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岳阳楼记》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岳阳楼记》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10 08:2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范仲淹




范仲淹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1.大声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根据虚词的提示调整朗读语气,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文章情感的变化。(重点)2. 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常用实词,注意其古今意义的不同,辨析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并据此划分课文的朗读节奏。(重点)3. 师生合作整合朗读,注意课文骈散结合的规律和用词奥妙,体会课文语言简洁、音韵和谐、含义隽永的特点。(难点)
破题
直击标题——“岳阳楼记”。请同学们大声朗读标题,猜猜课文会写哪些内容 说说理由。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桃花源记》
《核舟记》
《小石潭记》 《岳阳楼记》
叙事:
写景:
说明:
言志: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
《宋史》中的范仲淹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堪其乐也。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勤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写作背景
滕子京和范仲淹同榜考上进士,两人的友谊从此开始。1044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在1046年6月即将落成之时(1045年5月范仲淹亦被贬,当时在邓州作官),滕子京以为“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为著”,于是请名家作《洞庭晚秋图》,连同亲拟《求记书》一并寄好友范仲淹。听闻滕子京在别人在庆贺岳阳楼将落成之际,言说“落甚成?只待凭栏大恸数场!”得知好友仍受被贬之伤,所以范仲淹欣然命笔,依据《洞庭晚秋图》,凭着丰富的想象,于1046年9月15日写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借写楼记之机,规劝老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与之共勉。因此,在内容上,作者略写楼,详写湖,概括写景,重在言志抒怀。
活动一:反复朗读入其境
1.读文正音明文意。
2. 勾画词句诵美文。
3.比读“虚”“实”品其情。
1.读文正音明文意——成语积累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岳阳楼记< 范仲淹·宋 >
1.读文正音明文意——成语积累
百废具兴 浩浩汤汤 朝晖夕阴
日星隐曜 淫雨霏霏 樯倾楫摧
薄暮冥冥 忧谗畏讥 岸芷汀兰
浊浪排空 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成语积累
(1)默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画出疑难词句。   
(2)四人一组,按照“读文—释句—译文”的步骤,小组内讨论交流,并解决疑难问题。
1.读文正音明文意——默读疏通
疏通文意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公元1044年。
因罪贬谪流放,出任外官。
做州郡的长官。
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1045)。
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同“俱”,全、皆。
于是,就。
扩大。
同“嘱”,嘱托。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到岳州做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规模。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胜景,美景。
指洞庭湖水包围着远处的群山。
宽阔无边。际涯,边际。
早晚阴晴明暗多变。晖,日光。
壮丽景象。
详尽。
如此……那么。
至、到达。
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
泛指文人。
表推测。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早晚阴晴明暗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然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湘,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和文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连绵不断的雨。
雨雪纷纷而下的样子。
天气放晴。
冲向天空。
光芒。
山岳隐没在阴云中。
桅杆倒下,船桨折断。
傍晚天色昏暗。
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
这,这个。
(有时)连绵不断的雨纷纷而下,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在阴云中,商人和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咆哮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了啊。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日光。
湖面平静,没有风浪。
极言广阔。
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停息。
美丽的鱼。鳞,代鱼。
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
形容草木茂盛。
大片烟雾完全消散。
哪有尽头。
荣耀和屈辱一并忘了。偕,一起。
持、执。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风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青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在水中)畅游,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茂盛并且青绿。偶尔或许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这样的乐趣哪有尽头!(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掉,端着酒,迎着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探求。
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
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高高的朝堂上,意思是在朝廷做官。
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
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微,如果没有。谁与归,就是“与谁归”。
指本文写作的时间。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做官,则为平民百姓忧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则替君主担忧。这样(他们)在朝廷做官也忧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啊!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2. 勾画词句诵美文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文中句子有什么特点
要求:
1.自由读:用几种不同颜色的笔或符号分别勾画出文章的排比句、对偶句和散句。
2.根据标记再次朗读,注意把文章的音韵美读出来,把排比的气势读出来。
