产生种子,B不符合题意。
C、裸子植物的种子是裸露的,种子外无果皮包被着,C不符合题意。
D、被子植物的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着,根据题干所述,墨脱报春种子外有果皮包被,所以,可以推测墨脱报春属于被子植物,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植物类群的基本特征,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1)植物根据生殖细胞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2)藻类植物无根茎叶的分化,结构简单;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但体内无输导组织,生长在阴湿的地面和背阴的墙壁上;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比较高大;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的根本区别是种子外面有无果皮包被着,裸子植物的种子是裸露的,种子外无果皮包被着,被子植物的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着。
12.【答案】D
【知识点】病毒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细菌与人类的关系;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在无氧的条件下,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A说法正确。
B、木耳属于大型食用真菌,可以食用,B说法正确。
C、蒸馒头、做面包时酵母菌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遇热膨胀,使馒头、面包暄软多孔,C说法正确。
D、烟草花叶病毒只能寄生在植物烟草花叶细胞中,而不能寄生在人体内,所以,烟草花叶病毒不能使人患麻疹,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为基础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多积累身边利用微生物的实例,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药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制馒头或面包和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酱和制作腐乳都要用到霉菌;病毒有对人类有益的方面,也有对人类有害的方面,如流感病毒使人得流感,乙肝病毒能制作乙肝疫苗。
13.【答案】(1)②
(2)分生;④
(3)器官;有性
(4)系统
【知识点】高等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核的功能;根尖的结构和功能;植物的有性生殖
14.【答案】(1)生态系统;建立自然保护区;生物圈
(2)非生物
(3)捕食;消费者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15.【答案】(1)氧气;蒸腾
(2)呼吸
(3)①;子房
(4)水分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条件;果实与种子的形成;呼吸作用的实质;蒸腾作用及其意义
【解析】【解答】(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即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所以,图中,a是氧气。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蒸腾作用,根吸收的水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
(2)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所以,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可以通过呼吸作用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供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利用。
(3)图二中,①是花药,②是花丝,③是柱头,④是花柱,⑤是子房,传粉是指花药中的花粉散发出来,通过一定的方式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所以,图二结构①花药中的花粉落到结构③柱头上,完成传粉,花粉落到柱头以后,萌发出花粉管,花粉管通过花柱,一直到达胚珠,花粉管破裂释放出精子,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完成受精,受精完成后,结构③子房发育成果实。
(4)杏的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环境)条件包括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故答案为:(1)氧气、蒸腾;(2)呼吸;(3)①、子房;(4)水分。
【分析】此题考查光合作用的实质、蒸腾作用、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种子萌发的条件,为基础题,难度一般,需要熟记基础内容。(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场所是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光,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2)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蒸腾作用,蒸腾作用主要通过叶片的气孔来完成,气孔是叶表皮上一对保卫细胞围成的,是叶片散失水分以及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植物吸收的水分有95%以上的用于蒸腾作用,植物的蒸腾作用能促进植物吸收水分,促进植物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还能帮助植物有效的散热。
(3)呼吸作用是活细胞内,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的表达式是:有机物+氧气→水+二氧化碳+能量,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4)种子萌发必须同时满足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外界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有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以及种子不在休眠期。
16.【答案】(1)消化道;②
(2)④
(3)A;动脉血
(4)⑤;肾小管
(5)神经元
【知识点】血液循环的途径;消化系统的组成;动脉血和静脉血;尿的形成
【解析】【解答】图中,①是食道,②是小肠,③是气管,④是肺,⑤是肾脏,⑥是膀胱,A是左心室,B是右心室。
(1)人体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其中,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其中,小肠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所以,营养物质主要在小肠即图中的②被吸收进入血液。
(2)人体的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所以,人体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④肺,肺是由肺泡构成的,肺泡周围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氧气由此处进入血液。
(3)人体的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的途径:左心室→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 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的途径为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由以上可以看出,人体内的血液由 A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经各级动脉,直至毛细血管网。血液流经毛细血管网时,将营养物质和氧气供给组织细胞利用,同时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这样,血液由鲜红的动脉血变为暗红的静脉血。
