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单元检测(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单元检测(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09 23:24:06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   )。
A.播种方式的变革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 D.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解析】图片中,从石制农具到铁农具的出现和发展,可以反映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过程,即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故选D项;图片所示为耕作工具,故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井田制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排除B项;C项无法反映题目中的石器,故排除。
2.在新石器时代前中期,耕作方式由最初的生荒耕作制向熟荒耕作制过渡,即由砍倒烧光、刀耕火种、年年易地的生荒耕作转向利用石铲(石耜)、石锄进行土地加工,连种若干年、撂荒若干年的熟荒耕作。这一转变(   )。
A.巩固了小农经济地位 B.表明原始的农耕出现
C.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D.保证了人力资源需求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熟荒耕作通过利用石器进行土地加工,可以实现土地的连种,若干年后进行撂荒,所以相对于生荒耕作更能提高土地利用率,C项正确;小农经济确立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原始农业在生荒耕作时期就已出现,这个转变是耕作方式转变,不能表明原始的农耕出现,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人力资源需求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
3.下图为敦煌莫高窟第445窟的壁画(线描稿),展现了当地农民的农业生产情况。据考证该画作于盛唐时期。据此可知当时(   )。
A.曲辕犁在当地得到广泛传播
B.政府在边疆地区实行屯田制
C.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的拓展
D.边疆与内地农业生产一体化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盛唐的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出现曲辕犁等农耕工具及农耕情节,这体现了当时中原农耕技术及生产方式已经在边疆地区传播,C项正确;莫高窟壁画中出现曲辕犁并不能推出曲辕犁在当地得到广泛传播,排除A项;唐朝在西域实行了屯田政策,但材料无法证明壁画展现的是政府的屯田行为,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域地区以游牧经济为主,虽然西域地区出现了农耕生产,但农耕并非其主要经济模式,排除D项。
4.考古发现,唐代犁铧出土地点分布广泛,且大体有四种形制:尖锋、三角形、两翼突出、宽大于长;蛇刃、铧身修长、后边内凹、长大于宽;尖锋、等腰三角形、铧面平直、銎身体薄;尖锋、三角形、体小、长銎。这反映出唐代(   )。
A.铁业官营保证了产品质量
B.冶铁业的技术水平领先世界
C.铁农具种类多且分工细致
D.农业生产得益于手工业进步
【解析】材料反映出唐代的犁铧出土地点广泛且形制不同,这反映了唐代人们在农业生产中根据不同情况使用不同的生产工具,这些不同形制的犁铧的出现得益于当时手工业的进步,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铁农具的分布地点和形制,并没有涉及其产品质量情况,而且A项中“保证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没有比较中国和世界的冶铁业的技艺水平,无法得出“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仅仅反映了犁铧这一铁农具的不同形制和地点分布,并没有涉及其他铁农具,无法得出“种类多且分工细致”的结论,排除C项。
5.1771年,英国人阿克莱特在德文特河上的克罗姆福德建立了近代的第一家水力纺纱厂,但是工厂的选址却受到了水源的限制,只能够建在靠河的地方,并且离城镇很远。此类工厂的建立(   )。
A.对生产动力的变革提出新要求
B.是科学理论突破的直接产物
C.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蒸汽时代”
D.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快速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但是工厂的选址却受到了水源的限制,只能够建在靠河的地方,并且离城镇很远”可知,自然力作动力的缺陷明显,易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需要新的动力来源,故选A项;“英国人阿克莱特在德文特河上的克罗姆福德建立了近代的第一家水力纺纱厂”,这个举措不需要科学理念的重大突破,只需经验知识的积累即可,排除B项;“但是工厂的选址却受到了水源的限制,只能够建在靠河的地方,并且离城镇很远”体现的是水力的局限性,说明当时没有进入“蒸汽时代”,排除C项;“只能够建在靠河的地方,并且离城镇很远”说明此类工厂的建立不利于城市化的发展,排除D项。
6.1909年,两广总督袁树勋在给清廷的奏折中曾说:“按照定律,公司未有盈余,不得移本作息,然吾国风气未开通,各省商办实业,公司自入股之日起,即行给息以资激劝,而广招徕。”由此可知(   )。
A.洋务企业得到迅速发展 B.政府照搬西方融资方式
