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史书记载,商王的名号大部分以天干命名,如盘庚、武丁、祖甲、帝乙等。西周时期,以德行为王的谥号,如文王、武王、康王、孝王、厉王等。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商朝创立干支纪年法
B.西周代商体现了“天道轮回”
C.西周崇尚“敬天保民”
D.德行是西周王位继承的依据
2.《史记》记载,秦朝在各地的纪功刻石中,宣扬仁义道德,称颂皇帝“原道至明”“体道行德”“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著纲纪。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秦朝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
A.加强礼教维护封建统治
B.使儒家思想成为治国方略
C.强化神权与皇权的结合
D.推动全社会重视礼制教化
3.“善书”是中国古代劝民为善的一类著作。下表所示是宋至清代公开印行的“善书”数量变化情况。这说明( )。
时代 宋 元 明 清
数量 8部 2部 20部 35部
A.社会新价值观逐步形成
B.儒家伦理日益得到强化
C.基层治理模式走向创新
D.民众法律意识空前增强
4.西汉张释之说:“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唐太宗李世民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又说:“法者,人君所受于天,不可以私而失信。”这体现了( )。
A.追求法律公平的思想
B.坚持以德治国的理念
C.强调礼法结合的传统
D.天下为公的现实实践
5.传统乡约倡导基层群众自治,它由当地有名望的士绅倡导,乡民自愿配合、受其约束,以达到教化民众、劝善惩恶、淳化风俗等社会效果。至清代,乡约被赋予诸多行政职能,如稽查、催科等,而其教化职能被削弱。这一变化本质上说明清代( )。
A.社会风气已全面改善
B.地方政府官员人浮于事
C.重视乡约的政治功能
D.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加强
6.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在中世纪末期的西欧,除英国外,都以罗马法典为基础形成法律,而且指出,英国为了私法的进一步发展,也参照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这表明,中世纪末的西欧( )。
A.彰显了人生而平等的精神
B.复制了罗马法的私法内容
C.复兴了罗马法的立法原则
D.否定了宗教法庭的合法性
7.现代美国法学家梅利曼在其著作中揭示了大陆法系变化的三个主要取向:一是“非法典化”,法官(法院)解释法律的现象愈趋普遍;二是“宪法化”,即新的宪政主义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影响着社会;三是“联邦化”,即欧共体立法在效力上高于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的立法。该学者意在强调( )。
A.民族国家理念遭到严重破坏
B.资本主义法律体系相互交融
C.世界力量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D.宪政主义获得欧洲广泛认同
8.基督教教义反复告诫富人:“上帝给予人们的一切世俗财物就所有权来说是属于我们的,至于这些财物的使用权则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那些我们能用超过我们之所需要的东西去救济的那些人。”这说明基督教( )。
A.极力维护罗马帝国统治
B.宣扬众生平等的思想
C.具有社会基层治理功能
D.重塑了民族文化内涵
9.新教信仰促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伦理——现世苦行主义,其提倡勤奋、节俭、劳作、克制享乐,这种新的伦理改变了人们获得财富与支配财富的态度和动机,造就了“资本主义的精神”。材料表明( )。
A.新教伦理精神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
B.新教伦理认为禁欲苦行才能发展资本主义
C.宗教改革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
D.新教提倡的克制享乐违背了人文主义思想
10.下图所示是17世纪30年代的荷兰画作《阅读的老妪》,图中老妪阅读的是荷兰语版本的《圣经》。由此可推知,当时荷兰( )。
A.浪漫主义艺术盛行
B.世俗生活较为安逸
C.市民文学大量创作
D.新教教义得到传播
11.《法国民法典》成为法国革命的皇冠,巩固和实现了自由、平等、博爱等革命理念。《意大利民法典》直接促进了意大利半岛的统一。《奥地利民法典》迅速将奥匈联结整合。由此可见,近代欧洲民法法典化潮流( )。
A.动摇了欧洲传统统治秩序
B.推动了欧洲大陆法系形成
C.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统一
D.实现了欧洲社会迅速转型
12.《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修正案第4条:人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等不受无理搜查和扣押的权利不得侵犯。《拿破仑法典》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可以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以上材料说明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
A.依法保障公民人权
B.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C.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D.权利不因性别受限
13.1954—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虽然我国于1962—1964年完成了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起草工作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民法典起草中断的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我国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材料认为民法典起草中断的关键原因是( )。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
