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和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和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有关语句的含义,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观察和描写方法,进行景物描写。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观潮》这篇课文,领略了钱塘江大潮的独特魅力。谁能回忆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生:课文主要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师:非常棒!你的记忆力就像一台精准的记录仪。那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呢?
生:钱塘江大潮非常壮观,很有气势。
师:没错,钱塘江大潮的确是气势磅礴,让人叹为观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这篇课文,去感受钱塘江大潮那震撼人心的雄伟壮观。(板书课题:观潮)
(二)品读课文,感受大潮的壮观
潮来前
(1)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潮来前江面景象的句子。
(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句子)
(2)师:谁来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
生:“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师:哇,你找得可真准确!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句话。“江面很平静” 这句话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给人一种很安静、很祥和的感觉。
师:非常正确!你就像一个敏锐的小观察家。那 “越往东越宽” 又说明了什么呢?
生:说明钱塘江很宽阔。
师:很好!你的思维非常清晰。“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这句话又让你想象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生:我想象到了江面上有一层薄薄的雾,就像仙境一样。
师:你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就像一位小画家,在我们的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这句话描写了潮来前江面的宁静和美丽,为后面大潮的到来做了铺垫。
师:除了这句话,潮来前还有哪些景象呢?请同学们继续在课文中找一找。
生:“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师:非常好!你真是火眼金睛。这句话描写了江边的景物,有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和远处的小山。这些景物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师:同学们,作者在这里描写潮来前的景象,运用了什么样的观察方法呢?
生:作者是从整体上观察江面和江边的景物。
师:非常正确!你就像一个小侦探,一下子就发现了作者的观察方法。作者先从整体上描写了江面的平静和宽阔,以及江边的景物,让我们对潮来前的环境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这种整体观察的方法,可以让我们对景物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师: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这一自然段,读出潮来前江面的宁静和美丽。
(一位学生朗读段落)
师:你的朗读就像一阵轻柔的微风,把我们带入了那宁静而美丽的潮来前的江面。非常棒!
潮来时
(1)师:潮来前的江面是如此的宁静和美丽,那么潮来时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找出描写潮来时的句子。
(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句子)
(2)师:谁来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
生:“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你读得真流利!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句话。“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这句话描写了潮来时的什么呢?
生:描写了潮来时的声音。
师:非常正确!那这个声音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这个声音很响亮,很有气势。
师:很好!你对声音的感受很敏锐。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呢?
生:运用了比喻的描写方法,把潮声比作闷雷滚动。
师:非常棒!你就像一个文学小博士,一下子就看出了作者的描写方法。这种比喻的描写方法,让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潮声的响亮和有气势。
师:“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 这句话又说明了什么呢?
生:说明人们听到潮声后非常兴奋和激动。
师:非常棒!你的理解很到位。人们的反应表现出了他们对大潮的期待和兴奋。
师:“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这句话又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这句话让人觉得很意外,因为刚才听到了那么大的声音,但是江面却还是很平静。
师:非常正确!你的感受很细腻。这种反差更加突出了大潮的神秘和壮观。
师:“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这句话描写了潮来时的什么呢?
生: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和人们的反应。
师:非常好!“响声越来越大” 说明潮声越来越响亮,“出现了一条白线” 说明大潮开始出现了。这条白线是什么呢?
生:这条白线是潮水。
师:非常正确!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这一自然段,读出潮来时的声音和景象的变化。
(一位学生朗读段落)
师:你的朗读就像一场精彩的音乐会,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隆隆的响声,看到了那一条白线。太厉害了!
(3)师:随着潮水的越来越近,它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继续在课文中找一找。
生:“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你找得真全面!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句话。“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这句话描写了潮水的什么变化呢?
生:描写了潮水的形状和位置的变化。
师:非常正确!潮水从一条白线变成了横贯江面的水带,这个变化非常迅速。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样的观察方法呢?
生:作者是按照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来描写潮水的变化。
师:非常棒!你真是一个聪明的小读者。作者从远处看到潮水是一条白线,然后随着潮水的越来越近,依次描写了潮水的形状、位置的变化,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潮水的变化过程。
师:“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这句话又描写了潮水的什么呢?
