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09 23:11: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标及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主要讲述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面貌:政治上,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去世后,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演变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同时新的革命力量不断孕育发展;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众日常生活中出现种种新气象;文化上,面对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发动了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倡导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从“已知”“未知”“想知”“能知”四个角度分析: 已知:高一学生在初中时已对北洋军阀、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史实有所了解,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未知:高一学生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复杂的政局,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的新气象,新文化运动的来龙去脉和深远意义,以及政治、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仍无法全面地理解。 想知:高一学生思维活跃、课堂积极,渴望进一步加深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理解及知识体系的建构。 能知:高一学生的思维水平已经逐步发展为以抽象思维为主,辩证逻辑思维逐步趋于优势地位。高中教学要避免与初中教学的简单重复,需要拓展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教学目标
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运用时空定位,通过梳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相关史实、史料分析,认识新文化运动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 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史料分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新文化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提高历史解释素养。 通过了解近代知识分子为实现救亡图存所做的探索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探经讨,增强承担民族复兴任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培养家国带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结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特点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 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一段文字材料导入新课 “军阀时代既是乱世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1916年之后的十年中形形色色的思想实践和试验毫无拘束地涌现出来。”——费正清 时空定位,大致梳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 分析材料内容。思考材料所说的看似矛盾的时代到底是什么时代?为什么说它“既是乱世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涌现的“思想实践和试验”又是什么? 观看图表,认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建构时空框架。 让学生初步了解比如本节课的学习核心,产生疑问进入新课。
共和与帝制的徘徊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运用教材中“问题探究”中的史料及问题,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中华民国建国后围绕国体所发生的种种争端。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的内容,思考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之间的抗争。 运用黄季陆的《革命文献》第47辑,第619-620页的史料,对护国战争的意义进行探究。 利用2020年山东济南二模试卷第六题,帮助学生加深对当时政治的理解。 运用课本“历史纵横”资料,帮助学生认识“二十一条”。 结合史料及图片,引导学生探究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割据局面,包括北洋军阀各派系、代表人物、依附国家、控制区域、及爆发的战争等等。 通过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引导同学们认识北洋军阀割据时期的特点。 运用桑兵主编的《孙中山史事编年》中的史料,引导学生认识府院之争。 阅读课本,引导学生理解府院之争、张勋复辟、再造共和、两次护法运动的紧密联系。 通过课本,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多一战做出的巨大贡献 通过阅读史料、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真题练习,认识袁世凯对内与孙中山之间的抗争,对外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进行史料分析、课本阅读,树立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局面。 阅读课本并观看图片,了解中国的大国担当,对一战做出的重大贡献。 掌握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必备的历史知识。 通过史料分析和理解、真题练习,提升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把握环环相扣的实践之间的联系,理解共和之路虽然艰难,但是必定是大势所趋。 引导学生反思当时的处境,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逆流而上 ——民国初年经济社会新印象 通过徐建生《民国时期经济政策的沿续与变异》中的史料,提问学生对民国初年经济发展状况的认识。 通过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滇声报》、课本“史料阅读”,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讨论民国初年经济发展的原因。 通过两幅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民国初年经济发展的特点。 通过2023年全国新课标卷中的选择题,考察学生对民国初年经济的理解 通过毛丹《文化变迁与价值重建运动》中的史料,让同学们讨论民国初年社会生活上的变化。 阅读史料,了解民国初年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原因。 阅读史料、观看历史地图、观看图片,思考民国初年经济发展的提点。 练习真题,巩固对民国初年经济的认识。 进行小组讨论并阅读史料,认识民国初年社会生活上的变化。 掌握民国初年经济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历史知识。 通过史料分析和理解、真题练习,提升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把握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与政治间的密切联系。
启蒙与蒙昧的交叉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通过两则史料和所学内容,让学生们自由讨论,对新文化运动开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初步认识。 运用课本“史料阅读”中的史料,引导学生探究新文化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阅读课本,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基本内容。 通过经典断句“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和2020年山东日照五莲、潍坊安丘、诸城、临沂兰山高三6月模拟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运用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中的三则史料,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通过2020年广东汕头高考三轮冲刺试题四,引导同学们认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意义,以及文化与政治间的紧密联系。 通过阅读史料和独立思考,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把握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密切联系。 通过阅读课本、自主学习、练习真题,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基本内容, 通过阅读史料、小组讨论、联系真题,掌握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掌握新文化运动必备的历史知识。 通过史料分析和理解、真题练习,提升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把握新文化运动与政治、经济间的密切联系。
课堂小结 跟随老师对本课的知识进行树立和总结。 复习和巩固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要点较多,知识点比较零散,需要抓住一个核心的要素,既要进行知识点的整理,同时也要构建合适的历史逻辑。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在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点的前提下,进行逻辑的梳理和历史框架的构建,形成整体的历史体系。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相对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困难。要根据学生的反映适当调整教学进度。 教材中需要背诵记忆的历史知识点较多,该部分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进行。课堂上主要进行历史思维的培养和情怀的渲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