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教学设计
第21课 从“红色金融家”高捷成的革命经历看中国革命路在何方
教学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设计了两条线,明线:高捷成的革命经历;暗线:从国共两党探索救国道路的成就与失误中探究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成功。本课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以红色金融家高捷成的人生关键节点来反映党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通过让学生探究面对危机、挫折困难和每一次艰难选择,中国共产党人具有怎样的精神、拥有怎样的智慧,最终开辟出革命新道路,打开中国革命新局面。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唯物史观素养,加强党史教育。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结合行为动词和初中课标来看,高中内容更偏重对相关史实的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的价值引领。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七单元第21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共三个子目: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和红军长征。从逻辑结构来看,前两目是并列的,第三子目是第二子目的延续和发展。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介绍了其初期的状况,也展现了其革命性的丧失。面对尚未完成的革命任务,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革命初心,并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红军长征”不仅是革命新道路的延续,更是发展、推动了革命新局面的到来。 (三)学情分析 本课学习对象为高一年级上学期的学生,他们通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学习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初中对于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没有详细展开,经济方面的内容更是没有提到,因此这部分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关于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和红军长征的具体史事,初中历史有了详细叙述及要求,这部分应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高一学生已初步具备概括、比较、分析的能力,但自主探究和提问题的能力较差,需要教师引导。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中国共产党如何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知道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密切联系群众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唯物史观) 2.通过课前绘制时间轴和课上阅读地图,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过程和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中的重要事件。(时空观念) 3.通过阅读材料和教师讲解,理解南京国民政府政权的性质,在对比国共两党探索救国道路的成就与失误中解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4.通过了解高捷成的革命故事和共产党人在探索革命道路中表现出的革命精神和长征精神,涵育家国情怀。(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历程和意义;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成功;长征精神 2.难点 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权性质
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
1.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问答法 2.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教学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教师简述高捷成的人生履历,引出课题。 跟随教师的讲述,了解高捷成的人生经历
环节一 城市or农村: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道路选择 问题1:此时的中国革命处在怎样的一个大环境中? 教师讲述: 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此时的国民党要实行怎样的统治?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高捷成的人生经历引出时代大背景:国民大革命失败,共产党员被大肆屠杀。与上节课学习内容衔接。通过材料一让学生知道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统治,并提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要怎样继续革命?
和平解决or武装反抗? 教师讲述:面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共产党要怎样继续革命?无数的事实证明,游行、罢工等和平的方式行不通,共产党决定用武装起义反抗。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的胜利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问题2:南昌起义之后,共产党又相继发动了几次武装起义,请思考这些起义的共同点? 表1 几次起义目标及结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让学生通过对比几次武装起义的目标、结果等,找到它们的共同点:目标都是攻打中心城市,结果都受挫了
效仿苏俄or另辟新路? 材料二: 问题3: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无产阶级搞革命无一例外都是在大城市进行的。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更是把“城市中心论”变为现实、取得革命成功的典范,为什么“城市中心论”在中国行不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通过分析材料二让学生知道中国农村人口多,是革命的主要力量,城市敌强我弱,“城市中心论”不符合中国国情,进而知道为什么几次起义都受挫了
教师讲述毛泽东通过考察湖南农民运动进一步认识到农民革命的重要性和秋收起义做出重要决定由攻打中心城市转向退守到敌人力量薄弱的文家市,为工农革命保留了最基本的战略转移力量。直到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问题4:毛泽东的这条城市转向农村的道路是怎样探索出来的?有没有得到共产国际和大多数人的支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通过教师讲解和材料三,让学生明白从城市转向农村的道路是毛泽东结合中国国情、在实践中独立自主的思考、探索出来的,没有依赖共产国际和苏俄经验。
合作探究: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自己在井冈山武装割据的具体实际及当时中国特殊的国情相结合,独创性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理论。请阅读课本和以下材料,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工农武装割据”三大内容对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的意义 材料四: 分小组阅读课本和材料,讨论 结合课本内容和材料四,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再进行补充。厘清“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对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的意义。武装斗争是保护根据地存在的基础。土地革命得到农民的支持,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根据地能够发展生产。根据地建设为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提供物质基础。
