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09 23:18:53

文档简介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基础达标】
1.殷墟甲骨文中有“(王)令众人曰:劦田”的记载。据史学家考证,“劦田”是三耒共耕(如下图所示)的意思。这反映了商朝的劳作方式是(   )。
A.刀耕火种 B.精耕细作
C.男耕女织 D.集体劳作
【解析】A项出现于原始社会时期,早于题干中的时间“商朝”,故排除;B、C两项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后,晚于题干中的时间“商朝”,故排除;由题干中的信息“三耒共耕”可知,商朝的耕作方式为集体劳作,故选D项。
2.下图所示为在湖南宁乡出土的商代晚期青铜器大禾人面纹方鼎。这(   )。
A.说明湖湘地区为商代青铜铸造中心
B.反映了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C.体现出制造技术与审美艺术相统一
D.可佐证商周青铜器主题纹饰的质变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大禾人面纹方鼎的图案精美,体现了制造技术与审美艺术的统一,C项正确;仅凭一件青铜器无法体现湖湘地区的青铜铸造业地位,排除A项;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是在南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没有其他材料作对比,无法得出商周青铜器主题纹饰质变的结论,排除D项。
3.下图为汉代画像石《纺织图》,画面中一织女坐在织机前,织女回首与另一女子说话,女子于纬车前摇纬,其一手执丝,一手摇车。右前方为一调丝女子,前方木架为络车,丝一端缠绕其上,另一端也缀物挂于梁上。由此可以判断(   )。
A.图片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
B.棉纺织生产技术成熟
C.纺织手工业已经出现分工
D.纺织业生产工具落后
【解析】由材料“画面中一织女坐在织机前……右前方为一调丝女子”可知,纺织手工业在汉代时就已出现了分工,一人负责织布,一人负责调丝,故选C项;仅据材料看不出其为官营纺织业,排除A项;棉纺织业技术成熟是在元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汉代的丝绸闻名海外,当时的纺织业生产工具并不落后,排除D项。
4.唐代陈廷章在《水轮赋》中写道:“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这里的“水轮”(   )。
A.最早出现在曹魏时期 B.利用水力来鼓风冶铁
C.利用人力来引水灌溉 D.采用了水力运转原理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该“水轮”应是筒车,以水力为动力,故选D项;筒车出现在唐朝,排除A项;筒车是灌溉工具,并非冶铁工具,排除B项;筒车利用水力进行灌溉,并非人力,排除C项。
【拓展提升】
5.下图为古代埃及尼罗河流域耕作图。该图可从侧面说明(   )。
A.原始畜牧养殖出现
B.铁器农耕广为传播
C.采集渔猎完全终结
D.河流农业生产特色
【解析】据材料可知,古代埃及尼罗河流域耕作图反映的信息,与尼罗河的定期泛滥特点相关,可以侧面说明河流农业生产特色,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耕作信息,而非畜牧养殖,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铁器农耕广为传播,排除B项;“采集渔猎完全终结”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6.考古发现,中国一些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遗址,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他们的陪葬品都是农具;而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这种变化说明(   )。
A.生产发展影响劳动分工 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文明之初性别分工形成 D.集体劳作正在瓦解
【解析】“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说明当时男女从事的劳动已经不同,男性依然从事农业生产,而女性则从事纺织,故选A项;“他们的陪葬品都是农具;而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反映的是陪葬品的种类,无法说明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排除B项;“中国一些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遗址,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他们的陪葬品都是农具”说明在文明早期,男女的分工并不明显,排除C项;陪葬品的差异只与墓主人生前从事的劳作有关,而无法判断其劳动方式是集体还是个体,排除D项。
7.(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十个锄头,顶不上一个脚犁;十个脚犁当得一架牛犁”,四川省甘洛县藏族人民中流传的这则谚语,形象而又深刻地说明了(   )。
A.犁耕在农业生产中的重大作用
B.牛犁已经完全取代锄头和脚犁
C.石器锄耕先后被脚犁和牛犁取代
D.青藏高原更适合使用牛犁耕作
【解析】犁耕使用畜力,使断续性劳作变成了连续不断地劳作,不仅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而且使深耕成为可能,地力得到更好的保养,从而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故A项正确;B项表述太绝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牛犁的作用,C项所述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不能说明青藏高原更适合使用牛犁耕作,故D项错误。
8.(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史书记载:“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 ’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 ’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材料中“槔”的使用(   )。
A.体现农田耕作技术进步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解析】史书的记载,对比了抱瓮取水与用“槔”汲水两种方法,说明“槔”是一种相对先进的汲水工具,它的使用可以节省人力,提高农田的抗旱能力,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槔”是汲水工具,不是耕作工具,故A项错误;“槔”的使用只能说明灌溉技术的进步,不能说明灌溉技术的成熟,故C项错误;古代农业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并不能摆脱自然的束缚,故D项错误。
9.西汉后期至东汉,虽然农村受到高利贷盘剥和天灾人祸等影响,农民的处境不断恶化,但是占有一定土地的自耕农,在全国人口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铁犁牛耕逐步推广 B.政府强力打击豪强地主
