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主线式教学是历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本课在主线式教学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史料、地图、图表等教学元素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这样既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系统地完成了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内容。 本课借助萧冬连《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为线索,引导学生探索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问题,探究改革开放之路的开创与发展。同时立足课本,以课本编排顺序为课程设计逻辑。能够使学生在历史探究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同时本课还以历史五大核心素养的培育为目标,建构层层递进的历史探究活动,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意在使学生在问题探究中,客观、辩证地看待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过程,并认同当今中国的发展道路,拥护党的领导,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是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十单元第二十七课。本课主要叙述了在粉碎“四人帮”后,新一代党和国家领导集体通过“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方针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逐步形成的史实。在专题定位上属于改革开放史。在时段划分上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以及中国当代史。 课标在了解层面要求知道经济特区的建设、沿海港口城市开放、上海浦东开发、加入世贸组织等史事;理解层面要求认识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对世界的影响。 本课上承《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课,下接《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大单元教学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属于“改革开放”主要内容中的奠基部分。 本课涉及三个子目的内容,分别是“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 三个子目呈递进的逻辑关系: 第一子目伟大的历史转折,主要介绍粉碎“四人帮”后中国通过思想解放运动从而走出迷茫,向着改革开放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前进,并进行了拨乱反正和总结历史、统一思想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努力; 第二子目改革开放进程,主要介绍我国面临发展困局对症下药,进行一系列改革与开放实践的史实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的内容; 第三子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则是介绍了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孕育并形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体系的历史进程以及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本课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包含我国历史上诸多具有重大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并且与我国目前发展现状有许多直接联系,具备很高的现实价值与时代意义。 同时本课是“四史”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兼具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属性。着重起到树立家国情怀和立德树人的作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发展方向,站对政治立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目标授课对象为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 在认知水平上:高一的学生自主学习综合能力强,历史学科基础较好,尤其是班上往往会有个别同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有着浓烈兴趣,加之改革开放距今时间短,学生对相关方面的历史信息接收偏多,因而大多数学生对本课的内容并不生疏,同时在初中的学习中已经对改革开放的历史形成比较系统的认知体系。但是对于历史事实背后的历史解释和逻辑关系并没有很系统地认识,尚且需要高中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和明晰。 同时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思辨能力不强,接触互联网较多,因此有部分同学容易受到网络良莠不齐的历史和现实政治内容的影响,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往往会存在不客观、不辩证的缺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尚需巩固,因此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教学。 在学习热情上:因为本课属于教材末尾部分内容,高中学生距离这段历史的时间较近,了解程度高,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对相关历史事件进一步了解的求知欲强。 在学习方法上: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础的抽象概括能力,阅读史料、识读地图、概括历史信息的能力也有所提升,所以对本课内容的接受较为容易。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 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历程与伟大成就,并理解其内涵。 [课程标准] 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 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认清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核心素养] 1.通过史料研读,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伟大转折和拨乱反正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重要意义(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2.通过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中国所面临的困境,理解我国在各个领域实行的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历史解释) 3.通过时间轴和历史照片明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的建立过程,通过三步走发展方针明确我国发展方向与计划(时空观念) 4.通过理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孕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程,以及改革开放四十年伟大成就,坚持党的领导、坚定四个自信,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意义;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 (二)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及历程;农村与城市改革的背景及历程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报刊史料、历史地图、时间轴、文字史料、多媒体、板书 (二)教学方法 教师会使用的教法有: 讲授法、史料研习法、比较法、图片分析法、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 学生学法主要对应有: 认真聆听、研读史料、对比材料、识读图片、观察时间轴及地图、小组讨论、完成任务以及思考归纳、带入情境。
