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先秦时期的布币形如工具“铲”,流行于两周、三晋、郑、卫等农业区域;刀币起源于渔猎经济时期,形如工具“削”,主要由齐、燕、赵三国铸造发行。这可以用来说明先秦( )。
A.铸币形制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
B.商品经济活跃推动货币产生
C.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差异性
D.诸侯国借货币提升农本意识
【解析】根据材料“先秦时期的布币形如工具‘铲’,流行于两周、三晋、郑、卫等农业区域”“刀币起源于渔猎经济时期,形如工具‘削’,主要由齐、燕、赵三国铸造发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期的布币和刀币的形成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故A项正确。
2.下表是秦汉时期铸币情况表(部分)。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发行时间 名称 重量 币面文字 是否垄断发行
自秦延续 秦半两 半两 半两 否
文帝五年(前175年) 四铢钱 四铢 半两 否
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 三铢钱 三铢 三铢 不准私铸
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 郡国五铢 五铢 五铢 由郡国垄断
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 赤仄五铢 五铢 五铢(带红色镶边) 由中央垄断
A.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B.王国问题渐趋严重
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D.铸币制度日臻完善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中“是否垄断发行”所显示的内容来看,从秦朝到汉朝,中央逐渐垄断铸币权,反映出汉朝政府对经济管控力度的加强,说明中央集权在汉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故选C项;秦朝没有对铸币权进行垄断,汉武帝对铸币权进行了垄断,因此不是“汉承秦制”,排除A项;汉武帝垄断铸币权,说明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王国的控制,而不是“王国问题渐趋严重”,排除B项;表格内容体现的是中央对铸币权的垄断,不涉及“铸币制度”,排除D项。
3.近代以来,在中亚地区广泛出土过“开元通宝”“乾元重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等货币,在西安等地的唐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波斯萨珊王朝银币、阿拉伯金币、东罗马查士丁尼二世的索里德金币。这些发现表明当时( )。
A.中国同中亚和欧洲贸易关系密切
B.中国同东罗马帝国有直接的贸易关系
C.中亚或西亚货币可以在中国流通
D.中国货币可以在中亚或西亚流通
【解析】材料现象只能说明中国同中亚和欧洲贸易关系密切,故选A项。B、C、D三项从材料中不能直接得出,均排除。
4.南北朝时期,部分政权开始发掘货币的流通性与政治宣传的切合点,铸造了“汉兴钱”等;唐朝在击败关东地区最大的割据势力后仍有小股抵抗力量存在的情况下,发行了“开元通宝”。这些做法( )。
A.旨在增强国家认同感
B.表明货币铸造走向了规范化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成为古代年号钱发行的开端
【解析】根据材料“部分政权开始发掘货币的流通性与政治宣传的切合点”可知,当时的政权在发行货币时不仅关注货币的经济功能,还利用发行的货币来论证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对自己政权进行宣传,加强人民对政权的认可度,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货币制造的工艺、流程、制度等,无法体现货币铸造走向了规范化,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货币的政治宣传功能,无法体现货币发行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开元通宝”不是年号钱,排除D项。
5.晚清时期,西班牙、英国等国制造的银元大量流入中国,其因制作精美、标准稳定而受到市场欢迎,甚至清政府对外偿付贷款、赔款时也大量使用这类银元。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加剧
B.废两改元推动货币变革
C.白银内流局面再度出现
D.传统货币制度亟待转型
【解析】据材料可知,晚清时期,大量外国银元进入中国,受到市场欢迎,甚至清政府也使用这类银元进行对外偿付,这说明传统货币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货币制度亟待转型,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信息,不能得出“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加剧”的结论,排除A项;废两改元发生在民国时期,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中国长期处于白银外流的局面,并且材料中的现象也不是白银内流,银元是西方列强制作的货币,它进入中国,冲击了中国的货币体系,排除C项。
6.1938年,陕甘宁边区银行发行“光华商店代价券”,作为法币的辅币流通,开始只发行了10万元,1940年下半年起发行量逐步增大,共增发200多万元;1941年,边区政府决定发行边币,1941年发行边币达2300万元。这一变化体现了( )。
A.边区经济金融独立性增强
B.根据地民主建设成效显著
C.法币逐渐退出了边区市场
D.边区商业公有化进程加快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陕甘宁边区银行发行“光华商店代价券”,作为法币的辅币流通,而后独立发行边币,并且数额较大,这说明边区经济金融独立性逐渐增强,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根据地的民主建设,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边区发行货币的变化,无法说明法币退出了边区市场,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边区商业的发展状况,不能说边区商业公有化进程加快,排除D项。
7.1945年,罗斯福在国会咨文中说:“我们必须把和平的机构坚实地放在……经济合作的牢固基础之上……国际合作的基石就是……关于国际货币基金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建议书。”为此,美国推动国际社会( )。
A.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B.成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C.形成了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
D.促成了世界贸易的体系化
