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拼音、汉字与词句段运用:字义(第三单元)
一、单选题
1.(部编版三年级上学期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同步练习)给下列加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
顶:①最高最上的部分 ②用头承载 ③抵住 ④代替 ⑤相当;等于 ⑥担当;支持
⑦最 ⑧量词
⑴别担心,他一个人顶得住。
⑵男孩用杠子把门顶上,放心地睡觉了。
⑶她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战士们吃。
⑷那堆煤顶多有一千斤。
⑸爷爷头上戴着一顶新毡帽。
⑹你们几个都有谁坚持到了山顶?
⑺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⑻我说怎么有点不对劲儿,原来他是冒名顶替的。
A.(1)⑥(2)②(3)③(4)⑦(5)⑧(6)①(7)⑤(8)④
B.(1)⑥(2)③(3)②(4)①(5)⑦(6)⑧(7)⑤(8)④
C.(1)⑥(2)③(3)②(4)⑦(5)⑧(6)①(7)⑤(8)④
D.(1)⑥(2)③(3)②(4)⑦(5)⑧(6)④(7)①(8)⑤
【答案】C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⑴“顶得住”的“顶”是担当支持得住的意思;
⑵“把门顶上”指抵住的意思;
⑶“顶着打糕”意思指用头承载的意思;
⑷“顶多”意思是最多;
⑸“一顶毡帽”的“顶”是量词;
⑹“山顶”指山最高最上的部分,“顶”的意思是最高最上的部分;
⑺“一个顶俩”意思是一个人相当于两个人的力量;
⑻“冒名顶替”意思是用别人的名字代替,“顶”是代替的意思。
结合各个选项,C项中对字义的解释更符合要求。
故答案为:C。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义的理解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句子表达的意思,根据句意体会这个字在句子中的意思,做出选择。然后把字义带入句子中看是否符合,检验自己的判断。
2.(部编版三年级上学期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同步练习)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
乖巧 奇异 精致 慈爱
A.乖巧(灵巧) 奇异(平凡) 精致(粗糙) 慈爱(凶狠)
B.乖巧(顽皮) 奇异(奇特) 精致(精巧) 慈爱(慈祥)
C.乖巧(顽皮) 奇异(平凡) 精致(粗糙) 慈爱(凶狠)
D.乖巧(顽皮) 奇异(平凡) 精致(别致) 慈爱(关爱)
【答案】C
【知识点】词义
【解析】【分析】“乖巧”的意思是讨人喜欢;聪明,与顽皮是反义词;“奇异”是奇怪的意思,与“平凡”是反义词;“精致”的意思是精巧细致,与“粗糙”是反义词;“慈爱”的意思是慈祥、有爱心,与“凶狠”是反义词。结合各个选项,C项的词语比较符合要求。
故答案为:C。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词语的反义词的掌握情况。作答时要结合所给词语的意思,根据平时对词语的学习积累,可选择适当词语,顺利作答。
3.(部编版三年级上学期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同步练习)下列加点字的字义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
A.富裕 财富 物产丰富 B.柔软 心软 两腿发软
C.举重 自重 工作很重 D.烈火 热烈 兴高采烈
【答案】D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A项中“富裕”的“富”意思是财产多;“财富”的“富”指资源、财产;“丰富”的“富”意思是多;意思不相同;
B项中“柔软”的“软”指容易改变形状,“心软”的“软”意思是容易被感动或动摇;“发软”的“软”意思是软弱;意思不相同;
C项中“举重”的“重”指重量;“自重”的“重”意思是不轻率;“工作很重”指分量大的意思;意思不相同;
D项中“烈火”、“热烈”、“兴高采烈”的“烈”都是指强烈、猛烈的意思;意思相同。
故答案为:D。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义的理解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词语的意思,根据词义体会这个字在词语中的意思,做出选择。然后把字义带入词语中看是否符合,检验自己的判断。
4.(部编版三年级上学期语文《在牛肚子里旅行》课时练习)下列词语不都是近义词的一组是( )
A.周围一一四周 急忙——慌忙
B.仔细——细心 贮藏——储藏
C.可怜一一幸运 急忙——从容
D.悲哀——伤心 知觉——感觉
【答案】C
【知识点】词义
【解析】【分析】A、B、D是近义词;C.“可怜”:值得怜悯。近义词是“怜悯”。 “急忙”: (副)心里着急,行动加快。近义词是“ 赶忙、连忙。”反义词是“ 从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再判断。
5.(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达标检测卷)下列不是反义词的一项是( )
A.寒冷——温暖 B.舒服——难受 C.偷偷——轻轻
【答案】C
【知识点】词义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反义词的辨析能力。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选项判断。
C是近义词。A、B是反义词。
故答案为:C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二、诗歌鉴赏
(部编版2024年秋季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一课一练)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饮糊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艳____, 山色空蒙____。
____比西子,____总相宜。
6.补充诗句。
7.从诗句中找出一对反义词: 和 。
8.解释词语。
潋艳:
空蒙:
9.这首诗中,描写西湖晴天景色的诗句是 。描写西湖眩天雨天的诗句是 。
【答案】6.晴方好,雨亦奇,欲把西湖,淡妆浓抹
7.淡;浓
8.光彩熠熠;空旷朦胧
9.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知识点】诗
【解析】【点评】《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招,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俗话说“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古诗的积累与背诵,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6.考查了诗歌默写。结合背诵完成。 原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故答案为: 晴方好,雨亦奇,欲把西湖,淡妆浓抹
