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汉朝的五铢钱是随着汉人移民传入云南的,到东汉时期已成为当地的主要货币。考古发现表明,汉代墓葬在云南全省范围内多有发现,且很多墓葬都出土了五铢钱。五铢钱在云南地区的使用可用于说明( )。
A.民族交融的状况 B.政府放宽商业限制
C.榷场互市的繁荣 D.社会等级制度森严
2.有人认为,《史记》中的黎轩就是埃及著名的亚历山大城,汉武帝遣使前往的西域诸国中也包括黎轩。751年,杜环在与大食作战中被俘,最远可能到达了北非,他返回后把自己的经历写成《经行记》。这说明( )。
A.亚历山大城是丝绸之路的终点
B.《经行记》是中非交往的最早记载
C.中非早在秦朝时就已经开始往来
D.中国和非洲的交往源远流长
3.宋元之际的史学家马端临说:“河陇(今甘肃西部)为西夏所据,元昊倔强构逆,兵势甚锐,竭天下之力,不能少挫其锋;然至绝其岁赐、互市,则不免衣皮食酪,几不能以为国,是以亟亟屈服。”这表明北宋( )。
A.民族政策依然软弱
B.利用经济优势推动政治统一
C.边贸经济内容丰富
D.使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
4.明朝放弃元朝凭借边疆向外扩张的做法,继承汉唐“守中治边”的政策。朱元璋分封的诸子大都遣镇北方。同时,为防范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守重兵,以强硬的军事手段应对北方游牧势力。这表明明朝( )。
A.疆域治理重北轻南 B.解决了北部的边患
C.边疆经营注重防守 D.民族政策因俗而治
5.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明朝时期,朝贡制度以“朝贡贸易”的形式出现。它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上的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上述材料表明明朝( )。
A.朝贡贸易以经济效益为核心
B.通过朝贡贸易发展对外关系
C.朝贡制度使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D.朝贡制度体现出朝贡双方地位的平等
6.12—13世纪时,西欧越来越多的城市与国王结成同盟,即国王授予城市具有法律意义的“特许状”。通过特许状,城市的市民不再承担封建义务,他们拥有自己立法、司法和征税、铸币等权力,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国王。这表明,西欧城市自治( )。
A.是教权和王权斗争的结果
B.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形成
C.彻底摧毁了封建领主制度
D.源于新型生产方式的推动
7.下图是1945年雅尔塔会议后英国漫画家绘制的漫画《TAKE ME IN,MISTER 》(带我进去吧,先生 )。该漫画意在揭示雅尔塔会议( )。
图片上端文字:投票权和否决权。 左侧上方文字:安全新闻剧院。 左侧中间文字:小孩需有大人陪伴,否则不得窥探。 左侧下方文字:小国
A.凸显了大国主导地位 B.激化了盟国内部矛盾
C.加剧了美苏利益冲突 D.违背了世界和平潮流
8.在国际联盟的半官方徽章中,五边形象征五大洲,五角星代表五大种族,并以英文和法文书写“国联”字样,但这一设计并未获得成员国的广泛认可。联合国徽章中间是橄榄枝围绕的世界地图,地图的纬线由五个同心圆构成,长期沿用。材料表明,与国联相比,联合国( )。
A.突出了世界和平与团结 B.忽略了种族和解的重要性
C.实现了国际关系民主化 D.实际由英法两个大国主导
9.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后,美国制造各种借口伺机对叙利亚施压,以期实现其对叙利亚政权更迭的目标。西方大国也以“保护的责任”自诩,干涉中东各国内政,使其陷入长期战火状况。这些现象说明( )。
A.西方干涉加剧了地区间的矛盾和冲突
B.霸权主义是造成地区动荡的根源
C.叙利亚内战加剧了国际的紧张局势
D.美国干涉开始导致地区力量失衡
10.1951年《关于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的报告》指出,“有独立语言而尚无文字或文字不全的民族,一面着手创立文字和改革文字;一面得按自愿原则,采用汉族语文或本民族所习用的语文进行教学”。这一规定( )。
A.体现了国家的统一性 B.有利于文字的继承发展
C.反映出文化的民族性 D.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11.下表所示为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由此得出下列结论中最为合理的是( )。
时期 政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支持各民族开展反抗“三座大山”的斗争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改变民族地区封闭落后面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推动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
A.民族问题是革命与建设的重要内容
B.中国式道路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富裕
C.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D.各民族团结奋斗实现共同当家作主
12.从1949年至1955年4月,除社会主义国家外,在亚非地区,同中国建交的仅5个亚洲国家。亚非会议后至1959年,同中国建交的亚非国家达到15个,增加了6个亚洲国家和4个非洲国家。这表明中国参加亚非会议( )。
A.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空间
B.实现了外交战略的根本转变
C.完全摆脱了外交孤立困境
D.意在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做准备
13.1955年,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主办的“荷兰画家伦勃朗纪念会和展览会”在北京举行。1958年,北京举行了“世界文化名人法国画家杜米埃诞生150周年纪念展览会”。1960年,日本现代画展览会在北京故宫开幕。这些文化交流活动说明( )。
A.资本主义阵营出现了分化
B.中苏关系出现严重恶化
C.“双百”方针促进了文艺发展
D.中国积极改善外部环境
14.1972年8月,中国从反对肢解一个国家的原则立场和国际法规范出发,在安理会投票否决由部分国家提出的关于推荐接纳孟加拉人民共和国(原东巴基斯坦)加入联合国的决议草案。原因是印度军队尚未撤出东巴基斯坦,巴基斯坦的9万战俘和3万平民尚未按1948年的《日内瓦公约》约定被遣返本国,战争状态尚未结束。此举( )。
