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单元教学规划 4.13《云和雾》课时教案(含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单元教学规划 4.13《云和雾》课时教案(含练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10-10 14:07: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苏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单元主题 本单元以“水在自然界的循环”为主题,旨在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水在地球表面以气态、液态和固态形式不断循环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如何产生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1. 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固态(如冰、雪)、液态(如水)和气态(如水蒸气)。 2. 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大气圈中的水蒸气、尘埃等是形成天气现象的重要因素。 3. 地球表面有由各种水体组成的水圈: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学习内容 描述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举例说明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 理解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的循环过程。 学业要求 学生应能够基于所学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并解释水循环及其相关天气现象的信息。 表现出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具备初步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云和雾》、《露和霜》、《雨和雪》、《水滴的“旅行”》四课。每一课都紧密围绕水循环这一主题,从原理层面解析不同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教材通过情境创设、模拟实验、图示解释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水循环的科学概念。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气象知识和水的三态变化基础,能够简单描述一些天气现象并测量一些气象要素。然而,学生的知识相对零碎,没有将天气现象的变化置于地球水圈的大情境中,缺少对水循环系统的整体认知。因此,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将地球上的水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宏观认识,形成水在陆地、海洋、大气间循环的科学大概念。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 理解水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种状态,并知道这些状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认识到地球表面被一层大气圈包围,大气中的水蒸气是形成天气现象的重要因素。 理解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科学思维 能够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解释不同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 能够运用示意图描述水循环的过程。 探究实践 能够设计并实施模拟实验,如人造雾实验、模拟雨的形成实验等。 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分析并解释实验结果。 能够利用实验成果和示意图,解释自然现象。 责任态度 表现出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尊重科学证据,实事求是地解释自然现象。 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培养环保意识。
单元结构化活动 动一:创设情境,聚焦学习内容 通过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片,创设情境,聚焦云和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云和雾的区别与联系,初步认识云和雾在本质上的一致性。 活动二:模拟实验,探究雾的形成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进行人造雾的实验。通过加热温水产生水蒸气,再用冰块模拟冷空气,观察水蒸气遇冷凝结成雾的过程。实验后,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并解释雾的形成原因。 活动三:结合图示,解释云的形成 通过展示登山者不同视角的云和雾的图片及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认识云和雾在位置上的区别。结合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云的形成过程: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众多的小水滴或小冰晶,漂浮在高空就是云。 活动四:综合学习,认识水循环 在前三课的基础上,通过《水滴的“旅行”》一课,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与水循环相结合。利用示意图描述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的循环过程,理解水循环的动态平衡和不断更新的状态。
达成评价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规范性和参与度。 听取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解释,评估其科学思维的发展水平。 检查学生的记录单和实验报告,评估其科学探究能力。结果评价 通过单元测试或课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水循环及其相关天气现象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如雾、雨、雪等的形成原因。 综合评价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责任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第十三课时《云和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模拟等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收集证据、解释现象、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科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方法对云和雾的形成原理和相互转化过程进行深入思考。
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科学素养
帮助学生理解云和雾的形成原理及其在水循环中的作用,增强对自然现象的认识。
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4. 责任态度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理解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实践活动,关注身边的自然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解释云和雾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云和雾的形成原理,探究云和雾的相互转化过程。
进行人造雾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一张云朵的图片,并提问学生:“你们平时见过云朵吗?你们认为云和雾有什么区别和联系?”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进而引出本课的主题——《云和雾》。 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并思考云和雾之间的关系,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回顾水的三态变化 活动内容:小组内讨论水在自然界中的三种形态及其转化条件,并填写水的三态变化示意图。 探究活动二:认识云和雾 活动内容: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云和雾的不同形态,引导学生区分云和雾,并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探究活动三:人造雾实验 活动内容:分发实验材料(量筒、温水、线香、冰袋等),进行人造雾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探究活动四:解释云的形成 活动内容:结合模拟实验和抽象图示,解释云的成因,并讨论云和雾的关系。 探究活动五:云和天气的关系 活动内容:播放视频展示不同种类的云及其与天气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探究活动六:云和雾的环保意义 - 活动内容:讨论云和雾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环境。 通过回顾旧知,为理解云和雾的形成原理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通过直观展示,帮助学生初步认识云和雾的异同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通过实验验证雾的形成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同时加深对云和雾形成过程的理解。 通过高度概括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概念水平,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认识到云和天气之间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生活应用 引导学生关注天气预报中的云图信息,理解云的变化对天气的影响。 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如雾天出行时注意安全等。 通过生活应用,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能力。
(四)知识总结 云和雾都是由水蒸气冷凝形成的,它们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距离地表远近不同。 通过人造雾实验可以验证雾的形成原理,进而理解云的形成过程。 云和雾在水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与天气变化密切相关。 通过知识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加深对云和雾形成原理及其在水循环中作用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 云和雾都是由水蒸气( )形成的。
2. 雾的形成条件之一是温度( ),二是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充足。
3. 天空中的云千姿百态,变化万千,可以分为( )、( )、( )等。
4. 凝结是指气体遇冷而变成( )的过程。
答案:1. 冷凝 2. 低 3. 积云、层云、卷云 4. 液体
(二)、判断题
1. 云和雾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
2. 雾天对人们的生活没有影响。( )
3. 雾就是水蒸气。( )
答案:1. 错 2. 错 3. 错
(三)、选择题
1. 下列关于云和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云是固体,雾是液体
B. 云是固体,雾是气体
C. 云是液体或固体,雾是液体
2. ( )越容易形成雾。
A. 空气中的固体悬浮颗粒越多
B. 空气中的固体悬浮颗粒越少
C. 温度越高
3. PM2.5测量值越高,越容易形成( )。
A. 雾 B. 霾 C. 露
答案:1. C 2. A 3. A
(四)、简答题
1. 简述云和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相同点:云和雾都是由水蒸气冷凝形成的。不同点:云飘浮在高空,雾接近地表。
举例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
答案:例如,积云通常表示晴朗天气;层云可能带来阴雨天气;卷云则预示着天气将发生变化。
在人造雾实验中,冰袋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冰袋用于降低量筒内的温度,使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形成雾。
(五)、实验探究题
实验名称:人造雾实验
实验材料:量筒、温水、线香、冰袋
实验步骤:
1. 往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温水。
2. 放入点燃的线香,保持几秒钟后移走。
3. 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观察量筒内的现象。
实验现象:量筒内出现雾气。
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形成雾。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