7.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淡"(颜色)浅,与“浓"是一对反义词。
故答案为:淡、浓
8.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词语的理解。结合译文理解,①“渗艳”的意思是波光闪动的样子。②“空蒙”的意思是迷茫缥缈的样子。“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到的天门两山的雄姿景象:下句则点醒诗人“望”的立脚点是在“日边来"的"一片孤帆"。整首诗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故答案为:光彩熠熠、空旷朦胧
9.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诗的内容的理解。描写西湖晴天景色的诗句是“水光滋艳晴方好”,描写西湖雨天景色的诗句是“山色空蒙雨亦奇”。
故答案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部编版2024年秋季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一课一练)课内阅读。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 篱落一灯明。
10.《夜书所见》题目是什么意思?
11.写出词语的意思。
萧萧: 动客情:
促织: 篱落:
12.为什么诗人称自己是客?
【答案】10.夜里书写看见的事物。
11.萧瑟;游子的故乡情;蟋蟀;篱笆
12.因为诗人在他乡,是客人。
【知识点】诗
【解析】【点评】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喃。
俗话说“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古诗的积累与背诵,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10.考查了字词理解。《夜书所见》是叶绍翁的诗,书:写。题目意思是: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
故答案为: 夜里书写看见的事物。
11.考查诗歌词句理解。萧萧:萧瑟。动客情:游子的故乡情。促织:蟋蟀。篱落:篱笆。
故答案为:萧瑟、游子的故乡情、蟋蟀、篱笆
12.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这首诗通过“客”字巧妙地表达出了诗人的身份与处境。诗人身处异乡,举目无亲,感到十分孤独,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反映了诗人的孤独感,也体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当前境遇的感慨。诗中的“客”字,既是对诗人当前状态的描述,也是对诗人情感的反映。通过这种表达方式,诗人成功地传达了自己漂泊在外、思念家乡的情感 。故诗人称自己是“客”,是因为他漂泊在外,身处异乡,感到十分孤独。
故答案为: 因为诗人在他乡,是客人。
(部编版2024年秋季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随堂训练)课内古诗阅读。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3.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 。
14.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擎: 傲霜:
15.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 、 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 的形象。
16.上联描写残秋景象,诗人要表达什么情意?联系全诗看,写荷、菊的作用是什么?
17.这首诗告诉我们的人生哲理是: 。
【答案】13.宋;苏轼
14.举,向上托。;文中指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15.荷尽;菊残;傲霜斗寒
16.赞美在肃杀的深秋时节,菊枝傲霜独立的品格。写荷与菊意在衬托橙与橘,赞扬它们的盎然。生机和不畏严寒的坚贞气节。
17.即使青春流逝.人生将晚,但还是要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知识点】诗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读文,读出文字背后的感情,抓住关键词句。作答此题,要认真读文,体会文字背后的感情,然后仔细审题,即可作答。
13.《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绘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
故答案为:宋、苏轼
14.考查对字义的理解。 擎: 举,向上托。 。傲霜: 文中指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故答案为:举,向上托。/文中指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15.诗的前两句“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故答案为:荷尽、菊残、傲霜斗寒
16.上联描写残秋景象,诗人要表达的是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通过描写秋天的自然景色,特别是“荷尽”“菊残”“橙黄”“橘绿”,诗人突出了深秋的独特韵味,尤其是通过赞美菊花傲霜凌寒的气概,间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勉之情。在这首诗中,荷和菊的作用在于衬托橙和橘,赞扬它们的盎然生机和不畏严寒的坚贞气节,从而传达出诗人对深秋时节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生命力的赞美 。
故答案为: 赞美在肃杀的深秋时节,菊枝傲霜独立的品格。写荷与菊意在衬托橙与橘,赞扬它们的盎然。生机和不畏严寒的坚贞气节。
17.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故答案为: 即使青春流逝,人生将晚,但还是要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1 / 1三年级上册语文:拼音、汉字与词句段运用:字义(第三单元)
一、单选题
1.(部编版三年级上学期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同步练习)给下列加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
顶:①最高最上的部分 ②用头承载 ③抵住 ④代替 ⑤相当;等于 ⑥担当;支持
⑦最 ⑧量词
⑴别担心,他一个人顶得住。
⑵男孩用杠子把门顶上,放心地睡觉了。
⑶她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战士们吃。
⑷那堆煤顶多有一千斤。
⑸爷爷头上戴着一顶新毡帽。
⑹你们几个都有谁坚持到了山顶?