C.两广地区思想最为开放 D.近代企业发展有特殊性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风气未开,中国人受传统观念影响,投资比较保守,为了融资,区别于西方盈利利息制度,清朝官员采用“即行给息以资激劝”等保守投资方式,这虽增加了企业资金,但也加重了企业运营成本,极大地影响企业发展,D项正确;奏折所指为近代民族公司招资付息行为,而非洋务企业,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中国与西方融资形式不同,排除B项;材料没有地区间对比,无法体现两广地区思想最开放,排除C项。7.18世纪中期,英国普通人很难买得起钟表。19世纪初,因大规模生产,钟表从“奢侈型”产品转向“实用型”产品。工人生活稍有改善会优先买表,兰开斯特织工大多有表,曼彻斯特工人也须臾离不开表。工人生计不好时,还可以将表卖掉或典当。由此可知,工业革命时期(   )。
A.钟表制造业成为英国的新兴行业
B.钟表规范了生产生活的时间秩序
C.钟表是工人经济地位提高的标志
D.钟表具有较高的保值和升值功能
【解析】据题意可知,19世纪初,英国的钟表因大规模生产,从“奢侈型”产品转向“实用型”产品,工人阶级买表成为常态,由此可知,在当时钟表生产量很大,需求量也很大,钟表制造业已经成为英国的新兴行业,A项正确;材料强调工业革命时期钟表业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未涉及工人的上下班时间,无法说明钟表规范了生产生活的时间秩序,排除B项;钟表在这一时期已经成为实用日用品,并不能由此说明工人经济地位提高,排除C项;材料“工人生计不好时,还可以将表卖掉或典当”说明钟表具有一定的保值功能,但无法说明其具有较高的升值功能,排除D项。
8.观察下图,图1到图2的变化说明(   )。
A.工业革命改变生产方式 B.动力能源结构发生革命
C.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 D.交通工具出现重大突破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图1中英国煤产量迅速增长,反映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蒸汽动力的广泛应用,英国对煤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图2中1900年世界石油产量与1870年相比急剧增加,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内燃机的广泛应用,世界各国对石油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两幅图的变化反映出动力能源结构发生革命性变化,B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生产方式的改变是出现工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垄断组织,两幅图片均无法说明工业革命对生产方式的影响,排除A项;两幅图片无法说明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态度,排除C项;两次工业革命都推动交通工具的变革,但两幅图片均无法体现,排除D项。9.蒸汽机发明后,日益成为欧美国家雇佣大农场机器动力的重要来源,其需要多人协同操作。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家庭农场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缩小了与雇佣大农场的差距,后者日趋衰落。这一系列变化表明(   )。
A.内燃机的应用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B.农业技术发展导致失业人口大量增加
C.蒸汽机成为农业生产的机器动力来源
D.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生产规模
【解析】根据材料可得出,20世纪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内燃机的使用,农业的机械化逐步实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及组织形式发生变化,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失业人口增长,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内燃机的影响,排除C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科技创新,排除D项。
10.1816—1846年,普鲁士学龄儿童入学率从43%增至68%,19世纪60年代达到97.5%。1828—1836年德累斯顿、卡塞尔、汉诺威和达姆施塔特成立了技术训练机构。1821年柏林技术学院成立,1842年该学校把学制由两年延长为三年,开设算术、几何、数学、化学和矿物学等学科。这反映出德国(   )。
A.强调初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
B.工人社会地位的普遍提高
C.教育发展迎合了工业革命需要
D.国家统一加速了教育转型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德国教育得到较快发展,这有利于提高工人的技术能力,迎合了工业革命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涉及初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但仅由材料无法得出“初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的结论,排除A项;“工人社会地位的普遍提高”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D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11.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1812—1870)在《双城记》中描述:“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这段文字意在(   )。
A.揭示繁荣与萧条共存的社会怪象
B.理性批判工业文明下的社会问题
C.呼吁重建被严重割裂的传统世界
