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基础达标】
1.汉代继承了秦朝抽取人头税的做法,规定:年龄在15岁到30岁之间的未婚女性需缴纳5倍于常人的人头税。这主要反映了汉代( )。
A.鼓励人口生育
B.女性社会地位低
C.社会矛盾尖锐
D.政府管理能力差
【解析】材料“年龄在15岁到30岁之间的未婚女性需缴纳5倍于常人的人头税”说明汉代鼓励结婚、鼓励生育,故选A项;材料“15岁到30岁之间的未婚女性”说明材料中的规定不是针对所有女性,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征税标准,不是社会矛盾,排除C项;材料中汉代的税收细节体现的是汉代政府管理能力很强,排除D项。
2.唐高祖武德年间只有200多万户人,即使到太宗贞观年间,户数也不满300万,还不到隋朝强盛时期的三分之一。黄河下游地区更是一片荒凉,“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此种情况导致唐初( )。
A.开始设计租调制
B.继续实行均田制
C.改革推广两税法
D.取消一切杂税杂役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初年,由于隋末的动荡战乱,经济破败,户数减少,出现了大量无主荒地,唐朝政府为了恢复发展经济,继续实行北魏时期开创的均田制,把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B项正确。
3.在农耕经济时代,赋役制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明朝“一条鞭法”和清朝“摊丁入亩”所体现的倡导者的理财思想是( )。
A.轻徭薄赋 B.无夺农时
C.负担均衡 D.开源节流
【解析】明朝“一条鞭法”和清朝“摊丁入亩”体现了以土地作为征税标准的理财理念。把人头税逐步纳入田亩中,以土地的多少和贫瘠作为征税的标准,这样赋税负担渐趋均衡,故选C项。
4.下图为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1874年)主要财政收入趋势图。
造成上图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工业的进步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税收政策的调整 D.政治局势的影响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影响政府收入的主要因素是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使得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同时因军事需要开支增加,清政府为解决财政赤字,加大对商业税(厘金和关税)的征收,所以这一时期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政治局势的变化,D项正确。
5.1992年前,我国进出口平均关税税率高达47.2%。之后则逐年降低关税水平,到2002年关税总水平已降至12%,2010年之后基本保持在9.8%左右。这一时期关税税率的调整( )。
A.标志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B.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完成
C.是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义务的需要
D.是落实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解析】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关税总水平的降低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在21世纪初基本确立,排除A项;产业结构调整不符合材料主旨,B项错误;材料中的税率调整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开放的需要,不是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义务的需要,C项错误。
【拓展提升】
6.据统计,唐贞观十三年(639年),全国户均人口数为4.31口,如果除去官僚、贵族、地主等大户人家,普通农户的家庭人口数应该更少。而到了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全国户均人口数激增到6.63口。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重农政策的实施 B.门阀士族的没落
C.赋役制度的调整 D.藩镇割据的冲击
【解析】据材料“而到了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全国户均人口数激增到6.63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征税标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有利于推动人口的增长,C项正确;封建社会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但这不能解释唐朝近两百年户均人口数上升的现象,排除A项;科举制的实行推动了门阀衰落,并非到唐朝后期门阀才衰落,排除B项;藩镇割据与此时期人口增加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7.(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宋代赋税的征收采取支移折变形式,从设立初始的一部分力役成分和实物税形式,变成了固定的税赋和货币征收。这一做法( )。
A.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 B.推动了货币制度改革
C.加重了劳动人民负担 D.有利于小农经济稳定
【解析】宋代税收“从设立初始的一部分力役成分和实物税形式,变成了固定的税赋和货币征收”,这就增加了进入市场流通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数量,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所述是税收政策的调整,不是货币制度的改革,排除B项;是否加重劳动人民负担要看赋税承担额的多少,这一做法不一定会加重劳动人民负担,排除C项;D项和题意无关,排除。
8.1863年,恭亲王奕?上书清朝皇帝,正式聘请英国人赫德接手清朝海关事务。赫德把持海关大权,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追溯,使清朝海关税收由500万两增加到13 400万两。由此可知,近代中国海关税收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A.大幅提高海关税率 B.晚清政府推行新政
C.实行统一国境关税 D.引入西方管理理念
【解析】据题干及所学可知,1863年清政府任命英国人赫德管理海关后,采用西方海关管理制度,结果使关税大幅增加,D项正确;材料指出的是赫德采用西方的管理制度,而不是提高海关税率,排除A项;新政是从1901年开始推行的,排除B项;实行统一国境关税并不一定能使海关税收大幅上升,排除C项。
9.1928年,国民政府发起了收回关税自主权和领事裁判权的“改订新约”运动。经过艰苦谈判,由中国政府确定了逐步提高进口商品税的征收标准(见下表)。这一标准( )。
年份 非竞争性进口商品(国内无同类产品且找不到相近替代物) 竞争性进口商品(国内有同类产品) 总 税 则
必需品 合计 无出口 有出口 合计
1928年 5.1% 5.1% 8.1% 6.7% 4.1% 4.3%
1929年 22.2% 17.2% 18.3% 13.8% 9.0% 10.3%