C.统治者“无为而治” D.商品经济得到蓬勃发展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汉朝时期的自耕农虽然受到天灾人祸等的影响,但仍然在全国人口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这主要和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即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A项正确;东汉时期地方豪强地主相继崛起,政府强力打击豪强地主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排除;统治者采取“无为而治”的措施主要是在西汉初年,C项排除;商品经济发展会对自耕农经济产生冲击,D项排除。
10.“物勒工名”制度始于春秋时期,它是指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面。《唐律疏议》中明文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这说明“物勒工名”制度(   )。
A.是君主专制制度的重要体现
B.是手工业高度发达的产物
C.从侧面反映了古代工匠精神
D.提升了民营手工业生产效率
【解析】根据材料“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可知,“物勒工名”是我国古代的问责制,如果产品质量不合格,制造者就会受到惩罚,这从侧面反映了古代工匠精神,C项正确;“物勒工名”制度是为了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项;“物勒工名”制度始于春秋时期,当时手工业并不高度发达,排除B项;“物勒工名”制度主要应用于官营手工业,排除D项。
11.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记载,汝窑“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意为汝窑瓷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迹。有人据此推断明代制瓷业开始使用支钉。这一推断(   )。
A.依据正确,结论正确 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支钉是一种瓷器烧制工具,以烧制好的黏土块置于器物底部,出现于唐宋时期。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记载汝窑瓷器的底部有支钉的痕迹,这说明当时汝窑瓷器在烧制过程中使用了支钉,但是不能据此判断支钉开始使用是在明朝,因此“依据正确,结论错误”,故C项正确,A、B、D三项排除。
12.《国语·齐语》记载:“工之子恒为工。” 《周礼·冬官考工记》记载:“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荀子·儒效》记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记载:“工商皆为家专,其业以求科(利)者。”上述记载表明(   )。
A.各行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B.工匠人身依附关系增强
C.古代行业发展相对固化
D.民营手工业发展受到限制
【解析】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行业多以父子相承,有很深的壁垒,故C项正确;题干并没有对不同行业发展总量进行对比,故A项错误;依附关系强调的是两个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材料并未体现,故B项错误;题干并没有提及民营手工业问题,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2分)
1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迄今为止,公认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发现于1990—1991年发掘的河南三门峡虢国墓,断代为西周末至春秋初。我国一些学者甚至历史书籍就曾据此认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
2008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军事工程技术史(上古至五代)》对出土的秦代铁兵器作了统计,结果如下表:
陕西临潼下刘村 秦始皇陵西侧刑徒墓 秦始皇陵园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 江西遂川
铁戟2件 铁剑1把 铁匕首1件 铁矛1件、铁镞1件、铁铤铜镞2件 铁铤铜镞80件
  在汉墓发掘中,山东临淄齐王刘襄墓出土铁兵器141件,但出土青铜器高达6751件,其中兵器1904件。一直要等到西汉中期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的铁兵器所占比例才首次超过了青铜兵器。
材料二 西汉出现了炒钢技术,这是继生铁冶铸之后,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史上又一重大事件。西晋刘琨写下“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百炼成钢、千锤百炼成语由此而来。
根据上述材料和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铁器时代的上限”,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料真实,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一
观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2分)
论证: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西周末至春秋初的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出现了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在冶铁技术、铁器的使用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10分)
示例二
观点:西汉中期,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2分)
论证:河南三门峡虢国墓中出现的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只表明了中国开始使用铁器以及冶铁术发明的年代;秦代铁兵器在秦军兵器中所占比例小,汉初山东临淄齐王刘襄墓中的铁兵器占墓葬总兵器的比例不足10%,西汉中期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铁兵器所占比例才首次超过了青铜兵器;西汉出现炒钢技术,这是继生铁冶铸之后,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史上又一重大事件。
总结:铁器开始使用的年代、冶铁术发明的年代和进入铁器时代的年代是有区别的。西汉中期,中国铁农具、铁兵器日益增多,冶铁技术也明显进步,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10分)