D.以浪漫情感批判理性的冷血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12年至1870年正值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最好”“最坏”“希望”“失望”“天堂之路”“地狱之门”等相对立的词语描述的正是工业革命发展过程中,既会有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也会有负面影响,反映了狄更斯在客观地批判工业文明带来的社会问题,故选B项;繁荣与萧条共存反映的是社会层面的贫富差距,是正常的社会现象而非社会怪象,排除A项;材料并未主张恢复传统世界,而是指出工业革命的双面影响,排除C项;浪漫情感无从体现,浪漫主义通常表现为夸张而富有想象力的表现手法,材料没有相关的描述,排除D项。
1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经历了三次转移。从下表可知,我国科技发展战略(   )。
时间 科技发展战略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优先发展军事、重化工业以及尖端技术
20世纪80年代初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
20世纪90年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
A.优先满足国家的安全保障需要
B.依据特定时期的国家需求制定
C.彰显意识形态的鲜明导向
D.突出服务民生的大局意识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初,美苏争霸对峙,中国为巩固国防,将科技发展战略定位为“优先发展军事、重化工业”;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并将党和国家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因此我国将科技发展战略定位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20世纪90年代,为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我国将科技发展战略定位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由此可知,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转移体现了特定时期国家的需求,故选B项。A项只适合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需求,排除;彰显意识形态的鲜明导向是将国家制度、社会性质等作为交往的依据,材料中科技战略的转移未体现意识形态色彩,排除C项;服务民生即以人为本,保障人民权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材料“优先发展军事、重化工业”不符,排除D项。
13.下图为“美国农业的投入使用量图(以1967年指数为100)”。对该图的合理解释是(   )。
A.机械和劳动力的投入反映国家重视程度的降低
B.化学品大量使用导致生态环境破坏
C.农业投入量的变迁呈现出对科技依赖性的增强
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
【解析】据图示信息可知,在美国农业的投入中,劳动力逐渐减少,机械和化学品投入逐渐增多,结合所学可知,农业劳动力投入的减少主要得益于农业科技的进步,C项正确。美国是农业强国,劳动力投入量减少体现农业集约化发展,排除A项;化学品的应用,并不一定会带来严重生态环境污染,并且图中也没有生态环境变化的信息,排除B项;此时,劳动力的减少是因为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并不是衰落,排除D项。
14.在医疗研究与应用领域,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尚处于初期探索应用阶段,但它们在疫病分析、图像识别、体温监测、病毒检测、辅助诊疗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这说明(   )。
A.信息技术颠覆传统的社会生活
B.科技推动医疗机构职能的转变
C.科技水平决定国家安全
D.人工智能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研究与应用领域的很多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由此可知,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提高了,D项正确;A项“颠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医疗机构的职能转变,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5.世界上最大的电商平台,2020年商品总销售额为4750亿美元,全球员工总数超过120万,已成为全球品种最多的网络零售商。2020年,全球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450多万商家以各种形式参与了该平台组织的全球圣诞狂欢节,总销售额340多亿美元。这体现出(   )。
A.信息技术凝聚了国际共识 B.互联网购物推动了全球化
C.电商发展彰显国际竞争力 D.网络成为最大的信息媒介
【解析】材料“2020年,全球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450多万商家以各种形式参与了该平台组织的全球圣诞狂欢节”体现的是互联网电商平台推动了全球化,B项正确;材料与凝聚国际共识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彰显国际竞争力无关,排除C项;网络成为最大的信息媒介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16.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制造业生产“智能化”成为发展新趋势,经济增长方式得到优化。与此同时,“机器换人”也引发了就业隐忧。实证分析证实,“自动化”生产将造成技术性失业,对中低技能劳动者产生挤出效应。据此推知,现代科技进步(   )。
A.影响了劳动力的需求
B.推动了生产力的跃进
C.改变了社会生活方式
D.降低了产业要素成本
【解析】根据材料“‘自动化’生产将造成技术性失业,对中低技能劳动者产生挤出效应”及所学知识可知,机器设备的大量引入将很大程度上取代中低技能劳动者,影响和改变了劳动力市场需求及就业结构(也就是市场对高科技人才、高级技能人才需求更多),A项正确;材料主旨并非“生产力的跃进”,排除B项;从材料中看不出现代科技进步“改变了社会生活方式”,排除C项;从材料中看不出现代科技进步“降低了产业要素成本”,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52分)
