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09 16:53: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民族交融: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认知冲突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表现为学生已经储备的知识和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存在不一致, 甚至是矛盾冲突的现象,然后教师利用这一现象,营造合理的认知冲突,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探未知的欲望,完成教授新知的任务。在新课导入部分运用认知冲突策略,形成悬念,导 入新课。 讲授法是历史教师最常采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简明生动的语言,通过描述事实、 解读概念、阐释规律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一教师 为主导,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主要由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等方式构成。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通过有组织、有系统的口头讲述,有条理的解读、分析、论证、概括等,来实现预设的教 学目标,使学生能够较完整地接受特定的历史学习内容,了解历史事件及其构成要素的内在关系。
一、课标及教材内容分析
1.课标内容:本课时为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 6 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本部分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 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2.课标分析:第 6 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上承魏晋南北朝分裂的基本史实,下启隋唐到五 代十国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的具体史实,涵盖隋唐的繁盛与民族交流的高峰,结合课标要求,通过 梳理与讲授有关隋唐时期社会繁荣的表现。同时结合唐朝民族交融的史料,探究唐朝繁荣的历史原 因,培养学生深度思考能力、民族胸怀与家国情怀。 3.教材内容分析:第 6 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位于《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三国两晋 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上承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社会分裂的局面, 下接对于这一时期制度与文化的探究。同时隋唐作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盛世,其统治时期民族 交融、制度创新、文化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五代后周的创新为之后北宋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 本课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三个子目: “隋朝的兴亡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第一子目主要讲述隋朝从兴盛到衰亡的过程及其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 二子目主要讲述唐朝前期的盛世局面、唐朝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第三子目主要讲述唐朝中
后期政局、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及统一趋势。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隋唐到五代十国期间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黄巢起 义等基本史实,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已知) 。但学生对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知之较少并未形成 系统的知识体系,对于这一时期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与交融了解较少。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对历史发 展规律有浅层的了解,但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探究历史发展规律,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历程, 尚需在高中着重培养(未知) 。此外,高一学生处于高中历史课程学习的适应时期和历史思 维培养的关键时期,因此,课堂教学需要在使学生掌握并巩固课标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历史思辨能 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想知) 。同时,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学科素养,比如, 学生能对同类的历史事物进行初步的比较、概括;能够初步运用材料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论证, 具备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能知)。
三、教学目标设计
结合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与高一学生的学情,本子目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 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和地图展示,能口述或绘制时间轴复述隋朝杨坚即位到隋朝灭亡,李渊建唐 至开元盛世的历史发展轨迹,理解其时代特征能;(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2. 通过课程学习,能结合课堂内容, 自己概述贞观之治、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等历史概念; (历 史解释) 3. 结合课本和史料分析,学生了解隋炀帝统治时期的基本史实,学会一分为二的对隋炀帝进行评 价,认识隋朝灭亡的原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4. 通过分析总结形势图和相关文献史料,学生了解唐朝时期的对外政策和特点,理解唐朝时期民 族交融的史实与成就,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5. 通过阅读教材与史料分析,小组合作从政策与民族角度分析唐朝繁荣的原因,概述从中获得的 启发,强化民族胸怀与家国情怀;(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隋统一的历史意义;唐盛世的表现;唐朝对少数民族的统治措施和特点。 难点:如何评价隋炀帝;形成隋唐盛世的原因;隋唐民族交融的意义。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示法 教具:黑板、多媒体