(提示:从句式、内容、修辞手法来分析句子的特点)
2. 勾画词句诵美文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文中句子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骈散结合,叙事的时候多用散句,写景的时候多用偶句。散句长短错落,质朴平实;偶句两两相对,珠联璧合。而且,文中还有许多排比句和四字句,读起来语音互补、语气呼应、整齐流畅、音韵协调、铿锵有力。
3.比读“虚”“实”品其情
(1)朗读课文第2—4自然段,标出段中重点实词,以实词语意为单位读好停连,并品味其情感变化。
提示:除重点实词外,还要注意文中大量的同义词(如:际一涯,通—极,隐一潜,啸一啼等)和反义词(如:朝一夕,宠一辱,喜一悲等),品味其中蕴涵的情感。
3.比读“虚”“实”品其情
实词例析:
第2自然段“衔”和“吞”赋予洞庭湖水生命,尽显其浩瀚磅礴、吞吐日月的磅礴气势。
第3自然段“阴风”“浊浪”“隐曜”“潜形”“樯倾”“楫摧”等词语突出了“感极而悲”之感。
第4自然段“春和景明”“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词语写出了一片春风和畅、波光明丽、明月千里的晴日美景,突出了“其喜洋洋”之感。
……
3.比读“虚”“实”品其情
(2)标出文中的虚词,并比较每个虚词所领起的段落或句子情感的差异。
3.比读“虚”“实”品其情
虚词例析:
“……(观)夫……”“(此)则……”“然则……”第2自然段“(观)夫”“(此) 则”引出前人所描述的洞庭湖的壮观景象,格调渐次振起,情辞转为激昂,要读出对岳阳楼壮观气势的赞叹之情。但“然则”一词转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若夫……”第3自然段以“若夫”的虚拟语气起笔,含蓄委婉,引出对悲凉情境的描写。
“至若……”“而或……”第4自然段以“至若”领起,格调高亢,节奏也变得明快有力。色调变化,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景象。“而或”一词更进一步扩展了意境、增强了叠加咏叹的意味,把“其喜洋洋”的气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楼也”的心境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
“嗟夫!……”“噫!……”第5自然段的“嗟夫”虚词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噫”语 重情深,悲凉慷慨,都要读出慨叹的语气。
活动二:整合展示诵其美
在“反复朗读入其境”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明确分工,进行课文朗诵展示(可全文朗诵,也可选段朗诵)。
女生: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男生: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全班齐: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师: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男生: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师: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女生: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男生: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全班齐: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学习目标
第二课时
1. 熟读课文至背诵,深入品析课文内容,通过“景”“情”“人”的对比,理解“迁客骚人”和“古仁人”之“揽物情”“悲喜观”。(重点)
2.深刻体会作者的“悲喜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忧乐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难点)
3.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悲喜观和忧乐观。(重点)
活动一:齐读赏景话“大观”
1.登楼极目眺,古今岳阳楼。请同学们齐读第2自然段,找出其中总写岳阳楼“大观” 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这幅“巴陵胜状图”。
提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为总说。“衔”“吞”气势磅 礴,“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写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同学们可依据词句理解描绘岳阳楼之“大观”。
2.“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如何理解
明确:“迁客骚人”既回应前文“唐贤今人诗赋”一语,又引出了“览物 之情”,提出一个“异”字,开启下文内容。
活动二:品读晦明比其情
1.课文第3、4自然段以挥毫的笔墨向我们描绘了风格迥异的两幅画面,请同学们先不要看课文,将以下词语分类填写到两幅画卷中并概括每幅画面的特点,说说每幅画面引发的情感。
词语展示:楫摧、隐曜、满目萧然、把酒临风、丽日、微波、山潜、宠辱偕忘、心旷神怡、船倾、日暮、芷草、忧谗畏讥、其喜洋洋、兰花、虎啸、猿啼 、去国怀乡 、感极而悲、阴风、浊浪、碧浪、鸟飞、鱼游、月色、渔歌。
景物 特点 情感
洞庭风雨图
洞庭春晴图
洞庭湖
一阴一晴
一暗一明
“迁客骚人”
一悲一喜
“览物之情”
作者并不赞赏以个人荣辱为转移的悲喜观,目的在于通过对比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在这一暗一明、一悲一喜的两幅画面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明确:这两段写景物画面,是作者在生活真实体验的基础上的虚拟描写,具有高度概括性。作者的心境呼应着景物,与游人共悲欢。第3自然段,表现远谪的悲苦、郁闷之情;第4自然段,表现出心旷神怡、遗忘得失宠辱的乐观情怀。
活动三:研读知人论其志
1.朗读课文第5自然段,说说“古仁人”与“迁客骚人”有什么不同,你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迁客骚人”的观物之情:风雨则悲,依据是“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也”;春和则喜,依据是“此乐何极”“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这也可以说是“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则不然,他们“不以物喜,不 以己悲”,依据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也就 是说,无论是在朝廷做官,还是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忧民忧君之心不改,具有先忧后乐的伟大胸襟。
活动三:研读知人论其志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情怀
明确:这是作者假托“古仁人”的政治理念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是对儒家传统的“与民同乐”观念的发展,更具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活动三:研读知人论其志
3.阅读岳阳楼对联,说说“范希文两字关情”一句中“两字”指的是哪两字 “此中有真意”,结合课文说说你体会到的真意并写出来。
上联: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下联: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课堂小结
本文以“记” 为名,借题发挥,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登楼后产生的不同情感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作业布置
1.背默全文
2.完成《基础题》相应练习。
岳阳楼记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叙事)
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写景抒情)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议论抒情)
(对比)
洞庭湖
(写景)
迁客骚人
古仁人
板书设计
特色总结:
对比手法