17. (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很早就有设置专门的官吏掌管农业、传授农业技术的记载。“劝课农桑”是历代皇帝倡导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政治活动,也是地方官吏的职责之一。周朝时期就有官吏承担起传授农业技术的责任。而一些在劝课农桑上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官员也得到了百姓的交口称赞。如宿州一石碑上记载的“民获其利,刻石以颂刺史之功”,即用以铭记该官员推广“淤田法”使当地农业获得发展的事迹。我国古代许多农业创新之举也多是官员实践得出并推广的。总之,我国古代的农业技术的传授与推广大多是由地方官吏负责的。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地方官员成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原因。(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对于研究唐宋时期农业发展有何史料价值。(8分)
答案 (1)原因:历史传统;指导农业生产是地方官员的职责;有大量劝课农桑的官员先例示范;小农能力有限;官员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实践条件;地方农业发展情况是官员考核的重要内容。 (6分)
(2)史料价值:图1是壁画文物史料,属于一手史料。绘画内容涉及唐代的农具和耕作技术、佛教讲经等,可以用来研究唐代耕作技术、耕作工具、收获流程、佛教传播等历史主题。图2属于碑刻,属于一手史料,可以用来研究宋代书法、官制、农业政策以及佛教情况。(8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我国很早就有设置专门的官吏掌管农业、传授农业技术的记载”可知,历史传统;根据材料“‘劝课农桑’是历代皇帝倡导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政治活动,也是地方官吏的职责之一”可知,皇帝重视,而且指导农业生产是地方官员的职责;根据材料“一些在劝课农桑上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官员也得到了百姓的交口称赞”可知,有大量劝课农桑的官员先例示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能力有限;根据材料“我国古代许多农业创新之举也多是官员实践得出并推广的”可知,官员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实践条件;地方农业发展情况是官员考核的重要内容。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图1、图2所属的史料类型、展现的内容等分析说明。
18.(12分)随着人类太空技术的发展和对太空资源的开发应用,太空已成为继陆地、海洋、天空之后的第四个生存空间,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间国家重大航天成果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
1958年2月1日美国成功发射了“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
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一号”飞船进入太空,成为世界航天第一人
1961年5月5日美国宇航员谢泼德乘“水星-红石3号”进入太空,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美国人
1965年11月26日法国成功发射“试验卫星-1(A-I)号”人造卫星
1967年4月 23—24日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乘“联盟1号”遇难,造成第一次航天飞行事故
1969年7月 16—24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乘“阿波罗11号”,实现第一次载人登月
1970年4月24日中国设计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71年4月19日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个空间站“礼炮一号”
1972年12月 7—19日美国“阿波罗17号”进行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载人登月任务
1975年7月17日美国阿波罗飞船与苏联联盟号飞船在太空对接
1975年7月 15—24日美国、 苏联“阿波罗18号”和“联盟19号”进行第一次国际合作性的对接任务
1981年4月12日美国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七名航天员全部罹难,包括一名女教师,这是迄今最惨重的航天事故
1986年2月20日苏联“和平号”空间站第一个舱发射成功
1999年11月20日中国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行成功
  材料二 美国著名空间科学家玛·布劳思在一次访谈中指出:“阿波罗计划促进了计算机工业的迅速发展,该产业的收益从1969年的10亿美元,增加到1972年的80亿美元……阿波罗计划对于美国社会的推动作用是值得历史学家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曾任美国航空航天局埃姆斯研究中心总指挥的汉斯·马克这样评价阿波罗计划:“肯尼迪总统的愿望实现了,只是代价过高,可以说,阿波罗计划是一份难以继承的遗产。”登月竞赛中美国的最终胜利,对苏联内部的自信心产生了瓦解作用,也对苏联的最终解体产生了间接影响,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强调“和平演变”的作用,却忘了“堡垒总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
——摘编自张弛《冷战中的美苏载人登月竞赛》
