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教学设计(表格式)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8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教学设计(表格式)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09 21:59: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8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课的教学要求如下,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 1.宏观 纵向:本课主要讲述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在诸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上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下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阶段,是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时期,是中国统一大业不断推进的重要时期。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学习本课有利于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取得的巨大成果,培养文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以及理论自信。 横向: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能够明确中国同西方强国的发展差距在不断缩小,中国在世界发展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形象,中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当今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促进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展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2.中观 本课位于《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8课,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第二课。本单元聚焦于改革开放至十八大前这一历史时期,时间跨度不大,但涉及领域广、内容多,短短的几十年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前一课的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其中包括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进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等内容,为本课的内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巨大成就提纲了理论指导和基础,为本课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 教材内容: 本课包括“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三个子目,这三个子目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在综合国力、国家统一以及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发展表现,各子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为并列关系,同时第一子目又同第二、三子目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特点:本课是国家社会成就史相关内容,相对于第27课所述政治制度史而言,难度不大,但是本课的知识点多且琐碎,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较弱。总的来说,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学习和理解的难度都不太大。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能够较为全面、客观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已有】 本课所讲内容,分散见于初中教材第三至六单元,已学过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科技文化成就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等内容,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以及“一国两制”的含义及意义有所了解。本课内容多涉及社会生活和国家成就等方面的知识,学生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史料研读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有所发展,能够对改革开放的成就进行互证。 【未有】 本课涉及范围广,内容多而杂,初中课本虽对相关内容有所涉及,但散见于不同地方,并未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段时间专门进行系统讲授,学生对这一时期在各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不清晰。第27课对相关重要会议和理论体系进行学习,但未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缺乏深度认识和理解。学生对“香港回归前是否是殖民地”这一新增内容不了解,“一国两制”现实意义的认识不够全面。 【措施】 对此我的教学策略是材料教学法,选取难度适宜的文字史料和图片进行分析和解读,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以及我国统一大业的进展情况,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注重知识的串讲和关联,通过图示将单独的知识点串成线,进而形成面,帮助学生梳理本课的逻辑关系,通过唯物史观中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及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和阅读教材,学生能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取得诸多成就的原因,并能分析成就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的影响,形成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素养; 2.通过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能够从多角度分析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说明我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提高的具体体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形成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 3.通过时间轴和相关史料,认识“一国两制”构想提出到实践的过程,能够从经济、社会等角度说明港澳回归的现实意义,以及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形成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及意义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文字材料、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 (二)教学方法 整和教材、情境创设、精选史料、问题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对比改革开放前后深圳的照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一时期的发展变化,进而引出本课内容。 【教师提问】:大家通过这两张照片,能猜到是中国的哪一座城市吗? 【教师讲述】: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右侧图片中的这两栋楼是深圳的地标建筑,有两根长长的避雷针的是地王大厦,修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左侧的大楼建于21世纪初,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见证。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小渔村发展到高楼林立,灯火辉煌,深圳发生了巨大变化 【教师提问】其实,不仅仅是深圳,改革开放后,整个中国都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什么推动着中国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前面所学内容。 【教师过渡】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取得巨大发展,集中表现为综合国力的提升。那么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提升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我们带着问题进入第28课的学习。 学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回答】:深圳(或其他城市) 认真聆听教师讲授,并及时记录、积极主动思考。 认真聆听老师对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跟着老师的思路进行思考。 根据老师的提问进行思考,尝试找到问题的答案。 旨在通过对比改革开放前后的照片,让学生直观认识改革开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旨在利用所学知识导入本课内容,加强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程学习,提高唯物史观核心素养
