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基础达标】
1.观察“新中国成立初期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地区分布数量示意图”,这一示意图说明了( )。
A.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全方位外交取得辉煌成就
B.社会主义国家是新中国外交的唯一主体
C.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发展
D.中国坚持“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解析】由示意图可以看出,中国在此时期建交最广泛的地区是东欧,结合此时东欧国家的社会制度可知,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影响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发展,故C项正确。
2.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回顾新中国某一外交成就时说:“……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由此可知,他评论的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不结盟外交政策
C.日内瓦会议的召开 D.上合组织的建立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中印之间提出的关于构建国际关系的原则,其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涉及的是国家的权利、义务、责任,故选A项;不结盟外交政策是指不与任何国家结盟,不仅仅涉及亚洲国家,排除B项;日内瓦会议是世界五大国参加的会议,不只是有亚洲国家,排除C项;上合组织是地区性组织,不符合“各国”的概念,排除D项。
3.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的国际会议。下图所示是1965年纪念万隆会议发行的邮票,该邮票可以用来说明( )。
A.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瓦解
B.亚非国家实现了空前团结
C.亚非人民要求独立和平的愿望
D.中国开展全方位外交成效显著
【解析】从邮票内容可以看出,万隆会议中参会各国在反帝、反殖民以及亚非团结方面达成了共识,体现了亚非人民要求独立与和平的愿望,C项正确。
4.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国际斗争中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自1970年起,中国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希腊、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一变化是基于( )。
A.世界格局的重塑 B.国际形势的变动
C.改革开放的开展 D.中美关系正常化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有所发展,随着美苏关系、中苏关系、中美关系的变化,中国两次调整了外交政策,即由“一边倒”调整为“两个拳头打人”,进而发展为“一条线”“一大片”,B项正确。
5.“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材料中“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主要是指(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C.“两个拳头出击”反美抗苏
D.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苏关系已经恶化,美苏仍处于争霸状态,对苏联的抵制成为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毛泽东“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努力结束中美两国的敌对状态,使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B项正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强调的是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没有体现“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排除A项;“两个拳头出击”反美抗苏与“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不符,排除C项;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主要是因为得到了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并没有体现“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排除D项。
【拓展提升】
6.下图所示数据变化可用于说明( )。
A.中国对外开放的实行 B.中苏两国关系的变化
C.国家政治制度的差异 D.“一边倒”方针的推行
【解析】据图示信息可知,1959年至1970年,中苏贸易总额呈现急剧减少的趋势,说明中苏关系恶化,B项正确;中国对外开放的实行是在1978年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中苏两国都是社会主义国家,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中苏关系的恶化,并不是“一边倒”方针的推行,排除D项。
7.有学者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某外交政策:突破了追求单方面绝对安全的强权政治思维模式,打破了国际秩序的西方逻辑,注重和提倡国际秩序的非对抗性、公正性、平等性、道义性和共赢性,强调平等、责任、合作、共赢、义利观。该学者意在说明( )。
A.西方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已瓦解
B.中国主导的国际政治新秩序逐渐建立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利于国际秩序重塑
D.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打破了强权政治
【解析】根据材料中“注重和提倡国际秩序的非对抗性、公正性、平等性、道义性和共赢性,强调平等、责任、合作、共赢、义利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政策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材料中“打破了国际秩序的西方逻辑,注重和提倡国际秩序的非对抗性”说明该学者重在强调该外交原则与国际秩序的关系,C项正确;“西方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已瓦解”与史实相悖,排除A项;B项表述明显错误,排除;D项“打破了强权政治”与史实不符,排除。
8.(改编·情境创新+视角创新)下图所示是1950—1956年《人民日报》中“独立自主”一词的使用频率统计(单位:次),其变化呈现“V”字形。这说明我国( )。
A.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外交的主流是和平共处
C.外交展现新姿态
D.与西方国家关系降到冰点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后,中国相继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等,这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周边及国际环境,因此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外交展现新姿态,C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D两项与材料无关,均排除。
9.1971年,美国总统外交咨文重申美国愿意与中国建立接触,并且再向中国担保,美国没有不良意图,“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表明美国( )。
A.开始着手调整对华战略
B.意图改善中美两国关系
C.愿与中国结盟对抗苏联
D.公开承认只有一个中国
【解析】材料表明在1971年美国就对中国建立接触持开放的态度,并且表示没有不良意图,由此可知美国意图改善中美两国关系,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美国对与中国建立接触持开放的态度,但“开始”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只表明美国愿意和中国接触,而不是愿与中国结盟,排除C项;1972年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排除D项。
10.下表所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提出的外交理念。由此可见( )。
时期 外交理念
20世纪50年代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
