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基础达标】
1.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主张。1941年,中共中央在陕甘宁边区建立了5个回民自治乡和1个蒙民自治区。1947年,我国第一个民族自治政府——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材料表明,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适用于各民族地区
B.继承了国民政府的民族政策
C.与历代民族政策相似
D.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实践基础
2.我国法律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将这一制度确立为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法律依据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3.1961年4月,西藏各地乡一级基层普选开始,百万翻身农奴开始行使从来没有过的民主权利。1965年8月,西藏乡县选举工作完成,西藏大约92%的地方建立起了以翻身农奴和奴隶为主的基层政权。这体现的原则是( )。
A.信仰自由 B.依法治国
C.改革开放 D.人民民主
4.根据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要以不违背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根据地方实际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这表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 )。
A.是中央领导下的地方自治 B.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C.是符合国情的民族政策 D.机关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力
5.据统计,1978年至2017年,我国各级各类内地民族班累计培养了85万名优秀少数民族人才,其中大多数回到家乡就业。这在客观上( )。
A.推动了民族地区社会的发展
B.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C.保护了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
D.消除了国内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拓展提升】
6.(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人民币背面的右上角除了汉语拼音,还有四种少数民族文字,意思都是“中国人民银行”。这四种少数民族文字分别是蒙文、藏文、维吾尔文和壮文。这说明人民币( )。
A.属于政府认可的货币 B.体现了中国的民族政策
C.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D.是五个民族的通用货币
7.1953年,一位美国记者记述:在(中国)东北的工业区,民族地区的人们在各种工业部门里工作,他们担任着经理、管理员以及技术人员或者一般的职务。在大规模的训练班里,少数民族工人被培养成熟练的技工,劳动模范之中有许多人来自少数民族。这表明( )。
A.民族平等政策得到较好的贯彻
B.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取得成效
C.东北老工业基地得到复兴
D.民族地区向工业化迈进
8.(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下表所示是反映西藏自治区1959年和2018年社会发展变化的部分数据。它最能说明( )。
时间 地区生产总值 人均寿命 全区人口
1959年 1.7亿元 35.5岁 122.8万人
2018年 1477.6亿元 68.2岁 343.8万人
A.西藏自治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
B.人口及寿命的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C.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地区社会进步
D.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9.1950年,周恩来强调:“对于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其他群众性的风俗习惯,人民政府和人民解放军坚持不干涉的原则。”同年12月2日,政务院发布通令:对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人民在三大节日食用的牛羊免征屠宰税,并放宽检验标准。这表明党和政府( )。
A.重视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
B.推行各民族一律平等政策
C.以和平方式推动移风易俗
D.尊重民族地区的宗教信仰
10.2018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将宪法中“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表述,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体现了我国( )。
A.宪法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
B.政府重视发展和完善民族关系
C.明确提出了民族平等与团结的原则
D.以立法形式确保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11.为促进少数民族全面发展,新中国制定一系列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等。这些政策有利于( )。
A.形成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B.消除各民族间的发展差距
C.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D.推动基层自治的创新完善
1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进行了民族识别工作,其历程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新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 )。
1949—1954年 识别了38个少数民族
1954—1965年 新识别了16个少数民族
1965—1979年 识别了基诺族,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识别工作基本完成
A.有利于维护边疆地区稳定
B.有利于落实民族平等政策
C.推动各民族的交流与交融
D.推动了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二、非选择题(12分)
1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5—2001年我国民族制度的主要大事
1945年 中共七大肯定了各抗日根据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提出要改善国内少数民族待遇
1947年 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政府。同时在陕甘宁、晋冀鲁豫等解放区也建立起一些县级以下民族自治区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第三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1984年 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2001年 正式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地位
根据材料采用一个新的尺度,对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进行阶段划分,并选取任意一个阶段说明它的作用。(12分)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基础达标】
1.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主张。1941年,中共中央在陕甘宁边区建立了5个回民自治乡和1个蒙民自治区。1947年,我国第一个民族自治政府——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材料表明,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适用于各民族地区
B.继承了国民政府的民族政策
C.与历代民族政策相似
D.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实践基础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共产党很早就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的主张,并在陕甘宁边区进行了成功的实践,这说明新中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实践基础,故D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非在所有民族地区都适用,故A项错误。B、C两项根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排除。
2.我国法律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将这一制度确立为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法律依据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解析】A项与材料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不符,故错误;B项与史实不符,故错误;由材料“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可知,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确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C项正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的政治组织,与材料“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不符,故D项错误。
3.1961年4月,西藏各地乡一级基层普选开始,百万翻身农奴开始行使从来没有过的民主权利。1965年8月,西藏乡县选举工作完成,西藏大约92%的地方建立起了以翻身农奴和奴隶为主的基层政权。这体现的原则是( )。
A.信仰自由 B.依法治国
C.改革开放 D.人民民主
【解析】据材料可知,20世纪60年代西藏地区进行基层普选,百万农奴翻身成为主人,行使民主权利,大部分西藏乡县建立基层民主政权,这充分说明民主改革后的西藏人民享有民主权利,D项正确。
4.根据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要以不违背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根据地方实际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这表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 )。
A.是中央领导下的地方自治 B.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C.是符合国情的民族政策 D.机关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力
【解析】材料“要以不违背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为前提”说明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央领导下的地方自治,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我国民族区域行使自治权的前提,而不是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符合国情的信息,故C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机关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力,但不是高度的自治权力,故D项错误。
5.据统计,1978年至2017年,我国各级各类内地民族班累计培养了85万名优秀少数民族人才,其中大多数回到家乡就业。这在客观上( )。
A.推动了民族地区社会的发展
B.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C.保护了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
D.消除了国内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为民族地区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据所学可知,人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少数民族人才回乡就业有利于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A项正确。