一、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 (一)国内生产总值 1.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强调经济在综合国力发展中的地位。 【教师过渡并设问】: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情况的综合指标,其包含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2.教师展示1978-2012年中国、美国、日本和德国国内生产总值折线图,引导学生分析中国经济的变化情况。 【教师提问】:通过这张折线图,能够提取到哪些有用信息呢? 【教师总结】:(对学生未提到的内容进行适当补充)1992年南方谈话,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有明显提升)改革开放之后,在短短三十几年的时间里,我国的经济就实现质的飞跃,创造出经济发展上的“中国奇迹”。 (二)小康社会 1.教师展示1978年-2012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折线图,从微观层面认识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过程。并通过材料一,引导学生了解“小康”的具体定义,认识“小康社会”的发展过程。 【教师设问】:前面已经提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已经向小康社会迈进,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能够被称之为“小康”呢? 材料一: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提出“小康之家”,明确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指出“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800美元” (三)工业·农业 1.教师展示这一时期工农业发展的文字材料与图片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取消农业税的意义何在。 材料二: 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 ——《左传》 材料三: 据测算,与改革前的1999年同口径相比,2006年取消农业税后,全国农村税费改革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250亿元,人均减负140多元,平均减负率达80%,农民负担重的状况得到根本性扭转。 ——《经济日报·全面取消农业税》 意义: ①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②制度改革的飞跃; ③农业生产投入增加,粮食产量增加; ④工业反哺农业新时代的到来。 (四)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1.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分析科技在综合国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过渡并设问】:经济是综合国力中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那综合国力中的决定性因素又是什么呢? 【教师总结和过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时期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有很多科学家已经意识到发展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2.通过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帮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的国际背景。 材料五: 我们四位科学院学部委员(我们四位科学院学部委员(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王大珩)关心到美国“战略防御倡议”(即“星球大战”计划)对世界各国引起的反应和采取的对策,认为我国也应采取适当的对策,为此,提出了《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现经我们签名呈上。敬恳察阅裁夺。 王大珩 一九八六年三月三日 这个建议十分重要,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供决策,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 邓小平 【教师总结与过渡】:“863计划”对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接下来通过完成表格深入学习。 3.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完成设计多个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水平的相关表格,并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征”。 特征:领域广泛、快速发展、自主创新、应用导向和全球视野 【教师总结和过渡】相信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深刻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迈上新台阶,除了经济之外,这一时期的政治也取得显著成就,就让我们进入下一子目的学习。 1.思考并回答问题 2.阅读并分析图表中的信息 【学生回答】:经济 【学生回答】: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2007年,超过德国;2010年超过日本,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等等…… 认真聆听教师的总结,特别注意图表中未提取出的有效信息。 学生仔细观察教师提供的图表,从中提取信息,发现关键特点,并认真聆听教师的总结,加深对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认识。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认真思考对“小康”的认识。 仔细阅读教师所给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认真聆听教师的讲授并思考问题 【学生回答】:科技(或其他答案) 认真阅读史料,了解施行“863计划”的国际背景,并聆听老师的讲述,加深对“863计划”实施的认识。 根据教师指示,认真阅读教材第181-183页的内容,及时找到相应的答案并积极回应教师的提问。 旨在让学生阅读史料,观察历史图标的过程中,提高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我国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以及这一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旨在让学生阅读史料,提高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认识我国工、农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历史信息归纳以及历史解释的能力,强调“863计划”对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重大影响。 旨在让学生通过完成表格,直观深切地感受我国科学技术地发展,归纳总结科技发展的特征,提升历史解释能力