A.说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B.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C.改变了全面冷战的国际局势
D.表明中国发挥了大国作用
15.习近平主席指出,“要继续高举联合国这面多边主义旗帜,充分发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二十国集团、欧盟等全球和区域多边机制的建设性作用,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据此可知,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方向是( )。
A.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的安全
B.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推动和完善全球多边治理
D.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
16.中共十九大以来,中国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向北同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向南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携手,向西同中巴经济走廊联通,再向西同欧洲重振辉煌的梦想交汇,同时和非洲各国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这反映出我国( )。
A.与世界大国的关系不断发展
B.多边外交得到不断发展深化
C.同发展中国家关系更加巩固
D.重视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
二、非选择题(52分)
17.(12分)气温作为自然环境的要素之一,几千年来其变化对人类社会活动一直产生着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在公元1000年以前两次气候温暖期,即两汉温暖期和隋唐温暖期,对应强大的中原王朝,这些王朝,至少在其前期将它的势力范围有效地伸展到了中国的西域及中亚。中原王朝势力的伸展与气候关系的一种合理解释是在较稳定的温暖气候条件下,干旱气候的西域变得温暖湿润,因而中原与西域的道路较为通畅,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增多。中原王朝伸展到西域在政治上是必要的。气候湿润使得中原军队可能开辟西域。东汉年间,中原军队经居延海北侧西进,其行军路线在现今已经变得极为严酷,如果以现在的环境条件如此行军,已无可能。至唐代,在西域驻军,屯田是维护驻军的主要方式,如无相应的气候条件,屯田是不可能的。气候温湿期,中国人口、政治重心位于西安附近,人口、政治重心的西偏使得中原王朝后勤上能够及时支援西域的中原军队,政治上也易于控制。
(1)归纳材料中气候变化影响中原与西域关系的表现。(5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中央政府与西北地区政治关系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7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全面建设初期,党在调控民族关系的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的特殊性,把民族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在追求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主张让少数民族自己管理本民族的事务。依据各民族的不同习俗,科学制定不同的民族政策;提倡大量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主张在社会改革和经济发展中更多地照顾少数民族的感情和利益,实行有别于汉族地区的优惠政策。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反分裂国家法》等,用法律的武器捍卫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成果,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民族地区的发展注入活力。
——摘编自邓钢《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经验及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民族政策优越性的表现。(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政策的认识。(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分别是1951年、1961年中国对外贸易额占比统计示意图。
提取1951年到1961年我国对外贸易的变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出合理解释。(14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 表现
1500年到法国大革命时期 西欧的地域界线被打破,人口流动性提高,民族共同体内部的经济联系加强。宗教改革后,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法国大革命时期到19世纪70年代 法国大革命爆发,等级制度和专制制度被摧毁,彰显了主权在民、人人平等的理念,国家成为大家共同拥有的祖国。西欧一系列革命都与建立民族国家的任务联系在一起,德国、意大利实现了统一
19世纪7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狭隘民族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兴起,其煽动本民族对其他民族的排斥敌视。日本产生“民族优越论”,把日本的富强建立在对亚洲邻国的侵略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欧洲国家在合作的基础上,出现共享和共融,典型的代表是欧共体发展为欧盟。本民族的利益是各国制定政策的首要考量。民族主义代替意识形态,在相当一部分国家起到主导作用
——摘编自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的民族主义》