【拓展提升】
6.(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人民币背面的右上角除了汉语拼音,还有四种少数民族文字,意思都是“中国人民银行”。这四种少数民族文字分别是蒙文、藏文、维吾尔文和壮文。这说明人民币( )。
A.属于政府认可的货币 B.体现了中国的民族政策
C.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D.是五个民族的通用货币
【解析】人民币背面的右上角分别用汉语拼音及四种民族文字写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字样,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故B项正确;政府认可的货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人民币早在计划经济时代就已经发行,排除C项;人民币不只是五个民族的通用货币,排除D项。
7.1953年,一位美国记者记述:在(中国)东北的工业区,民族地区的人们在各种工业部门里工作,他们担任着经理、管理员以及技术人员或者一般的职务。在大规模的训练班里,少数民族工人被培养成熟练的技工,劳动模范之中有许多人来自少数民族。这表明( )。
A.民族平等政策得到较好的贯彻
B.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取得成效
C.东北老工业基地得到复兴
D.民族地区向工业化迈进
【解析】由材料可知,民族地区的人们在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这是民族平等政策得以贯彻落实的结果,故A项符合题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故B项错误;C、D两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8.(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下表所示是反映西藏自治区1959年和2018年社会发展变化的部分数据。它最能说明( )。
时间 地区生产总值 人均寿命 全区人口
1959年 1.7亿元 35.5岁 122.8万人
2018年 1477.6亿元 68.2岁 343.8万人
A.西藏自治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
B.人口及寿命的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C.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地区社会进步
D.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民族政策领导下,西藏自治区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在医疗卫生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发展和进步,C项正确;A项说法正确,但不能完全体现材料主旨,排除;B项所述因果倒置,排除;材料并未提及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排除D项。
9.1950年,周恩来强调:“对于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其他群众性的风俗习惯,人民政府和人民解放军坚持不干涉的原则。”同年12月2日,政务院发布通令:对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人民在三大节日食用的牛羊免征屠宰税,并放宽检验标准。这表明党和政府( )。
A.重视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
B.推行各民族一律平等政策
C.以和平方式推动移风易俗
D.尊重民族地区的宗教信仰
【解析】据材料“对于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其他群众性的风俗习惯,人民政府和人民解放军坚持不干涉的原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对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不加干涉,尊重民族地区的宗教信仰,D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党和政府重视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不涉及民族政策,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党和政府如何改变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排除C项。
10.2018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将宪法中“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表述,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体现了我国( )。
A.宪法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
B.政府重视发展和完善民族关系
C.明确提出了民族平等与团结的原则
D.以立法形式确保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解析】由材料“将宪法中‘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表述,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可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和完善民族关系,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故选B项;材料并未体现宪法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A项;民族平等与团结的原则在1954年宪法中就已明确提出,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中国在1954年就以立法形式确保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1.为促进少数民族全面发展,新中国制定一系列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等。这些政策有利于( )。
A.形成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B.消除各民族间的发展差距
C.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D.推动基层自治的创新完善
【解析】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新中国实行一系列民族政策,团结少数民族,促进少数民族的全面发展,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C项正确;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特征,而材料只提到促进少数民族全面发展的措施,排除A项;“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与基层自治无关,排除D项。
1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进行了民族识别工作,其历程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新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 )。
1949—1954年 识别了38个少数民族
1954—1965年 新识别了16个少数民族
1965—1979年 识别了基诺族,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识别工作基本完成
A.有利于维护边疆地区稳定
B.有利于落实民族平等政策
C.推动各民族的交流与交融
D.推动了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解析】据材料“1949—1954年”“识别了38个少数民族”“1965—1979年”“识别了基诺族,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识别工作基本完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进行了民族识别工作,只有确认了民族成分,才能更好地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其他各项民族政策,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并非全部在边疆地区,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少数民族的识别,没有体现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就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12分)
1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5—2001年我国民族制度的主要大事
1945年 中共七大肯定了各抗日根据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提出要改善国内少数民族待遇
1947年 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政府。同时在陕甘宁、晋冀鲁豫等解放区也建立起一些县级以下民族自治区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第三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1984年 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2001年 正式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地位
根据材料采用一个新的尺度,对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进行阶段划分,并选取任意一个阶段说明它的作用。(12分)
答案 阶段
1945—1947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探索,成立民族自治政府。
1949—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并写进宪法。
1984—2001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入发展新阶段,实现了制度化、法律化。
作用
1945—1947年:提高了各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有利于调动各少数民族抗日和建设根据地的积极性;巩固并扩大了统一战线,有利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取得胜利;为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定基础。
1949—1954年: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巩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充分发挥各民族参加国家政治生活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保障各少数民族的权益,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地位。
1984—2001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到新阶段,实现了制度化、法律化。经济上有利于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加速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政治上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文化上有利于加强对多元一体文化的认同。(12分)
【解析】首先,分析材料内容,材料描述了1945—2001年我国民族制度的主要大事,结合史实,重新对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进行阶段划分。其次,结合所学,可得出1945—1947年、1949—1954年、1984—2001年等几个阶段,再分析各个阶段的核心内容,如1945—1947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探索,成立民族自治政府。1949—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并写进宪法。1984—2001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入发展新阶段,实现了制度化、法律化。最后结合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国家统一等方面说明作用。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达清晰,表述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