生:描写了潮水的高度和气势。
师:非常棒!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这个景象非常壮观,让人感受到了潮水的强大力量。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呢?
生:运用了比喻的描写方法,把潮水比作水墙。
师:非常正确!这种比喻的描写方法,让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潮水的高度和气势。
师:“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句话又描写了潮水的什么呢?
生:描写了潮水的形状、声音和气势。
师:非常正确!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浪潮比作千万匹白色战马,形象地写出了潮水的形状和气势;把声音比作山崩地裂,写出了潮水的声音之大。作者在这里还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呢?
生:还运用了夸张的描写方法。
师:非常棒!你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很深刻。这种夸张的描写方法,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潮水的壮观和气势。
师: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这一自然段,读出潮水的壮观和气势。
(一位学生朗读段落)
师:你的朗读就像一场汹涌澎湃的大潮,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那汹涌澎湃的潮水和听到了那震耳欲聋的声音。太精彩了!
潮去后
(1)师:潮来时的景象是如此的壮观,那么潮去后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找出描写潮去后江面景象的句子。
(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句子)
(2)师:谁来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
生:“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师:你读得很有感情!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句话。“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这句话描写了潮去后的什么呢?
生:描写了潮去后的余波和江面的声音。
师:非常正确!潮头虽然已经奔腾西去,但是余波还在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这个景象让人感受到了大潮的余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呢?
生:运用了夸张的描写方法,把余波形容为漫天卷地般涌来。
师:非常棒!你的观察力真强。这种夸张的描写方法,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大潮的余威。
师:“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这句话又描写了潮去后的什么呢?
生:描写了潮去后江面的平静和江水的高度。
师:非常棒!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这个过程让人感受到了大潮的强大影响力。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这个景象也说明了大潮的威力之大。
师: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这一自然段,读出潮去后江面的变化。
(一位学生朗读段落)
师:你的朗读就像一首悠扬的片尾曲,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余波未尽的江面和涨高的江水。非常棒!
(三)学习作者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时间顺序
师: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发现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按照什么时间顺序来描写大潮的呢?
生: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时间顺序来描写大潮的。
师:非常正确!你就像一个记忆小达人。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描写了潮来前江面的宁静、潮来时的壮观和潮去后的变化,让我们对钱塘江大潮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这种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有什么好处呢?
生:可以让我们清楚地了解景物的变化过程。
师:非常正确!你的分析很有道理。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景物,可以让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景物的变化过程,也能让文章的结构更加清晰。我们在描写景物的时候,也可以像作者一样,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让读者更好地感受景物的变化。
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
师:除了时间顺序,作者还采用了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如何按照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来描写大潮的呢?
生:作者先从远处听到潮声,然后看到一条白线,接着潮水越来越近,最后看到潮水的全貌。
师:非常棒!你对课文的理解很深刻。作者从远处听到潮声,看到一条白线,然后随着潮水的越来越近,依次描写了潮水的形状、高度、声音和气势,让我们对潮水有了一个更加直观的感受。这种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有什么好处呢?
生: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景物的细节。
师:非常正确!你的回答很精彩。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可以让读者更加清楚地看到景物的细节,也能让文章的描写更加生动。我们在描写景物的时候,也可以像作者一样,采用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让读者更好地感受景物的美丽。
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看看作者在描写钱塘江大潮时,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呢?
