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苏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单元主题 本单元以“水在自然界的循环”为主题,旨在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水在地球表面以气态、液态和固态形式不断循环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如何产生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1. 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固态(如冰、雪)、液态(如水)和气态(如水蒸气)。 2. 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大气圈中的水蒸气、尘埃等是形成天气现象的重要因素。 3. 地球表面有由各种水体组成的水圈: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学习内容 描述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举例说明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 理解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的循环过程。 学业要求 学生应能够基于所学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并解释水循环及其相关天气现象的信息。 表现出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具备初步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云和雾》、《露和霜》、《雨和雪》、《水滴的“旅行”》四课。每一课都紧密围绕水循环这一主题,从原理层面解析不同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教材通过情境创设、模拟实验、图示解释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水循环的科学概念。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气象知识和水的三态变化基础,能够简单描述一些天气现象并测量一些气象要素。然而,学生的知识相对零碎,没有将天气现象的变化置于地球水圈的大情境中,缺少对水循环系统的整体认知。因此,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将地球上的水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宏观认识,形成水在陆地、海洋、大气间循环的科学大概念。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 理解水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种状态,并知道这些状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认识到地球表面被一层大气圈包围,大气中的水蒸气是形成天气现象的重要因素。 理解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科学思维 能够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解释不同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 能够运用示意图描述水循环的过程。 探究实践 能够设计并实施模拟实验,如人造雾实验、模拟雨的形成实验等。 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分析并解释实验结果。 能够利用实验成果和示意图,解释自然现象。 责任态度 表现出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尊重科学证据,实事求是地解释自然现象。 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培养环保意识。
单元结构化活动 动一:创设情境,聚焦学习内容 通过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片,创设情境,聚焦云和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云和雾的区别与联系,初步认识云和雾在本质上的一致性。 活动二:模拟实验,探究雾的形成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进行人造雾的实验。通过加热温水产生水蒸气,再用冰块模拟冷空气,观察水蒸气遇冷凝结成雾的过程。实验后,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并解释雾的形成原因。 活动三:结合图示,解释云的形成 通过展示登山者不同视角的云和雾的图片及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认识云和雾在位置上的区别。结合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云的形成过程: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众多的小水滴或小冰晶,漂浮在高空就是云。 活动四:综合学习,认识水循环 在前三课的基础上,通过《水滴的“旅行”》一课,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与水循环相结合。利用示意图描述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的循环过程,理解水循环的动态平衡和不断更新的状态。
达成评价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规范性和参与度。 听取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解释,评估其科学思维的发展水平。 检查学生的记录单和实验报告,评估其科学探究能力。结果评价 通过单元测试或课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水循环及其相关天气现象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如雾、雨、雪等的形成原因。 综合评价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责任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第十三课时《云和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模拟等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收集证据、解释现象、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科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方法对云和雾的形成原理和相互转化过程进行深入思考。
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科学素养
帮助学生理解云和雾的形成原理及其在水循环中的作用,增强对自然现象的认识。
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4. 责任态度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理解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实践活动,关注身边的自然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解释云和雾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云和雾的形成原理,探究云和雾的相互转化过程。
进行人造雾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一张云朵的图片,并提问学生:“你们平时见过云朵吗?你们认为云和雾有什么区别和联系?”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进而引出本课的主题——《云和雾》。 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并思考云和雾之间的关系,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回顾水的三态变化 活动内容:小组内讨论水在自然界中的三种形态及其转化条件,并填写水的三态变化示意图。 探究活动二:认识云和雾 活动内容: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云和雾的不同形态,引导学生区分云和雾,并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探究活动三:人造雾实验 活动内容:分发实验材料(量筒、温水、线香、冰袋等),进行人造雾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探究活动四:解释云的形成 活动内容:结合模拟实验和抽象图示,解释云的成因,并讨论云和雾的关系。 探究活动五:云和天气的关系 活动内容:播放视频展示不同种类的云及其与天气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探究活动六:云和雾的环保意义 - 活动内容:讨论云和雾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环境。 通过回顾旧知,为理解云和雾的形成原理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通过直观展示,帮助学生初步认识云和雾的异同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通过实验验证雾的形成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同时加深对云和雾形成过程的理解。 通过高度概括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概念水平,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认识到云和天气之间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生活应用 引导学生关注天气预报中的云图信息,理解云的变化对天气的影响。 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如雾天出行时注意安全等。 通过生活应用,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能力。