C.各个时期政治运动的阻碍
D.商品经济仍尚未产生
14.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该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逐渐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
A.重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
B.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
C.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D.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15.1982年宪法诞生后有过多次修正,涉及市场经济的修改内容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 )。
修宪年份 修改内容(部分)
1988年 提出“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私营经济”首次被写入宪法
1993年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取代了原宪法中“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的说法
1999年 称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年 对非公有制经济由“引导、监督和管理”改为“鼓励、支持和引导”,并对其“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A.改革开放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B.改革开放的重点是扶持非公有制经济
C.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D.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基本确立
16.1982年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这体现出中国法治建设( )。
A.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B.与时俱进的特点
C.尊重和保护人权
D.促进民主政治不断发展
二、非选择题(5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宋时期,帝王与士大夫非常重视对子女的训诫,唐朝诗歌家训别具一格,宋朝家训除诗歌、铭、短文外,还出现了大量专著。唐宋家训首重忠君报国,次则重修身守礼。士大夫家训无不要求子弟苦读以求取功名,读书做官论充斥其中。唐朝前期,贵族妇女骄奢问题突出,《女孝经》《女论语》应运而生,宋朝文人家庭重视对女子的文化知识教育,对女子德行的规范已经打上封建纲常的烙印。
——摘编自陈志勇《唐宋家训研究》
材料二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空前繁荣,甚至商贾之家都有家训。明太祖颁布的“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圣谕六条》),成为明朝家训的指导原则。清朝统治者对明太祖的“六谕”稍作修改,要求每月宣讲乡约。明清家训重视贞烈观,女子家训、家法惩戒、婚丧嫁娶规范等内容愈见增多。
——摘编自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家训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家训文化的变化。(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家训的当代价值。(4分)
1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统治者深明“教化之本,治乱之源”的治国之道,推崇儒家教化的治国理念,通过扩大科举取士范围,改革完善科举程式,笼络天下士子和重整社会政治伦理秩序。神宗朝,王安石秉持“一道德则修学校”的教化观点,积极振兴太学及地方州县学,将各地各级士人阶层共同纳入国家教化组织的调控范域。南宋朱熹制定了书院、蒙学的学规、教材和教程,将理学思想输送给广大民众,再通过乡约等与百姓生活有密切联系的非学校教化途径而深入日常生活世界。在重文的社会背景下,版印书籍普遍流通,促进了“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使教化寓于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之中成为可能。
——摘编自张雪红《试论宋代社会教化的新特征》
材料二 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三大新教。路德宗的“因信称义”说认为,个人通过对《圣经》的理解与虔诚信仰便可获得拯救,不再需要教会和教士的中介作用。根据加尔文的“预定论”,那些努力发财致富的人都是上帝的“选民”,世俗的职业与个人的奋斗便具有了神圣的意义。新教的世俗禁欲主义在现实生活中,演变成为一种勤劳俭朴的精神。而英国国教会尽管脱离了罗马天主教会,但其教义、组织、礼仪等并未改变,仅仅是实现了英国教会的民族化。
——摘编自庄锡昌主编《西方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社会教化的主要举措。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教伦理观。(12分)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社会教化与新教伦理所发挥的共同积极作用。(4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武帝时期,司法部门在审理案件时,甚至会抛开国家法律而引用董仲舒所撰的《春秋决狱》进行审判。例如汉代一妇女改嫁,有官员认为“夫死未葬,法无许嫁”,如果改嫁,非但有罪,最严重可判死刑;董仲舒则依据《春秋》之义,指出“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认为这位妇女的行为符合儒家经典的义理,因而应判为无罪。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治理国家时对“儒与法”的运用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证。(12分)
