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5.3.1 平行线的性质(课件20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5.3.1 平行线的性质(课件20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6-02-17 20:28:53

文档简介

学情分析
???学生上节课刚刚学完平行线的判定,对“平行”有了一定的认识,加上六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互相评价互相提问的积极性高,因此,对于学习本节内容的知识条件比较成熟,学生参与探索活动的热情已经具备,因此,把这节课设计成一节探索活动课。
周村一中 六 年级 数学 (学科)导学案
课题
平行线的性质
设计者
宋严红
备课时间
学习目标
1.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并能运用它们作简单的推理.
2.使学生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学习重点难点
1.平行的三个性质,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2.怎样区分性质和判定,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自主学习
反思
已经学习过平行线的哪些判定公理和定理?
合作交流
总结
如图:直线 a 与b 直线平行
探究一:图中有几对同位角?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得到的?
请同学们在上图中任意画一条直线d ,使它截平行线 a和b,用量角器量一下所截得的同位角是否有同样的关系?
你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探究二:图中有几对内错角?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得到的?从中,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探究三:图中有几对同旁内角?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得到的?从中,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教师指导
总结
反馈拓展练习
例 如图,已知直线a∥b,∠1 = 500, 求∠2的度数。
变式1:已知条件不变,求∠3,∠4的度数?
变式2:已知∠3 =∠4,∠1=47°,求∠2的度数?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已知AB∥CD,
∠B = 600.
①求∠C的度数;
②由已知条件能否求得∠A的度数?
当堂检测:如图,BCD是一条直线,∠A=75°,∠1=55°
,∠2=75°,求∠B的度数.
效果分析
学生通过观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自己探索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善于思考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表达的学习习惯,通过本节课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平行线判定方法和平行线性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提升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及语言表述能力。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益。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鲁教版六年级(下)数学的一部分,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平面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图形的平移,平行线的判定的基础上,研究平行线的性质。这节课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操作,讨论得到平行线的性质,特别是教材中设计的“动脑筋”“做一做”等,体现了课改的精神,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观课记录
崔老师:本节课利用小组合作,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充分进行了探究,非常好。
马老师:本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都参与了进来,很好。
刘老师:老师非常有耐心,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究。
韩老师:本节课教学环节很完整。
张老师:老师对于学生给予了及时的指导很好。
《平行线的性质》同步练习题
1.如图1,a∥b,a、b被c所截,得到∠1=∠2的依据是( )
A.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B.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 (2) (3)
2.同一平面内有四条直线a、b、c、d,若a∥b,a⊥c,b⊥d,则直线c、d的位置关系为( )
A.互相垂直 B.互相平行 C.相交 D.无法确定
3.如图2,AB∥CD,那么( )
A.∠1=∠4 B.∠1=∠3 C.∠2=∠3 D.∠1=∠5
4.如图3,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下列各式不一定正确的是( )
A.∠1+∠2=180° B.∠2+∠3=180°
C.∠3+∠4=180° D.∠2+∠4=180°
5.如图4,AD∥BC,∠B=30°,DB平分∠ADE,则∠DEC的度数为( )
A.30° B.60° C.90° D.120°

(4) (5)
6.如图5,AB∥EF,BC∥DE,则∠E+∠B的度数为________.
7.如图,AB∥CD,AE、DF分别是∠BAD、∠CDA的角平分线,AE与DF平行吗?为什么?


8.(综合题)如图,已知∠AMB=∠EBF,∠BCN=∠BDE,求证:∠CAF=∠AFD.
9.(应用题)如图,一条公路修到湖边时,需拐弯绕湖而过,如果第一次拐的角A是120°,第二次拐的角B是150°,第三次拐的角是∠C,这时的道路恰好和第一次拐弯之前的道路平行,问∠C是多少度?说明你的理由.
10.(创新题)(1)如图,若AB∥DE,∠B=135°,∠D=145°,你能求出∠C的度数吗?
(2)在AB∥DE的条件下,你能得出∠B、∠C、∠D之间的数量关系吗?并说明理由.
课件20张PPT。 世界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建于公元1173年,为8层圆柱形建筑,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塔高54.5米.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目前,它与地面所成的较小的角
为∠1=85o235.3 平行线的性质
5.3.1 平行线的性质复习回顾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是什么?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交流合作,探索发现直线 a 与b 直线平行 探究一:图中有几对同位角?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得到的?65°65°cab12量一量ac1拼一拼∠1=∠2 是不是任意一条直线去截平行线a、b
所得的同位角都相等呢?想一想请同学们在上图中任意画一条直线d ,使它截平行线 a和b,用量角器量一下所截得的同位角是否有同样的关系?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平行线的性质1结论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同位角相等.∴∠1=∠2.∵a∥b,简写为:符号语言: 如图:已知a//b,那么?2与?3相等吗?
为什么?解∵a∥b(已知),
∴∠1=∠2(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又∵ ∠1=∠3(对顶角相等),
∴ ∠2=∠3(等量代换).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平行线的性质2结论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内错角相等.∴∠2=∠3.∵a∥b,符号语言:简写为:解: ∵a//b (已知), 如图,已知a//b,那么?2与?4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 1= ? 2(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 ? 1+ ? 4=180° (邻补角定义), ∴? 2+ ? 4=180° (等量代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平行线的性质3结论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同旁内角互补.∴? 2+ ? 4=180°.∵a∥b,符号语言:简写为: 例 如图,已知直线a∥b,
∠1 = 500, 求∠2的度数.abc∴∠ 2= 500 (等量代换).解:∵ a∥b(已知),∴∠ 1= ∠ 2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 1 = 500 (已知),变式1:已知条件不变,求∠3,∠4的度数? 师生互动,典例示范变式2:已知∠3 =∠4,∠1=47°,求∠2的度数?∴∠ 2= 470
( )解:∵ ∠3 =∠4( )∴a∥b
( )
又∵∠ 1 = 470 ( )c1234abd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已知已知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已知AB∥CD,
∠B = 600.
①求∠C的度数;
②由已知条件能否求得∠A的度数?ABCD解: ① ∵ AB∥CD(已知),
∴ ∠B + ∠C= 180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又∵ ∠B = 600 (已知),
∴∠C = 1200 (等式的性质).②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
无法求出∠A的度数.施展你的才能 如图,在汶川大地震当中,一辆抗震救灾汽车经过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也就是拐弯前后的两条路互相平行.第一次拐的角∠B等于1420,第二次拐的角∠C是多少度?为什么?解:∵AB∥CD (已知),∴∠B=∠C(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又∵∠B=142° (已知),∴∠B=∠C=142°(等量代换).展示你的才华DFA 小明在纸上画了一个角∠A,准备用量角器测量它的度数时,因不小心将纸片撕破,只剩下如图的一部分,如果不能延长DC、FE的话,你能帮他设计出多少种方法可以测出∠A的度数?挑战无处不在1目前,它与地面所成的较小的角
为∠1=85o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线的关系角的关系判定性质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 区 别 与 联 系 小结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出发,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得出结论,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表达的学习习惯,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另外,我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教育工具,让学生观察一些动态的图形,通过观察得出结论,从而把一些复杂的知识变抽象为直观,变复杂为简单,加快了课堂节奏,扩大了课容量,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
课标分析
新的课程标准注重学生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推理,等探索过程。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教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或计算.?2.能够运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一基本事实证明平行线的另外两条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能力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经历探索平行线的特征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特征,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能力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经历探索平行线的特征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特征,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培养其主动探索和合作的能力。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培养其主动探索和合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