上表为近现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发展简表。从表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12分,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汉朝的五铢钱是随着汉人移民传入云南的,到东汉时期已成为当地的主要货币。考古发现表明,汉代墓葬在云南全省范围内多有发现,且很多墓葬都出土了五铢钱。五铢钱在云南地区的使用可用于说明( )。
A.民族交融的状况 B.政府放宽商业限制
C.榷场互市的繁荣 D.社会等级制度森严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五铢钱的铸造权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云南地区大量使用五铢钱表明当地对中央政权的认同,反映了当时民族间的交融状况,A项正确;云南地区使用五铢钱,不能体现汉朝商业经济繁荣,也无法反映政府对商业的态度,排除B项;由五铢钱在云南汉墓多有发现不能得出榷场互市的繁荣,排除C项;材料未介绍汉墓规格等方面的差异,无法说明社会等级制度森严,排除D项。
2.有人认为,《史记》中的黎轩就是埃及著名的亚历山大城,汉武帝遣使前往的西域诸国中也包括黎轩。751年,杜环在与大食作战中被俘,最远可能到达了北非,他返回后把自己的经历写成《经行记》。这说明( )。
A.亚历山大城是丝绸之路的终点
B.《经行记》是中非交往的最早记载
C.中非早在秦朝时就已经开始往来
D.中国和非洲的交往源远流长
【解析】汉唐时期的史书和传记有对埃及亚历山大城等地的记录和描写,说明中国和非洲的交往源远流长,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亚历山大城是丝绸之路的终点,A项错误;“《经行记》是中非交往的最早记载”与西汉时期《史记》中提到了埃及的亚历山大城等不符,B项错误;“中非早在秦朝时就已经开始往来”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错误。
3.宋元之际的史学家马端临说:“河陇(今甘肃西部)为西夏所据,元昊倔强构逆,兵势甚锐,竭天下之力,不能少挫其锋;然至绝其岁赐、互市,则不免衣皮食酪,几不能以为国,是以亟亟屈服。”这表明北宋( )。
A.民族政策依然软弱
B.利用经济优势推动政治统一
C.边贸经济内容丰富
D.使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
【解析】根据材料“河陇(今甘肃西部)为西夏所据,元昊倔强构逆,兵势甚锐,竭天下之力,不能少挫其锋;然至绝其岁赐、互市,则不免衣皮食酪,几不能以为国,是以亟亟屈服”可得出,西夏政权兵强马壮,很难征服,但宋朝如果断绝其岁赐,停止与其互市,就可以使其屈服,这说明处理民族关系不能单靠武力,还可以用经济手段,故D项正确;材料中停止互市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宋朝的态度强硬,故A项错误;北宋并未实现政治统一,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手段而非边贸经济的内容,故C项错误。
4.明朝放弃元朝凭借边疆向外扩张的做法,继承汉唐“守中治边”的政策。朱元璋分封的诸子大都遣镇北方。同时,为防范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守重兵,以强硬的军事手段应对北方游牧势力。这表明明朝( )。
A.疆域治理重北轻南 B.解决了北部的边患
C.边疆经营注重防守 D.民族政策因俗而治
【解析】根据材料“明朝放弃元朝凭借边疆向外扩张的做法,继承汉唐‘守中治边’的政策”等信息可知,明朝在边境地区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注重对少数民族的防范,这体现了明朝边疆经营注重防守,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明朝对北部边疆的防守,并未提及明朝对南方的治理,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并没有解决北部的边患,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对北部少数民族的防范,未涉及“民族政策因俗而治”,排除D项。
5.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明朝时期,朝贡制度以“朝贡贸易”的形式出现。它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上的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上述材料表明明朝( )。
A.朝贡贸易以经济效益为核心
B.通过朝贡贸易发展对外关系
C.朝贡制度使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D.朝贡制度体现出朝贡双方地位的平等
【解析】朝贡贸易以政治目的为主,故A项错误;朝贡贸易是古代对外关系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辅助政治上的威慑与统治,故B项正确;朝贡制度对打通民间对外贸易有一定的帮助,但不会促使“对外贸易空前繁荣”,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朝贡制度中我国以“天朝上国”自居,朝贡双方地位并不平等,故D项错误。
6.12—13世纪时,西欧越来越多的城市与国王结成同盟,即国王授予城市具有法律意义的“特许状”。通过特许状,城市的市民不再承担封建义务,他们拥有自己立法、司法和征税、铸币等权力,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国王。这表明,西欧城市自治( )。
A.是教权和王权斗争的结果
B.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形成
C.彻底摧毁了封建领主制度
D.源于新型生产方式的推动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在城市自治过程中国王获得了更多的支持,这有利于强化王权,促进民族国家形成,B项正确;西欧城市自治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A项;12—13世纪,西欧城市自治“彻底摧毁了封建领主制度”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当时新的生产方式正处于萌芽时期,力量有限,影响不大,排除D项。
7.下图是1945年雅尔塔会议后英国漫画家绘制的漫画《TAKE ME IN,MISTER 》(带我进去吧,先生 )。该漫画意在揭示雅尔塔会议( )。
图片上端文字:投票权和否决权。 左侧上方文字:安全新闻剧院。 左侧中间文字:小孩需有大人陪伴,否则不得窥探。 左侧下方文字:小国
A.凸显了大国主导地位 B.激化了盟国内部矛盾
C.加剧了美苏利益冲突 D.违背了世界和平潮流