板书设计
课程结构设计
路在何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课程导入: 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五次选择回顾 筚路维艰促转折 (一)解放思想:真理讨论百花放 1.究竟什么是真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2.“两个凡是”的错误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正确 3.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方针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了思想准备 (二)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以阶级斗争为纲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折 2.从官僚主义,个人崇拜向民主集中、集体领导转向 3.从计划经济、共同富裕向先富带动后富转向 4.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与意义 (三)实事求是:拨乱反正人心归 1.对冤假错案的平反,对受到迫害人们的恢复名誉 (四)总结决议:团结一致向未来 对建国以来历史问题的决议 (五)依法治国:民主法治避祸乱 新宪法的修订与出台 上下齐心探新路 (一)民间智慧:包产到户促生产 1.国民经济的困局 2.农村的危局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台 (二)顶层设计:城市改革活力显 1.城市经济的弊端与城市经济改革的试点 (三)对外开放:拥抱世界新时代 1.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四)统一目标:基本路线不动摇 1.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与遭到的阻力 2.南方谈话与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 (五)完善制度:市场经济终确立 1.“三步走”现代化发展战略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 (六)完善制度:民主法治为国本 1.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民主政治的建设过程 伟大实践立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邓小平理论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科学发展观 课程小结 新世纪的伟大成就 课后作业 1.观看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纪录片,尝试梳理改革开放政策出台的历史脉络 2.宏大的历史叙述离不开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请你化身小记者, 采访身边经历了改革开放四十年历程的长辈,并创作一份独属于个人的改革开放口述史。 3.有人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请你结合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伟大成就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抉择》一书,介绍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探索时期的五次道路选择。进行导入 【教师讲解】 同学们,在历史学界有一位学者将我国在1949年后 所走的发展道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分别概括成为八 个字,分别是:“筚路维艰”和“探路之役”。 这八个字非常形象地为我们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 历史面貌。 我们常常用“筚路蓝缕”这个成语来形容开创一份基 业的困难,而用它来形容新中国建设初期的历史,可 以说是恰如其分。 建国之初,我们国家选择了一条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但是走这条社会主义建设之路的历程,却不是一 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许多波折。 有学者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了五次抉择和 转向,分别把中国带向了不同的方向,造成了不同的 后果。而在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探索之后,当 时的中国作出了他的第五次抉择,走向改革开放之路。 【教师设问】 在决策之初,有人认为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正途大道。也有人认为这是一条走向资本主义 的歪门邪道!那么改革开放之路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 道路?中国又是如何在饱受争议的历程中,变成我们 如今的模样? 【教师讲解】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一起来学习《中外历史纲 要》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一课。从中 来寻找答案。快速浏览课本,对内容有一个大致的把 握,并明确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师板书】第二十七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学生活动】 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五次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进行回顾。并能够以当时人们的眼光对新的改革开放道路进行看待 【学生活动】 学生浏览课本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通过学术著作中关于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五次转折理论,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的历史背景。达到复习导入的效果,同时以对改革开放道路的价值评价进行疑问导入,能够使学生回到历史现场,用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眼光和史料来看待这一场变革,能够更有代入感。
壹. 筚路维艰 促改革 解放思想:真理讨论百花放 教师通过讲解徘徊时期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进行子目导入 【教师讲解】 1976年,党和国家领导人以雷霆手段粉碎了“四人 帮”,结束了十年“文革”的动乱。但是,刚刚经历 了一场文化大浩劫的人们。此时却陷入了迷茫,“文 革”结束后,人们对国家未来的路该向哪去感到无比 的迷茫。在这一徘徊时期,大家都在思考,到底什么 是真理。 【教师设问】 时任国家领导人的华国锋提出了“两个凡是”理论。 认为毛主席就是真理。那么同学们,你们认为两个凡 是对真理的定义正确吗? 【教师过渡】 同学们回答得很棒,都能看出来“两个凡是”对真理 的定义是不正确的。因此并不被人们所接受。 那到底什么是真理呢?当时的人们也在思考,直到《光明日报》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发布,在当时沉寂的理论领域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而经历了这场大讨论之后的人们,在“中国该向何处去”的十字路口,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慢慢走向改革开放的新航程。 在经历了曲折的探索过程之后,当时的中国在多种因素的共同叠加下,期待着一场拨乱反正的伟大变革。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全国人民的瞩目下成功召开。那这场会议在哪些方面开创了新的道路呢?