生:作者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师:非常正确!你就像一个修辞手法小专家。作者在描写钱塘江大潮时,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让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比如,作者把浪潮比作千万匹白色战马,把声音比作山崩地裂,这些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让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潮水的壮观和气势。我们在描写景物的时候,也可以多运用一些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让我们的文章更加精彩。
(四)拓展延伸
仿照课文,描写自然景观
师:同学们,大自然中有很多美丽的自然景观,我们可以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选择一种自然景观进行描写。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和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描写自然景观的变化过程和美丽景象。
师:在大家开始写作之前,我们先来讨论一下可以描写哪些自然景观。
生:可以描写日出、日落、瀑布、大海等自然景观。
师:非常好!这些自然景观都非常美丽,也很适合用我们所学的观察和描写方法来描写。现在,大家可以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开始写作吧。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作品展示与评价
师:好,现在我们请几位同学来展示一下他们的作品。
生:我写的是黄山的日出。日出前,天空还是一片漆黑,只有几颗星星在闪烁。远处的山峰在夜色中若隐若现,仿佛一幅水墨画。渐渐地,天空开始泛起了鱼肚白,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过了一会儿,红霞的
生:我写的是黄山的日出。日出前,天空还是一片漆黑,只有几颗星星在闪烁。远处的山峰在夜色中若隐若现,仿佛一幅水墨画。渐渐地,天空开始泛起了鱼肚白,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过了一会儿,红霞的范围越来越大,颜色也越来越深。突然,太阳从天边露出了一点头,红红的,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接着,太阳慢慢地升起,越来越大,越来越亮。它的光芒照亮了整个天空,也照亮了大地。山峰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雄伟壮观。
师:哇哦!你的作品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黄山之巅,共同见证了那壮丽的日出。你巧妙地运用了时间顺序,从日出前的黑暗到天空泛起鱼肚白,再到太阳露出头、升起,整个过程清晰而生动。而且,你把远处的山峰比作水墨画,把太阳初升时比作害羞的小姑娘,比喻得非常恰当,让景色更加形象可感。实在是太棒了!
生:我写的是庐山的瀑布。远远望去,庐山的瀑布就像一条白色的丝带,从山顶上垂落下来。走近一看,瀑布的水流非常湍急,水花四溅,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瀑布下面是一个深潭,潭水清澈见底,可以看到水底的沙石和小鱼。瀑布周围的山峰绿树成荫,景色非常美丽。
师:你的描写让庐山的瀑布如同一幅立体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从远观的白色丝带般的形象,到近看的湍急水流和清澈深潭,还有周围的美丽景色,层次分明。“瀑布就像一条白色的丝带” 这个比喻非常精彩,让我们一下子就对瀑布的形态有了直观的感受。继续加油,你有着非凡的写作潜力!
生:我写的是大海的日落。傍晚时分,太阳渐渐西斜,天空被染成了橙红色。大海波光粼粼,反射着夕阳的余晖。远处的海面上,一艘艘渔船缓缓驶过,留下一道道美丽的波纹。太阳慢慢地落下,天边的云彩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最后,太阳消失在了海平面上,只留下一抹淡淡的余晖。大海也渐渐恢复了平静,仿佛在回味着这一天的美好。
师:你的作品充满了诗意和浪漫。你通过对天空颜色的变化、大海的波光、渔船的行驶以及太阳的落下等细节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大海日落的美丽景象。“太阳消失在了海平面上,只留下一抹淡淡的余晖。大海也渐渐恢复了平静,仿佛在回味着这一天的美好。” 这句话写得特别有意境,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非常出色!
师:同学们,通过这次写作练习,我们可以看到大家都掌握了一定的观察和描写方法。希望在以后的写作中,大家能够继续运用这些方法,把我们身边的美丽景色更好地展现出来。
(五)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深入学习了《观潮》这篇课文,感受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我们学习了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和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还体会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魅力。在拓展延伸部分,大家通过想象画面和仿写自然景观,进一步锻炼了自己的观察力和写作能力。
大自然就像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里面充满了无数的美丽景色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描写。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多留意身边的自然之美,用我们的眼睛去观察,用我们的心灵去感受,用我们的笔去记录下那些美好的瞬间。
最后,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钱塘江大潮那震撼人心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中描写大潮的精彩段落)
四、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让他们充分感受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的观察和描写方法,并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加深他们对这些方法的理解。同时,在拓展延伸环节,我鼓励学生积极想象和仿写,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时,可以更加深入地探讨一些语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在学生写作和展示作品的环节,可以给予更多具体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了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和挑战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