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骈散结合,文质兼美
笔记补充:写作思路。
作记缘由(第1段)
洞庭湖胜景(第2段)
迁客骚人看到阴晴之景所产生的
悲喜之情(第3、4段)
阐述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第5段)
(引出下文)
(引出下文)
(为下文做铺垫)
总结全文,与迁客骚人形成对比
笔记补充:略写楼详写湖之因
当时滕子京谪贬岳州,情绪十分低落,范仲淹担心他惹出祸患,想找机会劝他,所以作者借滕子京请他为新修的岳阳楼作记的契机,将洞庭湖晦明变化、风雨阴晴的景色与“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联系起来,跳出一般亭台楼记的框架,将立意重心放在抒写政治胸怀和思想抱负上,规劝朋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与之共勉。既完成了楼记之作,亦收到规劝之效。因此,在内容上,作者略写楼,详写湖,概括写景,重在言志抒怀。
笔记补充:作者“尝求古仁人之心”,结尾却说“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①一方面表达了对滕子京的劝慰之意,希望他具备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
②另一方面,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与古仁人同道的想法,表达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笔记补充:怎样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政治情怀?如何看待?
作者假托“古仁人”的政治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的政治理想。
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是对儒家传统的“与民同乐”观念的发展,体现的是忧君思想,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不过,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以及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在今天仍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岳阳楼记
背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缘由:属予作文以记之
洞庭湖全景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过渡)
迁客骚人
览物之情
阴——悲
晴——喜
作记缘由
巴陵胜状
览物情异
古仁人之心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旷达胸襟)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远大抱负)
记叙
描写抒情
议论
课后作业
1.判断,明确所用修辞
(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 )
(2)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 )
(3)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 )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
(5)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 )
拟人,夸张
借代
对偶
互文
比喻
2.练笔,陶冶自我情怀
(1)拟写课文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 滕子京修岳阳楼寄托胸怀
上联: 仁人岂会喜物悲己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绘洞庭湖抒写抱负
志士怎可先乐后忧
(2)与古人对话
范仲淹是一代名臣,他的忧乐思想穿越了岁月的时空,至今仍熠熠生辉,感动着你我。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吗?请以《范公,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250字左右的文字,写出真情实感,尽量用上一些骈句。
拓展阅读
上联: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下联: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梳理归纳
百废具兴
属予作文以记之
同“俱”,全,皆。
同“嘱”,嘱咐。
通假字
词类活用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名词作动词,做长官
百废具兴
形容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南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名词作状语,在……之前,在……之后
或异二者之为
动词作名词,表现
薄暮冥冥
古义:迫近 今义:跟“厚”相对
则有去国怀乡
古义:国都 今义:国家
至若春和景明
古义:日光 今义:景致,风景
微斯人
古义:如果没有 今义:细小
前人之述备矣
古义:详尽 今义:准备;具备
予观夫巴陵胜状
古义: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 今义:丈夫
沙鸥翔集
古义:停歇 今义:泛指聚集
古今异义
越明年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越明年
古义:到 今义:跨过;超出
增其旧制
古义:规模 今义:制度
气象万千
古义:景象 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属予作文以记之
古义:写文章 今义:名词,文章
一词多义

予观夫巴陵胜状(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语气词,表感叹

政通人和( )
至若春和景明( )
和乐
和煦

浊浪排空( )
而或长烟一空( )
天空
消散

而或长烟一空( )
或异二者之为( )
副词,有时
副词,或许,也许

属予作文以记之(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连词,来
介词,因为

予观夫巴陵胜状(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动词,看
名词,景象

此乐何极( )
南极潇湘( )
感极而悲者矣( )
动词,尽头

然则何时而乐耶(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动词,至,到达
连词,那么
副词,乃,就是
连词,就
极点

在洞庭一湖
一碧万顷
长烟一空
全,整个
数词,一


去国怀乡
国恒亡
国都
国家
岳阳楼《岳阳楼记》
文言句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
属予作文以记之
省略句,省略了主语“滕子京”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状语后置,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
吾谁与归
宾语前置,应为“吾与谁归”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定语后置,正常句式应为“居高庙堂则忧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