2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9年第四届全运会海报。 本届全运会在北京举行,开幕式主题口号是“新的长征”
2001年第九届全运会海报。 在广东举办,是21世纪首届全运会。全运会举办前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回归后的澳门首次派出代表团参加了全运会。本届全运会海报展示出中华民族昂首阔步走进新世纪的精神风貌
2021年第十四届全运会海报。 本届全运会在西安举行(首次在中西部地区举行),主题是“全民全运,同心同行”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12分,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史书记载,商王的名号大部分以天干命名,如盘庚、武丁、祖甲、帝乙等。西周时期,以德行为王的谥号,如文王、武王、康王、孝王、厉王等。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商朝创立干支纪年法
B.西周代商体现了“天道轮回”
C.西周崇尚“敬天保民”
D.德行是西周王位继承的依据
【解析】据材料“史书记载,商王的名号大部分以天干命名”“西周时期,以德行为王的谥号,如文王、武王、康王、孝王、厉王等”可知,西周时期的统治者注重德行,不仅要顺从天意,还要适应人心,故选C项。
2.《史记》记载,秦朝在各地的纪功刻石中,宣扬仁义道德,称颂皇帝“原道至明”“体道行德”“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著纲纪。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秦朝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
A.加强礼教维护封建统治
B.使儒家思想成为治国方略
C.强化神权与皇权的结合
D.推动全社会重视礼制教化
【解析】材料反映了秦朝在各地纪功刻石以称颂皇帝,这样做可以“建定法度,显著纲纪。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由此可见,秦朝凭借国家政权称颂皇帝功德,以强化礼教的教化功能,维护封建统治,故选A项;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而非儒家思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神权,排除C项;“推动全社会重视礼制教化”是影响而非目的,排除D项。
3.“善书”是中国古代劝民为善的一类著作。下表所示是宋至清代公开印行的“善书”数量变化情况。这说明( )。
时代 宋 元 明 清
数量 8部 2部 20部 35部
A.社会新价值观逐步形成
B.儒家伦理日益得到强化
C.基层治理模式走向创新
D.民众法律意识空前增强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封建时代的“善”主要以儒家伦理为核心,宋至明清时期,“善书”印行数量大幅增长,说明儒家伦理日益得到强化,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传统价值观日益强化,而不是社会新价值观逐步形成,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基层教化的加强,而不是基层治理模式的创新,排除C项;“善书”并非法律,不能说明民众法律意识空前增强,排除D项。4.西汉张释之说:“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唐太宗李世民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又说:“法者,人君所受于天,不可以私而失信。”这体现了( )。
A.追求法律公平的思想
B.坚持以德治国的理念
C.强调礼法结合的传统
D.天下为公的现实实践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得出,西汉张释之与唐太宗都认为法律为天下所公有,不是君主的私法,这体现出追求法律公平公正的思想,A项正确。
5.传统乡约倡导基层群众自治,它由当地有名望的士绅倡导,乡民自愿配合、受其约束,以达到教化民众、劝善惩恶、淳化风俗等社会效果。至清代,乡约被赋予诸多行政职能,如稽查、催科等,而其教化职能被削弱。这一变化本质上说明清代( )。
A.社会风气已全面改善
B.地方政府官员人浮于事
C.重视乡约的政治功能
D.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加强
【解析】根据材料“至清代,乡约被赋予诸多行政职能,如稽查、催科等,而其教化职能被削弱”可知,传统乡约倡导基层群众自治,清代赋予乡约行政职能,这说明乡约已经受到地方政府严格控制,以实现对基层民众的行政管理,也反映出乡约由教化职能向行政管理职能转变,这说明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加强,D项正确;社会风气的改善和乡约的政治功能,同属于国家对社会的控制范畴,排除A、C两项;清代地方政府官员热衷于推动乡约国家化,说明其并未人浮于事,排除B项。
6.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在中世纪末期的西欧,除英国外,都以罗马法典为基础形成法律,而且指出,英国为了私法的进一步发展,也参照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这表明,中世纪末的西欧( )。
A.彰显了人生而平等的精神
B.复制了罗马法的私法内容
C.复兴了罗马法的立法原则
D.否定了宗教法庭的合法性
【解析】材料体现出中世纪西欧的法律基本借鉴了罗马法,反映出罗马的立法原则在中世纪被继续沿用,故选C项;材料仅体现了中世纪西欧国家借鉴罗马法,没有涉及罗马法关于人生而平等的基本原则,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英国在私法上参照了罗马法的原则,不等于复制罗马法的私法内容,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世纪西欧国家借鉴罗马法来制定法律,属于立法方面的内容,宗教法庭是司法机构,材料没有体现出中世纪末的西欧否定了宗教法庭的合法性,排除D项。
7.现代美国法学家梅利曼在其著作中揭示了大陆法系变化的三个主要取向:一是“非法典化”,法官(法院)解释法律的现象愈趋普遍;二是“宪法化”,即新的宪政主义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影响着社会;三是“联邦化”,即欧共体立法在效力上高于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的立法。该学者意在强调( )。
