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09 21:1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秦朝一个黔首的独白
这一情景反映秦朝的统治出现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对秦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现在就让我们带着问题学习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膝下有一子,被征修长城,
儿媳忙耕田,租税沉甸甸;
饭菜不得饱,敢怒不敢言,
惟恐触法律,连累邻里亲;
儿媳寻夫君,至今未归还,
可怜我老妇,垂死犹挣扎。
导入新课
第 10 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早期发展的过程。
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核心素养学习目标



通过创设不同的穿越情境,了解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推行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以及作用。(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通过学习,认识秦的统一符合人民的愿望,体会到祖国统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愿。(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重点
难点
通过史料分析,知道秦灭六国的原因,认识到秦朝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唯物史观)
第一篇章PART 01
秦无道 民涂炭
——秦的暴政

材料一: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这些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农民受到剥削和压迫,成千上万农民背井离乡,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秦朝赋税沉重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
修驰道、
运粮饷
200万
材料二:秦朝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需要到官府登记户籍,从此开始服徭役和兵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据估计,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三十万,征伐南方调发了五十余万士卒,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役使七十多万人,加上修池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人。
南戍五岭、开灵渠50万
建阿房宫、骊山墓70万
北击匈奴、修长城30万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秦朝徭役和兵役繁重
1.秦始皇的暴政
秦的暴政
秦始皇的四大工程
阿房宫
万里长城
秦始皇陵
秦直道
阿房宫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和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它们是中国首次实现统一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中华民族开始形成的实物象征。
1.秦始皇的暴政
秦的暴政
材料三:五人盗,赃一钱以上,斩左趾,又黥为城旦。
——秦简《法律答问》
材料四:秦始皇时期,"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人民摇手触禁,动辄陷刑。一人犯法,罪及三族,一家犯法,邻里连坐。
——司马迁《史记》之《秦始皇本纪》
材料五: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
——司马迁《史记》之《李斯列传》。
秦代刑具
具五刑

3.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秦朝刑罚残酷
1.秦始皇的暴政
秦的暴政
秦始皇焚书坑儒
秦始皇为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下令烧毁各国史书和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著作,仅留下秦国的史书及医药、种植、占卜之类的书籍;又将非议朝政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坑杀,史称"焚书坑儒"。
材料六: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汉.孔安国《<尚书>序》
4.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名词解释
焚烧百家典籍
坑埋方士儒生
1.秦始皇的暴政
秦的暴政
秦始皇


VS
正方
反方
V S
辩论赛
正方辩题:秦始皇功大于过。
反方辩题:秦始皇过大于功。
新课标.素养要求
运用唯物史观评价历史人物
学以致用
原则
标准
主要 方法
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否推动历史的发展,推动以肯定为主,阻碍以否定为主。
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是否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是否推动生产力(或经济)的发展。
1.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用全面的观点和一分为二的方法,客观公正地去评价历史人物;
2.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
3.具体的事物具体分析,把历史人物所做的事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
素养提升
运用唯物史观评价秦始皇
秦始皇嬴政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皇帝,被誉为“千古一帝”。他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但是秦始皇推行严刑峻法,向人民征收繁重的赋税,其暴政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等我熬到下一任皇帝,日子应该会好过一点吧?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死,秦二世(胡亥)继位。
4.根据课文回答,秦二世的统治如何?表现在哪些方面?
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
秦二世恣意挥霍,穷奢极欲,继续营建庞大的工程,征调民力屯卫咸阳,还向那县加征粮饷,赋役愈加沉重。道路上到处是被押送的刑徒,民众陷入无法生活的境地。