(1)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世界航天科技发展历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形成以上特点的主要因素。(6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世界航天事业的发展。(6分)
答案 (1)特点:美苏主导;国家组织支持;曲折发展;技术成就不断突破;以军事战略需要为主;由各国独立研发走向国际合作。
因素:国际形势的变化;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需要;空间科技水平的发展;经济发展状况;杰出历史人物的贡献。(6分)
(2)进步性: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高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人类对外太空的研究;加速两极格局的解体,缓和国际局势;促进各国科技研究领域的合作。
消极:加剧国际局势的紧张动荡;巨大开支增加了国家的经济负担。(6分)
【解析】第(1)问第①小问,材料反映的主要由美苏主导以及材料中的“宇航员科马洛夫乘‘联盟1号’遇难,造成第一次航天飞行事故”“阿波罗飞船与苏联联盟号飞船在太空对接”等信息,逐一概括即可。第②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当时的国际形势和美苏两国关系、各自国内状况、个人作用等方面来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中的“阿波罗计划促进了计算机工业的迅速发展”“阿波罗计划对于美国社会的推动作用是值得历史学家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登月竞赛中美国的最终胜利,对苏联内部的自信心产生了瓦解作用,也对苏联的最终解体产生了间接影响”等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从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来回答。
19.(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资本主义历史上的四次长期波动及其特征
技术和组织创新集群 支柱部门和主导部门 核心和关键投入 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 管理和组织变革
以水力为动力的工业机械化 棉纺织业、铁制品、水车、漂白 铁、原棉、煤 运河、收费道路、轮船 工厂制度;企业家;合伙制
以蒸汽为动力的工业和运输的机械化 铁路和铁路设施、蒸汽机、机床、制碱业 铁、煤 铁路、电报、蒸汽轮船 股份公司;把任务分包给负责的技术工人
工业、运输和家庭的电气化 电力设备、重型工程、重化工、钢制品 钢、铜、合金 钢轨铁路、钢制轮船、电话 专业化职业管理系统;“泰勒主义”;巨型企业
交通、民用经济、战争的机动化 汽车、卡车、拖拉机、坦克、柴油发动机、飞机、炼油厂 石油、天然气、合成材料 无线电、高速公路、机场、航班 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消费;“福特主义”;等级制
  ——据[英]克里斯·弗里曼、[葡]弗朗西斯科·卢桑《光阴似箭: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资本主义经济出现长期波动发展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资本主义长期波动中“技术和组织创新集群”“管理和组织变革”的发展趋势。(8分)
(3)若2010—2030年为资本主义发展第五次长期波动的“上升期”,请指出该时期经济中的“支柱部门和主导部门”及“核心和关键投入”。(4分)
答案 (1)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工业革命的推动;世界市场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等等。(4分)
(2)技术方面:由自然力到机械动力;由单一动力到多元动力。
管理方面:由分散经营到规模化生产;由合伙管理到专业管理。(8分)
(3)支柱部门和主导部门:新能源汽车、手机、网络等。
核心和关键投入:人工智能、汽车电池、电力资源等。(4分)
【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资本主义经济波动的根本原因可知,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根据材料中四次长期波动的动力变化可知,工业革命的推动;根据材料中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可知,世界市场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等等。第(2)问,根据材料“以水力为动力的工业机械化”“交通、民用经济、战争的机动化”可知,技术方面:由自然力到机械动力;由单一动力到多元动力。根据材料“工厂制度;企业家;合伙制”“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消费”可知,管理方面:由分散经营到规模化生产;由合伙管理到专业管理。第(3)问,根据时间“2010—2030年”并结合材料中的四次波动可知,第五次为信息时代,因此支柱部门为新能源汽车、手机、网络等;核心投入为人工智能、汽车电池、电力资源等。
20.(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32年,英国议会下院成立了一个委员会调查工厂的状况,前童工伊丽莎白·本特利的证词揭露了1815年工厂的工作条件,这成为议会委员会最终报告的一部分。
委员会调查人员:你什么时候开始在这家纺织厂工作的
伊丽莎白·本特利:6岁那年(1815年)。
委员会调查人员:你在工厂里做什么
伊丽莎白·本特利:我是一个小络纱工。
委员会调查人员:你在工厂里每天工作多长时间
伊丽莎白·本特利:工厂满负荷时从早晨5点到晚上9点。
委员会调查人员:解释一下你的工作内容。
伊丽莎白·本特利:当纺键上的线满时,把纺机停下,取下算键,拿下所有的线轴,把它们拿到卷线轴上,再换上空线轴,开动纺机。
委员会调查人员:这使你一直很忙吗
伊丽莎白·本特利:是的,机器太多,它们转得那么快。
委员会调查人员:假如你慢了一点或来晚了,他们会怎么做
伊丽莎白·本特利:用皮带抽我。
委员会调查人员:有没有用皮带逼着你超负荷工作
伊丽莎白·本特利:有。
委员会调查人员:你因为劳动而身体发育严重变形吗
伊丽莎白·本特利:是的,我13岁就开始出现了。
委员会调查人员:你现在住在哪里
伊丽莎白·本特利:破房子里。
