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第28讲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讲义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 (1956-1976)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至今)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都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正在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具体表现:
1.政治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2.经济上: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3.思想文化和科技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我国的指导思想;科技、教育、文艺等领域全面繁荣;
4.社会生活上: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5.国际地位上:伴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课标要求:
1.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国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2.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统一的重大意义。
近三年的全国和地方高考题:
年份 试卷 考点
2024 甘肃卷 市场经济与现代交通
湖南卷 市场经济带来的成就
重庆卷 科技创新
2023 浙江卷 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医疗卫生)
山东卷 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全国新课标卷 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美对外关系的政策(42)
2022 辽宁卷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北京卷 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中非关系)
山东卷 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中非关系)
命题分析:
考查的重点: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转型以及思想观念的变迁是考查重点;
对内改革,考查内容多选择城市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同时也有对外开放相关内容。
备考建议:
1.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注意与世界现代史联系。
2.结合世界形势的变化分析当代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原因及成就。
3.重点关注: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科技创新、取消农业税、和平和发展、中美建交、全方位外交、上海合作组织、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
时空定位及主要线索:
教学内容:
考点1: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考点2:“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考点3: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教学过程:
考点1: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一)概念:
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最重要的指标, 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力资源等实力的综合性指标。
(二)提升的表现:
1.20世纪80年代:
(1)1984年至1988年我国经济加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2)1990年“七五”计划(1986-1990年)完成,提前实现了第一步战略目标。
(3)科学技术多个领域取得新成就:
①1983年研制成功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填补了国内巨型计算机研制的空白;
②1988年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
③1991年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
2.20世纪90年代:
(1)取得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一系列重大斗争的胜利。
面对金融危机冲击,党中央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出口,从多方面拉动经济增长。1997年以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外贸出口也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大幅回升。中国兑现了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在克服亚洲金融危机中发挥了定海神针的关键作用。
(2)2000年“九五”计划(1996-2000年)完成。
我国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3)科技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①1999年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在载人航天飞行技术上获得重大突破;
②1999年“神威”计算机的问世,打破了西方国家在高性能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封锁。
(4)重大工程建设: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西电东送、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一批重大工程捷报频传。
3.21世纪初(到2011年):
(1)成功应对各种风险和困难:
①2003年,国家战胜非典疫情;
②2008年夺取汶川抗震救灾胜利;
③成功2008年以来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历史纵横: 1998年抗洪抢险
1998年夏,我国遭遇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受灾人口达2.3亿。危急时刻,党中央高度关注灾区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果断决策、周密部署。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抗洪一线指挥; 30余万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参加抗洪斗争,用血肉之躯筑起冲不垮的坚强大堤;灾区人民舍小家保大家、舍小局顾大局,全国人民大力支持第一线军民,夺取了抗洪抢险斗争的全面胜利。在同洪水的搏斗中,党和人民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頑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
(2)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
(3)国家出台一系列改善民生措施:
①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并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②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形成,覆盖人数超过13亿;
③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
历史纵横: "两免一补"
中共十六大以后,国家大幅度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在西部农村地区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到2008年, 城乡义务教育实现全部免除学杂费,惠及1.6亿学生,减轻了亿万家庭的经济负担,确保了所有义务教育适龄儿童都能"不花钱,有学上",当年全国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5%。
合作探究: 如何认识国家取消农业税的意义?(思考点)
材料 田赋始于春秋时代,封建社会形成田赋而生。帝王巩固政权,养兵役,扩充疆土,兴建土木、享乐人生等,所需的一切钱粮都来源于田赋……。乾坤转,天地变,2005年12月29日,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经人大通过,向全国农民宣布,从2006年1月1日起依法彻底告别延续了两千六百年的田赋,并且还让国家反哺农业。这是史无先例的开端,这是改革开放和"三个代表"的结晶!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富强的验证!这是党中央和胡锦涛主席治国的伟大举措!这真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的慈爱之心。……
——《告别田赋鼎(鼎身铭文)》
提示:
①取消农业税,是完成农村税收制度改革的一大飞跃,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②是一场继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第三次真正意义上的伟大革命,它标志着我国结束了几千年按田亩、产量、人丁向农民征收农业税的历史;
③必将极大地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农业劳动生产力,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④农业税免征,标志着我国农业在发展阶段上完成了一大转折。
(4)科技领域的成就:
①重要学科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
"神舟五号"飞船首次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七号"飞船航天员成功进行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漫步;"嫦娥一号"首次完成绕月探测。
②到2011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大国,计算机等电子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网民数量居世界第一位。
知识拓展: 神舟五号
是我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在轨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其轨道舱留轨运行半年。神舟五号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考点2:“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内涵:
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2.目的:
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3.提出: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4.意义:
①“一国两制”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
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
(二)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1.问题的由来:
2.问题的解决:
①1984年12月和1987年4月,中国政府分别同英国和葡萄牙政府签署了中英、中葡联合声明;
②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③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历史纵横: 香港、澳门不是殖民地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后,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就提出,香港、澳门问题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结果,香港、澳门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只是在香港、澳门实行殖民统治,香港、澳门不是殖民地。1972年11月,联合国大会以99票对5票通过决议,认可中国的主张。
问题探究: 新中国成立后没有立即收复香港和澳门和香港、澳门最终能回归的原因?
