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元谋人和北京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若想获得研究他们的第一手资料,主要通过()
A.神话传说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
2.下面为公元前2900年中国部分新石器文化分布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基础坚实
B.当时已进入邦国林立的国家初始形态
C.区域文明发展具有孤立隔绝的特点
D.中原地区文明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
3.楚简记载:“唐虞之道,禅而不传。尧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自己)也。禅而不传,圣之盛也。利天下而弗利(自己)也,仁之至也。”材料中称赞的这种制度()
A.使国家开始成为帝王的私产 B.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C.是以传贤为宗旨的民主制度 D.利于帝王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4、《尚书》保存了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其中有“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欲至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的记载。这反映了
A.儒家思想已经形成 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民本思想历史悠久 D.“天人合一”学说
5.现在的山东省又被称为“齐鲁大地”这一称呼源于古代的哪种制度
A.郡县制 B.三公九卿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6.《诗经·北山》中有这样的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大田》中有这样的记载:“有渰(yǎn: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据此可知,出现上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王的鼓励和重视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发展
C.铁犁牛耕出现促进生产力发展 D.周王室衰微井田制瓦解
7、商周时期,学习诗、书、礼、乐知识是贵族阶级享有的特权;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等代表人物中既有士人阶层、小土地私有者,也有小手工业代表和农民代表。这种变化反映出( )
A.私学取代官方教育 B.教育权利逐渐下移 C.儒学统治地位遭挑战 D.封建统治已经确立
8.西周时期,只有周天子才有权力发动战争,或者赐予诸侯发动战争的权力;春秋时出现“春秋无义战”“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现象。这一变化反映出()
A.分封制度的瓦解 B.中央集权的加强C.宗法制度的解体 D.郡县制度的建立
9.西周时期楚王熊渠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囊则说“赫赫楚国......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这一变化反映了()
A.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B.礼崩乐坏局面C.儒家思想受诸侯认同D.华夏认同增强
10.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重大发展,突出表现是()
A.统一货币 B.采集渔猎 C.改革变法 D、铁犁牛耕
11.韩桓惠王因惧秦,遂派水工郑国入秦,行使“疲秦计”,后阴谋败露,秦王要杀郑国。郑国说:“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秦王认为有理,仍用郑国,渠得以建成。该渠位于下图中的()
A.① B.② C. ③ D. ④
12.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但自己却因变法而遭杀害。下列变法内容中,招来杀身之祸的是()
A.“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B.“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C.“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D.“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13.下表反映出春秋战国的时代主题是
学派 主 张
儒家 以德治国:有德行的君主能治理好天下
道家 以道治国:遵从规律,无为而无不为
墨家 以爱治国: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
法家 以法治国:制定法律、制裁民众不法行为稳定社会
A.重建政治秩序 B.变革政治制度 C.发扬民本思想 D.构建官僚政治
14、秦朝的国家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
A.使君权遭到了一定程度弱化 B.说明政治民主的观念开始萌发
C.使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有利于减少君主专制决策失误
15.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收藏一件秦权(秤砣),上面刻着秦朝通行的文字“廿六年(公元前221后),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一),歉(嫌)疑者皆明壹之。”该文物无助于研究()
A.秦朝制度 B.秦朝灭亡原因 C.古代文字演变 D.秦始皇功绩
16.秦末,“天下苦秦久矣”,但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各地的表现不同:表现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人,其次是齐和赵,再次是韩、魏、燕;至于关中秦地,则完全没有发生反秦暴动。由此可知
A.秦王朝未能实现文化心理统合 B.东方六国受暴政的摧残更严重
C.关中秦地的政治经济优势明显 D.郡县制的推行激化了社会矛盾
17.从以下治国思想的转变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历代治国思想()
朝代 统治思想
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
秦朝时期 尊崇法家,焚书坑儒
西汉初期 推崇黄老之学,无为而治
汉武帝时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由皇帝个人喜好所决定 B.有利于文化发展
C.受现实统治需要的影响 D.中央集权的削弱
18.西汉时期,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无积聚而多贫。”到了陈朝时,这里已经“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人口的大量南迁 ②优越的自然条件 ③南北统一的实现 ④相对和平的环境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9.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令郡国将应缴纳的贡品及运输费用一并折价交给均输官,由其在价低的地方采购物资,除一部分用作官需等目的外,其余的转运到价贵的地方出卖。汉武帝推行此政策旨在()