问题5:周恩来说“要党不用主要的力量与城市无产阶级联系,而把主要力量放在农村,这是史无前例的。历史上古今中外都找不到农村包围城市的经验”,请问共产党开辟的这条道路“新”在哪里?它对中国革命有何意义? 过渡: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其开展的土地革命触动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的利益,引起蒋介石对各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围剿。那么,南京国民政府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政府?它又代表谁的利益? 结合上述所学内容回答问题 问题5需要学生结合上述学习内容回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这条道路6为中国共产党摆脱对共产国际的依赖,正式确立独立自主精神奠定了实践和理论基础。
环节二 国民党or共产党:谁的道路能成功? 南京国民政府——政治 教师出示“宁汉合流”、“济南惨案”、“皇姑屯事件”、张学良“改旗易帜”等事件的时间轴(课前让学生阅读教材进行了梳理) 教师出示1929-1930年各军阀势力分布示意图、毛泽东的话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上海租界等情况 图1 1929-1930年各军阀势力分布示意图 问题1:为什么说国民政府是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结合图表思考问题 通过阅读图表,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军阀割据、内战不断;中共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有星火燎原之势;帝国主义在中国租界享有独立的政治、经济等特权。所以说是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南京国民政府——经济 问题2:阅读教材129页第一段的内容,想一想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经济发展呈现什么样的面貌? 教师出示材料: 问题3:官僚资本垄断经济,对民族工业造成了什么影响?结合两则材料,为什么说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发展? 阅读教材129页,思考回答问题 结合课本和材料一,让学生理解民族工业有一定的发展,但同时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控制经济命脉对民族工业造成压迫,民族工业在夹缝中艰难发展。理解国民政府统治下经济呈现发展与危机并存的特点。
教师讲述: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南京国民政府 在政治上:形式上统一、一党专政、独裁统治 在经济上:官僚资本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夹缝中生存 在军事上:围剿中共、扼杀革命 问题4:由此看出,南京国民政府是什么性质的政府?国民党能够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吗?为什么? 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归纳总结和具体史实让学生理解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府,他对待帝国主义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红军进驻漳州——宣传标语/实际行动 教师讲述:共产党有希望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吗? 教师展示宣传标语图片并提问:从标语中你认为共产党有没有革命性? 图2 “芝山红楼”宣传标语 教师讲述:从宣传标语中我们看出共产党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决心,那他们的实际行动又是怎样做的?红军用什么办法宣传抗日? 材料三: 红军纪律严明,统一进城后不扰民不占便宜。后来,红军分几路到南靖、漳浦、海澄、长泰等县发动群众打 教师讲述:红军用实际行动向广大群众表明自己是一支“工农子弟兵”,吸引了大批进步青年加入红军,投入抗日救亡运动。这其中就包括高捷成。 问题5:苏维埃国家银行为谁服务?共产党代表谁的利益? 过渡:共产党的红色政权触动了国民党的统治基础,其对共产党发动大规模的围剿。面对国民党的围剿,共产党的前四次“反围剿”取得了成功,但是第五次反围剿因为种种失误失败了。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通过红军进驻高捷成家乡福建漳州时的宣传标语、宣传抗日的实际行动和国家银行为人民服务的史实,理解共产党是工农民主性质的政党,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他们最有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环节三 坚守or转移:长征之路打开中国革命新局面 红军长征——背景 问题1:红军的前四次“反围剿”都成功了,为什么第五次失败了? 表2 历次反“围剿”情况简表 阅读表格,在教师的讲解下思考 通过表格中兵力对比和红军指挥的变化,再结合教师讲述博古和李德的人生经历,让学生知道这两个人不了解中国的国情,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教师出示国民党第五次围剿示意图,并讲解国民党军队经过一年的围剿已经深入中央苏区腹地。此时红军必须突围,冲破四道封锁线后,红军的人数从8万多锐减到3万多人,面对危机局面,毛泽东决定到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去。教师讲解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让学生了解红军面临的危急形势
教师出示片段四和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问题2:长征路上的“扁担银行”体现出怎样的长征精神? 阅读长征途中的“扁担银行”感悟长征精神 通过长征途中高捷成和战友带着红军的所有资产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让学生从中体悟长征精神。
材料三: 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毛泽东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年12月27日) 问题3:为什么说长征是“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为什么说“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长征宣告了红军的不可战胜,宣传了党的主张,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长征实现了革命中心的转移,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领导
教师讲述:高捷成在一封家书中写道:“这是救国抗战、为国牺牲坚决的立志!救国才能顾家,国亡家安在?”他热爱从事的金融事业,如今已成长为参天大树。中国共产党从最初的50多人发展成为今天拥有9000多万人的执政党,并带领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问题4: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行”结合本节课学习内容,说一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畅所欲言 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会有许多答案,比如勇于创新、实事求是、不怕牺牲等 通过高捷成壮烈牺牲的故事和他的家书,让学生感悟其爱国情怀。让学生体会高捷成从事的金融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已长成参天大树。通过“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个问题,最终引导学生感悟到是信仰的力量,这个信仰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教学反思
本课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以红色金融家高捷成的人生关键节点来反映党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通过让学生探究面对危机、挫折困难和每一次艰难选择,中国共产党人具有怎样的精神、拥有怎样的智慧,最终开辟出革命新道路,打开中国革命新局面。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唯物史观素养,加强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些新的思考,比如怎样把高捷成的人生经历与课程内容结合的更加紧密?怎样让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有更加深切的体会?这些问题有待在教学中进一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