A.民族国家理念遭到严重破坏
B.资本主义法律体系相互交融
C.世界力量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D.宪政主义获得欧洲广泛认同
【解析】据材料可知,“非法典化”“宪法化”“联邦化”是大陆法系变化的三个取向,体现了资本主义法律体系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资本主义法律体系的变化,没有涉及民族国家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与政治多极化趋势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描述欧洲对宪政的态度,排除D项。
8.基督教教义反复告诫富人:“上帝给予人们的一切世俗财物就所有权来说是属于我们的,至于这些财物的使用权则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那些我们能用超过我们之所需要的东西去救济的那些人。”这说明基督教( )。
A.极力维护罗马帝国统治
B.宣扬众生平等的思想
C.具有社会基层治理功能
D.重塑了民族文化内涵
【解析】据材料可知,基督教通过教义教化富人,强调财物的使用权不仅属于富人,也属于需要救济的人,说明基督教具有社会基层治理功能,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基督教极力维护罗马帝国统治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宣扬的是救济弱者而非众生平等,排除B项;基督教教化富人赈济穷人的教义与重塑民族文化内涵无关,排除D项。
9.新教信仰促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伦理——现世苦行主义,其提倡勤奋、节俭、劳作、克制享乐,这种新的伦理改变了人们获得财富与支配财富的态度和动机,造就了“资本主义的精神”。材料表明( )。
A.新教伦理精神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
B.新教伦理认为禁欲苦行才能发展资本主义
C.宗教改革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
D.新教提倡的克制享乐违背了人文主义思想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新教伦理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故选A项;通过题干内容可知,“克制享乐”只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条件之一,“新教伦理认为禁欲苦行才能发展资本主义”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题干内容没有提及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问题,排除C项;通过题干内容可知,“克制享乐”是为了积累财富,这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并没有违背人文主义思想,排除D项。
10.下图所示是17世纪30年代的荷兰画作《阅读的老妪》,图中老妪阅读的是荷兰语版本的《圣经》。由此可推知,当时荷兰( )。
A.浪漫主义艺术盛行
B.世俗生活较为安逸
C.市民文学大量创作
D.新教教义得到传播
【解析】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倡导建立民族教会,以本民族语言翻译《圣经》,这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荷兰语版本的《圣经》体现的是新教教义对荷兰的影响,故选D项;浪漫主义盛行于19世纪前期的欧洲,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阅读《圣经》体现的是宗教生活,而非世俗生活,排除B项;《圣经》不属于市民文学的范畴,排除C项。
11.《法国民法典》成为法国革命的皇冠,巩固和实现了自由、平等、博爱等革命理念。《意大利民法典》直接促进了意大利半岛的统一。《奥地利民法典》迅速将奥匈联结整合。由此可见,近代欧洲民法法典化潮流( )。
A.动摇了欧洲传统统治秩序
B.推动了欧洲大陆法系形成
C.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统一
D.实现了欧洲社会迅速转型
【解析】根据材料“《法国民法典》成为法国革命的皇冠,巩固和实现了自由、平等、博爱等革命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欧洲民法法典化潮流动摇了封建法律体系,促进了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实现了自由、平等、博爱等革命理念,影响了世界其他国家民法典的编撰,有利于大陆法系的形成,B项正确;动摇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确立资本主义立法规范的文献是《拿破仑法典》,不包括其他欧洲国家的民法典,排除A项;近代欧洲民法法典化潮流促进了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而不是欧洲民族国家统一,排除C项;“实现了欧洲社会迅速转型”夸大了其影响,排除D项。
12.《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修正案第4条:人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等不受无理搜查和扣押的权利不得侵犯。《拿破仑法典》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可以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以上材料说明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
A.依法保障公民人权
B.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C.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D.权利不因性别受限