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起来了解一下 (二)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师通过出示材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政治路线作出的转折 【教师讲解】 同学们,我们知道历史是不可逆的,但是阅读史料却 能帮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历史的现场。老师为大家准备 了三则材料。哪位同学可以试着通过材料来说一下十 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哪些转折? 【教师过渡】 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政治路线上放弃了原先的以阶级 斗争为纲的路线,转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 奋斗。 教师通过出示材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在组织路线作出的转折 【教师讲解】 在了解政治路线的大转向之后,有哪位同学愿意来探索一下十一届三中全会在组织路线上有了怎样的转向呢? 【教师过渡】 这位同学抓关键词的能力很强,会议就是强调了要实 现民主集中制。请坐 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原来的官僚主义、个人崇拜的风气 进行了批判,转而在党内树立起了集体领导和民主集 中的原则。 教师通过出示材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在经济路线作出的转折 【教师过渡】 很好,这位同学的总结能力很强,把先富带动后富的 共同富裕方针通俗地说出来了,请坐。十一届三中全 会在经济路线上一举打破了社会主义只能同等富裕 这一旧的思想局限,开创性地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的 共同富裕理论。为改革开放的进行奠定了理论基础, 打破了思想壁障。 教师通过表格引导学生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四条路线上所作的转折,并引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教师讲解】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总结一下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 变化: 在思想路线上由“两个凡是”转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在政治路线上,由阶级斗争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在组织路线上,从个人崇拜变为民主集中制 并在经济路线上由计划经济转向改革开放。 正如1979年美国《时代周刊》所报道的:以邓小平 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实现了伟大转折。以 崭新的形象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新时期。 在确立了新路线之后,摆在中央领导人面前的另一个 重要问题,就是如何面对过去。如果不能正确稳妥地 处理过去的历史,那么新描绘的美好图景也将面临许 多的动荡和波折。于是党中央就开始了拨乱反正的重 要任务 实事求是:拨乱反正人心归 教师简要介绍拨乱反正的历史过程 【教师讲解】 在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指导下,我们纠正了十 年“文革”期间制造的一系列冤假错案,为受到迫害 的人们平反并恢复名誉。 总结决议:团结一致向未来 教师简要介绍《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教师讲解】 当时的世界,在对于中国如何评价毛泽东同志的问题 无比关注。西方媒体期待一个新的“赫鲁晓夫”的出 现。但是我们的党中央在以苏为鉴的基础上,客观科 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的生平。避免了一场苏联式的 思想动乱在中国产生。 实事求是总结过去的方式,成功将当时的人们团结起 来,一致向前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共同奋斗。 依法治国:民主法治避祸乱 教师通过展示建国以来三部宪法的总则的内容重点,引导学生了解1982年宪法的进步性。 【教师讲解】 新的方向来之不易,在吸收历史教训的同时,当时的 人们也在思考,如何将这一民主集中的正确道路传承 下去,不受到个人崇拜的再次冲击。于是一场关于民 主法治的建设拉开序幕。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性 质。 下面就请同学们阅读新中国建国以来三部宪法总则的演变历史,观察有什么不同。并思考它们分别规定了我们国家的前进方向是什么? 【教师过渡】 这位同学总结得很棒,请坐 82宪法的出台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为改革开放的事业在法律上奠定了根本基础。 教师通过孟德斯鸠之问来引出学生对法律应有性质的思考 【教师设问】 最后,老师请大家一起来思考一个问题。 在三百年前,西方哲学家孟德斯鸠发出了著名的世纪 之问:什么样的法律才是一部符合时代的良法? 【教师过渡】 老师听到有同学说:要体现民主和法治,还要适应时 代,法与时移。法律还要体现公平正义。 同学们的答案都很棒。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课下 请同学们思考过后,尝试与孟德斯鸠对话,给出你的 答案。 民主和法治的实现道阻且长,我们应当且行且思。 【学生回答】 (齐声回答)不正确 【学生活动】 阅读史料,思考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政治路线上作出了什么转折? 【学生回答】 从材料中我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把全党的 工作重心放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了。 【学生活动】 阅读史料,思考十一届三中全会在组织路线上作出了什么转折? 【学生回答】 我从材料里看到会议非常强调要有民主和集中 【学生活动】 阅读史料,思考十一届三中全会在经济路线上作出了什么转折? 【学生回答】 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全国一起富起来。 【学生活动】 阅读新中国建国以来三部宪法总则 的演变历史,观察有什么不同。并思考它们分别规定了我们国家的前进方向是什么? 【学生回答】 第一部宪法规定要实现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部宪法的主题是阶级斗争和继续革命。 而第三部宪法则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学生活动】 思考什么样的法律才是一部符合时代的良法 【学生回答】 要体现民主和法治,还要适应时 代,法与时移。法律还要体现公平正义。 通过“两个凡是”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争论,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改革开放前的理论斗争 通过史料和历史照片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通过探究式学习,自主探究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各个领域作出的转折。 利用表格来总结回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并引出其意义。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晰的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来龙去脉。 简要介绍拨乱反正和历史决议,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历史经过。 通过新中国三则宪法总则的对比,让学生了解到82宪法的进步性。同时通过孟德斯鸠之问,使学生深入思考法律的价值。做到课堂有深度,有思考。