(四)知识总结 云和雾都是由水蒸气冷凝形成的,它们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距离地表远近不同。 通过人造雾实验可以验证雾的形成原理,进而理解云的形成过程。 云和雾在水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与天气变化密切相关。 通过知识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加深对云和雾形成原理及其在水循环中作用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 云和雾都是由水蒸气( )形成的。
2. 雾的形成条件之一是温度( ),二是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充足。
3. 天空中的云千姿百态,变化万千,可以分为( )、( )、( )等。
4. 凝结是指气体遇冷而变成( )的过程。
答案:1. 冷凝 2. 低 3. 积云、层云、卷云 4. 液体
(二)、判断题
1. 云和雾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
2. 雾天对人们的生活没有影响。( )
3. 雾就是水蒸气。( )
答案:1. 错 2. 错 3. 错
(三)、选择题
1. 下列关于云和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云是固体,雾是液体
B. 云是固体,雾是气体
C. 云是液体或固体,雾是液体
2. ( )越容易形成雾。
A. 空气中的固体悬浮颗粒越多
B. 空气中的固体悬浮颗粒越少
C. 温度越高
3. PM2.5测量值越高,越容易形成( )。
A. 雾 B. 霾 C. 露
答案:1. C 2. A 3. A
(四)、简答题
1. 简述云和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相同点:云和雾都是由水蒸气冷凝形成的。不同点:云飘浮在高空,雾接近地表。
举例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
答案:例如,积云通常表示晴朗天气;层云可能带来阴雨天气;卷云则预示着天气将发生变化。
在人造雾实验中,冰袋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冰袋用于降低量筒内的温度,使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形成雾。
(五)、实验探究题
实验名称:人造雾实验
实验材料:量筒、温水、线香、冰袋
实验步骤:
1. 往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温水。
2. 放入点燃的线香,保持几秒钟后移走。
3. 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观察量筒内的现象。
实验现象:量筒内出现雾气。
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形成雾。
第十四课时《露和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露和霜的形成过程,学会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的能力。
2. 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对比露和霜的不同,理解其形成原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科学素养:增强学生对自然界物质变化规律的认识,理解天气现象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
4. 责任态度: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其科学严谨的态度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做露和霜的模拟实验,解释露和霜的形成原因。
难点:做造霜的实验,理解加盐对温度的影响以及霜的形成条件。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教师以日常生活中的露和霜现象引入话题,如:“清晨,大家是否注意过草地上的露珠或树叶上的白霜?你们知道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吗?”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后续的学习活动奠定情感基础。
(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1:观察露和霜的不同 活动步骤:展示露和霜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两者的不同之处。 探究活动2:人造露实验 活动步骤:在杯中放入碎冰,杯下垫湿毛巾,倒入冷水后观察杯子外壁的变化。 探究活动3:人造霜实验 活动步骤:在人造露实验的基础上,向冰水中加入盐,观察杯子外壁的变化。 探究活动4:比较露和霜的形成条件 活动步骤: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观察,总结露和霜形成条件的差异。 探究活动5:讨论露和霜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步骤:分组讨论露和霜对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探究活动6:阅读二十四节气中的相关节气 活动步骤: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白露、霜降等节气与露和霜的关系。 通过直观观察,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露和霜的形态差异,为后续实验探究提供基础。 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露的形成过程,理解温度对水蒸气凝结的影响。 通过加盐降低冰点,创造更低温的环境,让学生亲眼见证霜的形成,理解霜的形成条件。 通过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露和霜形成原理的理解。 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天气现象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其关注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加深对天气现象的认识。
(三)生活应用 讨论如何利用露和霜的知识指导农业生产,如通过观测露和霜来预测天气变化,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通过生活应用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知识总结 露是地面附近的水蒸气在0℃以上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霜是地面附近的水蒸气在0℃以下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两者都是常见的天气现象,对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 通过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加深对露和霜的理解。
四、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 露是______态的水,霜是______态的水。
答案:液;固
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______℃以下时,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形成霜。
答案:0
3. 露的形成需要______的温度条件。
答案:0℃以上
4. 在人造霜实验中,加盐的作用是______。
答案:降低冰点,创造更低温的环境
、判断题
1. 露和霜的形成都需要低温条件,但霜的形成温度更低。( )
答案:√
露是固体,霜是液体。( )
答案:×
3. 在人造露实验中,杯子外壁出现的小水珠是霜。( )
答案:×
(三)选择题
1. 下列哪项不属于露和霜的共同点?( )
A. 都是由水蒸气凝结而成 B. 都附着在地表物体上
C. 都是无色透明的 D. 都在夜晚形成
答案:C
2. 在人造霜实验中,加盐后杯子外壁出现的现象是()。
A. 依然是小水珠 B. 出现白色霜花
C. 没有任何变化 D. 出现雾气
答案:B
3. 下列哪个节气与霜的形成密切相关?()
A. 立春 B. 清明 C. 白露 D. 冬至
答案:C
(四)、简答题
1. 请简述露和霜的形成原理。
答案:露是在夜晚地面附近的水蒸气在0℃以上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霜是在夜晚地面附近的水蒸气在0℃以下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
2. 在人造霜实验中,为什么要加盐?