【解析】据材料可知,小孩需有大人陪伴,否则不得进入具有“投票权和否决权”的“安全新闻剧院”。“小孩”即小国,这说明小国在雅尔塔会议中并不享有实际决定权,一切决议由“大人”(大国)主导,A项正确;漫画中将参会国分为大国和小国,并非盟国,排除B项;通过漫画能看出美苏作为大国,在雅尔塔会议中的优势,但是无法看出两国有利益冲突,排除C项;雅尔塔会议构建了战后国际政治秩序,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排除D项。
8.在国际联盟的半官方徽章中,五边形象征五大洲,五角星代表五大种族,并以英文和法文书写“国联”字样,但这一设计并未获得成员国的广泛认可。联合国徽章中间是橄榄枝围绕的世界地图,地图的纬线由五个同心圆构成,长期沿用。材料表明,与国联相比,联合国( )。
A.突出了世界和平与团结 B.忽略了种族和解的重要性
C.实现了国际关系民主化 D.实际由英法两个大国主导
【解析】“橄榄枝围绕的世界地图,地图的纬线由五个同心圆构成”,这种图案象征着和平,体现了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故选A项;“地图的纬线由五个同心圆构成”体现了地球各族都在同心圆内,有种族和谐的意思,排除B项;“橄榄枝围绕的世界地图,地图的纬线由五个同心圆构成”体现了对世界和平的追求,但无法反映各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参政的方式,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联合国由五大常任理事国负责协调行动,其在成立初期实际上由美国控制,后来,由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加入,逐渐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排除D项。
9.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后,美国制造各种借口伺机对叙利亚施压,以期实现其对叙利亚政权更迭的目标。西方大国也以“保护的责任”自诩,干涉中东各国内政,使其陷入长期战火状况。这些现象说明( )。
A.西方干涉加剧了地区间的矛盾和冲突
B.霸权主义是造成地区动荡的根源
C.叙利亚内战加剧了国际的紧张局势
D.美国干涉开始导致地区力量失衡
【解析】由材料“美国制造各种借口伺机对叙利亚施压,以期实现其对叙利亚政权更迭的目标。西方大国也以‘保护的责任’自诩,干涉中东各国内政,使其陷入长期战火状况”可知,西方政权的干涉加剧了地区间的矛盾和冲突,故选A项;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地区动荡的根源,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叙利亚内战发生的原因而非影响,排除C项;中东地区力量失衡不仅是美国干涉造成的,还有其他的原因,排除D项。
10.1951年《关于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的报告》指出,“有独立语言而尚无文字或文字不全的民族,一面着手创立文字和改革文字;一面得按自愿原则,采用汉族语文或本民族所习用的语文进行教学”。这一规定( )。
A.体现了国家的统一性 B.有利于文字的继承发展
C.反映出文化的民族性 D.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关于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的报告》强调了要重视少数民族的语言,尊重各民族的意愿,有利于增强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故选A项;《关于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的报告》侧重保存、发扬各民族的语言、文字,而不仅仅在于文字的继承发展,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国家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而非文化的民族性,排除C项;“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
11.下表所示为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由此得出下列结论中最为合理的是( )。
时期 政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支持各民族开展反抗“三座大山”的斗争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改变民族地区封闭落后面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推动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
A.民族问题是革命与建设的重要内容
B.中国式道路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富裕
C.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D.各民族团结奋斗实现共同当家作主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民族政策是指国家和政党为调节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而采取的相关措施,是对境内各民族所采取的政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走出了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和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道路。这说明民族问题是革命与建设的重要内容,A项正确;“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富裕”说法夸大,排除B项;材料不是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排除C项;“各民族团结奋斗实现共同当家作主”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相符,与改革开放后的内容不符,排除D项。
12.从1949年至1955年4月,除社会主义国家外,在亚非地区,同中国建交的仅5个亚洲国家。亚非会议后至1959年,同中国建交的亚非国家达到15个,增加了6个亚洲国家和4个非洲国家。这表明中国参加亚非会议( )。
A.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空间
B.实现了外交战略的根本转变
C.完全摆脱了外交孤立困境