1930年 23.6% 17.7% 25.1% 13.2% 10.2% 12.0%
A.导致官僚资本垄断了国民经济
B.促进了中国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
C.基本实现了国民政府的外交目标
D.有利于非竞争性进口商品的输入
【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非竞争性进口商品(国内无同类产品且找不到相近替代物)的收税标准越来越高,竞争性进口商品(国内有同类产品)有出口的比无出口的收税标准低,这有利于国内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
10.(改编·情境创新+视角创新)下图是1928—1936年中国海关税收总额变化图(单位:亿银元)。对图中信息解读准确的是( )。
A.东北易帜推动关税收入增加
B.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斗争取得胜利
C.日本侵华导致税额持续下降
D.税额受到内外局势影响
【解析】由材料可知,1928—1936年中国海关税收总额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但在不同年份增减情况不同,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海关税收受到当时“改订新约”运动、中日民族矛盾变化等国际国内局势的影响,D项正确;东北易帜使国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但对推动关税收入增加影响有限,因为当时国民政府并未真正掌握东北地区的财政权和关税权,排除A项;南京国民政府虽然通过关税斗争收回了一些关税利权,但并没有真正收回关税主权,关税斗争没有取得最终胜利,排除B项;日本侵华导致税额持续下降与材料中1933年的关税总额增加不符,排除C项。
11.读下图,图中的数据反映了( )。
1988—2016年有关国家平均关税税率变化趋势图
(注:虚线表示当年数据缺失)
A.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B.世界性贸易摩擦逐步升级
C.发达国家关税收入增多
D.发展中国家关税收入减少
【解析】据图片可知,1988—2016年有关国家平均关税税率呈下降趋势,体现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趋势,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关税税率降低,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进出口贸易量的数据,无法得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关税收入的增减变化,排除C、D两项。
12.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除了将个税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外,还新增了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支出的专项附加扣除。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个税可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
B.只要有收入,就须缴纳个税
C.个税是国家调节收入分配的有效手段
D.提高个税起征点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可知,提高个税起征点,新增专项附加扣除项目,反映出个税是国家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C项正确;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的是增值税,不是个税,A项排除;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提高个税起征点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国家财政收入,D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12分)
1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代一条鞭法推行全国之前的一系列赋役改革,经历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间。这些改革虽然名称不一,但无一例外地都把折银征收作为最主要的一项改革内容。一条鞭法是这一系列赋役改革的延续和总结。由此,白银货币化向全国各地铺开,标志着晚明时期中国出现了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并逐渐参与全球化,这也是中国社会转型、近代开启的重要标志之一。农民从纳粮当差到纳银不当差,实际上就是从身份到契约的发展过程。农民与土地就此开始分离,开始了非农民化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最终导致了劳动力市场形成,商帮兴起,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市场化进程。实际上这个过程就是农业走向商业化的过程,一个农业经济向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商业化过程。晚明时期市镇发展非常迅速,远远超过了宋元时代。
——摘编自万明《明代中国白银货币化研究:中国早期近代化历史进程新论》
(1)据材料从两个角度概括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历程。(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白银与赋役货币化的意义。(6分)
答案 (1)历程:明代白银货币化,是中国社会内部蕴藏社会转型趋向的产物,明代把折银征收作为赋役改革的重要内容;明代白银货币化是中国与世界互动的产物,新航路开辟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6分)
(2)意义:顺应了国家赋役征收方式的变革;加速了农产品商品化发展进程;加快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缓解了滥发纸币引发的经济危机;客观上助推了明朝中后期中外贸易的繁荣发展;赋役征银放松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6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条鞭法是这一系列赋役改革的延续和总结。由此,白银货币化向全国各地铺开”可以得出,明代白银货币化,是中国社会内部蕴藏社会转型趋向的产物,明代把折银征收作为赋役改革的重要内容;根据材料“晚明时期中国出现了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并逐渐参与全球化”并结合所学可知,明代白银货币化是中国与世界互动的产物,新航路开辟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第(2)问,根据材料“一条鞭法是这一系列赋役改革的延续和总结”并结合所学可知,顺应了国家赋役征收方式的变革;根据材料“一个农业经济向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商业化过程”可知,加速了农产品商品化发展进程;加快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农民与土地就此开始分离,开始了非农民化的过程”可知,赋役征银放松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结合所学可知,缓解了滥发纸币引发的经济危机;客观上助推了明朝中后期中外贸易的繁荣发展。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基础达标】
