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单元教学规划 4.15《雨和雪》课时教案(含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单元教学规划 4.15《雨和雪》课时教案(含练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10-10 14:07: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苏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单元主题 本单元以“水在自然界的循环”为主题,旨在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水在地球表面以气态、液态和固态形式不断循环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如何产生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1. 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固态(如冰、雪)、液态(如水)和气态(如水蒸气)。 2. 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大气圈中的水蒸气、尘埃等是形成天气现象的重要因素。 3. 地球表面有由各种水体组成的水圈: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学习内容 描述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举例说明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 理解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的循环过程。 学业要求 学生应能够基于所学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并解释水循环及其相关天气现象的信息。 表现出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具备初步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云和雾》、《露和霜》、《雨和雪》、《水滴的“旅行”》四课。每一课都紧密围绕水循环这一主题,从原理层面解析不同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教材通过情境创设、模拟实验、图示解释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水循环的科学概念。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气象知识和水的三态变化基础,能够简单描述一些天气现象并测量一些气象要素。然而,学生的知识相对零碎,没有将天气现象的变化置于地球水圈的大情境中,缺少对水循环系统的整体认知。因此,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将地球上的水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宏观认识,形成水在陆地、海洋、大气间循环的科学大概念。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 理解水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种状态,并知道这些状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认识到地球表面被一层大气圈包围,大气中的水蒸气是形成天气现象的重要因素。 理解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科学思维 能够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解释不同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 能够运用示意图描述水循环的过程。 探究实践 能够设计并实施模拟实验,如人造雾实验、模拟雨的形成实验等。 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分析并解释实验结果。 能够利用实验成果和示意图,解释自然现象。 责任态度 表现出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尊重科学证据,实事求是地解释自然现象。 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培养环保意识。
单元结构化活动 动一:创设情境,聚焦学习内容 通过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片,创设情境,聚焦云和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云和雾的区别与联系,初步认识云和雾在本质上的一致性。 活动二:模拟实验,探究雾的形成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进行人造雾的实验。通过加热温水产生水蒸气,再用冰块模拟冷空气,观察水蒸气遇冷凝结成雾的过程。实验后,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并解释雾的形成原因。 活动三:结合图示,解释云的形成 通过展示登山者不同视角的云和雾的图片及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认识云和雾在位置上的区别。结合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云的形成过程: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众多的小水滴或小冰晶,漂浮在高空就是云。 活动四:综合学习,认识水循环 在前三课的基础上,通过《水滴的“旅行”》一课,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与水循环相结合。利用示意图描述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的循环过程,理解水循环的动态平衡和不断更新的状态。
达成评价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规范性和参与度。 听取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解释,评估其科学思维的发展水平。 检查学生的记录单和实验报告,评估其科学探究能力。结果评价 通过单元测试或课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水循环及其相关天气现象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如雾、雨、雪等的形成原因。 综合评价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责任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第十五课时《雨和雪》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主动探究雨和雪的形成过程及性质,提升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
科学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雨和雪的现象进行解释,激发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科学素养:
掌握水循环的基本知识,了解雨和雪对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提升科学素养。
责任态度:
通过学习雨和雪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关注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做模拟雨的形成实验,结合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难点:根据示意图准确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理解水循环的复杂过程。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播放一段关于雨和雪的短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并描述自己见过的雨和雪,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通过直观的视觉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和知识铺垫。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观察比较雨和雪的异同 展示雨和雪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两者的异同。 活动二:模拟雨的形成实验 使用酒精灯、烧杯、培养皿等材料进行模拟实验,观察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珠的过程。 活动三: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结合示意图,引导学生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活动四:观察雪花的形状 展示雪花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描述雪花的形状特点。 活动五:了解其他降水形式 介绍雨夹雪、冰雹、冻雨等降水形式,讨论它们的特点。 活动六:讨论雨和雪对环境的影响 分组讨论雨和雪对植物生长、水资源、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为后续探究奠定基础。 通过实验直观感受雨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水循环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拓宽学生知识面,感受自然界的奇妙与美丽。 丰富学生降水知识的多样性,增强对自然界现象的认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理解自然与人类的紧密联系。
(三)生活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雨和雪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灌溉农田、发电(水力发电)、滑雪运动等。 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
(四)知识总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雨和雪的形成过程、性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与其他降水形式的关系。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巩固所学内容,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四、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 雨和雪都是水在自然界中的______形式。
答案:降水
2. 雪花的基本形状大多是______。
答案:六边形
3.水蒸气遇冷会______成小水珠或小冰晶。
答案:凝结
雨是云层中的______降落所致。
答案:小水点或小冰晶融化
(二)、判断题
1. 所有的云都会产生降水。( )
答案:×
2. 雪花都是完全相同的六边形。( )
答案:×
3. 冻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 )
答案:√
、选择题
下列哪种降水不是固态降水?
雪 B. 冰雹 C. 雨
答案:C
2. 以下哪个不是雨和雪的共同特点?
A. 从云中降下 B. 附着在地表 C. 本质都是水
答案:B
3.水循环中,水蒸气上升遇冷形成的是:
A. 雾 B. 小水滴和小冰晶 C. 霜
答案:B
(四)、简答题
1. 请简述雨的形成过程。
答案:水蒸气在云层中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当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从云层中降下形成雨。
2. 举例说明雨和雪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答案:雨水可以为植物提供必要的水分,促进植物的生长;而雪则可以覆盖地面,保持土壤温度,减少水分蒸发,对冬季植物的生长有保护作用。
3.为什么说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至关重要?
答案:水循环维持了地球表面水的动态平衡,为生物提供了必要的水分条件;同时,水循环还参与了气候调节,对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实验探究题
题目:设计一个模拟雪形成的实验,并说明实验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答案**:
实验步骤:
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热水,并加热至沸腾。
用一个冷的玻璃片或培养皿盖住烧杯上方,使水蒸气凝结在其上。
3. 在玻璃片或培养皿上放置冰块,模拟低温环境。
4. 观察并记录玻璃片或培养皿上的变化。
观察到的现象:
随着冰块的放置,玻璃片或培养皿上的水蒸气迅速凝结成小水珠,并逐渐聚集形成冰晶状物质。这些冰晶状物质在低温下不断生长和聚集,最终模拟出雪的形成过程。通过该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雪的形成原理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