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司马光》教学设计(共两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4.《司马光》教学设计(共两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09 19:41: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4.司马光
《司马光》统编版教材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它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的七岁男孩的形象。“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实为文眼,突显了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全篇内容简单,言简意赅,但故事情节完整。
本课重点是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本文是中年级学生接触的简单的文言文,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这将为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对于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为打好学习古文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做好铺垫,并对其一生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1.会认“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
2.把握好词句间的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喜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1.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背诵课文。
2.教学难点:通过学法迁移,让学生能初步感悟小古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的不同。
2课时
1.会认“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
2.把握好词句间的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重点)
1.教师引导:课前我让同学们搜集了有关司马光的资料,谁来说说你的收获?(学生展示自己的搜集成果)
预设:
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编纂者。
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他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家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2.引出课题。
同学们都很用心,知道了不少关于司马光的故事。今天,我们又会知道一个关于司马光的什么故事呢?(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1.听老师范读课文,并试着用铅笔在有停顿的地方画上“/”。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节奏。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司 跌 皆 弃 持
(1)同桌互相认读生字、新词,比比谁读得又准又快。
(2)指名读生字、新词,师生互评。
4.书写指导
(1)出示课文会写字,学生齐读,并组词。
(2)着重分析指导“庭、登、跌、弃、持”。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庭”:半包围结构,“广”的撇为竖撇;“廴”捺宜平些。
“登”:上下结构,横撇、捺舒展;“豆”上横短,下横长。
“跌”: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部靠上;右部撇捺舒展。
“弃”:上下结构,“”的横与“廾”的横相比要短些;竖为悬针竖。
“持”:左右结构,“寺”的“土”下横稍长,“寸”竖钩稍偏右。
(3)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你不理解的字词。(可同桌互相讨论字词意思)
2.结合课文注释,自主理解文意,对于仍然不能理解的字词做好标记。然后小组内讨论难理解的字词。
3.师点拨(根据学情,不用逐一解释):
【群儿】一群孩子。 【戏】游戏。 【一儿】一个小孩。
【登】爬上。 【弃】抛弃,放弃。 【去】离开。
【持】握,拿,搬起。 【击】打,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砸。
【破之】使之破,就是把缸打破了。
【水迸】水一下子涌出来了。
【得活】得以存活。
4.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文章内容,并简要概括。(引导学生讲得通顺,流畅,表情大方)
课件出示课文大意:一群小孩子在院子里做游戏。一个孩子爬到瓮上去玩,一不小心失足跌落瓮中,一下子就被水淹没了。其他的小孩子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着石头把瓮砸破。水从瓮中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1.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2.深入课文,感悟司马光的人物形象。背诵课文。(难点)
1.词语听写。
司马光 庭院 登山 跌倒 众人 放弃 持有
2.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出课文的停顿节奏)
3.指名说课文大意,并概括主要内容。(司马光砸缸)
1.品读“光持石击瓮破之”一句,感悟司马光临危不惧,冷静思考的品质。(分解砸缸救人的步骤)
第一步,情况紧急,需要立刻解救落水小孩。
第二步,需要立即破缸,让水流出。
第三步,迅速反应,想出对策,用石头破缸救出小孩。
教师总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司马光非常沉着冷静,丝毫不惊慌,表现出了一个超乎他实际年龄的老练与机智,真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孩子。(板书:聪明机智)
2.品读“众皆弃去”一句,通过他人的表现,对比衬托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教师提问:从众人和司马光的不同反应中,可以看出司马光身上怎样的品质?(引导学生想象其他小孩子当时的表情和反应,感悟司马光的人物形象。)(教师板书:机智勇敢)
3.齐读课文,边读边想,小时候的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学生齐声回答:聪明、机智、勇敢)
4.演一演。
这个故事已经过去了千年,今天,谁能来演一演,带我们穿越到古代,再现司马光的光辉形象?(学生自告奋勇,教师指名各自扮演司马光和众小孩子,指导学生注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
1.师:刚才同学们的表演真是充满了童真童趣,带给我们审美的享受。其实,关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有很多的版本。(课件出示白话文版本的故事)
有一天,司马光和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耍。花园里有花有树还有假山,大家你追我赶,玩的很高兴。一个调皮的小男孩爬到了假山上,一不小心掉进了假山边上的大水缸。水缸里满满的都是水,小男孩被吓到了,在水里挣扎着,大声喊救命。大家惊慌失措,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有的胆小的孩子都吓得哭起来了。
这时,司马光看到假山边上一块块的石头时,突然灵光一闪。他跑过去捡了一块不大不小的石头,朝水缸砸去,水缸破了个窟窿,水哗哗的流了出来,小男孩终于被救出来了。大家高兴的手舞足蹈,直夸司马光聪明机智。
2.学生自读屏幕上的内容,对比课文,小组内讨论:这篇选文和课文有什么不同?(学生可分小组讨论,各小组指派代表发言。
3.师点拨学法:
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课外选文是一篇现代文。现代文就是用我们现在通用的语言来写的,一读就懂,而文言文却因为词句简洁而内涵丰富,让人读来费解。但是,我们通过一定的方法也能读懂。常用的方法就是:
(1)反复诵读原文,读准句子;
(2)结合注释,尽力理解文中句子,弄懂文章大意;
(3)利用组词、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文言词语,补充理解全文。
我们知道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人,
— 三年级语文(上)·教案 —
——————————————————————————————————————————————
同学们要想进一步了解司马光的话,课后去找找关于司马光的故事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