D.意在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做准备
【解析】中国参加亚非会议后与亚非国家的建交数量明显增多,这说明亚非会议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的外交空间,A项正确;1955年中国外交仍然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中国外交虽然在尽力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关系,但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B项错误;中国的外交困境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造成的,当时并没有完全摆脱此困境,C项错误;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确实为后来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提供了条件,但这在当时并不是为了重返联合国而进行的,D项错误。
13.1955年,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主办的“荷兰画家伦勃朗纪念会和展览会”在北京举行。1958年,北京举行了“世界文化名人法国画家杜米埃诞生150周年纪念展览会”。1960年,日本现代画展览会在北京故宫开幕。这些文化交流活动说明( )。
A.资本主义阵营出现了分化
B.中苏关系出现严重恶化
C.“双百”方针促进了文艺发展
D.中国积极改善外部环境
【解析】根据材料“1955年”“1958年”“1960年”“荷兰”“法国”“日本”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活动,主要是为了缓解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改善外部环境,D项正确;“资本主义阵营出现了分化”并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项;中苏环境恶化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1969年达到顶峰,仅从材料无法判断中苏关系恶化的程度,排除B项;“双百”方针的提出时间是在1956年,C项并不能概括材料全部内容,排除。
14.1972年8月,中国从反对肢解一个国家的原则立场和国际法规范出发,在安理会投票否决由部分国家提出的关于推荐接纳孟加拉人民共和国(原东巴基斯坦)加入联合国的决议草案。原因是印度军队尚未撤出东巴基斯坦,巴基斯坦的9万战俘和3万平民尚未按1948年的《日内瓦公约》约定被遣返本国,战争状态尚未结束。此举( )。
A.说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B.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C.改变了全面冷战的国际局势
D.表明中国发挥了大国作用
【解析】据材料可知,中国在联合国行使合法权利,发挥了大国作用,故D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初,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B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世界依旧处于冷战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极化趋势加强,故A、C两项排除。
15.习近平主席指出,“要继续高举联合国这面多边主义旗帜,充分发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二十国集团、欧盟等全球和区域多边机制的建设性作用,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据此可知,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方向是( )。
A.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的安全
B.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推动和完善全球多边治理
D.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
【解析】由材料“充分发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二十国集团、欧盟等全球和区域多边机制的建设性作用”可知,中国倾向于多边治理的主张,故选C项;由材料“要继续高举联合国这面多边主义旗帜,充分发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二十国集团、欧盟等全球和区域多边机制的建设性作用,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无法判断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方向是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的安全,材料是在强调多边主义的交流方式,排除A项;“要继续高举联合国这面多边主义旗帜”体现的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方向,外交的原则是独立自主,排除B项;“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没有指明以第三世界国家为外交的主要方向,所有国家都是中国交往的对象,排除D项。
16.中共十九大以来,中国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向北同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向南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携手,向西同中巴经济走廊联通,再向西同欧洲重振辉煌的梦想交汇,同时和非洲各国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这反映出我国( )。
A.与世界大国的关系不断发展
B.多边外交得到不断发展深化
C.同发展中国家关系更加巩固
D.重视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
【解析】中国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开展经贸往来,有利于深化多边外交,故选B项;与中国开展经贸往来的国家并不都是世界大国,排除A项;与中国开展经贸往来的国家并不都是发展中国家,排除C项;非洲国家不是中国的邻国,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52分)
