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教学设计
一、课标及教材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第七单元第21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主要有三个子目,分别是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和红军长征。第一个子目讲述了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中国及其统治状况。第二、三子目讲述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之后不断探索,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本课内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由解决阶级矛盾问题走向解决民族矛盾问题的转折点,也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起点,学好本课内容对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设计与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开辟的原因条件及其影响的分析,培育学生唯物史观。 2、时空观念:通过本课《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图》《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以及本课重大历史事件的时空因素的研习,帮助学生树立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通过探析课件中文献史料,文献资料研习以及课内外史料解析题的训练,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和方法。 4、历史解释: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评价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5、家国情怀:通过红军长征内容的学习,理解领会伟大的长征精神。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清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等历史事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意义;红军长征的意义 难点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法,讲授法,提问法,多媒体教学法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基础知识梳理 二、重难点问题解析 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导入 (2min)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 ——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通过毛泽东的这段话导入本课程的学习,为后面中共工农武装割据开辟新道路埋下伏笔。 通过阅读材料,使学生理解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是农民问题,为了完成这一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新道路。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一 宁汉合流 二次北伐 用地图和时间轴直观形象地展示国民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在政治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二次北伐的进程 【提问】通过《1930年底各军阀势力分布示意图》和两段文字材料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说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实现了统一? ①派系林立,军阀各自为政。②内战不断,新军阀混战不休。 【提问】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分析两次北伐的不同之处并完成表格。(目的、对象、结果、主体)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说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让学生结合教材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①南京国民政府实现全国基本统一。②国民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有所提高。 ③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四)官僚资本主义 带领学生初步学习了解官僚资本主义的定义与概念。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积极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并填空。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过渡】通过第一子目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南京国民政府在政治形式上统一了全国,经济上不断压迫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致使民族工业在夹缝中生存。在这种情形之下,中国共产党如何开辟革命新道路,使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带给中国一个崭新的未来? 南昌起义(1927.8.1) 结合图片和文字材料说明南昌起义概况和意义。 【提问】为什么以南昌起义城市为中心? (二)八七会议(1927.8.7) 结合图片和文字材料说明八七会议的概况和意义。 向学生解释右倾机会主义:什么叫“左倾”?什么叫“右倾”?好像妇女生娃娃,七个月就压出来,就是左了。过了九个月不准出来,就是右了。 (三)秋收起义(1927.9) 结合图片和文字材料说明南昌起义概况和意义。 (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10) 结合图片和文字材料说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意义。 【提问】为什么选择井冈山作为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位于江西、湖南交界处的罗霄山脉中段,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井冈山远离中心城市,敌人统治力量薄弱;当地群众基础较好,革命形势有利;周围物产丰富,便于革命军队的发展壮大。 教师解释工农武装割据的概念: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合作探究】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具体原因:城市和农村的敌我力量对比 城市:工人阶级力量薄弱,反动势力相对强大 农村:反动势力相对薄弱,农民阶级占主体,且有革命的要求,是革命的主力军。(敌弱我强) 根本原因: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 学生回答:苏俄革命成功的经验 听课并记忆,理解右倾机会主义的含义。 学生结合所学以及相应的地理学科知识回答。 学生结合教材和所学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思考并回答老师问题。 让学生结合一定的世界史知识分析问题;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培养学生跨学科整合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整合知识归纳概括得出结论的能力。
三、红军长征 背景 【提问】让学生根据材料分析前面四次反围剿都取得了胜利,为什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 (二)过程 (三)转折:遵义会议 这是遵义会议前后中央军事指挥三人团的变化,据此指出:遵义会议做出了什么重要决定?具有什么伟大的历史意义? (四)意义 【提问】请同学结合材料归纳长征的意义。 将红军长征与当前实际相联合。 学生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根本原因: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实际,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学生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回答遵义会议的内容与意义。 学生结合材料和教材回答长征的意义。 通过课堂学习、文本解读,图片、地图引导学生知道长征的原因、经过、理解其意义,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培养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引发学生思考,体会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培养学生阅读地图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培养学生分析材料概括归纳得出结论的能力。 升华课堂主题。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结课 通过时间轴对比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重大事件回顾本课主要内容. 通过本活动,锻炼学生时空概念意识,提高历史学习兴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包括国共十年对峙中的两条线索,其中“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这一目涉及政治、经济两部分,中国共产党方面教材分为两目“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红军长征”。本课涉及知识点较多,也比较零碎。本课分为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两部分,线索更加清晰,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整堂课的设计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