【解析】根据“人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等不受无理搜查和扣押的权利不得侵犯”“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可以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可得出,近代西方的法律注重保护公民的权利和财产安全,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平等,排除B项;C项表述不全面,排除;D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13.1954—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虽然我国于1962—1964年完成了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起草工作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民法典起草中断的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我国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材料认为民法典起草中断的关键原因是( )。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
C.各个时期政治运动的阻碍
D.商品经济仍尚未产生
【解析】民法典是指在采用成文法的国家中,用以规范平等主体之间司法关系的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市民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是法官裁判民商事案件的基本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法典迟迟难以出台,除了当时的政治运动等表面原因外,根源是“我国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即在当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条件下,民法典缺乏颁布实行的条件,其起草工作受各种原因影响而难以持续,A项正确;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有助于民法典的起草,排除B项;C项是表面原因,而非关键原因,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4.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该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逐渐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
A.重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
B.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
C.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D.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解析】1954年宪法指导了“一五”计划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的经济建设,1982年宪法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法律保障,故选D项;1954年宪法确立了民主制度,不是重建,排除A项;1954年宪法与拨乱反正无关,排除B项;确立了新型国家架构的是1954年宪法,排除C项。
15.1982年宪法诞生后有过多次修正,涉及市场经济的修改内容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 )。
修宪年份 修改内容(部分)
1988年 提出“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私营经济”首次被写入宪法
1993年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取代了原宪法中“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的说法
1999年 称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年 对非公有制经济由“引导、监督和管理”改为“鼓励、支持和引导”,并对其“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A.改革开放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B.改革开放的重点是扶持非公有制经济
C.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D.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基本确立
【解析】1982年宪法诞生后,经过多次修订,逐渐增加私营经济的形式、地位、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改革开放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改革开放的重点是扶持非公有制经济,B项错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公有制经济,不是非公有制经济,C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且材料不能说明我国市场经济基本确立,D项错误。
16.1982年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这体现出中国法治建设( )。
A.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B.与时俱进的特点
C.尊重和保护人权
D.促进民主政治不断发展