——摘编自[美]罗伊·T.马修斯等著《人文通识课》所载的英国议会委员会对英国工厂的调查报告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两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10分,要求:信息有关联,阐述合理并有史实依据。)
答案 伊丽莎白小络纱工的身份、繁重的工作、机器太多了等描述,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时代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工厂使用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进行专业化生产,使生产力获得了大幅提高。
纺织厂工作时间、工人遭到监工毒打、被逼进行超负荷工作等描述,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关系的变化,工厂制度下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发生巨变,雇佣关系占据主导地位,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6岁就参加工作、工人遭到监工毒打、被逼进行超负荷工作、身体发育严重变形等描述,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阶级关系的变化,当时的工厂制度下,工人阶级受到资本家的残酷剥削,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不断激化,无产阶级意识逐步觉醒。
因劳动而身体发育严重变形、住在破房子里等描述,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工业革命时代工人工作和生活环境恶劣,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健康,体现了工人的生活条件并未伴随着社会生产力进步而获得明显改善。(10分)
【解析】根据材料“我是一个小络纱工”“工厂满负荷时从早晨5点到晚上9点”“是的,机器太多,它们转得那么快”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伊丽莎白小络纱工的身份、繁重的工作、机器太多了等描述,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时代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工厂使用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进行专业化生产,使生产力获得大幅提高。材料中的纺织厂工作时间、工人遭到监工毒打、被逼进行超负荷工作等描述,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关系的变化,工厂制度下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发生巨变,雇佣关系占据主导地位,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材料中伊丽莎白6岁就参加工作、工人遭到监工毒打、被逼进行超负荷工作、身体发育严重变形等描述,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阶级关系的变化,当时工厂制度下,工人阶级受到资本家的残酷剥削,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不断激化,无产阶级意识逐步觉醒。因劳动而身体发育严重变形、住在破房子里等描述,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工业革命时代工人工作和生活环境恶劣,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健康,体现了工人的生活条件并未伴随社会生产力进步而获得明显改善。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   )。
A.播种方式的变革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 D.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2.在新石器时代前中期,耕作方式由最初的生荒耕作制向熟荒耕作制过渡,即由砍倒烧光、刀耕火种、年年易地的生荒耕作转向利用石铲(石耜)、石锄进行土地加工,连种若干年、撂荒若干年的熟荒耕作。这一转变(   )。
A.巩固了小农经济地位 B.表明原始的农耕出现
C.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D.保证了人力资源需求
3.下图为敦煌莫高窟第445窟的壁画(线描稿),展现了当地农民的农业生产情况。据考证该画作于盛唐时期。据此可知当时(   )。
A.曲辕犁在当地得到广泛传播
B.政府在边疆地区实行屯田制
C.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的拓展
D.边疆与内地农业生产一体化
4.考古发现,唐代犁铧出土地点分布广泛,且大体有四种形制:尖锋、三角形、两翼突出、宽大于长;蛇刃、铧身修长、后边内凹、长大于宽;尖锋、等腰三角形、铧面平直、銎身体薄;尖锋、三角形、体小、长銎。这反映出唐代(   )。
A.铁业官营保证了产品质量
B.冶铁业的技术水平领先世界
C.铁农具种类多且分工细致
D.农业生产得益于手工业进步
5.1771年,英国人阿克莱特在德文特河上的克罗姆福德建立了近代的第一家水力纺纱厂,但是工厂的选址却受到了水源的限制,只能够建在靠河的地方,并且离城镇很远。此类工厂的建立(   )。
A.对生产动力的变革提出新要求
B.是科学理论突破的直接产物
C.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蒸汽时代”
D.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快速发展
6.1909年,两广总督袁树勋在给清廷的奏折中曾说:“按照定律,公司未有盈余,不得移本作息,然吾国风气未开通,各省商办实业,公司自入股之日起,即行给息以资激劝,而广招徕。”由此可知(   )。
A.洋务企业得到迅速发展 B.政府照搬西方融资方式
C.两广地区思想最为开放 D.近代企业发展有特殊性
7.18世纪中期,英国普通人很难买得起钟表。19世纪初,因大规模生产,钟表从“奢侈型”产品转向“实用型”产品。工人生活稍有改善会优先买表,兰开斯特织工大多有表,曼彻斯特工人也须臾离不开表。工人生计不好时,还可以将表卖掉或典当。由此可知,工业革命时期(   )。