【解析】“关于国际货币基金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建议书”反映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大支柱,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并未提到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故选A项,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这一经济体系形成的国际经济秩序并不平等,排除C项;世界贸易体系化的直接推动力是关贸总协定,排除D项。
8.1945—1971年,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家必须承诺将它们的汇率盯住美元不变,美国则将美元按固定比率与黄金挂钩;成员国只有在纠正国际收支的“基本失衡”并取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意时,才可对本币汇率进行调整。这些举措旨在( )。
A.防止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B.提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权威
C.维护汇率稳定和金融安全
D.有步骤地恢复国际金本位制度
【解析】据材料“美国则将美元按固定比率与黄金挂钩;成员国只有在纠正国际收支的‘基本失衡’并取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意时,才可对本币汇率进行调整”及所学知识可知,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实行的双挂钩机制,美元与黄金维持固定比率,其他货币与美元维持固定比率,这有利于维护汇率的稳定和金融安全,C项正确;材料措施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其目的是维护国际金融体系稳定,但并不能防止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排除A项;这些举措的目的是维护国际金融体系稳定,提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权威不是目的,排除B项;国际金本位制并没有被恢复,排除D项。
9.下图反映的是1965—1972年纽约市场每盎司黄金的价格走势(单元:美元)。图中变化说明( )。
A.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对下降
B.美国民众的购买力提升
C.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增强
D.原有货币体系不断完善
【解析】折线图的数据显示,纽约市场的黄金价格总体呈上升趋势,黄金价格的上涨意味着美元贬值,这反映了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对下降,故A项正确。美元贬值意味着通货膨胀,即民众购买力下降,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美元逐渐与黄金脱钩,说明其世界货币地位衰落和原有货币体系崩溃,故C、D两项错误。
10.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财政部部长约翰·康纳利的建议下,关闭了黄金兑换窗口,布雷顿森林体系终结。参与该体系的西方大国表示无奈、震惊、不满,康纳利在随后的十国集团会议上对那些财经官员说,“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但却是你们的难题”。这主要说明( )。
A.美元失去了世界货币的重要地位
B.美国具有大国的担当精神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走向没落
D.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对于国际贸易而言有明显的弊端,这一体系之所以瓦解,是因为美国将保护本国利益放在首位,即“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但却是你们的难题”,这体现了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D项正确;美元至今依然是世界货币中最重要的一种货币,排除A项;美国的做法是不负责任的做法,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走向没落,排除C项。
11.史书记载,唐朝中后期,“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缪!”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这主要表明当时( )。
A.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B.赋税制度亟须改革
C.租庸调制正常运行
D.人地矛盾逐渐尖锐
【解析】据材料“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缪”可知,唐朝中后期,赋税征收标准不公平,导致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这说明赋税制度亟须改革,B项正确;仅从材料不能看出国家财政入不敷出,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原有的租庸调制无法继续实行,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人地矛盾的信息,排除D项。
12.在中国古代赋税征收中,原定征收的实物称为“本色”,改征其他实物或货币称为“折色”。下表为明朝不同时期折色物品一览表。这可用来说明( )。
年号 折色物品
洪武 金、银、钞、钱、绢、布、贝、漆、丹砂
永乐 绢,漆,苏木,翠羽,纸扇,沉、速、安息诸香
宣德 棉布、黄豆
正统—天顺 金花银、马草折银、钞、布、青丝、纻丝
成化 绢、布、丝、银
弘治 绢、布、丝、钞、银
嘉靖 绢、丝、银
万历—崇祯 银
A.折色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B.明朝赋税征收来源比较丰富
C.白银货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D.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实物交易锐减
【解析】从材料可得,明代折色物品多有银,且折色物品总体呈现减少的趋势,从多种实物与货币到万历—崇祯年间只折银,可以看出明代赋税征收中,实物折银的趋势日益凸显,这反映了白银货币化的进程,C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推知百姓的赋税负担加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折色物品的变化,而非赋税征收的来源,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判断实物交易锐减,排除D项。
13.下表是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比重表。此表反映了这一时期( )。
年份 总额/万两 田赋 厘金 关税
1885年 782.76 38.6% 17.9% 18.8%
1887年 857.87 36.4% 19.6% 24.3%
1889年 861.87 35.5% 17.4% 25.7%
1891年 953.94 33.4% 17.1% 25.1%
1892年 888.18 35.2% 17.2% 26.0%
