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西汉王朝
时间轴
王莽新政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即汉高祖。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材料二:天下既定,民亡盖藏(储藏的财物),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毛色一样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初社会背景:
经济凋敝、社会残破、百废待兴
2.汉初政策:
具体政策:
结果:
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1)尊奉黄老无为思想,
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2)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②有所损益:地方行政制度
郡县制——郡国并行制(郡县、诸侯王并立)
①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原因
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汉书》
吸收秦亡的教训
巩固统治
材料三:
“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史记·吕太后本纪》
材料二:刘邦将百越,岭南之地分为诸侯王之地,一方面可以笼络诸侯之心,另一方面可以节省中原之物力人力,为中原之地百姓休养生息赢取精力。
——费双应《简析汉初分封原因》
笼络诸侯王;国力衰弱,推动中原地区休养生息;
汉初郡国并行制的政治隐患:王国问题
诸侯王拥兵自重,可自行征收赋税、铸造钱币,成为实际上的独立王国,最终成为中央集权的最大障碍。
汉初郡国并行制的政治隐患:王国问题
材料一 王国问题:诸侯王拥兵自重,可自行征收赋税、铸造钱币,成为实际上的独立王国,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
材料二: 为解决王国问题,汉景帝时期大臣晁错上疏《削藩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七国之乱: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赵、济南、淄川、胶西、胶东等七国叛乱,但叛乱不得人心,在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下三个月内即被平定。
材料四: “(文帝)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景帝)匈奴五次入边,杀掠人口,动以万计。”
——《史记·匈奴列传》
匈奴侵边
汉初其他隐患
材料一:(丞相田蚡骄横,汉武帝不满说)“君除(任命)吏尽未?吾亦欲除吏!”
—《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
丞相权重,威胁皇权
材料二:(豪强地主)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一统”
——《汉书·董仲舒传》
思想混乱
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汉武帝即位后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诸侯势大,王国问题……
丞相权重,威胁皇权……
豪强兼并,阶级矛盾……
思想混乱,没有统一……
匈奴侵边,边疆问题……
刘彻(前156-前87)
二、西汉的强盛: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举措
政治
经济
边疆
文化
1、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材料: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
——《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实质:众建诸侯而小其力。
名为推恩德,实则削弱诸侯势力。
结果:加强中央集权
汉初,诸侯王拥有很大的封
地,诸侯王死后,由嫡长子
继承王位,承袭所有封地
(一)政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一)政治:2、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皇 帝
中 朝
外 朝
尚书令
侍
中
常
侍
丞
相
御史大夫
太
尉
九 卿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中外朝制度:又称“内外朝”制。汉武帝为削弱丞相为首的“外朝”权力而设置中朝。中朝又称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组成决策机构。
位卑权重
位高权轻
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削弱。
权利转移
人员组成: 皇帝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参与国家中枢主要决策的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
职责:中朝官员随侍皇帝,参与决策,再交由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去执行,逐渐被排除中枢决策的核心。
选官过程: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进行考察,选取合适的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最后经考核再任命。(先考察而后推举)
自下而上推荐人才
张生因孝顺父亲美名远扬,被地方官员举荐给中央。
地方举荐
参加由中央组织的考核
中央考核
推选标准:品行(主要)、才学
(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
(一)政治:3、选官制度:察举制
思考:察举制的利与弊?
利: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汉代选拔官吏的标准; 扩大了官吏来源,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官员质量。
弊:后期地方官员往往推荐士族子弟,而不问学识品行,被察举者名不副实。
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分别监察若干郡国。
(一)政治:
4、地方监察:刺史制度(六条问事)
勾结地方官
豪强作乱
作用:
监察地方
强化地方管理
加强中央集权
地方问题
特点:
位卑权重
刺史品秩仅600石但因代表中央,故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
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其监察工作以诏书规定的“六条问事”为范围,一方面弹压不法豪强,另一方面纠举违法、腐败地方官。
(一)政治:5、任用酷吏
勾结地方官
豪强作乱
地方问题
地方社会治理:任用酷吏,打击豪强
酷吏
·
张汤
张汤审鼠
张汤所处理的案件
如果是皇上想要加罪的,他就交给执法严酷的监史去办理;
皇上想要宽恕的,就交给执法轻且公平的监史去办理。
如果是豪强,他就一定会玩弄法律条文,巧妙地进行诬陷。
作用:
强化地方管理
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二:到了武帝时期,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一方面,经济恢复与发展以后,土地兼并日盛,豪强势力扩大,而商人资本的发展则加剧了这一过程,使社会矛盾激化;另一方面,匈奴也加强了对边境的压力,而对外战争需要的经济基础却由于诸侯王的存在而难以巩固。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实行自由放任的黄老之术就行不通了,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和改行国家干预政策。 —— 高德步《中国经济简史》
(二)经济——加强中央对经济的垄断
经济问题:
材料一:(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战争支出,财政困难
土地兼并
私商暴利,富贾不仁
(二)经济——加强中央对经济的垄断
解决措施:
1、改革币制
汉武帝下令由上林三官钟官、技巧、辨铜,分别负责鼓铸、刻范、原料供应,规定只许用三官五铢钱,严禁民间私铸。
五铢钱
官商私造牟利
作用: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增强国家财政力量,加强中央集权
2、盐铁官营: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作用:抑制富商大贾的实力,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收入
3、均输平准
均输:就是调剂运输,设均输官,负责管理、调度、征发从郡国征收来的租赋财务,并负责向京师各地运输;
