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辛亥革 教学设计(表格式)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辛亥革 教学设计(表格式)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6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09 23:12: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和理论依据
人物主线教学”是主线教学的一种模式,主线载体借助的是人物,即历史教学中“以人带事”法的特殊应用。以“人”为切入点进行历史教学可以还原历史情景,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此外,还可以增强历史的共鸣,让学生重回历史现场,体会到历史时空的具体性和生动性。 本课以唐群英女士中青年时期的经历创设历史情境,讲述唐群英所面临的时代困境(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兴起)、她的选择(同盟会第一个女成员,辛亥革命)以及选择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意义),重点探寻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性。同时,本课“以人带事”,补足以往历史教学中人物讲解的不足,展现女性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做出的贡献,让学生在感悟时代与个人的共振中思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青年人应该怎么做。
教学背景分析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课标分析:识记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辛亥革命过程、结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通过探讨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的多方面变化,掌握利用唯物史观评价革命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为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的第18课《辛亥革命》。纵向上,本课上承近代以来一系列救亡图存方法的失败,下启军阀混战中新的救亡力量的兴起,揭示了近代中国人在“沉沦”中“上升”的规律。随着民族危亡加深,各阶级挽救危机的努力未见成效,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孙中山等革命派认为清政府腐败无能,成为“洋人的朝廷”,非推翻不可。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的主张,领导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政府专制统治,在南京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本课共分三个子目:“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个子目总体上呈时间顺序,重点在第三子目“辛亥革命的影响和评价”。 (三)学情分析 1、已知:高一学生已学习过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的建立等内容,对辛亥革命重要史实、关键人物有所了解。 2、未知:当下的历史课堂中,人物讲解被弱化。学生只了解孙中山、袁世凯等历史人物,对参与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缔造者唐群英知之甚少,没有形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念。学生不清楚革命派、立宪派、清廷和北洋派间的互动关系,不能用唯物史观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3、想知:学生愿意了解新的历史人物,叙史见人
教学目标
通过时间轴展示当时历史环境下唐群英与历史发展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梳理好时序脉络,托起本课的所有内容(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通过讲述唐群英青年经历,渲染情感,了解20世纪初的时代变化和背景,以小见大,体悟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热情和努力(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通过唐群英的经历、相关图片、民谣、史料分析,了解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和不足、保路运动、预备立宪、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爆发是历史的必然(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通过阅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部分条款,认识《临时约法》在当时的意义和不足。同时,能通过分析史料,了解民国的建立、清帝逊位、革命成果落入袁世凯手中的合理性(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通过创设人物情境,即唐群英从开国功臣变为通缉犯,以更加深层的内容引导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探究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影响,并提供方法指导。(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性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性、唐群英(女性)的贡献和地位
教学资源与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二)教学方法 以唐群英为主要人物进行主线式教学,以讲授法为主,辅之以问题探究法和课堂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设计 展示唐群英的成就和头衔 【师】激荡的辛亥革命的浪潮中,有一位女性,她是同盟会第一个女会员,她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当革命果实落到袁世凯手中时,她大呼不承认袁大总统,并被政府通缉,从开国功臣到通缉犯,唐群英经历了什么?今天我们以唐群英女士与辛亥革命为线,一起来见证波澜壮阔的革命,见证伟大的女性历史人物。 通过学生较为陌生但是与辛亥革命联系紧密的唐群英女士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以从“开国功臣”到“通缉犯”设问,启发思考
新课 讲授 第一篇章:留学日本,创革命团体