17.(12分)气温作为自然环境的要素之一,几千年来其变化对人类社会活动一直产生着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在公元1000年以前两次气候温暖期,即两汉温暖期和隋唐温暖期,对应强大的中原王朝,这些王朝,至少在其前期将它的势力范围有效地伸展到了中国的西域及中亚。中原王朝势力的伸展与气候关系的一种合理解释是在较稳定的温暖气候条件下,干旱气候的西域变得温暖湿润,因而中原与西域的道路较为通畅,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增多。中原王朝伸展到西域在政治上是必要的。气候湿润使得中原军队可能开辟西域。东汉年间,中原军队经居延海北侧西进,其行军路线在现今已经变得极为严酷,如果以现在的环境条件如此行军,已无可能。至唐代,在西域驻军,屯田是维护驻军的主要方式,如无相应的气候条件,屯田是不可能的。气候温湿期,中国人口、政治重心位于西安附近,人口、政治重心的西偏使得中原王朝后勤上能够及时支援西域的中原军队,政治上也易于控制。
(1)归纳材料中气候变化影响中原与西域关系的表现。(5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中央政府与西北地区政治关系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7分)
答案 (1)道路通畅;文化交流增多;中原王朝的势力范围伸展至西域;便于军队生存,开辟西域;人口、政治重心偏西,便于管理西域。(5分)
(2)趋势:统一;政治联系密切,一体化加强。(2分)
原因:①中央政府的强大实力和较高的发展水平。②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人民渴望统一,分裂不得人心。③中央政府对分裂势力的强有力打击。④中央政府正确的民族政策。⑤统一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⑥民族交融的发展。⑦交通的发展。(5分,答出五点即可)
【解析】第(1)问要从材料中归纳才能得出答案,注意要点全面。第(2)问要结合汉、唐、清等重要朝代对西北部地区加强管辖的史实阐述,对于原因的分析要注意从政治、经济、民族政策、交通发展等多角度作答。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全面建设初期,党在调控民族关系的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的特殊性,把民族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在追求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主张让少数民族自己管理本民族的事务。依据各民族的不同习俗,科学制定不同的民族政策;提倡大量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主张在社会改革和经济发展中更多地照顾少数民族的感情和利益,实行有别于汉族地区的优惠政策。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反分裂国家法》等,用法律的武器捍卫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成果,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民族地区的发展注入活力。
——摘编自邓钢《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经验及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民族政策优越性的表现。(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政策的认识。(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答案 (1)表现:注重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因地制宜地推动民族地区发展;动员社会力量,帮助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给予民族地区优惠政策,促进民族团结;民族政策具有法律保障;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沿线民族地区发展。(8分)
(2)认识:民族政策是关乎国家统一与安全的重要政策;民族政策应坚持民族平等、以民为本;制定民族政策要因地制宜、因俗而治;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第(1)问由材料“在追求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主张让少数民族自己管理本民族的事务”可得出注重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根据材料“依据各民族的不同习俗,科学制定不同的民族政策”可得出因地制宜地推动民族地区发展;根据材料“主张在社会改革和经济发展中更多地照顾少数民族的感情和利益,实行有别于汉族地区的优惠政策”可得出动员社会力量,帮助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给予民族地区优惠政策,促进民族团结;根据材料“国家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反分裂国家法》等,用法律的武器捍卫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成果”可得出民族政策具有法律保障;根据材料“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民族地区的发展注入活力”可得出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沿线民族地区发展。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政策是关乎国家统一与安全的重要政策,民族政策应坚持民族平等、以民为本,制定民族政策要因地制宜、因俗而治,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分别是1951年、1961年中国对外贸易额占比统计示意图。
提取1951年到1961年我国对外贸易的变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出合理解释。(14分)
答案 信息:1951年到1961年,我国对外贸易伙伴的重心发生了变化。(2分)