⑺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⑻我说怎么有点不对劲儿,原来他是冒名顶替的。
A.(1)⑥(2)②(3)③(4)⑦(5)⑧(6)①(7)⑤(8)④
B.(1)⑥(2)③(3)②(4)①(5)⑦(6)⑧(7)⑤(8)④
C.(1)⑥(2)③(3)②(4)⑦(5)⑧(6)①(7)⑤(8)④
D.(1)⑥(2)③(3)②(4)⑦(5)⑧(6)④(7)①(8)⑤
2.(部编版三年级上学期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同步练习)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
乖巧 奇异 精致 慈爱
A.乖巧(灵巧) 奇异(平凡) 精致(粗糙) 慈爱(凶狠)
B.乖巧(顽皮) 奇异(奇特) 精致(精巧) 慈爱(慈祥)
C.乖巧(顽皮) 奇异(平凡) 精致(粗糙) 慈爱(凶狠)
D.乖巧(顽皮) 奇异(平凡) 精致(别致) 慈爱(关爱)
3.(部编版三年级上学期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同步练习)下列加点字的字义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
A.富裕 财富 物产丰富 B.柔软 心软 两腿发软
C.举重 自重 工作很重 D.烈火 热烈 兴高采烈
4.(部编版三年级上学期语文《在牛肚子里旅行》课时练习)下列词语不都是近义词的一组是( )
A.周围一一四周 急忙——慌忙
B.仔细——细心 贮藏——储藏
C.可怜一一幸运 急忙——从容
D.悲哀——伤心 知觉——感觉
5.(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达标检测卷)下列不是反义词的一项是( )
A.寒冷——温暖 B.舒服——难受 C.偷偷——轻轻
二、诗歌鉴赏
(部编版2024年秋季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一课一练)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饮糊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艳____, 山色空蒙____。
____比西子,____总相宜。
6.补充诗句。
7.从诗句中找出一对反义词: 和 。
8.解释词语。
潋艳:
空蒙:
9.这首诗中,描写西湖晴天景色的诗句是 。描写西湖眩天雨天的诗句是 。
(部编版2024年秋季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一课一练)课内阅读。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 篱落一灯明。
10.《夜书所见》题目是什么意思?
11.写出词语的意思。
萧萧: 动客情:
促织: 篱落:
12.为什么诗人称自己是客?
(部编版2024年秋季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随堂训练)课内古诗阅读。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3.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 。
14.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擎: 傲霜:
15.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 、 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 的形象。
16.上联描写残秋景象,诗人要表达什么情意?联系全诗看,写荷、菊的作用是什么?
17.这首诗告诉我们的人生哲理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⑴“顶得住”的“顶”是担当支持得住的意思;
⑵“把门顶上”指抵住的意思;
⑶“顶着打糕”意思指用头承载的意思;
⑷“顶多”意思是最多;
⑸“一顶毡帽”的“顶”是量词;
⑹“山顶”指山最高最上的部分,“顶”的意思是最高最上的部分;
⑺“一个顶俩”意思是一个人相当于两个人的力量;
⑻“冒名顶替”意思是用别人的名字代替,“顶”是代替的意思。
结合各个选项,C项中对字义的解释更符合要求。
故答案为:C。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义的理解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句子表达的意思,根据句意体会这个字在句子中的意思,做出选择。然后把字义带入句子中看是否符合,检验自己的判断。
2.【答案】C
【知识点】词义
【解析】【分析】“乖巧”的意思是讨人喜欢;聪明,与顽皮是反义词;“奇异”是奇怪的意思,与“平凡”是反义词;“精致”的意思是精巧细致,与“粗糙”是反义词;“慈爱”的意思是慈祥、有爱心,与“凶狠”是反义词。结合各个选项,C项的词语比较符合要求。
故答案为:C。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词语的反义词的掌握情况。作答时要结合所给词语的意思,根据平时对词语的学习积累,可选择适当词语,顺利作答。
3.【答案】D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A项中“富裕”的“富”意思是财产多;“财富”的“富”指资源、财产;“丰富”的“富”意思是多;意思不相同;
B项中“柔软”的“软”指容易改变形状,“心软”的“软”意思是容易被感动或动摇;“发软”的“软”意思是软弱;意思不相同;
C项中“举重”的“重”指重量;“自重”的“重”意思是不轻率;“工作很重”指分量大的意思;意思不相同;
D项中“烈火”、“热烈”、“兴高采烈”的“烈”都是指强烈、猛烈的意思;意思相同。
故答案为:D。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义的理解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词语的意思,根据词义体会这个字在词语中的意思,做出选择。然后把字义带入词语中看是否符合,检验自己的判断。
4.【答案】C
【知识点】词义
【解析】【分析】A、B、D是近义词;C.“可怜”:值得怜悯。近义词是“怜悯”。 “急忙”: (副)心里着急,行动加快。近义词是“ 赶忙、连忙。”反义词是“ 从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再判断。
5.【答案】C