A.增加政府收入 B.减轻农民负担 C.促进商业发展 D.控制地方经济
20、汉惠帝、吕后、汉文帝先后废除“挟书令”“妖言令”和夷三族罪等苛法;征发徭役注意期限,尽量在农闲时进行。这反映了汉初()
A.基本废止秦朝政制 B.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C.法家思想开始消亡 D.与民休息无为而治
21、武帝将身边重臣如严安、主父偃等人加以侍中,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原以宰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外朝,以“中朝”驭“外朝”。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根源是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郡国并行制的弊端 C.中央与地方的冲突 D.王位世袭制的恶果
22、公元26年,即汉光武帝称帝的第二年,下诏书,令民间释放奴婢”,材料中的“汉光武帝”建立的朝代是( )
A.西周 B.东周 C.西汉 D.东汉
23.下表显示了东汉中后期9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与表中信息相关的历史现象是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寿命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A.诸侯发动“七国之乱”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外重内轻藩镇割据 D.陈胜、吴广农民起义
24、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时岁数小,于是形成外戚和宦官轮流控制朝政的局面。这实质上反映了()
A.君主专制的 B.宦官与外戚争斗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豪强地主的发展
25.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个历史时期的形势图。该时期()
A.江南得到开发
B.火药普遍应用
C.科举制度形成
D.藩镇割据严重
26.下表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在研究魏晋南北朝历史时查阅的资料
项目 内容
民族迁徙 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
联合斗争 十六国时期连年战乱,人民生活困苦,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抗政府。
友好往来 魏晋以来,在和平环境中,各族人民频繁交往;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
据表可知,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南方经济的开发和发展B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加强C.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汉化D.文明在和平交流中演进27、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许多杰出人物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壮志,张骞“凿空”的勇气,苏武绝不“屈节辱命”的精神,马援“马革裹尸”的情怀,班超“投笔从戎”的追求。他们的事迹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原因是都蕴含着( )
A.耕读传家的理想 B.勤劳勇敢的品质 C.家国天下的情怀 D.无为而治°的理念
28.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成就斐然。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这一时期文化成就的是()
A.《史记》记载上起皇帝下至汉高祖三千年历史 B.《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应用数学的经典著作
C.蔡伦改进造纸术 D.屈原的《楚辞》
29、司马迁写《史记》,有关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史实多有错误,而秦国的历史就相对精确详实,这是由试题 第4页(共6页)
于有关东方六国的史料缺失所致,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是()
A.东方六国文化相对落后 B.秦朝统一焚烧诗书 C.百家争鸣导致学术分歧 D.汉武帝时独尊儒术
30、下表所示是汉朝时期的部分科技和文化成就。汉朝取得这些科技成就的根源是( )
项目 成就 与西方比较
数学 (公元1世纪)《九章算术》-正负数加减法法则 最早
造纸术 西汉:劳动人民制造絮纸、麻纤维纸 东汉:(105年)蔡伦的改进(植物纤维纸) 最早
地震测量 东汉:(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早1700年
A.国家疆域实现统一 B.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民族联系与中外交流加强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其中31题15分,32题14分,33题11分。)
31.(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时期,奴隶制度逐渐瓦解,新兴的地主阶级逐渐兴起,随之而来的是诸侯国之间的争霸与兼并战争,到战国时期,这一现象愈演愈烈。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需要有识之士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于是这些知识分子有了发挥才干的历史舞台。他们大多自成一家,有自己的精髓思想,帮助列国进行改革。周朝以前,学在官府是理所当然的,春秋战国时期,士族阶层的兴起打破了这一局面,各地出现了私学,许多知识分子有了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各流派的思想得以传播,他们广收门徒,著书立说,百家争鸣逐渐产生并发展。
-摘编自谭苏《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材料二 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道德和礼教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孟子把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被人民推翻。韩非子认为王权是法律的来源,是君主权力的一部分。道家主张无为,信奉“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认为无为是治国的最高境界。到了封建社会,王朝初期多与民休息,实行无为而治,经济有所恢复后实行积极有为的儒家治国,同时制定法律,规范民众行为。 -摘编自钱崇涛《百家争鸣万流归宗-略论如何正确对待中国古代治国思想(一)》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百家争鸣的认识。(6分)