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B.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C.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贸流通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1885—1892年,田赋占清政府年收入的比重有所下降,关税占比上升,厘金占比总体变化不大,厘金和关税都是与商贸流通相关的税项,到1892年,厘金和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的43.2%。这些信息反映了这一时期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贸流通,这与清末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中外贸易扩大、近代海关制度建立、商品经济发展、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等因素有关,D项正确;由材料看不出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且清末海关管理权一度掌握在外国人手中,排除A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田赋占清政府年收入比重总体上保持在35%左右,由材料不能得出农村经济凋敝,也看不出战争影响,排除B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始于甲午中日战争后,与本题时间不符,排除C项。
14.南京国民政府关税自主谈判后,中国关税收入和关税收入在中央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有了较大变化(如下表所示)。这表明关税自主( )。
年份 关税收入 占财政总收入比重
1913年 1697万元 21%
1928年 17 914万元 41%
1929年 27 554万元 51%
A.有助于南京国民政府稳定财政
B.是中国人民捍卫经济主权的终结
C.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使我国摆脱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关税收入由1913年的1697万元猛增到1929年的27 554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由21%猛增到51%,中国关税收入和关税收入在中央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迅速增加,有助于南京国民政府稳定财政,故选A项;南京国民政府关税自主,仅涉及关税主权,“是中国人民捍卫经济主权的终结”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南京国民政府关税自主,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摆脱了”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
15.新中国成立后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先后历经5次调整。下图变化表明( )。
A.个税起征点越高,高收入者受益越多
B.个税征收制度更加完善
C.国民生产总值极大增长
D.国民贫富差距基本消除
【解析】据材料可知,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所得税起征额不断调整,这说明个税征收制度更加完善,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缓和社会矛盾,B项正确;个税起征点越来越高,工薪阶层受益越多,排除A项;材料与国民生产总值无关,排除C项;贫富差距仍然存在,“基本消除”说法错误,排除D项。
16.下图是“中国自贸区改革‘雁行矩阵’”图。这反映了( )。
A.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C.在全球化下中国经济特区的建设成就
D.当代中国的开放意识和坚定自信
【解析】通过题干中的图片可知,中国自贸区改革涉及的时间是2013—2017年,其数量由1个发展为11个,呈增长态势,这反映了当代中国的开放意识和坚定自信,故D项正确;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就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21世纪初,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的自贸区设立情况,而不是经济特区,故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5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中叶是中国税制史上赋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两税法的实施改变了重人丁、轻田赋的局面,使田赋在整个赋税总额中的比例突出。宋朝建立以后,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基本趋势是两税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日益削减。与此同时,商税急剧增长,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农业税的削减是相对商税的剧增而言的,但就农业税本身来说,终两宋300余年,也基本维持在一个大致稳定的水平而未下降。
与西方不同,中国古代社会不存在纳税人或纳税人组织与官府争夺税权的情况,大至赋税结构的演变,小至某项税额的增减,一概由官府决定。在这样的情况下,南宋偶然出现商税超过农业税的现象自然是官府控制的结果。
——摘编自顾銮斋《中西中古社会赋税结构演变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唐宋赋税制度演变的基本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赋税制度演变的原因。(6分)
答案 (1)基本特点:人头税比重下降;农业税绝对征收额未发生大的变动,但比重下降;非农业税特别是商税比重上升;赋税的征收受控于官府。(6分)
(2)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为提高财政收入进行税制改革。(6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改变了重人丁、轻田赋的局面”“农业税的削减是相对商税的剧增而言的,但就农业税本身来说……也基本维持在一个大致稳定的水平而未下降”“一概由官府决定”等来回答。第(2)问,据材料“宋朝建立以后……商税急剧增长,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南宋偶然出现商税超过农业税的现象自然是官府控制的结果”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际货币体系结构的变迁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12分,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答案 示例
标题:国家兴盛决定本国主权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2分)
