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世
世
说
说
新
新
语
语
两
两
则
则
《
《
》
》
陈太丘与友期行
课前导读
课文讲解
文言知识积累
随堂练习
目录
壹
贰
叁
肆
疏通文意,继续感知古今汉语的区别;反复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壹
贰
叁
了解“敬辞”“谦辞”的概念,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学习目标
课前导读
第一章
古语有云“天下之本在家”。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体现其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通过《咏雪》的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到东晋谢家家风,是和乐、高雅的家风。这种家风,正是谢家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
《世说新语·德行》还记载了另外一个家庭--陈家,那么陈家的家风又是怎样的呢 接下来,我们通过细读课文,感受陈家家风美好而深刻的内涵。
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 南朝宋文学家。由于他熟悉两晋士大夫的言行,又参 阅了有关论述,加上手下才学之士的帮助,终于编出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轶事小说──《世说新语》。
作者简介
南朝梁刘峻为这部书作注,引书多至近四百种,又增加了许多材料。全书语言精练,辞意隽永,对后代笔记文学影响很大。往往三言两语,就能让读者看到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一些人物的精神面貌。
《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梁代刘峻作注。
课文背景
本文分别是《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分别记述了谢道韫巧答谢太傅和陈元方巧辩陈太丘友人的故事。
志人小说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时期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传闻逸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逸事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
按其内容主要分为笑话、野史、遗闻逸事三大类。
其艺术特点包括:①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
②以“丛残小语”、尺幅短书为主要形式;
③善于运用典型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
④语言简练朴实、生动优美、言约旨丰。
【文体知识】
课文讲解
第二章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原文阅读
第2篇 《陈太丘与友期①行》
陈太丘与友 期 行②,期 日中。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③,去后乃④至。元方时⑤年
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
七岁,门外戏⑥。客问元方:“尊君⑦在不⑧?”
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
【课文注释】
①期:约定
②期行:相约同行
③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
④乃:才
⑤时:当时
⑥戏:玩耍
⑦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⑧不(foǔ):通“否”,表示疑问
即陈寔(shí)(104—186或187),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长,长官。古代常以地名称其官长。
答曰:“待⑨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
(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
“非⑩人哉!与人期行,相委 而去。”元方曰: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
“君 与家君 期日中。日中 不至,则是无信;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时分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
【课文注释】
⑨待:等待
⑩非:不,不是
相委:委,丢下、舍弃
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
日中:正午时分
译文注释
对 子 骂 父,则是无 礼。”
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
友人 惭, 下车 引 之,元方入门不顾 。
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课文注释】
引:拉
顾:回头看。
译文注释
原文翻译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友人)没到,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友人)才来。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友人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 ”元方答道:“等您很久没来,他已经走了。”朋友便生气了:“不是人哪!和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走,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的大门,不回头看。
第1层:交代对话的背景,客人无信。
第3层,写对话结果,客人认错,元方“入门不顾”。
第2层:写对话内容,客人对子骂父,元方斥责客人无信无礼。
陈太丘与友期行
结构梳理
思考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我反省,反而责怪别人,说明他不但无信,而且无礼。
思考2:陈元方反驳“客”的话精彩在何处?
参考答案:陈元方的反驳有三个特点。首先是言简意赅,内容凝练。“期日中”是前提,“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这些都写得很清楚;其次,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先言前提,再指出言而无信和无礼的表现,有根据,有结论;最后,用词讲究分寸,“无信”“无礼”义正词严,不失身份,也不过火。
研读课文
思考3:友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友人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由“怒”到“惭”,走下车子拉元方,表明友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说明友人虽然不守信用、不懂礼貌,但知错能改。
思考4:“元方入门不顾”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元方的什么特点?
答案:本题运用动作描写作用分析法。属于动作描写,这一动作真实地表现了元方作为一个小孩子的直率、好恶情感容易外露的特点。
研读课文
思考5:本文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案:从本文中我们会得到很多启示。通过陈太丘的行为,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通过元方的言行举止,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的人;通过友人的行为,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知错就改的人。而友人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一个人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失去朋友,失去友谊。
研读课文
探究1: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结合文中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A.不失礼。客人得知太丘已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词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从这一方面来看,文章批评的是“无信”“无礼”,宣扬的是讲究诚信,为人正派的品格,所以不失礼。因为是“友”失礼在前,先不尊重元方的父亲,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于千里之外。
研读课文
探究2:从文章中分析元方和友人的性格特点?
答案:元方:懂礼识仪、性格直率、好恶分明、正直不阿、落落大方、明白事理
答案:友人:言而无信、不讲信用、暴躁易怒、粗野蛮横、缺乏修养、十分无礼、知错能改
研读课文
文言知识积累
第三章
课文中“尊君” “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尊君在不
君 与 家 君
您的父亲
(对别人父亲的
一种尊称)
您
(有礼貌地
称呼对方,
是尊称)
我的父亲
(谦称,对别
人称自己的
父亲)
谦辞与敬辞
文化常识
1.通假字
尊君在不
2.古今异义
(1)太丘舍去 古义: 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2)相委而去 古义: 今义:委托
(3)下车引之 古义: 今义:牵引
(4)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 今义:照顾
(5)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不”通“否”,表示疑问
离开
丢下
拉
回头看
约定
3.词类活用
(1)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友人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陈太丘与友期》:本文写“友人”不守约定、不讲信用的故事,反映了人要守约、讲信、懂礼,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的道理。文章表现了陈元方的聪慧,懂得为人之道,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失去友谊。
中心思想
随堂练习
第四章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
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
(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遇。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与友期行:_________ (2)相委而去:_________
(3)尔曹何自远来:_________ (4)须期乃入:_________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
10、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________。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_的正面例子。
对比阅读。
8、答案:(1)约定;(2)舍弃;(3)为什么;(4)才
解析:句意: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行:出行;句意: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而:表承接关系;句意:孩子们为什么远道而来。自:从;句意:必须等到约定日期才进城。乃:才。
9、答案:(1)过了日中友人还没有到,太守就丢下他离开了,离开以后友人才到。
(2)等到事情办完,孩子们又送到城郭外。
解析:(1)重点词:至,到。舍,舍弃。去,离开。乃,才。句意: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2)重点词:及,等到。讫,完毕。复,又。句意:等到事情办完后,孩子们又将他送到城外。
10、答案:做人要讲信用;郭汲守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后汉书·郭伋传》则通过郭伋“有信”“有礼”的例子,表现了郭伋言而有信、一诺千金的优秀品质。所以,两文告诉了我们“做人要讲诚信”的道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友人便怒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写郭伋“有信”“有礼”,这是从正面来论述诚信,是正面例子。
参考答案
下课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