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元曲的文学常识,掌握小令的特点。
2.分析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通过意象构造意境、表达情感的手法。
3.体会诗人羁旅漂泊的孤寂愁苦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及其组合所构造的意境,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意象的选择与组合来表达孤寂愁苦和思乡之情。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一些秋日萧瑟景象的图片(如落叶纷飞的树林、孤独的旅人走在古道上等),同时播放一段轻柔的古典音乐(如《汉宫秋月》)。
教师:“同学们,秋天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但也常常引发人们的愁思。古往今来,许多诗人都留下了伤春悲秋的诗作。在众多的‘悲秋’作品里,有一首元曲被誉为‘秋思之祖’,王国维先生对它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说‘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大家想知道是哪首元曲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
(二)文学常识讲解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学习这首《天净沙 秋思》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元曲这种文学形式。有谁知道元曲是在什么文学体裁之后兴起的呀?”(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非常好,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那元曲大致分为哪两种呢?”(再次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元曲大致分为剧曲和散曲。剧曲有动作、说白,是用于舞台表演的;而散曲没有动作和说白。散曲又包括小令和散套。”
教师强调:“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天净沙 秋思》属于元曲中的散曲,而且是小令。大家看这首曲子全文仅五句二十八字,篇幅是不是很短小呀?这就是小令的一个特点。”
教师引导:“那什么是曲牌名呢?‘天净沙’就是这首曲子的曲牌名。曲牌就像词牌对于词的创作一样,它规定了曲子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等格式。作者马致远就是按照‘天净沙’曲牌的要求进行创作的,这样才能表达出特定的情感。同学们现在对元曲和小令的概念是不是更清楚了呢?”(提问一两个学生,检查理解情况)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名家朗诵音频播放
教师说:“现在老师播放一段名家朗诵《天净沙 秋思》的音频,请同学们认真听,注意读音、节奏和语调。同时,大家可以在心里默默跟读。”(播放音频)
教师提出要求:“听完之后,老师会请几位同学来模仿朗读,看看谁读得最有韵味。”
学生自主朗读与理解
音频播放结束后,教师说:“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这首元曲,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如果在理解过程中有任何问题,可以随时举手问老师。”(学生开始朗读,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朗读情况和理解困难点)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读一下这首元曲呢?”(请几位同学朗读,朗读后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教师针对读音、节奏等问题进行指导)
教师引导:“那现在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这首元曲大概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请几位同学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补充和总结)
教师展示白话译文:“苍老的树上枯藤缠绕,乌鸦黄昏时纷纷归巢。小桥下溪水潺潺,溪边人家炊烟缭绕。在瑟瑟秋风中骑着一匹瘦马,缓慢地走在荒凉的古道。夕阳西下,极度伤感的游子漂泊在天涯海角。” 并与学生的理解进行对比分析。
(四)精读诗歌,分析意象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三句都是意象的并列,没有动词和介词的连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现在我们分组讨论一下。”(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并适当引导)
小组代表发言:
小组代表 1:“我们觉得这样写看起来很整齐,就像对对子一样。”
教师回应:“这个发现很不错,从形式上看到了这种写法的特点。那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小组代表 2:“我们认为这样写还能让我们有很多想象的空间,比如 ‘枯藤老树昏鸦’,我们可以想象出不同的画面。”
教师总结:“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大家的看法都很有道理。综合大家的发言,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首先,汉语都是单音节词,意象并列的手法易构成对偶,使结构上对仗工整。其次,容易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例如首句 ‘枯藤老树昏鸦’ 我们可以想象成枯藤缠绕在老树上,乌鸦在树上叫喳喳,也可以想象成枯藤铺在地上,乌鸦围绕着老树乱飞。这样写为读者留下的联想空间很大,读者可以自己参与想象,想象出自己认为最肃杀的景象,从而使诗歌的感染力更强。
教师引导:“那诗人是如何通过意象的塑造来构造萧瑟孤苦意境的呢?我们先从意象的特点入手,大家来找一找诗中的意象都有什么特点呢?”(请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回答情况进行引导)
教师追问:“那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请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回答情况进行引导)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得很对。首先,意象特点:藤为枯藤,树为老树,鸦为昏鸦,道为古道,风为西风,马为瘦马,众多意象具有一个统一的特点,便是悲凉,悲凉的意象相组合,奠定了悲戚的感情基调。其次,两相对照,更显愁苦。‘小桥流水人家’塑造出的景象是温馨的,炊烟袅袅,一家人温馨生活的温暖景象。桥这边热闹温馨,桥那边诗人‘断肠人在天涯’,是孤单的、寂寥之景。在这种反衬对照下,更加深了远离家乡、漂泊天涯之感。”
(五)探究情感,体会手法
教师引导:“在这样的意境中,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先来看看‘断肠人在天涯’ 一句。同学们,谁能说说‘断肠’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呀?”(请学生回答)
教师肯定并追问:“对,‘断肠’极言悲痛之深,表明游子内心的愁苦已经达到了极致。那‘天涯’呢?”(请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天涯’ 则点明了游子远离故乡,漂泊无依的处境。”
教师提问:“那前面所描写的意象和这种情感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后,请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回答情况进行补充和引导)
教师引导:“让我们回顾前面所描写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这种衰败、毫无生机的景象,就如同游子疲惫、孤寂的内心。‘小桥流水人家’,这本是温馨的乡村生活场景,可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却是一种强烈的反差,更加深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以及自己孤身在外的凄凉感。‘古道西风瘦马’,古道漫漫,西风萧瑟,瘦马驮着游子,这不仅体现出旅途的艰辛,也暗示着游子生活的困窘和精神的疲惫。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全方位地烘托出了游子羁旅漂泊的孤寂愁苦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而且全诗并无直接抒情,而是通过意境的塑造来传情达意,这种通过景物描写来传达诗人主观感情的写作手法就是情景交融。”
教师提问:“那同学们现在对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了吗?谁能再举一些学过的诗词中运用情景交融手法的例子呢?”(请学生回答,巩固知识)
(六)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了解了元曲的文学常识,重点分析了诗中的意象、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运用的写作手法。这首元曲就像一幅凄美画卷,短短几句就道尽了游子的孤寂愁苦与思乡深情。希望同学们能透过这首曲子,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在生活中体会多元情感,传承和弘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天净沙 秋思》。
2.选择诗中的一个意象,发挥想象,写一段 150 字左右的文字,描述你脑海中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