19世纪中期到一战爆发,是黄金本位时代,首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掌握殖民霸权,拥有大量黄金储备,英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绝对优势,使得英国在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二战后期,国际社会吸取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的教训,在新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使美元代替英镑并取得了等同黄金的地位,巩固了美国的世界经济霸权;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和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但在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国仍为超级大国,美元仍是国际贸易结算和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
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演变说明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经济实力决定其货币的国际地位,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发展趋势,但国际货币中心不是一成不变的,各国在追求自身发展时,应注重全人类共同利益,追求互利共赢。(10分)
【解析】首先,由材料展示的“黄金本位时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等信息可知,题干描述的是“国际货币体系结构的变迁”,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标题:国家兴盛决定本国主权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其次,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围绕主题,展开解读,如分别说明19世纪中期以来,黄金本位时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发展变化的背景、表现和影响等。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如指出19世纪中期以来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演变,说明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经济实力决定其货币的国际地位,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发展趋势,但国际货币中心不是一成不变的,各国在追求自身发展时,应注重全人类共同利益,追求互利共赢。
19.(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时期已有鱼鳞图册。顾炎武称赞道:“人虽变迁不一,田则一定不移,是之谓以田为母,以人为子,子依乎母,而的的可据,纵欲诡寄埋没,而不可得也。此鱼鳞图之制然也。”通过鱼鳞图,政府能较为有效地掌握土地流动和人户占有的状况。不过鱼鳞图的局限性亦不容忽视。历史上每一次攒造的鱼鳞图册都只是某一时间点土地田产状况的静态记录,而实际上田产随着日常土地交易在不断发生变化。土地登记信息的变动,致使原有鱼鳞图册需要重新绘制。官府赋予相关田块新的登记编号,结果编号数字越来越大。除编号外,土名、亩步、四至、田税等信息也需一同调整。
——摘编自戴建国《南宋中后期的土地清查和地籍攒造》
材料二 鱼鳞总图是总括土地丘块的地形图,史籍一般称“鱼鳞图”。鱼鳞分图绘制独立地块的地形。鱼鳞图册分为总图和分图是今人所创概念体系,史籍未见“鱼鳞总图”和“鱼鳞分图”之名。王毓铨等人指出,“鱼鳞图册”乃鱼鳞总图和清册的统称。“清册”即装订成册的鱼鳞分图,登记各户独立的土地丘块。
——摘编自汪庆元《明清鱼鳞总图汇考——以徽州鱼鳞图册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鱼鳞图册存在的局限性并分析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绘制鱼鳞总图的意义。(6分)
答案 (1)局限性:难以及时更新;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复杂。(4分)
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导致土地交易频繁(或答分家、典当、买卖等导致土地所有权变更频繁);生产力水平有限导致管理困难。(6分)
(2)意义:有利于对该地土地形成总体认识,便于快速查找土地归属;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治理,保证财政收入。(6分)
【解析】第(1)问第①小问,根据材料“历史上每一次攒造的鱼鳞图册都只是某一时间点土地田产状况的静态记录,而实际上田产随着日常土地交易在不断发生变化”“除编号外,土名、亩步、四至、田税等信息也需一同调整”可知,难以及时更新;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复杂。第②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封建土地私有制导致土地交易频繁及生产力水平有限导致管理困难等角度进行分析。第(2)问,根据图片可知,鱼鳞图中文字标注明确,便于查找,结合所学从地方治理、财政收入等方面分析。如:有利于对该地土地形成总体认识,便于快速查找土地归属;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治理,保证财政收入。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和世界近现代金融大事表
——据张桂文《货币国际化问题研究》等整理
结合近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两条信息,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12分,要求:写出所提取的关联信息,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 示例一
论题:近代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分)
关联信息:英国确立金本位制(白银成为辅币)与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白银第一次大量外流。(2分)
论述: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使英国迅速成为世界工厂,英国确立的金本位制度为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商品输出和原料掠夺提供了便利,黄金和白银成为世界贸易流通的主要货币。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大量向中国走私鸦片,并借此挑起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列强开始对华进行大量商品输出。这些导致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出现了白银的第一次大量外流。(6分)