材料一 国内:关于这个问题,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时便和斯大林讨论过:“目前,还有一半的领土尚未解放。内地上的事情比较好办,把军队开过去就行了。海岛上的事情就比较复杂,需要采取另一种较灵活的方式去解决,或者采用和平过渡的方式,这就要花较多的时间了。在这种情况下,急于解决香港、澳门的问题,也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了。”
材料二 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主要是我们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有力量的国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香港问题的解决会直接影响到台湾问题。……我跟外宾谈话时还提出:解决国际争端,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办法。
——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984.10.22)
提示:
(1)没有立即收复的原因:
①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基本形成及对立;
②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措施,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
③朝鲜战争一触即发,我国面临唇亡齿寒的威胁。
(2)能回归的原因:
①根本前提: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②关键:“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③法律依据:联合声明和基本法;
④群众基础:人民支持渴望回归。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历程:
2.特点:
①对立隔绝到交往合作;
②以民促官;
③党和国家体现了最大诚意、努力。
能力提升: 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异同。
问题探究: 结合所学,分析影响祖国统一的因素及实现完全统一的意义。
材料一 ……三国(美英中)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1943年11月22~26日)
材料二 第八条 “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反分裂国家法》2005年
提示:
(1)有利因素:
海峡两岸人民同祖同宗、血肉相连,文化一脉相承;
②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③“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及成功实践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④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加强,两岸相互促进、互利互补的局面已初步形成;
⑤党和政府的不断努力;
⑥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2)不利因素:
①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扰;
②“台独”分裂势力的破坏;
③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分歧;
④两岸民众缺乏了解和信任。
知识拓展: 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的异同。
考点3: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外交政策的调整
1.目的:
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2.依据:
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邓小平提出“和平和发展是
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论断。
3.内容:
①中国主张世界上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富贫、强弱
一律平等;
②中国决不称霸,也坚决反对任何霸权主义;
③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
④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为借口,
占领别国领土、干涉别国内政。
4.成果:
①1978年8月,中国同日本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②1979年1月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③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④到1992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达154个。
5.意义:
①中国外交得到全方位发展;
②有利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外部环境初步形成。
(二)20世纪90年代到世纪之交:推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关系新格局。
1.积极发展新型大国关系:
分别同俄罗斯、美国、法国、英国、日本及欧盟等建立了面向21世纪双边关系的基本框架。
2.同美国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1)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
(2)2001年,美国战机在中国南海空域挑衅,发生了撞机事件。
3.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睦邻友好关系:
①倡导并推动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②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③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参加多边外交各个领域的活动。
2000年9月7日,在中国倡议下,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的中、美、俄、英、法五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首脑举行联合国历史上的首次会晤。
4.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5.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2001年,中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为促进亚太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三)进入21世纪的外交: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1.总体布局:
“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
2.外交成就:
①中美关系总体稳定,中俄关系高水平发展,周边关系取得突破。
②2002年,中国同东盟国家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③2003年,中国与欧盟确定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④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致力于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⑤从2009年开始,和其他金砖国家领导人建立定期会晤机制。
⑥积极参与安全与反恐等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合作,充分展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知识拓展: 中国的伙伴档次
①伙伴关系:
我相信你不会害我,你也相信我不会害你,别的没了。
②合作伙伴关系:
我们不会互相损害,我们还要互相赚对方一些钱。
③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我们不会互相损害,我们还要互相赚对方很多很多的钱。
④战略伙伴关系:
我们不会互相损害,我们来一起分配利益吧。
⑤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我们不会互相损害,分配利益的时候都为对方着想一下。
⑥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唯巴基斯坦):
大哥,风里来,雨里去,就跟定你了。
⑦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唯俄罗斯):
协同进退,步调一致,你弃权我也弃权,你投反对票,我也投反对票。
⑧建设性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唯美国):
本来我们是敌对阵营的,要互相搞死,但我们建设性一下,还是可以商量商量的。
⑨战略互惠关系(唯日本):
你的利益分配对我有好处?是吗?真的吗?我不信,你肯定要害我!