解释:1951年中国对苏联、东欧的贸易额占对外贸易额一半以上,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着重发展同苏联与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经济合作与贸易。这与新中国在外交上实行“一边倒”方针有关,同时朝鲜战争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施经济封锁。
1961年中国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额占比显著增加,这体现了中国同亚非拉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发展。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际关系准则以及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关系也在恢复发展,这与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欧洲外交取得突破有关,中国先后与瑞典、丹麦、芬兰等国建交。(10分)
由此可见,中国贸易伙伴的重心不断变化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内外局势密切相关。(2分)
【解析】首先,阅读两幅图片信息,由第一幅图可知,1951年中国对苏联、东欧的贸易额占对外贸易额一半以上。结合所学可从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美苏对中国的态度等进行分析:在外交政策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方针,着重发展同苏联与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经济合作与贸易;国际环境方面,朝鲜战争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施经济封锁。由第二幅图可知,1961年中国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额占比显著增加。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并且中国此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关系也在发展,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先后与瑞典、丹麦、芬兰等国建交,这有利于中国扩大贸易范围。最后,进行总结,即中国贸易伙伴的重心不断变化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内外局势密切相关。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 表现
1500年到法国大革命时期 西欧的地域界线被打破,人口流动性提高,民族共同体内部的经济联系加强。宗教改革后,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法国大革命时期到19世纪70年代 法国大革命爆发,等级制度和专制制度被摧毁,彰显了主权在民、人人平等的理念,国家成为大家共同拥有的祖国。西欧一系列革命都与建立民族国家的任务联系在一起,德国、意大利实现了统一
19世纪7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狭隘民族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兴起,其煽动本民族对其他民族的排斥敌视。日本产生“民族优越论”,把日本的富强建立在对亚洲邻国的侵略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欧洲国家在合作的基础上,出现共享和共融,典型的代表是欧共体发展为欧盟。本民族的利益是各国制定政策的首要考量。民族主义代替意识形态,在相当一部分国家起到主导作用
——摘编自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的民族主义》
上表为近现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发展简表。从表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12分,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 示例
论题:欧洲近现代民族主义的内涵越来越丰富。(2分)
阐述:1500年到法国大革命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新航路的开辟,民族共同体内部的经济联系加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世俗王权得到加强,各国君主纷纷开疆拓土,形成以领土控制为主要特征的国家主权概念。法国大革命时期,伴随着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拥有法兰西公民身份的法国人,积极投入到推翻专制制度和反对外国武装干涉的斗争中,此时,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在一起。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民族主义继续发展,德国和意大利实现了统一,在这一过程中,民族主义意味着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割据。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西欧各国之间展开激烈斗争,统治者宣称本民族受到其他民族的威胁,煽动对其他民族的排斥敌视,极端民族主义兴起,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主义出现新的变化。西欧国家由欧共体走向欧盟,联合程度不断加深。(8分)
总之,民族国家的构建不同导致了不同特点的民族主义出现,与特定的历史阶段相联系,民族主义的形式也日益丰富。(2分)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和确定选题的角度极为关键。首先,本题围绕“民族主义的发展”的角度,确定的论题可以有“民族主义内涵的丰富发展”“民族主义思潮对世界的发展和促进”“民族主义群体的发展日益壮大”“民族主义对民族国家发展的影响”等。其次,根据相关的论题从材料以及所学知识中提取互相关联的历史信息,如宗教改革、法国大革命、两次世界战争、两次工业革命等。最后,根据提取的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表述成文。阐述时尤其要注意题目要求:明确写出所拟标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