20世纪70年代 对外关系重大发展,“冰释前嫌”
20世纪80年代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
20世纪90年代 新安全观
21世纪初 “和谐世界”
2012年以来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A.外交理念体现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色彩
B.中国外交政策缺乏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
C.外交的目的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新中国外交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解析】根据材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关键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外交理念一脉相承,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求同存异”突破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排除A项;新中国在外交政策上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排除B项;不同时期新中国的外交目的会根据国际形势进行调整,并非仅仅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排除C项。
11.(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中国是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联合国第二大维和摊款国,参加维和的30多年来,中国共派出维和人员5万余人次,赴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近30项联合国维和行动。这表明中国( )。
A.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取得了重大成果
B.在国际社会中日益发挥领导作用
C.逐步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D.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国为了维护世界和平,积极参与维和行动,说明中国逐步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故C项正确;中国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与人道主义救援相结合,但材料反映的不是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的成果而是参加维和行动的情况,排除A项;“领导作用”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只能体现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所作的贡献,没有体现中国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排除D项。
12.2023年3月,美国某网站发表的《中国开始像全球大国那样行事》一文中写道:“长期以来,中国一直不愿涉足远离本国的纷争。不过,该国正在展现新的自信,准备将志同道合的国家吸引到自己一边,并在全球事务上拥有更大发言权。”这可说明,我国( )。
A.对外交往开始转向多边化
B.在全球治理中处于主导地位
C.经济发展增强了外交自信
D.外交宗旨是实现睦邻友好
【解析】根据材料“不愿涉足远离本国的纷争”“在全球事务上拥有更大发言权”可知,新时代我国的外交转向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事务,这是经济发展增强外交自信的结果,C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就尝试了外交多边化,改革开放后我国多边外交取得了重大成就,“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我国在全球治理中处于主导地位,且B项与实际不符,排除;我国的外交宗旨是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睦邻友好只针对周边国家,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12分)
1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所示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外交战略调整情况。
时期 外交战略 内容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 “结盟”外交 与苏联结盟而反对美国;与第三世界结盟反对美苏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不结盟”外交 不结盟、不孤立、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全方位进行外交活动
21世纪以来 “共同发展”外交 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积极参与世界事务,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外交战略调整”展开论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层次分明,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答案 观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在变,但外交宗旨没有改变。(2分)
论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逐渐呈现两极对峙的冷战局面。我国在独立自主的方针下采取“一边倒”,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外交政策,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巩固了新生政权,发展了经济。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逐渐破裂,中国同时面临美苏两国的威胁,于是与第三世界展开友好的外交关系共同反对美苏,冲击了两极格局,一定程度上也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安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两大时代主题,我国外交政策调整为“不结盟、不孤立、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全方位进行外交活动”的“不结盟”外交,维护了世界和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21世纪以来的世界依然不安宁,和平与发展遭遇严重挑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难题。我国外交战略调整为“‘共同发展’外交”,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积极参与世界事务,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我国也正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有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与时俱进,但外交宗旨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10分)
(其他角度,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随着国际形势、国内政治和经济发展状况变化而不断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在变,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总方针没有改变”等亦可。)