二、政治建设取得新进展 【教师过渡】改革开放后在政治建设方面取得巨大进展,可以分为内政和外交两个方面。 (一)内政:“一国两制” 【教师设问】“一国两制”如何从构想变成现实,其内涵是什么? 【教师总结】:“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开辟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的新途径,既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期许。 【教师过渡】:它的提出最早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但是在香港和澳门问题上较早成功实践,接下来一起看看“一国两制”构想是如何成功实践的。 1.港澳回归 ①通过材料认识殖民地的概念,分析香港、澳门是否属于殖民地。 【教师设问】:在讲“一国两制”的实践之前,先问大家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香港和澳门是殖民地吗?或者说什么样的情况下会被称为殖民地呢? 材料七: 殖民地是指完全丧失主权的国家,被占领地只是临时失去主权。从国际法意义上看,殖民地未来的主权地位走向多以公民公决等形式确定;而被占领地无论是名义上还是法理上仍然归其祖国拥有,其未来的主权地位走向就是归属其祖国,不存在其他可能性。 ——《陆战法规和惯例公约》 ②通过史料,加深对香港、澳门不是殖民地的认识。 材料八: 【教师总结】所以香港和澳门不是殖民地,只是英国和葡萄牙在香港和澳门推行殖民统治,只拥有治权,而没有主权,而香港和澳门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要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是“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重要前提。接下来看看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的具体过程。 ③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完成时间轴 ④结合补充材料、教材和图表,认识香港澳门回归后的发展情况。 【教师过渡】香港澳门回归之后的发展情况又如何呢? 1995年香港之死→2007年香港根本死不了 【教师升华】:“一国两制”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政治文明的独特贡献,保持了港澳的长期稳定繁荣,这也证明了一国两制方针的可行性,为解决台湾问题打下了良好基础。鼓舞了台湾同胞对大陆的以及人民政府的信任,对两岸统一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接下来再来看此时两岸关系取得哪些新进展 2.海峡两岸关系新发展 回顾台湾的历史,认识到台湾是中国的领土,这也是将“一国两制”用于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前提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完成台湾历史发展的时间轴。 通过图片更加直观认识海峡两岸关系的新进展 让学生观看视频,提取视频中的关键信息,两岸人民对于祖国统一的态度如何? 【教师讲述】:从视频中能够看到,虽然统一是海峡两岸的共同诉求,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教师过渡】:这一时期中国政治建设不仅表现在内政方面,还表现在外交上,接下来进入下一部分的学习。 (二)外交 1.外交政策 ①梳理新中国成立之后,国际外交环境的变化,认识相关的外交政策。 材料十: 现在需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也需要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新的政治秩序就是要结束霸权主义,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决不屈从任何大国的压力,决不依附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决不支持它们任何一方反对另一方。中国不打别国牌,也决不允许任何人玩“中国牌”。 ——邓小平 【教师活动】阅读材料,请同学们归纳总结出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2.结合教材和所学完成时间轴和填空 3.通过图片,认识这一时期,我国面临的挑战 【学生回答】:(一国两制内涵)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大陆推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施行资本主义制度 根据老师的提问,结合所学知识,尝试回答相关问题 尝试阅读书信内容,根据教师的提示,提取信件中的关键信息,并认真聆听教师的总结,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 回忆初中所学知识,完成相关时间轴,积极与老师进行互动。 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结合香港、澳门现在的发展情况,回应教师的提问。 根据教师给出的时间轴,结合教材找到相应答案并积极回应教师的提问。 跟随教师的思路,学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大陆与打完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 认真观看视频,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回答】:两岸人民对祖国完全统一的渴望 【学生回答】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治不结盟 根据教师给出的时间轴,结合教材找到相应答案并积极回应教师的提问。 认真聆听教师讲授,并及时记录,积极主动思考 通过图示展示“一国两制”的具体内涵,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相关内容 引导学生回顾记忆初中所学内容,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学习。 通过英文书信史料,拓宽学生对于史料的认知,让学生明白史料不仅仅有中文的文字史料、图片史料等较为常见的史料,还包括英文史料。选择较为新颖的史料形式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且书信难度对高一年级学生来说不是特别大。 通过知识点填空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基本史识。 通过问题教学法,设置悬念,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并利用好教材,让学生对香港、澳门的发展有粗浅的认识 通过时间轴,认识两岸关系新发展的时间脉络,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通过图表,提高学生信息提取的能力。 通过视频,展现两岸人民对祖国统一的愿望,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联系先前所学知识,让学生温故而知新,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加深学生对这一时期外交政策的认识 通过时间轴,认识改革开放后我国外交的新进展,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拓宽学生知识面,让学生意识到当今社会发展与挑战并存,虽然“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流,但国际上仍然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
三、多个领域实现新突破 (三)其他领域的成就 【教师提问】同学们还能列举出这一时期我国取得的其他成就吗? 1.物质层面 (1)教育:1986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8年,城乡义务教育实现全部免除学杂费 (2)基础设施:长江三峡水利枢纽、西电东送等重大工程 (3)医疗方面:全民医疗体系初步形成 (4)体育方面:女排的三连冠、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5)军事方面:蛟龙号,辽宁舰 2.中国精神 我国综合国力的新提升在其他领域不仅仅表现在物质层面,还表现在精神层面。 【教师讲授】这一时期除了在物质上取得诸多成就以外,也一直致力于从具体实践出发,构建中国精神。中国精神的定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比如之前学习过的“红船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都是中国精神的组成部分。 【学生回答】:尝试从多角度进行归纳总结 【学生回答】:教育/军事/基础设施建设…… 认识聆听教师讲授,做好相关笔记 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将历史学科同政治学科进行联系,实现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今日课程的基本历史线索,教师通过黑板板书以及展示本课知识结构图对本课进行知识内容小结。 根据教师黑板上的知识结构图,回顾本课所学,加深对本课内容的认识,同时增强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 以结构图为支撑,回顾课程内容,对知识点进行再次梳理总结,让学生对本课形成系统认识。 梳理本课与上下课之间的关联,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素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作业布置 1.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无论是中国历史上,还是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结合史实阐释一则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国家记忆”(要求体现国家意义,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根据笔记、教科书以及相关材料,自行查找资料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形成文字记录 延展学生历史视野,引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关注和兴趣,锻炼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