【知识点】词义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反义词的辨析能力。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选项判断。
C是近义词。A、B是反义词。
故答案为:C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答案】6.晴方好,雨亦奇,欲把西湖,淡妆浓抹
7.淡;浓
8.光彩熠熠;空旷朦胧
9.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知识点】诗
【解析】【点评】《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招,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俗话说“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古诗的积累与背诵,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6.考查了诗歌默写。结合背诵完成。 原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故答案为: 晴方好,雨亦奇,欲把西湖,淡妆浓抹
7.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淡"(颜色)浅,与“浓"是一对反义词。
故答案为:淡、浓
8.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词语的理解。结合译文理解,①“渗艳”的意思是波光闪动的样子。②“空蒙”的意思是迷茫缥缈的样子。“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到的天门两山的雄姿景象:下句则点醒诗人“望”的立脚点是在“日边来"的"一片孤帆"。整首诗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故答案为:光彩熠熠、空旷朦胧
9.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诗的内容的理解。描写西湖晴天景色的诗句是“水光滋艳晴方好”,描写西湖雨天景色的诗句是“山色空蒙雨亦奇”。
故答案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答案】10.夜里书写看见的事物。
11.萧瑟;游子的故乡情;蟋蟀;篱笆
12.因为诗人在他乡,是客人。
【知识点】诗
【解析】【点评】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喃。
俗话说“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古诗的积累与背诵,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10.考查了字词理解。《夜书所见》是叶绍翁的诗,书:写。题目意思是: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
故答案为: 夜里书写看见的事物。
11.考查诗歌词句理解。萧萧:萧瑟。动客情:游子的故乡情。促织:蟋蟀。篱落:篱笆。
故答案为:萧瑟、游子的故乡情、蟋蟀、篱笆
12.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这首诗通过“客”字巧妙地表达出了诗人的身份与处境。诗人身处异乡,举目无亲,感到十分孤独,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反映了诗人的孤独感,也体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当前境遇的感慨。诗中的“客”字,既是对诗人当前状态的描述,也是对诗人情感的反映。通过这种表达方式,诗人成功地传达了自己漂泊在外、思念家乡的情感 。故诗人称自己是“客”,是因为他漂泊在外,身处异乡,感到十分孤独。
故答案为: 因为诗人在他乡,是客人。
【答案】13.宋;苏轼
14.举,向上托。;文中指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15.荷尽;菊残;傲霜斗寒
16.赞美在肃杀的深秋时节,菊枝傲霜独立的品格。写荷与菊意在衬托橙与橘,赞扬它们的盎然。生机和不畏严寒的坚贞气节。
17.即使青春流逝.人生将晚,但还是要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知识点】诗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读文,读出文字背后的感情,抓住关键词句。作答此题,要认真读文,体会文字背后的感情,然后仔细审题,即可作答。
13.《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绘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
故答案为:宋、苏轼
14.考查对字义的理解。 擎: 举,向上托。 。傲霜: 文中指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故答案为:举,向上托。/文中指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15.诗的前两句“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故答案为:荷尽、菊残、傲霜斗寒
16.上联描写残秋景象,诗人要表达的是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通过描写秋天的自然景色,特别是“荷尽”“菊残”“橙黄”“橘绿”,诗人突出了深秋的独特韵味,尤其是通过赞美菊花傲霜凌寒的气概,间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勉之情。在这首诗中,荷和菊的作用在于衬托橙和橘,赞扬它们的盎然生机和不畏严寒的坚贞气节,从而传达出诗人对深秋时节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生命力的赞美 。
故答案为: 赞美在肃杀的深秋时节,菊枝傲霜独立的品格。写荷与菊意在衬托橙与橘,赞扬它们的盎然。生机和不畏严寒的坚贞气节。
17.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故答案为: 即使青春流逝,人生将晚,但还是要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