贰. 上下齐心 探新路 【教师过渡】 在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并做好基础的制度建 设之后。当时的中国,从中央到地方,实现了空前的 团结和统一,决定向着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努力奋 斗。那么中国是如何走向新的未来的?在探索新路的 过程之中又发生了哪些重要事件呢?下面就让我们 一起进入第二个子目的学习,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民间智慧:包产到户促生产 【教师讲解】 在经历的十年“文革”的动乱破坏之后,当时的中国 满目疮痍,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水平下 降。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两则材料,来设身处地感受一下 当时的中国所面临的环境。请同学们重点感受老师标 红的部分。 【教师设问】 好的,相信同学们通过阅读材料已经有了直观的感 受。有没有哪位同学能为我们形容一下你的感受。 【教师过渡】 很棒,请坐。这位同学用风雨飘摇来形容当时的中国, 可以说是恰如其分。正如材料中所说的,当时的国民 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我们的国家陷入危险的局 面当中。那么面对这样棘手的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寻 找破局的方法? 教师通过农业学大寨的弊端和小岗村实行大包干的成功案例,展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台和推广过程 【教师讲解】 改革的突破首先出现在了具有根本意义的农业领域。当时的农村正在面临的是最最重要的吃饭问题,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有发生饥荒的风险。 在关乎吃饭问题的农业政策上,在改革开放之前,国内仍然停留在过去依靠集体力量发展农业的老路上,仍然鼓吹“农业学大寨”的口号,相信人定胜天。结果造成了农民的负担沉重以及收入下降。并且吃不饱穿不暖,可以说是家徒四壁。这也昭示了集体道路的失败。于是,一场焕发新生的改革便在当时的农村中开始孕育。 常言道穷则思变,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在政策尚未转变的高压环境下,利用自己的智慧,探索出了一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业发展道路。在农业领域实现了改革的新突破。吹响了改革的第一声号角。 顶层设计:城市改革活力显 教师通过材料展现当时城市所存在的弊端 【教师设问】 与农村一样,当时的城市也有独特的问题所在,其关键就在于城市经济体制的弊端下面请同学们阅读两则材料,并思考一下:当时我国城市经济体制存在哪些弊端呢? 【教师过渡】 回答得很棒,当时的企业没有一点活力和自主权。 请坐。 当时的城市中的经济体制,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了许多困难。福建日报就曾刊登过一封来自企业的“松绑信”。 在明确城市存在的病症所在之后,面对经济发展的种种矛盾,一场自上而下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进行。 教师通过从所有制、管理体制、分配制度三个方面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介绍 【教师讲解】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按照增强国有企业活力的目标,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在所有制、管理体制、分配制度方面进行了改革。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从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模式。 针对原来政企不分,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的弊端实行了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的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平均分配往往带来消极怠工,于是在分配制度是实行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模式,提高了生产效率。 教师通过展示改革后国企的活力与成效,展现国企改革的成功性 【教师讲解】 针对国企过去存在的弊端,通过实现政企分离,给予了企业更大的经营自主权,并改造为股份制公司,通过外部资金的支持,成功改善了经营条件。国企改革的成效初步显露。 对外开放:拥抱世界新时代 5.教师通过结合地图和时间轴,按时间顺序介绍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教师讲解】 在完成了对内的改革之后,我们需要面向世界,实现对外开放。 我国的开放按照先试点后铺开的原则,逐步构建起了对外开放的格局。 在1980年率先开放了深圳、厦门、珠海、汕头四个经济特区,并在确认设立经济特区是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之后,将开放范围进一步扩大 随后在1984年率先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 在1985年开放了四个沿海经济开发区 在1988年将海南岛整体划为我国第五个经济特区 在1990年的时候,邓小平同志作出了开发开放上海 浦东的历史性决策。让中国的对外开放迈向新阶段。 统一目标:基本路线不动摇 6.教师通过对改革开放推进过程中所遭到的质疑进行介绍,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的历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教师讲解】 而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也绝对不是一帆风顺 的。当时的中国面临着国内的质疑反对声音,有人认 为市场化改革是在走资本主义的邪路。思想上的混乱 与冲击导致国内的政治经济秩序曾一度陷入混乱之 中。而国际上苏联的解体,更是让世界聚焦中国,有 不少外国政要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会是中国版的 “颜色革命”和“和平演变”,中国终将成为第二个 苏联。当时的美国《时代周刊》便发出“邓小平正领 导中国远离马克思?”的质疑。 改革开放的推进遭到了重重阻力,人们把目光聚焦到 了当时的中央,期待着对质疑声音的有力回击。 那么,改革开放的深化是否真的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呢? 7.教师通过对改革开放实质的讲解,使学生确立改革开放是正确道路的理念。 【教师讲解】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看到改革开放的本 质。了解改革开放到底变了什么。 农村改革改变的是土地使用权 恢复个体与私营经济变化的是所有制结构 对外开放变化的是经济管理体制 城市改革变化了经营方式-产权制度 这些改革都只是在经济层面上的变动。而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从来没有发生动摇和改变 教师对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进行介绍。 【教师讲解】 在随后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就针对传统社会主义的三大原则发表了看法。 他认为:发展才是硬道理。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破除了人们在思想上的局限性。认识到市场和计划并不决定一个国家的性质。并针对一个政策好坏,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评价标准。 完善制度:市场经济终确立 9.教师结合时间轴对“三步走”发展战略进行介绍 【教师讲解】 随后,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对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部署。 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 从1980年到20世纪80年代末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20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总体小康水平,并争取在21世纪中叶即建国百年,实现人民生活富裕的目标,能够基本实现现代化。 10.教师结合时间轴讲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 【教师讲解】 在1992年的时候,邓小平同志“南巡”发表南方谈话,初步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想,在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初步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7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同时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基本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随后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在2002年的中共十六大上进一步完善。 