选择性必修1的内容:
关税制度和个人所得税制度 P95
1.关税制度:
①1985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②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个人所得税制度:
①198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经数次修订完善,愈加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对调节个人收入和实现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选择性必修2的内容:
1.粮食作物品种的改进 P14
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创世界纪录。
2.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P14
冷链物流产业发展起来。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 整体布局
3.粮食安全问题 P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 22%的人口。1996年,中国发布《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此后,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
4.食品安全问题 P16
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中国政府还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 管水品的能力。
1.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 P50
① 2009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行人民币的国际化。
②2010年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国。
③2015年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④ 2016年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2.基础设施的发展 P63
①自来水、天然气等通到家家户户,污水、垃圾②处理设施逐步标准化和环保化;
城市道路四通八达,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多元化。
3.陆路交通 P74
(1) 高速公路
1988年建成的上海沪嘉高速,是第一条高速公路。到2018年底,高速公路总里程位居世界第一
(2) 高速铁路
①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进入高铁时代。到2019年底,高铁运营里程已超过 3.5万千米;
②中国高铁在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创新,整体技术领先世界。中国高铁积极“走出去”,在众多国家开展高铁项目。
4.海路交通: P75
① 1978年前,造船业主要是为国防建设服务,此后逐渐融入市场;
② 1982年,造船企业正式进入世界造船市场;
③ 2018年,以载重吨计,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等的国际市场份额均超过40%。
5.中医药的成就: P83
① 总结临床经验,使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
②全国广泛设立中医院与中医院校,掀起学习研究中医的高潮;
③不断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验方,开发中医药制剂;
④屠呦呦等专家研究团队,分离出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⑤21世纪以来,走向世界。
选择性必修3的内容:
1.学校教育的发展 P78
①1977年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导方针;
③20世纪90年代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2.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P81
(1)2003年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2)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及专业博物馆。
(3)意义:
①近代以来的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②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3.中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P83
(1)措施:
①1985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
② 2004年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③ 2006年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④ 2011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2)作用:
①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②中国成为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现出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
4.中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P87
(1)历史遗迹:中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的有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五项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泰山。
(2)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高考真题演练:
1.(2024·重庆卷)下图反映的是1995—2019年中国研发经费及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情况。这体现了中国( )
A.科研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
B.“科教兴国”战略有效实施
C.研发经费与GDP等比增长
D.“科技创新”已成顶层设计
【解析】 结合所学,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我国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市场化改革,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拓宽资金来源,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故出现材料中的现象,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不断增多,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其它交通出行工具,无法得出私人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出行工具,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是汽车制造业的影响力,排除B项;私人汽车拥有数量的增多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下,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并非仅是自驾兴趣的增长,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4·湖南卷)1993年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1050.9万公顷,比1978年减少1007.8万公顷。农村社会商品的零售总额达到6417亿元,比1978年增长6.9倍。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经营体制改革的推进
C.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D.乡镇企业的大量出现
【解析】 根据材料“1993年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1050.9万公顷,比1978年减少1007.8万公顷。农村社会商品的零售总额达到6417亿元,比1978年增长6.9倍。”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的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民生产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商品经济蓬勃发展,故出现材料所述现象,B项正确;21世纪初,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排除A项;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是材料所述现象的结果,并非原因,排除C项;乡镇企业的大量出现是材料所述现象的表现,并非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4·甘肃卷)下图为1990年
到2012年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统计
图,图中数据反映出( )
A.私人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出行工具
B.汽车制造业成为新型支柱性产业
C.人民群众对自驾游兴趣日益增长
D.市场经济改革推动了交通现代化
【解析】 结合所学,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我国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市场化改革,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拓宽资金来源,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故出现材料中的现象,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不断增多,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其它交通出行工具,无法得出私人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出行工具,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是汽车制造业的影响力,排除B项;私人汽车拥有数量的增多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下,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并非仅是自驾兴趣的增长,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3·浙江高考)21世纪伊始,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为深入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维护欧亚地区安全,推进区域合作,宣布成立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该组织是
A.东南亚国家联盟
B.二十国集团
C.上海合作组织
D.亚太经合组织
【解析】 2001年,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在上海宣布成立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即上海合作组织,其宗旨是“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维护欧亚地区安全,推进区域合作,故选C项;1967年,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排除A项;二十国集团是由八国集团财长会议于1999年倡议成立,由中国、韩国、印度、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等2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组成,排除B项;亚太经合组织是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合作论坛,也是亚太地区最高级别的政府间经济合作机构,1989年成立,1991年中国加入,排除D项。
5.(2023·浙江高考)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阅读下表,
据此可知( )
【解析】 “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呈下降趋势”“参合率达到91.5%”“建立……制度”说明中国农村合作医疗推行过程曲折但成效显著,故①正确;1955年,农村合作医疗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兴起,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时间是1956年底,故②错误;“1991年国务院启动……改革”“2003年国务院……工作”说明政府主导搭建起覆盖全国农村的医疗保障网,故③正确;“健全”说法过于绝对,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6.(2023·山东卷)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3年,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这主要是为了( )
A. 消除分歧增进互信
B. 构建均衡发展格局
C. 深化合作共谋发展
D. 改善全球治理体系
【解析】 据所学可知,影响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题干中提及新中国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说明与周边国家交往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因为周边国家与中国可以深化合作共谋发展,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国家之间不可能消除分歧,而且中国之所以重视与周边国家发展关系主要也不是为了增进互信,而是为了国家利益需要,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据所学可知,人类也很难构建均衡发展格局,排除B项;材料涉及中国与周边地区,只涉及世界局部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
思维导图: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8讲 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