【解析】材料“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法治建设不断与时俱进,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国法治建设的与时俱进,而非法律体系完备,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人权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中国的法治建设,并不是民主政治发展,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5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宋时期,帝王与士大夫非常重视对子女的训诫,唐朝诗歌家训别具一格,宋朝家训除诗歌、铭、短文外,还出现了大量专著。唐宋家训首重忠君报国,次则重修身守礼。士大夫家训无不要求子弟苦读以求取功名,读书做官论充斥其中。唐朝前期,贵族妇女骄奢问题突出,《女孝经》《女论语》应运而生,宋朝文人家庭重视对女子的文化知识教育,对女子德行的规范已经打上封建纲常的烙印。
——摘编自陈志勇《唐宋家训研究》
材料二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空前繁荣,甚至商贾之家都有家训。明太祖颁布的“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圣谕六条》),成为明朝家训的指导原则。清朝统治者对明太祖的“六谕”稍作修改,要求每月宣讲乡约。明清家训重视贞烈观,女子家训、家法惩戒、婚丧嫁娶规范等内容愈见增多。
——摘编自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家训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家训文化的变化。(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家训的当代价值。(4分)
答案 (1)特点:统治阶层重视;形式灵活多样;渗透儒家思想;功利色彩浓厚;教育对象扩大。(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变化:扩展到社会各阶层;朝廷直接指导民间家训;强化封建礼教;教化内容增多。(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价值:有助于营造健康的政风及社会风气;有助于形成良好和谐的家庭关系;有助于塑造理想人格;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4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帝王与士大夫非常重视对子女的训诫”可归纳出统治阶层重视;根据材料“宋朝家训除诗歌、铭、短文外,还出现了大量专著”可归纳出形式灵活多样;根据材料“唐宋家训首重忠君报国,次则重修身守礼”可归纳出渗透儒家思想;根据材料“士大夫家训无不要求子弟苦读以求取功名,读书做官论充斥其中”可归纳出功利色彩浓厚;根据材料“宋朝文人家庭重视对女子的文化知识教育”可归纳出教育对象扩大。第(2)问,根据材料“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空前繁荣,甚至商贾之家都有家训”可归纳出扩展到社会各阶层;根据材料“明太祖颁布的……(《圣谕六条》),成为明朝家训的指导原则”可归纳出朝廷直接指导民间家训;根据材料“明清家训重视贞烈观”可归纳出强化封建礼教;根据材料“女子家训、家法惩戒、婚丧嫁娶规范等内容愈见增多”可归纳出教化内容增多。第(3)问,可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概括得出。
1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统治者深明“教化之本,治乱之源”的治国之道,推崇儒家教化的治国理念,通过扩大科举取士范围,改革完善科举程式,笼络天下士子和重整社会政治伦理秩序。神宗朝,王安石秉持“一道德则修学校”的教化观点,积极振兴太学及地方州县学,将各地各级士人阶层共同纳入国家教化组织的调控范域。南宋朱熹制定了书院、蒙学的学规、教材和教程,将理学思想输送给广大民众,再通过乡约等与百姓生活有密切联系的非学校教化途径而深入日常生活世界。在重文的社会背景下,版印书籍普遍流通,促进了“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使教化寓于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之中成为可能。
——摘编自张雪红《试论宋代社会教化的新特征》
材料二 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三大新教。路德宗的“因信称义”说认为,个人通过对《圣经》的理解与虔诚信仰便可获得拯救,不再需要教会和教士的中介作用。根据加尔文的“预定论”,那些努力发财致富的人都是上帝的“选民”,世俗的职业与个人的奋斗便具有了神圣的意义。新教的世俗禁欲主义在现实生活中,演变成为一种勤劳俭朴的精神。而英国国教会尽管脱离了罗马天主教会,但其教义、组织、礼仪等并未改变,仅仅是实现了英国教会的民族化。
——摘编自庄锡昌主编《西方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社会教化的主要举措。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教伦理观。(12分)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社会教化与新教伦理所发挥的共同积极作用。(4分)
答案 (1)举措:推崇儒家思想;完善和发展科举制;积极发展中央和地方教育;充分发挥乡约的教化作用;刊印书籍。
伦理观:主张信仰上帝就可以得到拯救,不再需要教会和教士;肯定世俗生活和对财富的追求,提倡节俭;主张王权高于教权。(12分)
(2)共同积极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引导人们关注社会现实,推动社会发展。(4分)
【解析】第(1)问第①小问,据材料一“推崇儒家教化的治国理念”“通过扩大科举取士范围,改革完善科举程式,笼络天下士子和重整社会政治伦理秩序”“积极振兴太学及地方州县学,将各地各级士人阶层共同纳入国家教化组织的调控范域”“将理学思想输送给广大民众,再通过乡约等与百姓生活有密切联系的非学校教化途径而深入日常生活世界”“版印书籍普遍流通……使教化寓于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之中成为可能”可归纳得出。第②小问,据材料二“个人通过对《圣经》的理解与虔诚信仰便可获得拯救,不再需要教会和教士的中介作用”“那些努力发财致富的人都是上帝的‘选民’,世俗的职业与个人的奋斗便具有了神圣的意义”“新教的世俗禁欲主义在现实生活中,演变成为一种勤劳俭朴的精神”“英国国教会……仅仅是实现了英国教会的民族化”可归纳得出。第(2)问,据材料“教化之本,治乱之源”“个人通过对《圣经》的理解与虔诚信仰便可获得拯救”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教化和新教伦理都强调社会教化,有利于社会稳定;据材料“世俗的职业与个人的奋斗便具有了神圣的意义”及所学儒家思想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知,两者都引导人们关注社会现实,推动社会发展。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武帝时期,司法部门在审理案件时,甚至会抛开国家法律而引用董仲舒所撰的《春秋决狱》进行审判。例如汉代一妇女改嫁,有官员认为“夫死未葬,法无许嫁”,如果改嫁,非但有罪,最严重可判死刑;董仲舒则依据《春秋》之义,指出“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认为这位妇女的行为符合儒家经典的义理,因而应判为无罪。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治理国家时对“儒与法”的运用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证。(12分)