【师】唐群英与辛亥革命的渊源,必须从她青年时期说起。当时正值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唐群英认识到:国家兴亡,人人有责。 清政府也感受到了危机之重,实行清末新政意图挽救危亡。同学们看表格中清末新政和戊戌维新措施,对比得出什么信息? 有什么作用?能否真正挽救危亡?这是出路吗 【总结】民族危机步步加深,腐朽权贵掌握政权,清政府无法为中国人找到出路。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必须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唐群英就这样,在秋瑾的介绍下,前往日本求学,寻找救亡良方。 【过渡】在日本,唐群英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经黄兴、赵恒惕介绍,加入华兴会。华兴会与兴中会合并成立中国同盟会后,她成为了首个加入同盟会的女会员 这些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的背景 读课本,找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纲领,完成表格 教师引导学生具体分析三民主义的性质和意义 驱除鞑虏:对满洲态度,对帝国主义态度? 创立民国:推翻君主专制,其他封建阶层? 核定地价 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辛亥革命的指导 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革命运动也不断高涨,清廷什么反应?预备立宪真正实现了立宪吗? 【总结】清廷的假意立宪让原本的立宪派转向革命,这时,革命团体让革命有了组织基础;三民主义的提出为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唐群英也从日本回到国内准备革命,革命酝酿着,终于革命派抓住了机会。 2、两者措施相似,但清末新政更为深入 政治近代化;民族资产阶级发展;新式知识分子产生;新式军队产生。不是,本质上封建贵族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读课本完成表格 没有提出反帝 反封建不彻底 土地革命不彻底 预备立宪 皇帝不愿意放权,皇族内阁。 从唐群英青年经历说起,了解时代背景,创设历史情境 对比清末新政和戊戌变法,了解清末新政无法挽救危机,引出寻找新出路 通过具体分析三民主义内容,加深对三民主义局限性的认识。同时也要认识到,三民主义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意义 提高学生史料阅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能够认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了解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第二篇章:回国革命,创立民国
这幅图片是四川保路运动纪念碑,四川保路运动和发生在武汉的辛亥革命有什么关系呢?读材料和课本 【总结】这次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给了革命派机会,这似乎是偶然。然而,革命的爆发是清廷腐朽统治和民族危机加深的结果,实际上是一种必然。 【过渡】唐群英女士回国后一直为革命事业奔走。武昌起义爆发后 ,唐群英成立了“女子后援会 ”、“北伐军救护队”,奔赴战地 ,救护伤员。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梳理辛亥革命的过程 2、然而,建立民国之后,革命派还经历了许多波折 革命果实最终落到袁世凯手中。 【过渡】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唐群英:“我们女界不承认袁大总统”。唐群英的坚毅令人敬佩,然而袁世凯替代孙中山成为临时大总统却是无法改变 为什么是袁世凯替代孙中山?为什么革命果实能够落到袁世凯手中?革命党人如何限制袁世凯专权? 问题1:读材料,不同派别对袁不同态度 问题2:如何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条款 【追问】性质和不足之处 人权有保障吗? 三权分立+责任内阁——为人设法 农民土地问题解决了吗 清政府收回路权-民众反对-清廷镇压-湖北守卫空虚 武昌首义-军政府-各省独立-成立临时政府(孙中山任总统) 立宪派、帝国主义支持;革命派退让;袁自身政治资本 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资产阶级宪法 唯物史观,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时空观念,时间跨度较大并细碎,学生能够更好了解辛亥革命过程 深入了解袁世凯成为临时大总统的原因,从不同角度分析,寻求客观的历史原因,能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分析不足和性质,为学习辛亥革命局限奠定基础
第三篇章:从开国功臣到通缉犯
【过渡】临时约法的颁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袁世凯独裁,此时的唐群英仍然在为反对袁世凯成为大总统奔走,终于,1913年11月4日,袁世凯下令禁止湖南《女权日报》在北京发行,对唐群英悬赏一万银元加以通缉。从开国功臣到通缉犯,为革命事业努力的唐群英纠结实现了他的革命理想了吗?辛亥革命成功了吗? 辛亥革命的意义【总结】辛亥革命开启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都有贡献 局限性 是否解决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资产阶级革命派组织严密吗?解决人们根本需求了吗? 资产阶级革命派能否领导革命取得胜利 【总结】毛:“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社会风俗变化 没有 资产阶级软弱;不能发动群众 分析材料,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理解“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 全面客观评价辛亥革命,明白资产阶级固有的局限性,认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需要无产阶级。
结课 设计 唐群英生于民族危亡之时,她毅然走上革命道路,在同盟会、在辛亥革命、在民国创立之时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民族进步奔走。然而,由于资产阶级固有的局限性等因素,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袁世凯统治下的中国会是什么样?革命党人又该如何反应?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倾听教师讲述,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历史人物与时代共振,感悟唐群英等革命党人为革命做出的努力,增强学生民族责任感
板书设计
辛亥革命 ——一代女魂唐群英 留学日本,创革命团体 回国革命,创立民国 从开国功臣到通缉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