完善制度:民主法治为国本 11.教师结合时间轴讲解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民主政治的建立过程 【教师讲解】 在1980年8月18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并在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迈出体制改革的重要一步。同时1982年在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上新的1982年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随后在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上,“依法治国”被正式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并在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上被写入宪法。 【学生活动】 阅读材料,感受当时的经济环境 【学生回答】 我感觉当时的中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随时有崩溃的危险 【学生活动】 阅读两则材料,并思考当时我国城市经济体制存在哪些弊端 【学生回答】 当时的企业没有一点活力和自主权 【学生活动】 仔细聆听教师的讲解,深入挖掘材料,理解其中内涵,根据教师讲授,形成自己的认识。 利用史料来说明改革开放之前经济形势的严峻背景,从而更好地引出改革的出现 通过列举对比农业学大寨的弊端和小岗村实行大包干的成功案例,从而展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台和推广过程 通过史料与历史报纸的展示,让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发现城市经济体制的弊端,从而引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 利用表格对比式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明确地了解城市改革的方式。 通过改革前后国企情况的对比,证明国企改革的正确。 针对时间连续性强,需要依赖地图的特点,针对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内容,采用时间轴和地图相对应的方式进行讲解。能够使学生清晰的知道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加强时空观念的培养。 通过对改革开放所遭受质疑的介绍,以及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的理论创新,能够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对历史有更加立体的了解,坚定道路自信。 通过时间轴和阶梯式图表的方式,直观地呈现三步走发展战略。 通过时间轴和历史事件相对照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清晰明了地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以及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民主政治的建立过程。
叁. 伟大实践 立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分组讨论,通过阅读课本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过程 【教师过渡】 在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握时代脉搏,成功地解决发展和改革中的问题,并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之后,我们需要总结和提炼发展和改革中的实践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理论并用来指导未来的发展道路。同时不断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相继形成了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感悟这一伟大理论体系的构筑与发展过程。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通过阅读课本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过程。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通过阅读课本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过程 学生回答 第一小组: 邓小平理论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被写入党章,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 能够指引着我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第二小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发展问题 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第三小组: 科学发展观在中共十七大上被写入党章随后在中共十八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解决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针对最后一个子目的内容,采取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总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和地位。能够更好地使学生理解其发展脉络
课堂小结 新世纪的伟大成就 1.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回顾新世纪前后的伟大成就,感悟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伟大变革 【教师过渡】 课程的最后,让我们共同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 就,感受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蓬勃生机。 改革开放一直在路上,我们的国家在新世纪新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在座的同学们,你们将是盛世的创造者与见证人。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努力学习,成为一名对社会有贡献的新时代好青年。 最后通过展现新世纪前后我国发展的伟大成就,深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拥护和对党和国家领导的拥护。
课后作业 在课后请同学们任选其一,完成本课的课后任务。 【学生活动】 完成课后作业 设计开放性的、可选择的课后作业,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提升史学素养。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围绕改革开放推进的方方面面进行设计,力求立足课本内容,适当扩展知识体系。同时坚持价值引领,深化学生对改革开放的了解与拥护。在知识内容的编排上,力求图文并茂和时空观念,有利于学生理解。坚持“历史学就是史料学”的史学导向,创新运用部分史料,同时坚持论从史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探究式学习从材料中获取答案。总体来说本课的设计有诸多亮点,不再一一赘述。 但是本课的设计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授课者根据课堂情况进行辩证使用。在课程设计之初,本课是以公开课和展示课为目标,力求创新性,因此课件设计本应较为新颖。但实际设计完成后,从内容上看仍感常规,缺乏新颖的线索,尚需进一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