32.(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前汉最初大约70年的特点是帝国力量的巩固、行政的试验和制度的修改。在这几十年中,政治家们集中力量加强国内中央政府的权力,再无精力进行扩张或与潜在的敌人作战。在刘氏皇室的生存经受了一次短期威胁以后,随之而来的是文帝(公元前180一前157年)和景帝(公元前157一前141年)之治,两帝的性格和成就长期以来引起了中国作者的景仰。
----《剑桥中国秦汉史》
材料二:武帝时期(公元前140一前87年)标志着汉代历史的新转折。巩固工作让位于扩张和积极的主动行
动;建设性的政策被采纳,以加强中国和解决它存在的问题。政治家们计划改进国内的施政和加强对其人民的控制;计划组织经济和增加国家的收入:计划消除入侵的威胁和改善中国在边远地区的利益。到公元前108年,汉朝的军队已经向外推进到最远的距离,新的移民冒险活动也正在组织之中,公元前105年的宗教仪式显示了汉皇室对号称取得的丰功伟绩的自豪感。 --《剑桥中国秦汉史》
(1)阅读材料一,汉初“制度的修改”主要指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文帝和景帝“受中国作者敬仰”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期存在哪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8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灭六国后,兵不解甲,继而南击越人,北伐匈奴;两汉之时,也积极对周边各民族进行征战以开拓新的疆土。为了保障开疆拓土政策的顺利进行,秦汉还制定了一些具体的民族政策,如秦在南越、西贩之地置南海、桂林、象郡,汉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了朔方君.晒泉谱、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等;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面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匈奴,汉王朝根据国势的强弱情况,封匈奴又实行了颇具特色的和亲政策。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1)依据材料一,归纳秦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5分)
材料二:孝文帝°的全面封建化是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于中原汉民族文化的伟大典范。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都是旨在学习吸取汉民族的先进文化;同时,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孝文帝的封建化改制对于鲜卑族和汉族来说,都有无可置疑的历史进步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时期民族交融的措施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积极影响。(6分)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D A C C D C B A D D B A A D B
16 17 18 19 20 21 22 2 3 2 4 25 2 6 27 28 29 30
C B A D A D A B A B C D B C
31、【答案】(1)背景:社会出现转型,地主阶级兴起或者新阶级兴起;各诸侯国希望实现富国强兵,需要有识之士辅佐;学术下移,各流派思想的传播。(每点2分,答三点即可),其他可以酌情给分。
(2)认识:百家思想都为后来治国理政提供了借鉴;百家争鸣助推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每点3分,答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背景:根据材料“奴隶制度逐渐瓦解,新兴的地主阶级逐渐兴起”可知,社会出现转型,地主阶级兴起;根据材料“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需要有识之士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可知,各诸侯国希望实现富国强兵,需要有识之士辅佐;根据材料“各地出现了私学,许多知识分子有了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各流派的思想得以传播”可知,学术下移,各流派思想的传播。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认识:根据材料“王朝初期多与民休息,实行无为而治,经济有所恢复后实行积极有为的儒家治国,同时制定法律,规范民众行为”可知,百家思想都为后来治国理政提供了借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助推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32、(1)实行郡国并行制(2分)。原因:①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2分)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出现“文景之治”局面。(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期存在哪些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8分)
角度 问题 解决措施
中央 丞相权重 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设立中朝(内外朝制度)
地方 ①王国威胁和豪强势力强大,威 胁中央集权, ①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②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进行巡视监察
②豪强、游侠不法行为增多 任用酷吏治理地方
边境 匈奴威胁 ①卫青、霍去病与匈奴作战,②派张骞出使西域
(每空任答1点1分,共8分)
33、答案:(1)征战;设郡而治;移民戍边;和亲。
(2)措施: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
影响:这些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隋唐奠大一统奠定了基础,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影响:奠定大一统基础;有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解析】(1)根据材料一“秦灭六国后,兵不解甲,继而南击越人,北伐匈奴;两汉之时,也积极对周边各民族进行征战以开拓新的疆土”可知是征战;根据材料一“秦在南越、西贩之地置南海、桂林、象郡,汉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了朔方郡、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等”可知是设郡而治;根据材料一“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可知是移民戍边;根据材料一“汉王朝根据国势的强弱情况,对匈奴又实行了颇具特色的和亲政策”可知是和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