平准:设平准官,总管全国均输官运到京师的物资财货,调剂物价,防止富商大贾从中谋取巨利。
增加政府收入
平抑物价
4、抑制工商:向商人征收财产税(算缗告缗)
算缗: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
告缗:凡有人告发商人隐匿资产不报或报告不实者,给与所没收资产一半,作为奖赏。
抑制工商业者(重农抑商);
增加政府收入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三)思想——统一思想
材料一:经过汉初几十年的恢复,已积累起足够的财富,具备一定的实力。这样,主张“无为”的“黄老之学”,显然已不能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林剑鸣《秦汉史》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春秋繁露》
尊崇儒术
形势需要(无为——有为)
儒家思想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内容:
“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思想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避免暴政
“施行仁政”“德刑并用” ——缓和社会矛盾
“三纲五常” ——维护统治
董仲舒“新儒学”
特点:外儒内法
影响:
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其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扼制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四)军事:开疆拓土
北击匈奴,设立河西四郡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管理西域,设西域都护府
征服西南,平定百越叛乱
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3次较大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4郡。
影响: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丝绸之路:
汉武帝为联合西域的 大月氏国共同对抗 匈奴,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路线:“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路线:长安→河西走廊→ 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加强对东南和西南的控制: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4.军事:开疆拓土
北击匈奴,设立河西四郡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管理西域,设西域都护府
征服西南,平定百越叛乱
公元前60年,汉宣帝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总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作用
措 施 作用
政治
经济
思想 儒学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军事
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削弱诸侯王势力
选拔优秀人才,后期弊端显现
加强地方管理,强化中央集权
调节供需、平抑物价、
抑制商人、增加政府收入,加强中央集权
①地方:推恩令
②中央:中外朝
③选官制度:察举制
④监察制度:刺史制度
⑤社会治理:任用酷吏
①改革币制
②盐铁官营
③均输平准
④抑制工商
尊崇儒术
北击匈奴;丝绸之路;西域;东南和西南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西汉衰亡
王莽篡权
新朝建立: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新,西汉灭亡。
王莽改制:试图挽救社会危机,但措施不切实际,反而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新朝覆亡:统治末年,旱灾、蝗灾频发,终于引发了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政权被推翻。
三、东汉的兴衰
西汉晚期的社会问题(灭亡原因)
原因: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
社会矛盾激化
光武中兴
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光武帝推行一系列措施,其统治时期被称为“光武中兴”。
措施 作用
政治 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加强中央集权,节省开支,巩固统治
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缓和社会矛盾
释放奴婢 思想 重视儒学 儒学得到继续发展
刘秀为何要以柔道治理天下?
“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刘秀
原因:连年战乱,天下初定,急需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生产,安定人心。
东汉衰亡原因1、宦官外戚交替专权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皇权旁落,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外戚、宦官专权是封建君主专制高度发展的产物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继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清议:东汉后期,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试图通过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清议。
党锢之祸:这些士大夫的言论触犯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镇压迫害。
思考:这种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东汉衰亡原因:2、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材料:(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司马彪《续汉书》
思考:豪强势力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有什么特点?
刘秀依靠地方豪强势力建立东汉政权,豪强势力疯长。并逐渐形成“累世公卿”集团,即豪强地主。他们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形成自成一体的庄园。
政治上:影响地方政权
军事上:有私人武装和军事设施
经济上:自己自足规模大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阶级矛盾尖锐
黄巾起义
概况:184年,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的信徒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
③结果:起义军虽然相继被官兵各个击破,但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魏
蜀
吴
袁绍
曹操
孙策
刘表
刘璋
刘备
袁术
张鲁
马腾
公
孙
度
东汉末年政治格局的演变
东汉衰亡原因:3、地方长官拥兵自重,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四、两汉的文化
分类 内容 影响
史学 ①西汉司马迁:《史记》
②东汉班固:《汉书》
文学 汉赋、乐府诗、五言诗
科 技 医学 ①《黄帝内经》
②《神农本草经》
③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④华佗:麻沸散
数学 《九章算术》《周髀算经》
其他 ①蔡伦改进造纸术
②东汉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著《灵宪》 农学 ①《氾胜之书》;②《四民月令》 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铺陈排比,辞藻华丽;反映社会真实情况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占有重要地位
被誉为“医圣”
促进中国、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史学文学科技
西汉建立
东汉灭亡
文景
之治
本课小结
汉武帝
两汉的文化
亦眉,绿林起义
东汉建立
光武
中兴
外戚宦官
专权
黄巾
起义
王莽篡汉西汉灭亡
西汉
东汉