1.汉代继承了秦朝抽取人头税的做法,规定:年龄在15岁到30岁之间的未婚女性需缴纳5倍于常人的人头税。这主要反映了汉代( )。
A.鼓励人口生育
B.女性社会地位低
C.社会矛盾尖锐
D.政府管理能力差
2.唐高祖武德年间只有200多万户人,即使到太宗贞观年间,户数也不满300万,还不到隋朝强盛时期的三分之一。黄河下游地区更是一片荒凉,“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此种情况导致唐初( )。
A.开始设计租调制
B.继续实行均田制
C.改革推广两税法
D.取消一切杂税杂役
3.在农耕经济时代,赋役制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明朝“一条鞭法”和清朝“摊丁入亩”所体现的倡导者的理财思想是( )。
A.轻徭薄赋 B.无夺农时
C.负担均衡 D.开源节流
4.下图为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1874年)主要财政收入趋势图。
造成上图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工业的进步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税收政策的调整 D.政治局势的影响
5.1992年前,我国进出口平均关税税率高达47.2%。之后则逐年降低关税水平,到2002年关税总水平已降至12%,2010年之后基本保持在9.8%左右。这一时期关税税率的调整( )。
A.标志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B.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完成
C.是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义务的需要
D.是落实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拓展提升】
6.据统计,唐贞观十三年(639年),全国户均人口数为4.31口,如果除去官僚、贵族、地主等大户人家,普通农户的家庭人口数应该更少。而到了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全国户均人口数激增到6.63口。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重农政策的实施 B.门阀士族的没落
C.赋役制度的调整 D.藩镇割据的冲击
7.(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宋代赋税的征收采取支移折变形式,从设立初始的一部分力役成分和实物税形式,变成了固定的税赋和货币征收。这一做法( )。
A.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 B.推动了货币制度改革
C.加重了劳动人民负担 D.有利于小农经济稳定
8.1863年,恭亲王奕?上书清朝皇帝,正式聘请英国人赫德接手清朝海关事务。赫德把持海关大权,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追溯,使清朝海关税收由500万两增加到13 400万两。由此可知,近代中国海关税收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A.大幅提高海关税率 B.晚清政府推行新政
C.实行统一国境关税 D.引入西方管理理念
9.1928年,国民政府发起了收回关税自主权和领事裁判权的“改订新约”运动。经过艰苦谈判,由中国政府确定了逐步提高进口商品税的征收标准(见下表)。这一标准( )。
年份 非竞争性进口商品(国内无同类产品且找不到相近替代物) 竞争性进口商品(国内有同类产品) 总 税 则
必需品 合计 无出口 有出口 合计
1928年 5.1% 5.1% 8.1% 6.7% 4.1% 4.3%
1929年 22.2% 17.2% 18.3% 13.8% 9.0% 10.3%
1930年 23.6% 17.7% 25.1% 13.2% 10.2% 12.0%
A.导致官僚资本垄断了国民经济
B.促进了中国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
C.基本实现了国民政府的外交目标
D.有利于非竞争性进口商品的输入
10.(改编·情境创新+视角创新)下图是1928—1936年中国海关税收总额变化图(单位:亿银元)。对图中信息解读准确的是( )。
A.东北易帜推动关税收入增加
B.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斗争取得胜利
C.日本侵华导致税额持续下降
D.税额受到内外局势影响
11.读下图,图中的数据反映了( )。
1988—2016年有关国家平均关税税率变化趋势图
(注:虚线表示当年数据缺失)
A.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B.世界性贸易摩擦逐步升级
C.发达国家关税收入增多
D.发展中国家关税收入减少
12.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除了将个税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外,还新增了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支出的专项附加扣除。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个税可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
B.只要有收入,就须缴纳个税
C.个税是国家调节收入分配的有效手段
D.提高个税起征点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二、非选择题(12分)
1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代一条鞭法推行全国之前的一系列赋役改革,经历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间。这些改革虽然名称不一,但无一例外地都把折银征收作为最主要的一项改革内容。一条鞭法是这一系列赋役改革的延续和总结。由此,白银货币化向全国各地铺开,标志着晚明时期中国出现了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并逐渐参与全球化,这也是中国社会转型、近代开启的重要标志之一。农民从纳粮当差到纳银不当差,实际上就是从身份到契约的发展过程。农民与土地就此开始分离,开始了非农民化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最终导致了劳动力市场形成,商帮兴起,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市场化进程。实际上这个过程就是农业走向商业化的过程,一个农业经济向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商业化过程。晚明时期市镇发展非常迅速,远远超过了宋元时代。
——摘编自万明《明代中国白银货币化研究:中国早期近代化历史进程新论》
(1)据材料从两个角度概括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历程。(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白银与赋役货币化的意义。(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