近代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客观上也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2分)
示例二
论题: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到崩溃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2分)
关联信息: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和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2分)
论述:两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西欧的实力。第二次工业革命、罗斯福新政对大危机的应对、两次世界大战的红利使美国在战后成为两极中的一极,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是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反映。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经济增速的放缓、越战的影响、欧洲和日本经济的崛起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的局面,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崩溃。(6分)
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对比不断变化,激化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固有矛盾,并最终导致其走向崩溃。(2分)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材料信息中有中西方的相关事件,分析时找到中外事件的联系点进行分析。比如可以从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个点切入,联系材料中关于中国白银外流的信息,分析白银外流的原因,分析原因时要联系其与世界的关系,同时也可以分析这一现象所产生的影响。从其他角度分析,言之有理亦可。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先秦时期的布币形如工具“铲”,流行于两周、三晋、郑、卫等农业区域;刀币起源于渔猎经济时期,形如工具“削”,主要由齐、燕、赵三国铸造发行。这可以用来说明先秦( )。
A.铸币形制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
B.商品经济活跃推动货币产生
C.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差异性
D.诸侯国借货币提升农本意识
2.下表是秦汉时期铸币情况表(部分)。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发行时间 名称 重量 币面文字 是否垄断发行
自秦延续 秦半两 半两 半两 否
文帝五年(前175年) 四铢钱 四铢 半两 否
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 三铢钱 三铢 三铢 不准私铸
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 郡国五铢 五铢 五铢 由郡国垄断
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 赤仄五铢 五铢 五铢(带红色镶边) 由中央垄断
A.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B.王国问题渐趋严重
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D.铸币制度日臻完善
3.近代以来,在中亚地区广泛出土过“开元通宝”“乾元重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等货币,在西安等地的唐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波斯萨珊王朝银币、阿拉伯金币、东罗马查士丁尼二世的索里德金币。这些发现表明当时( )。
A.中国同中亚和欧洲贸易关系密切
B.中国同东罗马帝国有直接的贸易关系
C.中亚或西亚货币可以在中国流通
D.中国货币可以在中亚或西亚流通
4.南北朝时期,部分政权开始发掘货币的流通性与政治宣传的切合点,铸造了“汉兴钱”等;唐朝在击败关东地区最大的割据势力后仍有小股抵抗力量存在的情况下,发行了“开元通宝”。这些做法( )。
A.旨在增强国家认同感
B.表明货币铸造走向了规范化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成为古代年号钱发行的开端
5.晚清时期,西班牙、英国等国制造的银元大量流入中国,其因制作精美、标准稳定而受到市场欢迎,甚至清政府对外偿付贷款、赔款时也大量使用这类银元。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加剧
B.废两改元推动货币变革
C.白银内流局面再度出现
D.传统货币制度亟待转型
6.1938年,陕甘宁边区银行发行“光华商店代价券”,作为法币的辅币流通,开始只发行了10万元,1940年下半年起发行量逐步增大,共增发200多万元;1941年,边区政府决定发行边币,1941年发行边币达2300万元。这一变化体现了( )。
A.边区经济金融独立性增强
B.根据地民主建设成效显著
C.法币逐渐退出了边区市场
D.边区商业公有化进程加快
7.1945年,罗斯福在国会咨文中说:“我们必须把和平的机构坚实地放在……经济合作的牢固基础之上……国际合作的基石就是……关于国际货币基金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建议书。”为此,美国推动国际社会( )。
A.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B.成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C.形成了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
D.促成了世界贸易的体系化
8.1945—1971年,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家必须承诺将它们的汇率盯住美元不变,美国则将美元按固定比率与黄金挂钩;成员国只有在纠正国际收支的“基本失衡”并取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意时,才可对本币汇率进行调整。这些举措旨在( )。
A.防止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B.提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权威
C.维护汇率稳定和金融安全
D.有步骤地恢复国际金本位制度
9.下图反映的是1965—1972年纽约市场每盎司黄金的价格走势(单元:美元)。图中变化说明( )。
A.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对下降
B.美国民众的购买力提升
C.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增强
D.原有货币体系不断完善