A.钟表制造业成为英国的新兴行业
B.钟表规范了生产生活的时间秩序
C.钟表是工人经济地位提高的标志
D.钟表具有较高的保值和升值功能
8.观察下图,图1到图2的变化说明(   )。
A.工业革命改变生产方式 B.动力能源结构发生革命
C.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 D.交通工具出现重大突破
9.蒸汽机发明后,日益成为欧美国家雇佣大农场机器动力的重要来源,其需要多人协同操作。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家庭农场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缩小了与雇佣大农场的差距,后者日趋衰落。这一系列变化表明(   )。
A.内燃机的应用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B.农业技术发展导致失业人口大量增加
C.蒸汽机成为农业生产的机器动力来源
D.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生产规模
10.1816—1846年,普鲁士学龄儿童入学率从43%增至68%,19世纪60年代达到97.5%。1828—1836年德累斯顿、卡塞尔、汉诺威和达姆施塔特成立了技术训练机构。1821年柏林技术学院成立,1842年该学校把学制由两年延长为三年,开设算术、几何、数学、化学和矿物学等学科。这反映出德国(   )。
A.强调初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
B.工人社会地位的普遍提高
C.教育发展迎合了工业革命需要
D.国家统一加速了教育转型
11.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1812—1870)在《双城记》中描述:“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这段文字意在(   )。
A.揭示繁荣与萧条共存的社会怪象
B.理性批判工业文明下的社会问题
C.呼吁重建被严重割裂的传统世界
D.以浪漫情感批判理性的冷血
1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经历了三次转移。从下表可知,我国科技发展战略(   )。
时间 科技发展战略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优先发展军事、重化工业以及尖端技术
20世纪80年代初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
20世纪90年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
A.优先满足国家的安全保障需要
B.依据特定时期的国家需求制定
C.彰显意识形态的鲜明导向
D.突出服务民生的大局意识
13.下图为“美国农业的投入使用量图(以1967年指数为100)”。对该图的合理解释是(   )。
A.机械和劳动力的投入反映国家重视程度的降低
B.化学品大量使用导致生态环境破坏
C.农业投入量的变迁呈现出对科技依赖性的增强
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
14.在医疗研究与应用领域,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尚处于初期探索应用阶段,但它们在疫病分析、图像识别、体温监测、病毒检测、辅助诊疗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这说明(   )。
A.信息技术颠覆传统的社会生活
B.科技推动医疗机构职能的转变
C.科技水平决定国家安全
D.人工智能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
15.世界上最大的电商平台,2020年商品总销售额为4750亿美元,全球员工总数超过120万,已成为全球品种最多的网络零售商。2020年,全球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450多万商家以各种形式参与了该平台组织的全球圣诞狂欢节,总销售额340多亿美元。这体现出(   )。
A.信息技术凝聚了国际共识 B.互联网购物推动了全球化
C.电商发展彰显国际竞争力 D.网络成为最大的信息媒介
16.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制造业生产“智能化”成为发展新趋势,经济增长方式得到优化。与此同时,“机器换人”也引发了就业隐忧。实证分析证实,“自动化”生产将造成技术性失业,对中低技能劳动者产生挤出效应。据此推知,现代科技进步(   )。
A.影响了劳动力的需求
B.推动了生产力的跃进
C.改变了社会生活方式
D.降低了产业要素成本
二、非选择题(52分)
17. (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很早就有设置专门的官吏掌管农业、传授农业技术的记载。“劝课农桑”是历代皇帝倡导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政治活动,也是地方官吏的职责之一。周朝时期就有官吏承担起传授农业技术的责任。而一些在劝课农桑上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官员也得到了百姓的交口称赞。如宿州一石碑上记载的“民获其利,刻石以颂刺史之功”,即用以铭记该官员推广“淤田法”使当地农业获得发展的事迹。我国古代许多农业创新之举也多是官员实践得出并推广的。总之,我国古代的农业技术的传授与推广大多是由地方官吏负责的。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地方官员成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原因。(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对于研究唐宋时期农业发展有何史料价值。(8分)
18.(12分)随着人类太空技术的发展和对太空资源的开发应用,太空已成为继陆地、海洋、天空之后的第四个生存空间,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间国家重大航天成果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
1958年2月1日美国成功发射了“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