答案 示例
论点:儒家与法家思想在不同时期对国家兴盛的重要性。(2分)
论证: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割据混战,这一时期实现富国强兵,完成国家统一成为各国国君的主要愿望,法家思想适应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成为当时最受统治者欢迎的思想主张。魏国通过李悝变法进而成为当时的霸主,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最终在群雄逐鹿中扛起了统一的大旗。但是秦统一六国后,继续推行法家思想,实行严刑酷法,最终导致秦朝的灭亡。到汉武帝统治时期,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以传统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糅合诸子百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董仲舒提出尊崇儒术的主张,主张通过思想上的统一进而达到政治上的统一,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思想基础。(10分)
【解析】根据材料“司法部门在审理案件时,甚至会抛开国家法律而引用董仲舒所撰的《春秋决狱》进行审判”“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可得出“儒家与法家思想在不同时期对国家兴盛的重要性”这一论点。论证此论点需要结合以下内容: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运用法家思想进行变法,达到富国强兵的效果;在和平时期,如果一味地使用法家思想,会破坏生产力,这时就需要利用儒家思想来稳定社会生产,进而达到国家兴盛的目的。
2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9年第四届全运会海报。 本届全运会在北京举行,开幕式主题口号是“新的长征”
2001年第九届全运会海报。 在广东举办,是21世纪首届全运会。全运会举办前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回归后的澳门首次派出代表团参加了全运会。本届全运会海报展示出中华民族昂首阔步走进新世纪的精神风貌
2021年第十四届全运会海报。 本届全运会在西安举行(首次在中西部地区举行),主题是“全民全运,同心同行”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12分,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答案 主题:全运会主题口号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体现。
阐述:1979年是我国确立改革开放政策的第二年,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本届全运会开启了火炬传递的先河,其开幕式主题口号是“新的长征”,体现了我国着重发展经济,开始改革开放的征程;2001年第九届全运会是中国进入21世纪以来举办的首届全运会,其主题口号是“新世纪,新起点”,这反映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图片中的人物正在全力奔跑,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奋发向前,不断奋斗。2021年第十四届全运会是庆祝建党100周年的一次体育盛会,是首次在中西部地区举办的全国性顶级体育盛会,也是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民生改善成色十足的情况下进行的运动会,践行着“全民全运,同心同行”的理念,全民之力让全运会更有底气,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反映了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
综上可知,每一届的全运会主题口号都是我国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表现。(12分)
【解析】首先根据材料内容总结论点,再结合所学围绕论点展开论述。如根据第四届全运会开幕式主题口号、第九届全运会口号和第十四届全运会主题“全民全运,同心同行”可以看出,全运会主题口号主要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结合所学内容分析背景和影响,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所以第四届全运会强调“新的长征”,这正是我国着重发展经济的表现。2001年第九届全运会是中国进入21世纪以来举办的首次运动会,其主题口号是“新世纪,新起点”,这反映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图片中的人物正在全力奔跑,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奋发向前,不断奋斗。2021年第十四届全运会践行着“全民全运,同心同行”的理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民生改善成效显著,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最后总结,每一届的全运会口号都是我国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表现。(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