答案:加盐可以降低冰水的冰点,从而创造更低温的环境,使水蒸气更容易凝结成霜。
3.露和霜对农业生产有哪些影响?
答案:露和霜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适量的露水可以为植物提供水分,有利于植物生长;而霜冻则可能导致植物受损或死亡,影响农作物产量。
实验探究题
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露和霜的形成条件。
实验材料:两个相同的杯子、碎冰、冷水、湿毛巾、电子温度计、食用盐。
实验步骤:
1.在两个杯子中分别放入等量的碎冰和冷水,杯下垫湿毛巾。
2.测量并记录两个杯子的初始温度。
3.在其中一个杯子中加入适量食用盐,搅拌均匀后继续观察。
4.等待一段时间(约10分钟),观察两个杯子外壁的变化。
实验现象:
未加盐的杯子外壁会出现许多小水珠,即露。- 加盐的杯子外壁则会出现白色霜花,即霜。
实验结论:
- 实验证明,当夜晚的气温在0℃以上时,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露;当气温降至0℃以下时,并在加入食用盐降低冰点的情况下,水蒸气会凝结成霜。这验证了露和霜的形成条件与温度密切相关。
第十五课时《雨和雪》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主动探究雨和雪的形成过程及性质,提升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
科学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雨和雪的现象进行解释,激发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科学素养:
掌握水循环的基本知识,了解雨和雪对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提升科学素养。
责任态度:
通过学习雨和雪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关注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做模拟雨的形成实验,结合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难点:根据示意图准确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理解水循环的复杂过程。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播放一段关于雨和雪的短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并描述自己见过的雨和雪,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通过直观的视觉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和知识铺垫。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观察比较雨和雪的异同 展示雨和雪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两者的异同。 活动二:模拟雨的形成实验 使用酒精灯、烧杯、培养皿等材料进行模拟实验,观察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珠的过程。 活动三: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结合示意图,引导学生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活动四:观察雪花的形状 展示雪花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描述雪花的形状特点。 活动五:了解其他降水形式 介绍雨夹雪、冰雹、冻雨等降水形式,讨论它们的特点。 活动六:讨论雨和雪对环境的影响 分组讨论雨和雪对植物生长、水资源、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为后续探究奠定基础。 通过实验直观感受雨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水循环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拓宽学生知识面,感受自然界的奇妙与美丽。 丰富学生降水知识的多样性,增强对自然界现象的认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理解自然与人类的紧密联系。
(三)生活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雨和雪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灌溉农田、发电(水力发电)、滑雪运动等。 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
(四)知识总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雨和雪的形成过程、性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与其他降水形式的关系。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巩固所学内容,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四、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 雨和雪都是水在自然界中的______形式。
答案:降水
2. 雪花的基本形状大多是______。
答案:六边形
3.水蒸气遇冷会______成小水珠或小冰晶。
答案:凝结
雨是云层中的______降落所致。
答案:小水点或小冰晶融化
(二)、判断题
1. 所有的云都会产生降水。( )
答案:×
2. 雪花都是完全相同的六边形。( )
答案:×
3. 冻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 )
答案:√
、选择题
下列哪种降水不是固态降水?
雪 B. 冰雹 C. 雨
答案:C
2. 以下哪个不是雨和雪的共同特点?
A. 从云中降下 B. 附着在地表 C. 本质都是水
答案:B
3.水循环中,水蒸气上升遇冷形成的是:
A. 雾 B. 小水滴和小冰晶 C. 霜
答案:B
(四)、简答题
1. 请简述雨的形成过程。
答案:水蒸气在云层中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当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从云层中降下形成雨。
2. 举例说明雨和雪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答案:雨水可以为植物提供必要的水分,促进植物的生长;而雪则可以覆盖地面,保持土壤温度,减少水分蒸发,对冬季植物的生长有保护作用。
3.为什么说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至关重要?