10.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财政部部长约翰·康纳利的建议下,关闭了黄金兑换窗口,布雷顿森林体系终结。参与该体系的西方大国表示无奈、震惊、不满,康纳利在随后的十国集团会议上对那些财经官员说,“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但却是你们的难题”。这主要说明( )。
A.美元失去了世界货币的重要地位
B.美国具有大国的担当精神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走向没落
D.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11.史书记载,唐朝中后期,“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缪!”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这主要表明当时( )。
A.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B.赋税制度亟须改革
C.租庸调制正常运行
D.人地矛盾逐渐尖锐
12.在中国古代赋税征收中,原定征收的实物称为“本色”,改征其他实物或货币称为“折色”。下表为明朝不同时期折色物品一览表。这可用来说明( )。
年号 折色物品
洪武 金、银、钞、钱、绢、布、贝、漆、丹砂
永乐 绢,漆,苏木,翠羽,纸扇,沉、速、安息诸香
宣德 棉布、黄豆
正统—天顺 金花银、马草折银、钞、布、青丝、纻丝
成化 绢、布、丝、银
弘治 绢、布、丝、钞、银
嘉靖 绢、丝、银
万历—崇祯 银
A.折色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B.明朝赋税征收来源比较丰富
C.白银货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D.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实物交易锐减
13.下表是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比重表。此表反映了这一时期( )。
年份 总额/万两 田赋 厘金 关税
1885年 782.76 38.6% 17.9% 18.8%
1887年 857.87 36.4% 19.6% 24.3%
1889年 861.87 35.5% 17.4% 25.7%
1891年 953.94 33.4% 17.1% 25.1%
1892年 888.18 35.2% 17.2% 26.0%
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B.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C.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贸流通
14.南京国民政府关税自主谈判后,中国关税收入和关税收入在中央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有了较大变化(如下表所示)。这表明关税自主( )。
年份 关税收入 占财政总收入比重
1913年 1697万元 21%
1928年 17 914万元 41%
1929年 27 554万元 51%
A.有助于南京国民政府稳定财政
B.是中国人民捍卫经济主权的终结
C.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使我国摆脱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15.新中国成立后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先后历经5次调整。下图变化表明( )。
A.个税起征点越高,高收入者受益越多
B.个税征收制度更加完善
C.国民生产总值极大增长
D.国民贫富差距基本消除
16.下图是“中国自贸区改革‘雁行矩阵’”图。这反映了( )。
A.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C.在全球化下中国经济特区的建设成就
D.当代中国的开放意识和坚定自信
二、非选择题(5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中叶是中国税制史上赋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两税法的实施改变了重人丁、轻田赋的局面,使田赋在整个赋税总额中的比例突出。宋朝建立以后,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基本趋势是两税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日益削减。与此同时,商税急剧增长,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农业税的削减是相对商税的剧增而言的,但就农业税本身来说,终两宋300余年,也基本维持在一个大致稳定的水平而未下降。
与西方不同,中国古代社会不存在纳税人或纳税人组织与官府争夺税权的情况,大至赋税结构的演变,小至某项税额的增减,一概由官府决定。在这样的情况下,南宋偶然出现商税超过农业税的现象自然是官府控制的结果。
——摘编自顾銮斋《中西中古社会赋税结构演变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唐宋赋税制度演变的基本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赋税制度演变的原因。(6分)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际货币体系结构的变迁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12分,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19.(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时期已有鱼鳞图册。顾炎武称赞道:“人虽变迁不一,田则一定不移,是之谓以田为母,以人为子,子依乎母,而的的可据,纵欲诡寄埋没,而不可得也。此鱼鳞图之制然也。”通过鱼鳞图,政府能较为有效地掌握土地流动和人户占有的状况。不过鱼鳞图的局限性亦不容忽视。历史上每一次攒造的鱼鳞图册都只是某一时间点土地田产状况的静态记录,而实际上田产随着日常土地交易在不断发生变化。土地登记信息的变动,致使原有鱼鳞图册需要重新绘制。官府赋予相关田块新的登记编号,结果编号数字越来越大。除编号外,土名、亩步、四至、田税等信息也需一同调整。
——摘编自戴建国《南宋中后期的土地清查和地籍攒造》
材料二 鱼鳞总图是总括土地丘块的地形图,史籍一般称“鱼鳞图”。鱼鳞分图绘制独立地块的地形。鱼鳞图册分为总图和分图是今人所创概念体系,史籍未见“鱼鳞总图”和“鱼鳞分图”之名。王毓铨等人指出,“鱼鳞图册”乃鱼鳞总图和清册的统称。“清册”即装订成册的鱼鳞分图,登记各户独立的土地丘块。
——摘编自汪庆元《明清鱼鳞总图汇考——以徽州鱼鳞图册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鱼鳞图册存在的局限性并分析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绘制鱼鳞总图的意义。(6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和世界近现代金融大事表
——据张桂文《货币国际化问题研究》等整理
结合近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两条信息,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12分,要求:写出所提取的关联信息,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