【解析】从材料“我国一些学者甚至历史书籍就曾据此认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一直要等到西汉中期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的铁兵器所占比例才首次超过了青铜兵器”,可总结观点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或“西汉中期,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运用相关史实进行阐释即可。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为例。论证:根据题干所提供的西周相关知识可知,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西周末至春秋初的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出现了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简单总结升华。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基础达标】
1.殷墟甲骨文中有“(王)令众人曰:劦田”的记载。据史学家考证,“劦田”是三耒共耕(如下图所示)的意思。这反映了商朝的劳作方式是(   )。
A.刀耕火种 B.精耕细作
C.男耕女织 D.集体劳作
2.下图所示为在湖南宁乡出土的商代晚期青铜器大禾人面纹方鼎。这(   )。
A.说明湖湘地区为商代青铜铸造中心
B.反映了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C.体现出制造技术与审美艺术相统一
D.可佐证商周青铜器主题纹饰的质变
3.下图为汉代画像石《纺织图》,画面中一织女坐在织机前,织女回首与另一女子说话,女子于纬车前摇纬,其一手执丝,一手摇车。右前方为一调丝女子,前方木架为络车,丝一端缠绕其上,另一端也缀物挂于梁上。由此可以判断(   )。
A.图片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
B.棉纺织生产技术成熟
C.纺织手工业已经出现分工
D.纺织业生产工具落后
4.唐代陈廷章在《水轮赋》中写道:“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这里的“水轮”(   )。
A.最早出现在曹魏时期 B.利用水力来鼓风冶铁
C.利用人力来引水灌溉 D.采用了水力运转原理
【拓展提升】
5.下图为古代埃及尼罗河流域耕作图。该图可从侧面说明(   )。
A.原始畜牧养殖出现
B.铁器农耕广为传播
C.采集渔猎完全终结
D.河流农业生产特色
6.考古发现,中国一些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遗址,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他们的陪葬品都是农具;而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这种变化说明(   )。
A.生产发展影响劳动分工 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文明之初性别分工形成 D.集体劳作正在瓦解
7.(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十个锄头,顶不上一个脚犁;十个脚犁当得一架牛犁”,四川省甘洛县藏族人民中流传的这则谚语,形象而又深刻地说明了(   )。
A.犁耕在农业生产中的重大作用
B.牛犁已经完全取代锄头和脚犁
C.石器锄耕先后被脚犁和牛犁取代
D.青藏高原更适合使用牛犁耕作
8.(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史书记载:“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 ’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 ’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材料中“槔”的使用(   )。
A.体现农田耕作技术进步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9.西汉后期至东汉,虽然农村受到高利贷盘剥和天灾人祸等影响,农民的处境不断恶化,但是占有一定土地的自耕农,在全国人口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铁犁牛耕逐步推广 B.政府强力打击豪强地主
C.统治者“无为而治” D.商品经济得到蓬勃发展
10.“物勒工名”制度始于春秋时期,它是指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面。《唐律疏议》中明文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这说明“物勒工名”制度(   )。
A.是君主专制制度的重要体现
B.是手工业高度发达的产物
C.从侧面反映了古代工匠精神
D.提升了民营手工业生产效率
11.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记载,汝窑“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意为汝窑瓷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迹。有人据此推断明代制瓷业开始使用支钉。这一推断(   )。
A.依据正确,结论正确 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12.《国语·齐语》记载:“工之子恒为工。” 《周礼·冬官考工记》记载:“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荀子·儒效》记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记载:“工商皆为家专,其业以求科(利)者。”上述记载表明(   )。
A.各行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B.工匠人身依附关系增强
C.古代行业发展相对固化
D.民营手工业发展受到限制
二、非选择题(12分)
1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迄今为止,公认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发现于1990—1991年发掘的河南三门峡虢国墓,断代为西周末至春秋初。我国一些学者甚至历史书籍就曾据此认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
2008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军事工程技术史(上古至五代)》对出土的秦代铁兵器作了统计,结果如下表:
陕西临潼下刘村 秦始皇陵西侧刑徒墓 秦始皇陵园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 江西遂川
铁戟2件 铁剑1把 铁匕首1件 铁矛1件、铁镞1件、铁铤铜镞2件 铁铤铜镞80件
  在汉墓发掘中,山东临淄齐王刘襄墓出土铁兵器141件,但出土青铜器高达6751件,其中兵器1904件。一直要等到西汉中期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的铁兵器所占比例才首次超过了青铜兵器。
材料二 西汉出现了炒钢技术,这是继生铁冶铸之后,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史上又一重大事件。西晋刘琨写下“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百炼成钢、千锤百炼成语由此而来。
根据上述材料和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铁器时代的上限”,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料真实,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