1.课时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导入 一、隋朝兴亡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 十国 四、总结 2.课堂学习评价设计 ①评价方式:课堂表现及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 对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以及高质量完成作业的情况分别赋分, 并将这些成绩累计算入期中、期末最终成绩的组成部分。 ②评价目标:促进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在掌握并巩固课标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历史思辨能力和问题意识。
六、教学实施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教师展示门神画,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 一个少数民族人为何能成为中原王朝的一位著名 将领,甚至一位中原传统的门神? 观察课件中的图 片,跟随老师思 考问题。 使学生快速进 入课堂状态,并 培养学生阅读 史料的能力。
一、隋朝兴 亡 教师通过讲授法,带领学生梳理隋朝建立到隋 炀帝即位的基本史实。 【基础巩固】根据课本整理出隋文帝隋炀帝在 位时期的主要史实与政策。 教师展示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魏征《隋 书》节选和大运河地图,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思考: 观察课件中展现 的图片和史料, 结合课本,跟随 老师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运用 文学史料的方 法和史料辨析
如何评价隋炀帝? 学生:隋炀帝虽导致隋朝灭亡,但是其统治时 期在政治、经济上也有所发展,义仓富足、建立了 隋朝大运河…… 教师通过讲解法,带领学生进一步分析材料 1 和材料 3。认识评价的辩证性,了解史料解读的方 法。 的意识。 培养学生认识 历史地图,从历 史地图中获取 相关历史信息 的能力。 培养学生辩证 性的看待历史 人物,对历史人 物作出客观的 评价,并运用史 料进行论证、解 释。
二、唐朝的 繁 荣 与 民 族交融 教师通过讲授法,带领学生梳理唐朝建立到开 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基础巩固】根据课本整理出唐高祖李渊、唐 太宗李世民、武后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期 的主要史实与政策。着重在其政治上任人为贤,不 拘一格的开放自由气象。 观察课件中的图 片和史料,结合 课本,按照时间 跟随老师梳理初 唐从贞观之治到 开元盛世的发展
学生明白唐初说明唐前期出现盛世局面的一 个重要表现是政治清明,为之后总结原因埋下伏 笔。 教师展示材料,讲授唐朝繁荣不仅仅是在于政 治清明,政治制度的创新,其农业、手工业技术也 有所创新。 学生观察实物史料,回答:“为何此时唐朝出 现如此丰富的胡汉交融风格的手工艺品? ” 结合地图,教师讲授唐朝繁荣不仅仅是在于政 治清明,梳理唐朝各项基本的民族政策及其特点。 【材料 1】 “ 我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 乎? ” ——《资治通鉴》 【材料 2】“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 之如一。 ” ——《资治通鉴》 思考问题。 通过观察图片、 阅 读 史 料 与 课本,整合信息, 衔接下一部分唐 朝在对外交流上 的开放包容。 通过课本结合史 料明确唐朝时期 的民族政策。通 过分析、对比史 料理解唐朝时期 是真正的民族交 融。 培养学生的识 图能力,从图片 中提取有效信 息并运用史料 解决问题。 利用地图直观 地学习唐朝时 期的基本形势 和民族政策,提 高了学生的读 图能力,培养了 历史地理能力, 关注时空观念 的素养。培养学 生解读 、 对比 史料以解决问 题的思辨能力。
教师展示文献史料,学生对比材料一、材料二 李世民态度变化,理解民族交融过程中人们心理的 变化,明白唐朝真正实现了民族多元并存。正是由 于唐朝对周边的各个少数民族都采取了友好政策, 发展经济交流,铸就良好的民族关系,才促进了唐 朝成为一个繁荣与开放的、充满生机的盛世。 【材料 3】措戎地方首领原系汉臣民,因与汉 官不睦,于是归向赞普神子(吐蕃王),顶礼杰桑 大臣,因铜告身过多,赐予大金告身,并赐大藏职 位,享年 90 岁。 ——《吐蕃碑》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材料 1 材料 2 来源过于 单一,展示材料 3,举出少数民族的史料记载,得 出尽管唐朝民族开放自由,和平包容,但也需要具 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师组织小组探究:隋唐,形成如此盛世的原 因?小组分享,教师总结补充原因 【材料 4】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起,盖取塞外野 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 新机垂启,扩大恢张,盖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教师呈现材料 4 学术观点,启发学生思考民 族交融在隋唐形成如此盛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总 结 史 料 与 课 本,思考唐朝繁 荣的原因。 初步培养学生 关注史料来源 即对培养史料 筛选素养。强化 家国意识 与民 族胸怀。 小组讨论的形 式培养学生合 作交流的能力, 提升学生专注 度与课堂参与 度。
三、安史之 乱、黄巢起 义 和五 代 十国 教师使用讲授法,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背景与 过程,明确安史之乱带来的政治、社会问题。简单 讲述黄巢起义与朱温建梁的史实。 教师展示五代表格,学生思考五代政权特点及 其反映社会形势。 学生:政权短、更迭频繁。反映社会混乱 通过课本结合史 料明确唐朝中后 期的危机和政治 情况。 了解五代 十国的基本历史 形势。 培养学生分析 唐由盛转衰的 原因,培养其从 表格史料和地 图史料中提取 历史信息。
四、总结 教师进行课堂总结,总结课程内容,明确重难 点,布置作业。 对于课程内容进 行总结, 明确本 课重难点。
七、板书
八、教学反思
1. 自我反思 本节课以时空顺序为主线, 以讲授法的形式讲授隋朝自杨坚称帝至五代十国期间的政策和历史 事实。着重强调隋唐盛世的形成及唐统治时期民族交往的史实,引导学生重点探究唐朝为何是盛世, 从中产生思考,汲取历史教训,整体设计思路相对清晰且符合课标要求。 在教学环节设计上,本课多处运用史料、地图、时间轴、表格等多元化的展示方式,史料丰富、 史料类型多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史料材料契合教学主题的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史料阅读能 力和历史解释能力,培养思辨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其一是对唐前期李世民、武则天和李隆基统治时期的具体政策解读较少, 对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等较细致的历史事件讲授较少,并未详细展开。其二是在三层交融的设 计上逻辑环不够明确,对于三者的关系和落脚不够明确。 2.学生与其他老师反馈:暂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