(4)泌尿系统的组成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其中,肾脏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肾脏为图中的⑤,肾单位是构成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三部分,尿液的的形成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里;原尿中剩下的其他废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无机盐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原尿每天形成量大约150升,而尿液只有1.5升,这是因为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大部分的水被重新吸收返回血液,所以,健康人每天排出的尿液远少于形成的原尿,这与肾单位中肾小管的重新吸收有关。
(5)人体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细胞,又叫神经元,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故答案为:(1)消化道、②;(2)④;(3)A、动脉血;(4)⑤、肾小管;(4)神经元。
【分析】此题考查消化系统的组成、呼吸系统的组成、血液循环路径、尿液的形成、神经元等基础内容,为基础题,难度一般,需要熟记:
(1)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其中,小肠是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消化腺包括大消化腺和小腺体,大消化腺位于消化道外,包括唾液腺、肝脏和胰腺,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它分泌的消化液是胆汁,对脂肪起乳化作用;小腺体包括位于消化道内,包括胃腺和肠腺。
(2)肾脏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肾单位是构成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尿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得宠吸收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重新回到血液里;原尿中剩下的其他废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无机盐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3)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组成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根据血液流动的途径的不同,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是指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的循环,血液结构体循环,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经过肺循环,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可以结合以下简图记忆:
17.【答案】(1)蛋白质
(2)遗传
(3)非卷耳;aa;75%
(4)脊椎
【知识点】哺乳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生物的遗传现象;染色体的概述
【解析】【解答】(1)控制猫耳性状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染色体的化学组成包括DNA和蛋白质,其中,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叫遗传,所以,图中亲代均为非卷耳,子代中也出现了非卷耳,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叫做遗传。
(3)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中,子代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新出现的性状是隐性性状,亲代所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由图中信息可以看出,亲代都为非卷耳,后代却出现了卷耳,说明,非卷耳为显性性状,卷耳为隐性性状,所以,由图推断,显性性状是非卷耳,子代中卷耳为隐性性状,基因组成是aa,子代中出现非卷耳的概率是75%。遗传图解如下:
(4)猫属于哺乳动物,猫的背部含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
故答案为:(1)蛋白质;(2)遗传;(3)非卷耳、aa、75%;(4)脊椎。
【分析】此题考查遗传的概念、基因的显隐性与性状遗传等基础知识,难度一般,需要熟记:
(1)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叫遗传,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有差异的现象叫变异,遗传和变异具有普遍性。
(2)生物的性状是基因控制的,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其中控制生物显性性状的基因称为显性基因(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控制生物隐性性状的基因称为隐性基因(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当生物的性状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时,它表现为显性性状;当生物的性状由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控制时,它表现为显性性状;当生物的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时,表现为隐性性状。
(3)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中,子代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新出现的性状是隐性性状,亲代所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
(4)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体内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无脊椎动物的体内没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
18.【答案】(1)温度会影响蜂的鸣叫次数
(2)温度;同种
(3)多于
【知识点】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1)根据题干所述,本实验要探究的问题是“温度会影响蟠蜂的鸣叫次数吗 ”因此,可以做出假设:温度会影响蜂的鸣叫次数。
(2)由表格中处理可以看出,温度不同,其他因素都相同,即选取的容器完全相同,所以,本实验的变量是温度,在对照实验中要控制唯一变量,所以,步骤一中应该选择同种蟋蟀,除了温度不同以外其他因素均应相同,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3)根据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蟋在25℃时的鸣叫次数明显多于在15℃时的鸣叫次数,即温度会影响蟋蟀的鸣叫次数。
故答案为:(1)温度会影响蜂的鸣叫次数;(2)温度、同种;(3)多于。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探究实验,为基础题,难度一般,在探究实验中,为了增加实验的说服力,要设置对照实验,即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是: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且只能以所研究的条件为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且适宜,这样便于排除其他条件干扰实验验,因此进行科学探究时,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实验变量不同之外,其它因素都相同。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