【解析】观点:审问题“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外交战略调整’展开论述”,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观点,可围绕外交战略变化的原因、变与不变(即变的具体政策,不变的是总方针和宗旨)等角度拟定,故观点可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在变,但外交宗旨没有改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随着国际形势、国内政治和经济发展状况变化而不断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在变,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总方针没有改变”等。论述:材料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划分为三大阶段,结合所学可知,这三个阶段特征非常明显。按材料给出的阶段顺序展开论述,可做到线索清晰。万变不离其宗,论述题一般就是从背景、内容、意义等角度展开,可做到逻辑严谨、言之有物、论述充分。中苏结盟的背景,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逐渐呈现两极对峙的冷战局面”,中苏结盟的基本内容是“我国在独立自主的方针下采取‘一边倒’,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外交政策,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结盟的意义是“巩固了新生政权,发展了经济”;中国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外交关系的背景是“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逐渐破裂,中国同时面临美苏两国的威胁”,其基本内容和意义是“于是与第三世界展开友好的外交关系共同反对美苏,冲击了两极格局,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我国国家安全”。最后归纳总结,升华主题,完成表述,如: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与时俱进,但外交宗旨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注意一定要围绕观点展开论述,在论述不同阶段外交策略的意义时,需要体现其宗旨不变。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基础达标】
1.观察“新中国成立初期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地区分布数量示意图”,这一示意图说明了( )。
A.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全方位外交取得辉煌成就
B.社会主义国家是新中国外交的唯一主体
C.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发展
D.中国坚持“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2.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回顾新中国某一外交成就时说:“……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由此可知,他评论的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不结盟外交政策
C.日内瓦会议的召开 D.上合组织的建立
3.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的国际会议。下图所示是1965年纪念万隆会议发行的邮票,该邮票可以用来说明( )。
A.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瓦解
B.亚非国家实现了空前团结
C.亚非人民要求独立和平的愿望
D.中国开展全方位外交成效显著
4.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国际斗争中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自1970年起,中国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希腊、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一变化是基于( )。
A.世界格局的重塑 B.国际形势的变动
C.改革开放的开展 D.中美关系正常化
5.“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材料中“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主要是指(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C.“两个拳头出击”反美抗苏
D.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拓展提升】
6.下图所示数据变化可用于说明( )。
A.中国对外开放的实行 B.中苏两国关系的变化
C.国家政治制度的差异 D.“一边倒”方针的推行
7.有学者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某外交政策:突破了追求单方面绝对安全的强权政治思维模式,打破了国际秩序的西方逻辑,注重和提倡国际秩序的非对抗性、公正性、平等性、道义性和共赢性,强调平等、责任、合作、共赢、义利观。该学者意在说明( )。
A.西方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已瓦解
B.中国主导的国际政治新秩序逐渐建立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利于国际秩序重塑
D.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打破了强权政治
8.(改编·情境创新+视角创新)下图所示是1950—1956年《人民日报》中“独立自主”一词的使用频率统计(单位:次),其变化呈现“V”字形。这说明我国( )。
A.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外交的主流是和平共处
C.外交展现新姿态
D.与西方国家关系降到冰点
9.1971年,美国总统外交咨文重申美国愿意与中国建立接触,并且再向中国担保,美国没有不良意图,“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表明美国( )。
A.开始着手调整对华战略
B.意图改善中美两国关系
C.愿与中国结盟对抗苏联
D.公开承认只有一个中国
10.下表所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提出的外交理念。由此可见( )。
时期 外交理念
20世纪50年代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
20世纪70年代 对外关系重大发展,“冰释前嫌”
20世纪80年代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
20世纪90年代 新安全观
21世纪初 “和谐世界”
2012年以来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A.外交理念体现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色彩
B.中国外交政策缺乏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
C.外交的目的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新中国外交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11.(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中国是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联合国第二大维和摊款国,参加维和的30多年来,中国共派出维和人员5万余人次,赴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近30项联合国维和行动。这表明中国( )。
A.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取得了重大成果
B.在国际社会中日益发挥领导作用
C.逐步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D.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12.2023年3月,美国某网站发表的《中国开始像全球大国那样行事》一文中写道:“长期以来,中国一直不愿涉足远离本国的纷争。不过,该国正在展现新的自信,准备将志同道合的国家吸引到自己一边,并在全球事务上拥有更大发言权。”这可说明,我国( )。
A.对外交往开始转向多边化
B.在全球治理中处于主导地位
C.经济发展增强了外交自信
D.外交宗旨是实现睦邻友好
二、非选择题(12分)
1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所示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外交战略调整情况。
时期 外交战略 内容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 “结盟”外交 与苏联结盟而反对美国;与第三世界结盟反对美苏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不结盟”外交 不结盟、不孤立、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全方位进行外交活动
21世纪以来 “共同发展”外交 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积极参与世界事务,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外交战略调整”展开论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层次分明,史论结合,论证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