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一号”飞船进入太空,成为世界航天第一人
1961年5月5日美国宇航员谢泼德乘“水星-红石3号”进入太空,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美国人
1965年11月26日法国成功发射“试验卫星-1(A-I)号”人造卫星
1967年4月 23—24日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乘“联盟1号”遇难,造成第一次航天飞行事故
1969年7月 16—24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乘“阿波罗11号”,实现第一次载人登月
1970年4月24日中国设计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71年4月19日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个空间站“礼炮一号”
1972年12月 7—19日美国“阿波罗17号”进行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载人登月任务
1975年7月17日美国阿波罗飞船与苏联联盟号飞船在太空对接
1975年7月 15—24日美国、 苏联“阿波罗18号”和“联盟19号”进行第一次国际合作性的对接任务
1981年4月12日美国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七名航天员全部罹难,包括一名女教师,这是迄今最惨重的航天事故
1986年2月20日苏联“和平号”空间站第一个舱发射成功
1999年11月20日中国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行成功
  材料二 美国著名空间科学家玛·布劳思在一次访谈中指出:“阿波罗计划促进了计算机工业的迅速发展,该产业的收益从1969年的10亿美元,增加到1972年的80亿美元……阿波罗计划对于美国社会的推动作用是值得历史学家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曾任美国航空航天局埃姆斯研究中心总指挥的汉斯·马克这样评价阿波罗计划:“肯尼迪总统的愿望实现了,只是代价过高,可以说,阿波罗计划是一份难以继承的遗产。”登月竞赛中美国的最终胜利,对苏联内部的自信心产生了瓦解作用,也对苏联的最终解体产生了间接影响,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强调“和平演变”的作用,却忘了“堡垒总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
——摘编自张弛《冷战中的美苏载人登月竞赛》
(1)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世界航天科技发展历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形成以上特点的主要因素。(6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世界航天事业的发展。(6分)
19.(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资本主义历史上的四次长期波动及其特征
技术和组织创新集群 支柱部门和主导部门 核心和关键投入 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 管理和组织变革
以水力为动力的工业机械化 棉纺织业、铁制品、水车、漂白 铁、原棉、煤 运河、收费道路、轮船 工厂制度;企业家;合伙制
以蒸汽为动力的工业和运输的机械化 铁路和铁路设施、蒸汽机、机床、制碱业 铁、煤 铁路、电报、蒸汽轮船 股份公司;把任务分包给负责的技术工人
工业、运输和家庭的电气化 电力设备、重型工程、重化工、钢制品 钢、铜、合金 钢轨铁路、钢制轮船、电话 专业化职业管理系统;“泰勒主义”;巨型企业
交通、民用经济、战争的机动化 汽车、卡车、拖拉机、坦克、柴油发动机、飞机、炼油厂 石油、天然气、合成材料 无线电、高速公路、机场、航班 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消费;“福特主义”;等级制
  ——据[英]克里斯·弗里曼、[葡]弗朗西斯科·卢桑《光阴似箭: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资本主义经济出现长期波动发展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资本主义长期波动中“技术和组织创新集群”“管理和组织变革”的发展趋势。(8分)
(3)若2010—2030年为资本主义发展第五次长期波动的“上升期”,请指出该时期经济中的“支柱部门和主导部门”及“核心和关键投入”。(4分)
20.(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32年,英国议会下院成立了一个委员会调查工厂的状况,前童工伊丽莎白·本特利的证词揭露了1815年工厂的工作条件,这成为议会委员会最终报告的一部分。
委员会调查人员:你什么时候开始在这家纺织厂工作的
伊丽莎白·本特利:6岁那年(1815年)。
委员会调查人员:你在工厂里做什么
伊丽莎白·本特利:我是一个小络纱工。
委员会调查人员:你在工厂里每天工作多长时间
伊丽莎白·本特利:工厂满负荷时从早晨5点到晚上9点。
委员会调查人员:解释一下你的工作内容。
伊丽莎白·本特利:当纺键上的线满时,把纺机停下,取下算键,拿下所有的线轴,把它们拿到卷线轴上,再换上空线轴,开动纺机。
委员会调查人员:这使你一直很忙吗
伊丽莎白·本特利:是的,机器太多,它们转得那么快。
委员会调查人员:假如你慢了一点或来晚了,他们会怎么做
伊丽莎白·本特利:用皮带抽我。
委员会调查人员:有没有用皮带逼着你超负荷工作
伊丽莎白·本特利:有。
委员会调查人员:你因为劳动而身体发育严重变形吗
伊丽莎白·本特利:是的,我13岁就开始出现了。
委员会调查人员:你现在住在哪里
伊丽莎白·本特利:破房子里。
——摘编自[美]罗伊·T.马修斯等著《人文通识课》所载的英国议会委员会对英国工厂的调查报告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两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10分,要求:信息有关联,阐述合理并有史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