答案:水循环维持了地球表面水的动态平衡,为生物提供了必要的水分条件;同时,水循环还参与了气候调节,对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实验探究题
题目:设计一个模拟雪形成的实验,并说明实验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答案**:
实验步骤:
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热水,并加热至沸腾。
用一个冷的玻璃片或培养皿盖住烧杯上方,使水蒸气凝结在其上。
3. 在玻璃片或培养皿上放置冰块,模拟低温环境。
4. 观察并记录玻璃片或培养皿上的变化。
观察到的现象:
随着冰块的放置,玻璃片或培养皿上的水蒸气迅速凝结成小水珠,并逐渐聚集形成冰晶状物质。这些冰晶状物质在低温下不断生长和聚集,最终模拟出雪的形成过程。通过该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雪的形成原理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第十六课时《水滴的“旅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能够运用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尝试用箭头和简单文字建立水循环的模型,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学生能够理解和描述水滴在不同环境中的状态变化,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科学素养:
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了解水循环对地球和人类的意义,增强科学素养。
责任态度:
认识到水资源的珍贵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的不间断的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建立大自然中的水循环模型,理解水循环的动态平衡。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一张小水滴的图片,并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那么小水滴会旅行吗?”接着,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小水滴的旅行日记,引导学生思考小水滴的旅行路径。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旅行”话题,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1:观察实景图片,讨论水循环 活动描述:学生观察河流、云朵、雾、海洋、冰川、土壤等图片,讨论这些图片中的水是如何循环的。 探究活动2:分析水循环示意图 活动描述:展示水循环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用箭头和简单文字描述水循环的过程。 探究活动3:模拟水循环实验 活动描述:学生使用小草、清水、冰块等材料,组装水循环模型,模拟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探究活动4:创作科学小诗或童话 活动描述:学生以“水滴的旅行”为题,创作一首科学小诗或一篇童话,描述水循环的过程。 探究活动5:讨论水循环的意义 活动描述:学生分组讨论水循环对地球和人类的意义。 探究活动6:水循环知识竞赛 活动描述:设计水循环知识竞赛题目,进行小组竞赛。 通过具体实景图片,帮助学生建立水循环的初步概念。 通过示意图,帮助学生抽象概括水循环的过程,提升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动手实验,直观呈现水循环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水循环的理解。 通过创作活动,巩固学生对水循环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水循环的重要性,培养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通过竞赛形式,检验学生对水循环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增加课堂趣味性。
(三)生活应用 学生讨论生活中哪些现象与水循环有关,如晒衣服、雾、玻璃窗上的水珠等,并解释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增强学习科学的兴趣。
(四)知识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强调水循环的动态平衡和重要性。 通过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 大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形成云,以______等形式降落到地球表面,统称降水。
答案:雨、雪
2. 地球上的水在______、______、______间不断地循环,总量保持不变。
答案:陆地、海洋、大气
地表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的过程是一个______的过程,而降水是一个______过程。
答案:向上、向下
降水包括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雨、雪、露(或霜、雾,但雨、雪是必选项)
(二)、判断题
1. 植物的蒸腾作用也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
答案:√
2. 地球上的水总处于动态平衡中。()
答案:√
3. 大气中的水蒸气绝大多数来自于植物的蒸腾。()
答案:×(还包括江河湖海的蒸发和地表上层水的蒸发)
(三)、选择题
1. 地表水蒸发的动力主要来自()
A. 太阳 B. 地球引力 C. 四季变化
答案:A
2. 大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形成水滴或冰晶,以()形式降落到地球表面。
A. 霜 B. 露 C. 雨雪
答案:C
3. 降落到地面的雨和雪主要流向哪里?()
A. 蒸发掉了 B. 流到江河湖海里去了 C. 渗入地下 D. 以上答案都对 答案:D
(四)、简答题
1. 请简述水循环的过程。
答案:水在太阳的辐射下,经海洋、陆地蒸发及植物蒸腾变成水蒸气,随气流运动到大气中。大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形成云(水滴或冰晶),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球表面,统称降水。这些降水有的渗入土中成为地下水,有的迁移或流到海洋中,有的被植物吸收,完成水的循环。
为什么说地球上的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答案:因为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总量保持不变。水在循环过程中会不断转换形态和空间位置,但总量不会发生变化。
3. 列举三个生活中与水循环有关的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答案:如晒衣服时水蒸发成水蒸气、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玻璃窗上的水珠是室内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这些现象都体现了水循环中的蒸发和凝结过程。
(五)、实验探究题
题目:设计一个实验,模拟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实验材料:小草、清水、冰块、透明罩子、营养土等。
实验步骤:
在透明罩子内放入营养土和蛭石,并撒上草种。
在罩子内的“小池”中注入清水,四周种上小草。
在罩子中层放置冰块,外层罩盖在模型最上面。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注入水池中的水在太阳照射下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在透明罩子中飘散,遇到冰块凝结成小水滴,形成“降水”。降水落在小池内和花草上,再次蒸发成水蒸气,形成循环。
实验结论:通过模拟实验,验证了自然界中的水循环过程。水在蒸发、凝结、降水等过程中不断循环,保证了地球上水的动态平衡。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