指鹿为马
其(始皇三十七)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司马迁《史记》之《李斯列传》
2.秦二世的暴政
秦的暴政
这日子没法活了,老百姓的大英雄快点出现,来推翻这残暴的统治吧。
秦的暴政
小归纳
秦的暴政 时期 表现
秦始皇时期
秦二世时期
赋税沉重;徭役、兵役繁重;刑罚残酷;焚书坑儒
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
天下苦秦久矣!
特点
急于求成
统治暴虐
第二篇章PART 02
伐无道 诛暴秦
——陈胜、吴广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
1.选拔具备一定表演才能的同学,表演《大泽乡起义》“揭竿而起”片段。
2. 写好修改剧本,表演者提前演练。
3.多媒体展示“大泽乡起义图片”作为背景。
历史小剧场
历史小剧场
旁白:公元前209年,有900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
当他们走到大泽乡时,故事发生了
陈胜:广弟呀,此处距渔阳还有多远
吴广:还有好几千里呢。
陈胜:唉!(叹气)还有这么远,又下着大雨,能准时到达吗
吴广:肯定不能准时到达,该怎么办啊 只有死路一条了。
陈胜:死路一条 !反正是死,不如轰轰烈烈大干一场,怎么样
(两人悄悄耳语)
吴广:好!就这么办!
陈胜:弟兄们,我们此去渔阳还有几千里,又下着大雨,肯定不能
准时到达,按照律法只有被处死。你们说怎么办 (大家面面相觑)
军官:你们想造反 (举剑向陈胜、吴广杀去)抓住
吴广:大家快抓住这俩狗官!(两人一拥而上,抓住军官)
陈胜:(跳上讲台,挥动着右臂大声说)壮士不死就罢了,死就要死得轰轰烈烈,难道那些王侯将相,都是天生的贵种吗 我们老百姓就不能掌叔吗
吴广:推翻暴政!推翻暴政!(全班附和)
陈胜:(高挥舞旗帜、大声呐喊)攻入咸阳,杀死暴君。(全班举手附和)
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
陈胜、吴广起义
观看《大泽乡起义》历史表演,结合地图和课文,完成表格的填写。
陈胜、吴广起义 原因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概况 时间
领导 地点
口号
地位
发展
结果
原因
陈胜、吴广等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遇雨误期,按秦律要被处死。
秦的暴政
公元前 209 年(秦二世在位)
陈胜和吴广
大泽乡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大泽乡起义 攻占陈县后,陈胜称王,建立了“张楚”政权。
失败
起义军未经过严格军事训练、作战实力有限。内部存在矛盾,缺乏后援等。
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失败
陈胜、吴广起义
第三篇章PART 03
民心散 大厦倒
——秦朝的灭亡

秦朝的灭亡
因为陈胜、吴广起义沉重动摇了秦的统治,其革命首创精神和反抗精神鼓舞了更多的人起来反抗秦的暴政。
1.想一想,为什么陈胜、吴广起义失败,但反秦的浪潮并没有平息?
巨鹿之战 指挥者
时地
特点
典故
作用
2.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巨鹿之战的表格填写。
项羽
项羽
公元前207年 巨鹿
以少胜多
将秦军主力歼灭
破釜沉舟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史记.项羽本纪》
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1.巨鹿之战
刘邦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公元前207年,秦朝统治者(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灭秦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前期: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
后期:刘邦和项羽起义,推翻秦朝的统治。
失败
成功
2.秦朝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杜牧《阿房宫赋》
秦朝的暴政
1.秦朝在历史上存在了多少年?
刘邦
原因
注意
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分期
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
2.秦朝灭亡
秦朝的灭亡
这暴秦的统治终于结束了!老妇我能过上安稳的日子了吗?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节分解。
课堂总结
秦末农民大起义
前 期
后 期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失败
秦朝灭亡(公元前207年)
成功
陈胜、吴广起义
项羽、刘邦起义
秦的暴政
(根本原因)
大泽乡
遇雨误期
(直接原因)
实战演练
【史料实证】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出土了大量秦代的简牍,简文主要记载了秦代施行的20多个单行法规,法条多达600条,并且多数为残酷的死刑等。由此可以看出秦代( )
A.法律细密,社会秩序稳定 B.宽严相济,律法深入人心
C.儒法并用,统治基础牢固 D.刑罚众多,隐含统治危机
D
【史实说明】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道:“秦之失,在于政,不在于制。”下列最能支撑该观点的是 ( )
A.废除分封建立郡县 B.徭役繁重刑罚残酷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州郡割据战乱不已
B
实战演练
【历史解释]从不同视角评价同一历史现象,能够使我们对历史现象的理解更透彻。以下从多个视角分析了( )
A.秦始皇、秦二世的残暴统治 B.项羽以巨鹿之战歼灭秦主力
C.刘邦抓住时机直抵秦都咸阳 D.陈胜、吴广发动大泽乡起义
视角 1:展现了人民的伟大力量
视角2:加速了秦王朝的覆灭
视角3: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充分体现了农民的革命意识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